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香港展“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呈現(xiàn)中法宮廷交流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全新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于12月18日對公眾開放。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全新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于12月18日對公眾開放。展覽精選故宮博物院及凡爾賽宮近150件珍品,呈現(xiàn)中法宮廷在文化、藝術(shù)、科技等領(lǐng)域互相欣賞、啟發(fā)及交流的歷史,以及兩國之間源遠流長的友誼。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 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及中法文化旅游年,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凡爾賽宮聯(lián)合主辦的“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展覽,展出文物包括八件中國國家一級文物,以及法國凡爾賽宮珍貴館藏和近年的新藏品,其中大部分展品是首次在香港亮相。展品中也包括香港海事博物館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提供的部分借展文物。

四個部分探討兩宮的輝煌交流史

十七至十八世紀正值中法兩國宮廷的輝煌時期。在康熙(1662–1722年在位)、雍正(1723–1735年在位)及乾?。?736–1795年在位)三位皇帝的統(tǒng)治下,清王朝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蓬勃,也開啟了中外貿(mào)易的嶄新篇章。與此同時,法國也在國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統(tǒng)治下,締造了波旁王朝的輝煌時代。兩座宮殿雖相距千里,兩國君主亦素未謀面,但兩國對彼此充滿好奇。

左:乾隆帝朝服像(局部),宮廷畫家,清乾隆(1736–1795年),絹本設(shè)色立軸 ?故宮博物院;右:穿著加冕禮服的國王路易十四(局部),亞森特.里戈,1701–1712年,布面油畫 ?凡爾賽宮


法國皇室對中國文化及藝術(shù)有著濃厚興趣。路易十四追逐當時風行歐洲的中國青花瓷潮流,甚至在凡爾賽宮的花園中建起一座“瓷宮”。而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的王后瑪麗·萊什琴斯卡對中國藝術(shù)情有獨鐘,將自己在凡爾賽宮的私人套房布置成“中國廳”。

約1670-1680年,亞當·佩雷勒(Adam Pérelle)所作花園一側(cè)的特里亞農(nóng)瓷宮景象版畫


當時,大量中國工藝品和書籍進入法國宮廷和貴族的視野,引發(fā)了以凡爾賽宮為中心、風靡歐洲的“中國風尚”(Chinoiserie)收藏與創(chuàng)作風潮。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展覽是香港首度同時展出紫禁城及凡爾賽宮兩大世界遺產(chǎn)的重要文物。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呈現(xiàn)十七、十八世紀,中法兩國在宮廷的引領(lǐng)下,在科學技術(shù)、工藝、 文化藝術(shù)、哲學思想等多個領(lǐng)域所展開的廣泛而深刻的交流。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 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 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第一單元 兩座宮殿

以精選展品概覽作為中法兩國行政、生活和藝術(shù)中心,以及中法文化交流重要舞臺的紫禁城和凡爾賽宮,并呈現(xiàn)中法兩國君主作為文化交流重要推動者的風采。 

乾隆帝朝服像  宮廷畫家 清 乾?。?736–1795年) 絹本設(shè)色立軸 故宮博物院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國王路易十四加冕禮服像  亞森特·里戈(1659–1743年) 1701–1712年  布面油畫 凡爾賽宮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第二單元 科學與外交

聚焦中法之間的科學交流。路易十四所派遣的“國王數(shù)學家”耶穌會士赴華服務(wù)清宮,此后一百多年間,兩國雖未互派外交使團,卻通過來華傳教士和各類科學儀器了解彼此,科學也成為中法交流的核心之一。 

南懷仁款渾儀  清 康熙八年(1669年)  銀鍍金、紫檀木 故宮博物院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盤式手搖計算器  清 康熙(1662–1722年)  銅鍍金、木  故宮博物院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第三單元 工藝互鑒與創(chuàng)新

探討中法兩國宮廷之間的工藝交流,重點展示陶瓷、玻璃、琺瑯、絲綢等領(lǐng)域內(nèi)基于兩國工藝密切互動而誕生的珍貴器物。中法工匠相互學習、借鑒對方的精湛技藝和審美取向,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藝術(shù)形式,推動了兩國的工藝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菊花紋壺  彩繪:約瑟夫·科托(1740–1812年) 胎體:讓·丹尼爾·多爾弗(活躍于1780年代) 法國,1783年  金胎畫琺瑯  故宮博物院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出的這件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乾隆款畫琺瑯菊花紋壺,因其花紋因極具中式風格,過去一直被以為是廣東進貢清宮的器物,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壺底有法國知名工匠“coteau”署名,證實原為法國制作,顯示中法工藝交流之盛。 

花蝶紋碗  清 雍正(1723–1735年)  胭脂紅釉粉彩瓷  故宮博物院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第四單元 藝術(shù)和新知

通過凡爾賽宮里的中國風尚和紫禁城里法國畫家的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中法兩國宮廷引領(lǐng)下的藝術(shù)對話。中法兩國在思想和知識領(lǐng)域也有深入的交流影響。清宮以西洋風景人物作為裝飾題材,而有關(guān)中國歷史、文化、思想的著作則成為十八世紀法國乃至歐洲啟蒙運動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乾隆帝瓷板像》 畫稿:潘廷章(1734–1812年) 制造:法國塞弗爾瓷廠  畫師:查理·埃魯瓦·阿瑟蘭(1743–1804年)  1776年 硬瓷、顏色釉、木鍍金  凡爾賽宮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南京市集》  瑪麗·萊什琴斯卡(1703–1768年)與亨利?菲利普?邦·科克雷(1735–1807年)、讓?馬夏爾·弗雷杜(1710–1795年)、讓?菲利普·德拉羅什(1710–1767年)、讓?路易·普雷沃(1745–1827年)合作,由艾蒂安·若拉(1699–1789年)指導 
1761年  布面油畫  凡爾賽宮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沉浸式多媒體裝置再現(xiàn)中法宮廷之美

展廳設(shè)有八個多媒體裝置,入口處以全景影片展示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的壯麗建筑,影片配以香港中樂團演奏的音樂《冬之藏引》,靈感源自于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讓觀眾領(lǐng)略兩座宮殿歷經(jīng)季節(jié)變幻、斗轉(zhuǎn)星移,所譜寫的一段壯美的時光交響。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 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覽更以多媒體裝置引領(lǐng)觀眾沉浸式閱讀1688年路易十四致康熙帝的珍貴信件。這封信以古法語撰寫,路易十四在信中贊揚康熙帝,并希望派遣耶穌會士來華,帶來更多的科學新知。信中更特地以“我們親愛之好友”稱呼對方。雖然此信最終未能送達康熙帝手中,但路易十四所派遣的“國王數(shù)學家”耶穌會士當時已成功抵達北京,正式開啟了中法兩國宮廷之間交流的大門。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 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展期為12月18日至2025年5月4日。 

(本文圖文資料據(j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凡爾賽宮微信公眾號)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