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美國著名建筑設計大師,1959年4月9日逝世于亞利桑那州,享年91歲。2017年6月8日是賴特的150周年誕辰。
除了“流水別墅的締造人”和“四處留情的建筑師”外,美國人賴特身上還有個惹眼的標簽:宜居城市的探索者。城市會好嗎?未來的城市會宜居嗎?這是賴特永恒的追問。
瀏覽一遍美國建筑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履歷,他身上除了“流水別墅的締造人”和“四處留情的建筑師”的標簽外,還有個更光鮮的標簽:宜居城市的探索者。
喬布斯奉他為大師,美國建筑界尊他為“現(xiàn)代建筑之魂”。在城市和鄉(xiāng)村,所有人都應該向賴特致敬:他的“宜居城市論”及“未來城市三部曲”,讓城市和鄉(xiāng)村走向了多元。
今年是賴特誕辰150周年。不矯情地說一句,作為“城市總結者”的賴特的出現(xiàn),終于讓現(xiàn)代元素開始在鄉(xiāng)村里閃現(xiàn),讓自然的旋律在都市里奏響。
羅比住宅(robie house)由賴特設計于1908年,被譽為“田園學派”最偉大的代表作之一。
“建筑基本上是人類文獻中最偉大的記錄,也是時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實的記錄?!?/p>
賴特的建筑夢始于1867年,也就是150年前的一個夏季晌午。那一年他剛出生,地點則是他出生后便一直睡著的育兒室。
他那個做教師的母親安娜,把一本漂亮雜志里關于英國教堂的華麗圖片剪下,貼在賴特床頭,以至于后來有人說,賴特在從婦幼院被抱回到房間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與框架、結構和整體布局有關的世界建筑。
9年后,在費城參觀完世界博覽會的安娜,為9歲的賴特帶去了一份“禮物”——福祿貝爾設計的教育積木,這可以說對賴特的職業(yè)生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透過賴特成年后設計的羅比住宅、聯(lián)合教堂和莫里斯禮品商店的外觀,你似乎都能料想到,賴特是怎樣把孩童時期搬弄積木的有趣經歷與建筑設計無縫對接起來的。
位于重慶的賴特風格別墅,經典美式風格。圖/視覺中國
在他的自傳《一部自傳:弗蘭克·勞埃德·賴特》中,賴特曾回憶起當年那堆積木?!皫啄陙?,我坐在幼兒園的桌子上,玩了立方體、球體和三角形,這些光滑的木制槭樹塊……所有這一切都在我的手上……”
除了對幾何模型感興趣,賴特還特別重視建筑設計里的“自然元素”,這當然與他從小就生活在威斯康星峽谷的自然環(huán)境中有著密切關系,從小在農場長大的賴特甚至在成名后仍被外界稱為“農民建筑家”。填滿童年時光的鄉(xiāng)土氣,讓他始終秉持這樣的設計觀點:住宅設計不僅要合理安排臥室、起居室、餐廚、浴廁和書房這些必備起居,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增強家庭的內聚力。
比如他1907年在伊利諾伊州設計的羅伯茨住宅,位于十字形建筑平面中央的是一個大火爐,天花根據屋頂?shù)淖匀黄露褥`活處理,互相交叉的水平屋檐和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從外觀看,簡直就像草原上的現(xiàn)代化住宅一樣。
“我們的建筑應該反映今天更為生動的人類狀況。建筑就是人類受關注之處,人本性更高的表達形式,因此建筑基本上是人類文獻中最偉大的記錄,也是時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實的記錄?!边@是賴特的設計理念,也是他獨特的建筑宣言。
冰天雪地下的“流水別墅”被粉妝素裹倒是別有一番風味。圖/網易
賴特渴望建立的,是一個在外界甚至城市規(guī)劃圈看來無法實現(xiàn)的“城市烏托邦”。
賴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也許就是他為“有機建筑理論”創(chuàng)作的巔峰之作:流水別墅。這個伴著“溪流音樂”而成為“石崖的自然延伸”的別墅,迅速成為美國現(xiàn)代建筑的典范,以至于別墅擁有者、德裔富商霍夫曼這樣評價這座賴特設計、自己居住的住宅:“這是一件人類為自身所做的作品。它不是一個人為另一個人做的,也不是私人擁有的珍品。它更像一件公眾的財富?!?/p>
對公共問題的討論,對城市未來的追問,讓“建筑師賴特”很快便華麗轉身為“城市探索者賴特”。
上世紀30年代,賴特提出了一個英雄主義色彩濃厚的概念:廣畝城市。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美國工業(yè)開始飛速起步,工業(yè)、制造業(yè)的興盛讓城市收益,也催生了一批批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的“流動人”。從人口遷徙和產業(yè)升級的角度看,這無疑是美國社會良性發(fā)展的好事;不過賴特卻早在80年前,就洞察出了美國社會當時,也是中國社會目前同樣存在的“城市病”。
《廣畝城市》是編制具有“廣畝城市”特征的社區(qū)總體規(guī)劃的設計綱要,所以,《廣畝城市》實際上談的是一種名叫“廣畝城市”的未來城市模式。圖/Sohu
與柯布西耶在《明日的城市》中倡導的高層、高密度的建筑群不同,賴特的思想走向了柯布西耶的反面:城市應該分散建設,而不是集中發(fā)展。城市應該和周圍的鄉(xiāng)村結合在一起。
骨子里崇尚個人主義的賴特,認為城市的居民擁有居住的最大自主權。而隨著那個年代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普及,居住區(qū)之間往往都有超級公路連接。賴特主張人口在城市內外部分散,以此期望搭建一道連同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橋梁。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城市在20世紀60年代后出現(xiàn)“郊遷化”的現(xiàn)象。
與“大城市至上”的觀點相反,賴特認為應該有計劃地消滅所謂的“大城市”,因為大城市內的生活和環(huán)境已經無法與其地位相匹配。他渴望建立的,是一個在外界甚至城市規(guī)劃圈看來無法實現(xiàn)的“城市烏托邦”,汽車作為一種“城市民主運輸工具”,漸漸模糊城鄉(xiāng)的邊界。通俗點說,就是未來在城里城外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汽笛聲在鄉(xiāng)間歡快地鳴響,鳥兒在城區(qū)自由地飛翔。
賴特對自己的觀點和預測頗為樂觀。他認為自己設想中的“廣畝城市”,“將讓我們根本認識不到它作為城市而已經來臨”。
勒·柯布西耶,20世紀最著名的建筑大師、城市規(guī)劃家和作家。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っ芩埂し病さ隆ち_、賴特并稱為“現(xiàn)代建筑派或國際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圖/Sohu
紀念賴特的時候,我們在緬懷和追問什么?
從哀嘆“消失的城市”到憧憬“宜居城市”,賴特用廣畝城市“分散發(fā)展”的思路,為自己的城市規(guī)劃理念保駕護航。
從芝加哥到紐約,他越來越不習慣在那些擁擠的街道和密布的高樓里穿梭,童年農場的愜意生活喚起了他對宜居城市的由衷渴望。他反對集體主義在城市的擴散,更加頻繁地呼吁對個人自由空間的保護。從上世紀20年代起,賴特就開始用文字記錄下自己心中的宜居城市的樣子。他隨后出了本書,名字就叫《宜居城市》(The Living City)。
在賴特暢想的“烏托邦”式宜居城市里,不會再劃分主軸和次軸,不再時興“城市風格”,城區(qū)里隨處綻放的風格都是自然和純真的;10分鐘行車半徑范圍內,工廠、農場、辦公室、商店、住宅、教堂和劇場應有盡有;人們無須爭相涌向一個公共中心,然后再爭相走出那個中心;人們不再會因為交通擁堵和簇團式空間布局而耽誤時間和破壞生活。
高樓林立的紐約顯然不會是賴特的“宜居城市”。圖/taopic
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前教授葉齊茂目前正在翻譯賴特的這本《宜居城市》,在談及賴特對“宜居城市”的理解時,他表示自己在翻譯書名時曾幾經猶豫。
“一開始我想把它翻譯成‘有生命的城市’或‘有機城市’。后來我覺得把living‘翻譯成(適宜)居住的’,才比較貼近賴特書中所追求的那個‘有生命的城市’?!猩摹颉钪摹袡C的’城市才是適宜我們居住的城市,換句話說,宜居城市應該是‘有生命的’‘活著的’‘有機的’。”葉齊茂說。
雖然對未來城市的發(fā)展始終抱有某種近乎理想主義式的幻想,但賴特依然是建筑界乃至城市規(guī)劃圈的“俠之大者”。他自傳的中文版譯者楊鵬認為賴特配得上“偉大”二字。
時間不在眼下一瞬,生活的滋味不該是快餐般的滋味。圖/poco
“賴特的作品當然算不上完美,他的個性與行為更是‘劣跡斑斑’,但他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繼承了某些偉大的原則。這些原則,正是莎士比亞與托爾斯泰、葛飾北齋與歌川廣重、巴赫與貝多芬所有這些人作品的共同點。《自傳》中提到的這些名字,都是賴特的堅強后盾。他們和賴特一樣,都屬于偉大的‘總結者’,而不是所謂的‘創(chuàng)新者’?!?/p>
城市會好嗎?未來的城市會宜居嗎?這是偉大城市“總結者”賴特永恒的追問。(文/勒蒂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