【編者按】
當代美國詩人丹妮斯·萊維托芙(Denise Levertov,1923—1997)把自己的詩歌風格稱作“有機形式”(organic form),認為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詩人須投身社會生活,以提升詩歌的品質。有機的詩歌創(chuàng)作使萊維托芙把寫詩看作是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探索,對大自然的不斷思考,以及在大自然永恒的律動中找到平衡點。她用詩歌表達自己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創(chuàng)作了不少“生態(tài)抗議詩歌”,關注日益加劇的環(huán)境危機。本文摘自《吟唱自然:美國自然詩歌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主題研究》朱新福著,商務印書館2024年9月版。作者朱新福是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美國詩歌與生態(tài)文學。本文注釋從略,有刪節(jié)。
萊維托芙,當代美國著名詩人、散文作家、政治活動家。一生著作頗豐,從1946年的首部詩集《雙重意象》(Double Image,1946),到1996年她生前的最后一部詩集《井底沙》(Sands of the Well,1996),共創(chuàng)作詩集二十部,散文專輯四部,詩歌特輯三部,書信集兩部(主要是與詩人威廉姆·卡洛斯·威廉斯以及鄧肯的書信來往:The Letters of Denise Levertov and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1998; The Letters of Robert Duncan and Denise Levertov, 2004)。三部詩歌特輯分別是:《自然詩歌精選——我們周圍的生活》(The Life Around Us: Selected Poems on Nature,1997)和《溪流和藍寶石:宗教主題詩歌精選》(The Stream & the Sapphire: Selected Poems on Religious Themes,1997),由萊維托芙親自作序。而第三部詩歌特輯《和解》(Making Peace)在其死后的2006年出版,收錄了一系列戰(zhàn)爭與和平主題的詩歌。這三部作品反映了萊維托芙詩歌的總貌,其中,自然、宗教(精神)和政治是其詩歌的主要題材,在她的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她早期的作品,尤其是最初的六部詩集,以自然和精神為主題,展示了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盡管她的早期詩集中也有不少生態(tài)思想甚至政治題材的詩歌,但具有強烈生態(tài)思想和政治抗議的詩歌主要出現(xiàn)在她后期的詩集中。
萊維托芙自然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創(chuàng)作理念
……
父親的神秘主義和雄辯、母親對待自然的詩意態(tài)度和家人對政治的熱情參與等家族因素都對萊維托芙的價值觀、興趣愛好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主題等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
作為一名自然詩人,萊維托芙首先注重人類居住環(huán)境。這一點可以從她居住的環(huán)境看出來。她的房子是一座磚墻老屋,帶有壁爐和煙囪。房子坐落在街道一處斜坡上,視野開闊,四周景色宜人。特別令她滿意的是,放眼望去,前方就是喀斯喀特山脈。
喀斯喀特山脈位于美國西北部。最高峰是海拔約4400米的雷尼爾山,終年積雪覆蓋。萊維托芙在書房和廚房都可以看到遠處的雷尼爾山峰。萊維托芙不主張開車,倡導綠色出行。距她的住宅不遠處有一小小的商店,這是她平時購買日常用品的地方。據(jù)說,一次在此店購物時她偶遇一書,書名為《芬得角花園:人與自然合作之新愿景前瞻》(The Findhorn Garden: Pioneering a New Vision of Humanity and Nature in Cooperation)。萊維托芙強調(diào)說,該書“前言”部分所闡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
萊維托芙在多次采訪(包括在一些作品)中表示,自己不屬于任何文學流派,但她承認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了杰拉爾德·曼利·霍普金斯、威廉姆·卡洛斯·威廉斯、埃茲拉·龐德、華萊士·史蒂文斯以及希爾達·杜利特爾等詩人的影響。萊維托芙把自己的詩歌風格稱作“有機形式”。
李嘉娜在“論萊維托夫‘有機形式’詩歌創(chuàng)作思想”一文中指出,萊維托芙在1950年代就提出“有機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并且終生為之努力,其“有機形式”的詩歌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詩人馳騁在藝術王國里追尋著一種無上的精神和理想;2. 藝術家要善于擇取平凡事物入詩,以超凡的眼力平衡理想與現(xiàn)實,探索藝術的靈魂;3. 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詩人須投身社會生活,以提升詩歌的品質。簡言之,她的‘有機形式’創(chuàng)作思想是建立在對生命藝術整體認識的基礎之上?!?/p>
有機的詩歌創(chuàng)作使萊維托芙把寫詩看作是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探索。她寫道:“這個地球不是讓我們旁觀/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痹谌R維托芙看來,有機詩“提供了一種方法……使我們意識到所感知的一切,基于對秩序的直覺,即既基于形式又超越形式;這種方法下,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便是類比、相似和自然寓言”,詩歌創(chuàng)作背后的動力是“一種體驗,一系列饒有興趣的看法,這份感情如此強烈,足以激發(fā)詩人的創(chuàng)造力。”
……
以生態(tài)抗議詩歌關注環(huán)境危機
作為一位知名的政治活動家,萊維托芙不僅寫過大量反戰(zhàn)題材的詩歌,抗議越南戰(zhàn)爭和海灣戰(zhàn)爭,她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生態(tài)抗議詩歌”,關注日益加劇的環(huán)境危機。1970年代中期,萊維托芙在反對核武器運動中表現(xiàn)尤其積極。她認識到這是政治行為,關系到政府制定核能政策。1976年8月,美國核能委員會決定在新罕布什爾州建立核電站。隨即該州民眾集會抗議游行。萊維托芙積極參與了這一抗議活動,同年9月,她還組織了在波士頓的抗議活動。1980年9月,她來到保加利亞參加國際環(huán)境能源會議并且在大會上做了發(fā)言,指出了當時美國和前蘇聯(lián)軍備競賽的危害。
詩集《巴比倫的蠟燭》(Candles in Babylon)等對反對核武主題都有表現(xiàn)。詩歌《恐懼時代》(“Age of Terror”)使用黑暗意象,表達了人們對核威脅的“擔憂/未來的恐懼/未來的絕望”;《巖石地》(“Rocky Flats”)描寫了科羅拉多州附近遭受核試驗影響,土地和水源遭受污染的情景;《另一個春天》(“Another Spring”)表現(xiàn)出新的政治維度,反映了國家民眾面對核武器的不安情緒,明確表達了核武行為對大自然的破壞。
在萊維托芙看來,“人類生物圈的退化是一次空前的毀滅性戰(zhàn)爭……海上漏油也是這場持久戰(zhàn)中的一個事件。采伐森林也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塹壕戰(zhàn)?!比R維托芙在創(chuàng)作反映環(huán)境危機的詩歌的同時,還積極在核試驗基地參加各種示威游行。她認為“我們一生都生活在一種史無前例的緊急狀態(tài)下,由于種種原因,我不必通過核化武器或生態(tài)危機的討論向你逐一道明。”
通過《為了那團絲線》(“For Floss”)、《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以及《核試驗場的抗議》(“Protesting at the Unclear Site”)等三首生態(tài)抗議詩歌可以看到詩人對環(huán)境的進一步關注。
《為了那團絲線》描寫了美國新澤西州遭受嚴重污染破壞的哈肯薩克河工業(yè)區(qū):“褐色的、銀色的 ,/一叢叢的燈芯草,/由哈肯薩克河支配著/帶有煤煙斑痕的小向日葵/艱難地爬出隙縫/在煉油廠的各種設備/和工業(yè)廢墟中。/殘留下來的棚屋/在一排排高架的翅膀下/污跡斑斑。/頑強的追夢者,/夜以繼日地過濾著風/每個小圓盤如焰火一樣綻放/當然是那黃色/那種古樸的微笑/似乎是種苦楚/又像是孩子般的竊笑?!?/p>
萊維托芙在這里聚焦“帶有煤煙斑痕的小向日葵”,它們生長在“煉油廠的各種設備和工業(yè)廢墟中”。這些纖小的花兒從毒湯中破土而出,它們是“頑強的追夢者,夜以繼日地過濾著風”;它們將根部深植于污水,過濾飄過的污濁氣流,只為獲得一點純凈的空氣。在詩歌結尾,詩人將向日葵想象為具有人類表情的面龐,帶有強烈的諷刺,有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扭曲感。然而,盡管這些向日葵只能生長在污染的區(qū)域,但它們還是“如焰火一樣綻放”,決心存活下去。
……
《核試驗場的抗議》再度為詩人揭露環(huán)境污染提供有力證據(jù),這也是一首將抗議核武器與抗議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二者相提并論的典型詩歌,即放射性污染不僅損害人類,也損害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如標題所示,此詩描述了一個飽受核爆炸污染的荒漠地帶:
“一年前,這片荒漠朝我舉起爪子/纏擾不休,冷酷無情/大門前/衣不蔽體的乞丐傷痕累累。/如今,又是一個大齋節(jié),他再次出現(xiàn)在眾目睽睽下。/十字釘、荊棘和刺,他人眼中的美在哪兒呢?/我卻看不到。/然而,去年和今年/當肖肖尼族老者講述時/我逐漸意識到眼前的丑陋景象是一種痛苦的標志/他年輕的時候,這里已是沙漠/但卻是一番不同的景象,樸實無華卻充滿歡樂。/人類的崇敬使這片戈壁熠熠生輝……”
萊維托芙將飽受核試驗破壞的沙漠比作一個遭社會遺棄的麻風病人和一個“衣不蔽體”的乞丐,面對詩人他“舉起爪子”乞哀告憐。第一句出現(xiàn)的“一年前”這一時間概念暗示詩人不久前參加了抗議核試驗活動。遭受核試驗破壞的這片土地依然存在,但已經(jīng)是遍體鱗傷,需要人類細心呵護。
“如今,又是一個大齋節(jié)”一句從宗教的角度把這一問題引向道德層面。雖然這片土地還有生命力,但卻是一塊有毒的荒地。所以放眼望去,滿眼盡是“十字釘、荊棘和刺”等事物。
接著,萊維托芙通過印第安部落肖肖尼族老者的講述來展開自己的想象。肖肖尼族是美國西部的一個印第安部落。該部落飽受核試驗之苦,為此他們展開了長期的斗爭。她根據(jù)肖肖尼族老者的童年記憶重新想象了這個地方,從老者的描述中看到歷史上“人類的崇敬使這片戈壁熠熠生輝”。讀者也能夠想象,這片土地受到核輻射破壞前是“樸實無華卻充滿歡樂”。想象使詩人和讀者更加同情這片土地,也使我們意識到這片遭受核試驗破壞的土地正在失去的文化和歷史意義。
與《核試驗場的抗議》主題相同的還有《可能》(“What It Could Be”),在這首詩歌里,萊維托芙從女性主義視角來看待核污染問題。詩人曾以羅馬天主教徒的身份參加生態(tài)保護團體、反戰(zhàn)組織以及宗教組織,但她不愿多提自己與女權主義的聯(lián)系?!谝淮尾稍L中,當被問及是否參與過婦女運動時,她回答:“我從未熱衷于婦女運動。當然我的人生受其影響,但人人如此。”
……
她從性別角度揭示了地球處于屈從脆弱的地位,受人類擺布。她認為核能是由男性操控的,他們鑿開女性化的地球表面,洗劫她的資源。詩人運用暴力和虐待的意象來引導公眾關注人類對待地球的冷漠態(tài)度,展現(xiàn)自然和非自然之間的分裂和不和諧。
《可能》描寫了男性(人類)追逐權力,以及由此對大自然造成的惡劣影響。她把男性追逐權力與男性白人開拓殖民地相提并論,白人為了尋找制造核武器的鈾入侵了“澳大利亞、非洲和美洲”等那些“最神圣的土地”:“他們知道掠奪、侵占和破壞人類應該保護的地球實屬荒唐之舉/此刻,此刻,此刻,就在這一剎那/人類正從飽受虐待的地球上鑿挖權力/撬開她密室的大門,從她的血肉中撕扯秘密。/而先人們卻將她視為母親。/……/如果任由鈾埋在那兒,/它的超自然力量或許在數(shù)百年后被證明是無害的。”
在前五行詩中,萊維托芙將男性白人描述為強奸犯和強盜,他們瘋狂地鑿開地球內(nèi)部的“密室”。詩人通過反復來制造一種緊迫感和及時感:“此刻,此刻,此刻,就在這一剎那”,使讀者能夠想象這種破壞發(fā)生了一次又一次。
接下來她指出,如果人類不去開采或破壞地球上的鈾,鈾自身的自然力量對人類是無害的,或許鈾的本質會造福于人類,或許鈾的發(fā)現(xiàn)會成為人類約束自己、追求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契機。萊維托芙把男性對權力的追逐行為與女性非暴力、崇敬和關愛的精神相互并置,形成鮮明對照,同時試圖瓦解明顯的性別等級,她的這種努力也反復出現(xiàn)于其他作品中。
萊維托芙的生態(tài)抗議詩歌不僅抗議核試驗和核輻射,還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角度抗議男性對女性的壓迫,男性不僅主導著自然而且控制著全人類:“這可能是地球胸悶的啰音/她的肺部因之前的幾場炎癥而受到重創(chuàng),她已昏昏欲睡——/但是地震儀沒有任何消息,/水晶吊墜垂直懸著/可有時候(我之所以低聲細語是因為我下面說的內(nèi)容令我恐懼)/一陣微小的顫動/從外部直擊我的骨髓,/這陣微顫來自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面還有房屋、道路和樹木/沒有誰提起過這陣靜靜的微顫//好像是一個受虐的孩子或一只囚禁的動物/等候著下一輪毒打。//我來告訴你,這陣顫動來自地球本身,/地球本身啊。/我之所以低聲細語是因為我已羞愧難當/地球不是我們的母親嗎?/而給她制造恐慌的不正是我們自己嗎?”
這幾行詩出自著名的《急切低吟》(“Urgent Whisper”),讀來哀婉動人,仿佛是一段低聲耳語,語調(diào)中透著一種不安與不祥。詩人將受虐的地球比作“一個受虐的孩子或一只囚禁的動物”,“等候著下一輪毒打”,大地母親因遭受的苦難而發(fā)出“靜靜的微顫”,因疼痛和恐懼而發(fā)抖,生動形象地闡明了環(huán)境危機的現(xiàn)狀。
在《虐妻者》(“The Batterers”)一詩中,萊維托芙描寫了一位女性,在丈夫的虐待下身受重傷,最終昏迷不醒。但是,詩人顯然不僅僅是要描寫一位受虐待的妻子,而是要把批判的目光指向受傷的地球:“一個男人坐在床邊/床上躺著一位女人,剛挨過打/他正在替她包扎傷口,手指小心翼翼地輕撫著她的淤傷/她的血不斷外溢,呈暗紅色/他震驚不已,他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珍惜她了/他開始感到害怕/為什么不早些發(fā)現(xiàn)她的狀況呢/萬一她停止了呼吸該怎么辦/地球呀,難道我們要到末日來臨前才愛護你嗎/直到你奄奄一息了才相信你是有生命的嗎?”
這首詩是萊維托芙將地球性別化的鮮明例證。她通過將地球比作受虐女性,激起世人的憤怒和同情(注意:虐妻者一詞的英文是復數(shù)形式,暗示這種情況的普遍性)。詩人要表達的一個重要信息是:如果人類再不停止破壞活動,那么等到一系列環(huán)境破壞的惡果已無法挽回時,恐怕只能追悔莫及了。
萊維托芙在創(chuàng)作生態(tài)抗議詩歌的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宗教神學(基督教神學)生態(tài)詩歌。生態(tài)意識一旦與宗教相結合,詩歌更具神性和靈性。……如果說1960年代中期她的詩歌向政治意識轉變,那么自1980年初開始,她的詩歌逐步轉向了宗教。
這一轉變在1982年出版的詩集《巴比倫的蠟燭》(Candles in Babylon,1982)中可見一斑。萊維托芙把這一轉變看成是其精神之旅的一部分。她說:“一種追求感,追求生命,如同朝圣一般,我認為這從一開始便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p>
下面以《悲劇性的錯誤》(“Tragic Error”)一詩為例看萊維托芙的宗教生態(tài)詩歌。這首詩歌寫于詩人皈依基督教后,其中引用了頗受爭議的《舊約》里的經(jīng)文,這些經(jīng)文反映了上帝給予亞當和夏娃支配自然萬物的權力: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yǎng)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保ā秳?chuàng)世記》1:28)。
萊維托芙認為,這一章節(jié)的內(nèi)容表述數(shù)世紀以來遭到人們的“誤寫、誤讀和誤解”:“地球是上帝的/世間萬物也是上帝的/而我們四處掠奪,要求索償:/將地球上一切生物交與人類,為人類所使/我們孤芳自賞,認為天賦人權/數(shù)世紀以來專橫、無知/我們誤寫、誤讀:/“征服”一詞用錯了,不應該出現(xiàn)于這個故事。/誠然,我們是地球的大腦、地球的鏡子和地球的反射源/我們的責任是熱愛地球,/將它裝扮成伊甸園/我們擁有如下權利:/充當?shù)厍虻募毎?,具備觀察和想象力/將它帶入避難所(眼睛庇護著雙手,觀察著它的狀態(tài)和它所做的活計)?!?/p>
這首詩歌的本質涉及生態(tài)神學所討論的“托管”或“管理”(stewardship)問題?!巴泄堋迸缮鷳B(tài)神學思想認為,在上帝—人類—自然這三者關系中,一切被造物都是上帝的財產(chǎn),人是上帝委任的管家,人對包括自然在內(nèi)的被造物的職責是看護和管理。把這一思想運用到人對自然的關系上,要求人盡心盡責地為上帝管理地球。
森林學家兼水利學家勞德米爾克(Walter Clay Lowdermilk,1888—1974)曾經(jīng)提出“第十一條誡命”,試圖補充摩西“十誡”,認為這是人類履行對上帝、對同胞和對地球母親的“三位一體”的責任。在“第十一條誡命”中,勞德米爾克模仿“十誡”的語氣寫道,“你們當以忠心管家的身份,繼承神圣的土地,并一代一代地保護其資源。你們當保護你們的田地免遭土壤侵害,保護你們的水免遭于干涸,保護你們的森林免遭荒漠,保護你們的山丘免遭過度放牧;以使你們的子孫永遠富足。若有人不能完成管理土地的職守,那么他們的豐饒的田地就會變成貧瘠的石頭地和廢水坑,他們的后裔就會數(shù)目衰微,生活貧困,甚至從地球表面滅絕?!?/p>
也有學者認為,這是一首“展現(xiàn)統(tǒng)治權與管理權之爭的典型詩歌。一些神學家認為《創(chuàng)世記》一章是人類統(tǒng)治自然的佐證,另一些則認為此句經(jīng)文的含義是要成為上帝的代表,就要做上帝的管家,如同財產(chǎn)管理人一樣。”
……
在《哭喊》(“Cry”)一詩中,詩人暗示如果人類不能很好地“托管”地球,地球必然會面對危險,同時她指出,或許只有將自然與神靈聯(lián)系起來,才能逃避當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我們不得不做出最后的選擇:/我們,與家人/與兄弟姐妹/與動植物一起/我們掌管一切/水/土地、空氣/我們親手毀滅了自己的生命,它們的生命/毀滅從未停止,是嗎?/……/或許還有額外的神圣呼喚/滿天星競相盛開,/新生的鈴鳥在枝頭鳴叫/它需要牛奶/在天使們的陪同下/呼喚生命與永恒?!?/p>
作為基督教信奉者,萊維托芙希望把自然與神靈聯(lián)系起來,作為回避當今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的一條途徑。詩歌中提到的鈴鳥數(shù)量在不斷減少,滿天星雖然美麗,但是它的花期很短。詩人描寫立于滿天星枝頭的鈴鳥,實際上是要表達大自然的脆弱,詩歌題目“哭喊”其實是指鈴鳥的哭聲,或許是向神發(fā)出的哭聲。詩人或許希望,不僅凡間的生靈在哭喊,天堂里代表自然的生靈也在哭喊,它們都在呼喚永恒、呼喚生命。萊維托芙再度把自然與永恒聯(lián)系起來,不過這次,她直接將永恒的概念聯(lián)系到最脆弱的生命上,并意味深長地承認了塵世的無常性;基于此,她呼喚神奇的重生和新的生命,希望棲息于地球的生命渴望更長久的生存,呼吁人類應為奇跡的發(fā)生提供必要的關懷與呵護。
萊維托芙的基督教神學生態(tài)詩歌反映出西方國家從宗教角度看待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的一些思想?;浇躺駥W就是要我們更好地認識上帝—人類—自然這三者的關系,讓上帝和自然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得到更好的展現(xiàn)。自然是上帝的,人并不擁有自然,因此也就無權對自然進行剝削,相反,正是因為人是上帝的特殊造物,他對自然負有責任。今天,“托管”或“管理”地球也可以理解為對地球的關懷和醫(yī)治?!翱醋o地球”或“醫(yī)治地球”就是把“治療”(healing)和“完整”(wholeness)帶給生物圈和整個地球上的被造物,全面致力于尊重和愛護環(huán)境。“除非自然得到醫(yī)治和救贖,否則人類最終也不能得到治療和救贖,因為人類就是自然物。”
萊維托芙的這首《哭喊》其實是時代的哭喊,散發(fā)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她希望用宗教來面對今日已經(jīng)被人類毀壞得千瘡百孔的地球,把自然從毀滅中拯救出來。萊維托芙在寫作中自覺地探索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思考人類應有的存在方式,并試圖用詩人的良心呼喚人性的回歸,力求在詩歌與現(xiàn)實之間畫出和諧的樂音。和20世紀其他美國生態(tài)自然詩人一樣,萊維托芙在自然和生活的景觀寫作中融入抒情和哲思,她對大自然的特別關注產(chǎn)生于現(xiàn)代性的生態(tài)危機背景之下,成就于其客觀而純潔的觀察與冷靜而精準的表達之中,最終落腳于將自然世界家園化的行動,她作品中蘊含的生態(tài)思想推動了今天生態(tài)運動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