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4年這一年里的藝術瞬間,到底帶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澎湃藝術回望2024年國內(nèi)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博物館特展,選取了十家博物館代表,均可見策劃之用心用力。
這其中,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展”成為當之無愧的“現(xiàn)象級大展”,創(chuàng)造了國有博物館辦商業(yè)大展的諸多之最,上博東館書畫館作為新館壓軸亮相的展廳,給人“驚鴻一瞥”的深刻印象。北京故宮博物院2024年推出“文明先鋒——凌家灘文化玉器展”、“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以及多個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展覽;隔著海峽,臺北故宮博物院時常給人一種“身未動、心已遠”的遐想,不僅因為文化上的親近,空間上的隔離,還有精心策劃、別具一格的展覽。
殷墟博物館新館和山西陶寺遺址博物館是2024年新開放的兩個展館,前者全景式展現(xiàn)了商文明,后者深入闡釋了陶寺遺址作為早期國家都城的盛大氣象和恢宏圖景。此外,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浙江博物館等均各有其亮點。
上海博物館
2024年是龍年,上博要刮文化的“龍卷風”。年初,上博館長的一句話開啟了上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年份。
從年初,上海博物館東館開啟貫穿全年的三步走開放計劃,直至12月正式宣告東館建成開放,上海博物館圍繞全年開放進展和年度展覽計劃,依次推出了“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展”,“古波斯的榮耀:伊朗文物精華展”“寰宇東西: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和世界”等特展;從2月東館首個常設展“中國古代青銅館”的開放,到11月最后一個重磅亮相的書畫館,上博10多個展廳的展陳依次向觀眾揭開面紗。臨展和常設展各自綻放精彩。
2024年7月19日,上海博物館,觀眾在參觀埃赫納吞雕像。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攝
2024年最“火爆”的現(xiàn)象級展覽非 “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莫屬,然而它的展期才進行到一半不到,展覽售出門票已達140萬張,打破了1978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chuàng)下的埃及文物全球巡展觀眾人數(shù)的最高紀錄,也不斷刷新上博單個特展文創(chuàng)銷售額紀錄,帶動周邊交通、酒店、餐飲、購物等系列消費持續(xù)升溫,創(chuàng)造了國有博物館辦商業(yè)大展的諸多之最。年初,上博還舉辦了“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作為上博東館的開館大展,同樣引發(fā)觀眾熱潮。
上海博物館“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
上博東館中國古代青銅館
匠心打造的東館全面建成開放成為2024年城中的一件文化盛事,館舍處處彰顯傳統(tǒng)底蘊、現(xiàn)代審美和江南風格。上博東館書畫館作為新館壓軸亮相的展廳,秉持了上博書畫常設展“常辦常新、常展特辦”的一貫理念,從書畫史脈絡的梳理到畫史赫赫名跡的閃現(xiàn),堪比一個書畫特展。
上海博物館中國書法館序廳
書法館首秀將晉唐宋元國寶級作品匯聚一堂,包括王羲之《草書上虞帖》卷、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王獻之《鴨頭丸帖》等傳世名品,將展出原作及全部題跋,繪畫館首輪展出五代徐熙《雪竹圖》軸、五代董源《夏山圖》、唐代孫位《高逸圖》卷、北宋趙佶《柳鴉蘆雁圖》卷、南宋佚名《望賢迎駕圖》軸、元錢選《浮玉山居圖》卷等,皆為美術史上珍罕名跡。設計上融合了書畫特色和江南風格,如一些評論所言,體現(xiàn)出了“江南文心”。
東晉 王羲之 草書上虞帖卷 上海博物館藏
展覽現(xiàn)場 孫位《高逸圖卷》
上博最新官宣的展覽計劃中,2025年上博將開啟20場特展,將重磅呈現(xiàn)“印象·派對: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和“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分別作為上博“對話世界”和“何以中國”系列的新展;精心策劃的“靈影仙蹤:上海博物館蛇年迎春展”“古犀珍獻:明清犀角器展”“珠歸海上:莊萬里家族捐贈兩塗軒書畫展” “紅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暫得之樂:暫得樓捐贈陶瓷展”“摩登華影:海派旗袍與百年時尚”等新展也值得期待。
克勞德·莫奈(1840-1926) 吉維尼的干草堆 1884年 POLA美術館藏
故宮博物院
2024年,故宮博物院以“文明先鋒——凌家灘文化玉器展”收官。在即將迎來凌家灘遺址發(fā)現(xiàn)40周年之際舉辦這一展覽,既是對這一重要考古遺址的再審視,同時也讓觀眾得見凌家灘文化及其玉器的輝煌面貌。展覽展出了來自國內(nèi)五家考古文博機構的399件(套)重要文物,種類涵蓋玉石器、陶器、骨器等,其中包括暗含豐富哲學思維的“刻圖玉版”、北京2022冬奧會獎牌的設計靈感素材“重環(huán)玉璧”、承載新石器時代自然崇拜的“玉龜”等重要展品,很多珍貴文物為首次展出,凌家灘文化標志性文物玉人也是一口氣集齊了四個。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早在2019年,故宮也曾展出以良渚玉器為主題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是對史前玉文化的一次巡禮。
“文明先鋒——凌家灘文化玉器展”展覽海報
凌家灘文化玉人
十月,故宮推出了聚焦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如何駕馭這樣一個宏大主題,對于策展團隊而言都是一次考驗,理論體系、學術研究、器物支撐都成為決定展覽成敗的關鍵。展覽開幕后收獲不少好評,有相關評論稱,該展“ 讓考古、度量衡制度、書畫鑒定、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儒藏研究、東亞文化交流、清史、故宮學等學科最新成果熔于一爐,是難得的跨界能力?!?/p>
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
唐 伏生授經(jīng)圖(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2024年,故宮有相當部分展覽聚焦于文明的交流互鑒。作為中法建交60周年推出的特展“紫禁城與凡爾賽宮”聚焦17、18世紀中法交流;2024年的開年大展“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聚焦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三大展覽內(nèi)容各異又相互關聯(lián)。
清 康熙帝常服像軸 故宮博物院藏
已連續(xù)舉辦了三期的“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特展”于2024年9月迎來第四期的收官展。從“廟堂儀范”、“林下風雅”再到“眾生百態(tài)”,第四期終于將視角轉到古代婦女,呈現(xiàn)女性題材的仕女畫。當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展覽呈現(xiàn)出對女性主題的關注。
唐寅王蜀宮妓圖軸
2025年,故宮博物院將迎來100周年院慶的“高光”時刻,它將為觀眾帶來哪些驚喜?
臺北故宮博物院
隔著海峽,臺北故宮博物院時常給人一種“身未動、心已遠”的遐想,不僅因為文化上的親近,空間上的隔離,還有精心策劃、別具一格的展覽。2024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方寸銘情”“看得見的紅樓夢”“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jié)”“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畫語:會說故事的圖畫”等特展,鮮少全景式的宏大敘事,多的是對某一主題或歷史剖面的聚焦;展覽主題也多提煉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宮廷生活、文人生活、琴棋書畫、四時節(jié)氣等。
道光帝五女壽臧和碩公主畫像 19世紀設色絹本 美國史密森尼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藏
清 印選 紙本(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jié)”精選院藏端午有關典藏,演繹夏季代表節(jié)日的端陽時節(jié);“看得見的紅樓夢”通過小說中所涉具象之物,揭示貴族階級精致的物質文化、作者身處時代宮廷流行“洋貨”和物背后隱藏著的人物性格隱喻,以通過讀“物”來讀小說;“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則展出了清代宮廷留下的不同歲時節(jié)令的花卉畫。
“筆歌墨舞——故宮博物院繪畫導賞”“筆墨見真章——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翰墨空間”“巨幅名作 (2024-I)” “國寶聚焦”則屬于常設展,不定時輪換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特色館藏,貫穿全年,這些常展往往小而精,像一出出精心策劃的連續(xù)劇集。
清 石濤 自寫種松圖小照
2025年對于兩岸故宮而言都屬于“高光”時刻,100周年院慶既是回望過去,也是為了更好出發(fā)。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發(fā)布的“故宮100+”院慶特展將貫穿整個年份,唐宋名跡顏真卿行書《祭姪文稿》、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李公麟《五馬圖》、李氏《瀟湘臥游圖》將輪番亮相。
北宋 郭熙《早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身未動、心已遠”,唯有藝術和美可以穿透阻隔。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是高校博物館界的翹楚和代表,在一些高校博物館還徘徊在博物館定位不明、藏品缺乏、“養(yǎng)在深閨”等累累困境之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自其館舍2016年落成開放以來,已經(jīng)積累了數(shù)年的好口碑,每年以穩(wěn)定數(shù)量的高品質展覽持續(xù)輸出,兼顧文物考古、中外近現(xiàn)代藝術、工藝美術以及對一些文史界學人的紀念等,其中也可見對手札、文獻等兼具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展品的偏愛。
噩侯四器
歷年的文物考古主題展如“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等聚焦中國不同區(qū)域文明。當前正在展出的“小國巨制:西周早期噩侯四器”展示了隨州市博物館所藏的羊子山噩侯墓全部青銅器及部分葉家山曾侯墓出土的青銅器。展覽以約3000年前西周早期噩侯墓出土的神面四器為核心,按照青銅器的形態(tài)和功能,呈現(xiàn)了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和車馬飾五大類別,全面展現(xiàn)了當時的經(jīng)典禮器。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展覽海報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怒海丹心:甲午風云人物墨跡展”通過手札、墨跡見人見物,兼具史料性與藝術性。
梅貽琦·致趙賡揚信 1955年 長28cm 寬22cm/長21.5cm 寬14cm
“前賢遺墨,片羽吉珍”?!俺咚亍彪m小,然則小中見大。在纖薄的紙張里,或工整或飄逸的墨跡中,若隱若現(xiàn)、呼之欲出的是隱藏在背后的一位又一位有個性、有喜怒、有情懷的人,是在“正襟危坐”的傳記和正史中難得見到的另一種細微的豐滿和真實。
相較文物藝術本身,在卷帙浩繁的文獻史料中梳理出一個脈絡,去勾勒一位歷史上學人的一生是不容易的,清華藝博也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努力,從“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中國新民: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紀念展”“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華藝術展”,清華藝博立足自身定位,善用史料文獻說話,講述學人故事,彰顯其展覽品格和人文情懷。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館藏豐厚,藏品50余萬件,主要來源于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考古出土和百年來的征集積累,尤以青銅、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畫、書畫等頗具特色。其館藏墓葬壁畫面積近1000平米,時代涵蓋北朝、宋、元、金、明和清,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國內(nèi)博物館墓葬壁畫收藏中獨樹一幟。
近年來,山西博物院不斷創(chuàng)新搬遷保護修復技術,深挖館藏墓葬壁畫的文化內(nèi)涵,打造“壁上”系列展覽品牌,已相繼推出了“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壁上萬千——山西宋金壁畫中的眾生氣象”,分別聚焦北朝和宋金時期壁畫。
壁上萬千——山西宋金壁畫中的眾生氣象展
2019年舉辦的“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包含婁睿墓壁畫、九原崗墓壁畫、水泉梁墓壁畫在內(nèi)的北朝墓葬壁畫的巔峰之作的首次大規(guī)模集中亮相。今年5月開幕的“壁上萬千——山西宋金壁畫中的眾生氣象”首次集中展示了89件(15組)珍貴的山西宋金壁畫及磚雕文物。山西宋金墓葬以磚砌仿木結構營造地下家園,以壁畫、磚雕構建未來圖景,展覽呈現(xiàn)了宋金壁畫中的家園、家慶、家風、家愿等主題。
壁上萬千——山西宋金壁畫中的眾生氣象展
除了盤活館藏墓葬壁畫資源,作為文物大省的山西,一直將視線投向考古、文物、古建保護領域,“巴從西南來——巴人的歷史與文化特展”通過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服飾等各類文物近160件講述巴人的文化與歷史;“此湘有禮——湖南青銅藝術展”以諸多文物珍品,開啟湖南青銅藝術的盛宴。2025年開年首展“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匯聚16家考古文博機構的206組重量級文物,展現(xiàn)春秋時期晉國與秦國之間復雜多變的關系。
“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展
除了深耕傳統(tǒng),文化交流互鑒的西風也吹到了山西,山西博物院2025年的開年大展還包括“理想與光榮——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展”,公元前3000年,在陶寺先民通過觀象臺去觀測天地方圓時,遙遠的地中海,西方文明之源的曙光也逐漸升起。展覽通過134件(組)珍貴雕塑,展現(xiàn)作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呈現(xiàn)古希臘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理想與光榮——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展”展覽海報
浙江省博物館
2023年,浙江省博物館完成了館舍上的升級換代,以嶄新之姿迎接往來觀眾。波瀾不驚地度過2024年上半年,在歲末年初頻繁上新重磅大展。11月展“問羽:宋代的自然與藝術世界”,12月展“投龍——從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2025年的開年大展“‘故宮·茶世界’茶文化精品文物展”也將于1月10日開幕。
“‘故宮·茶世界’茶文化精品文物展”展覽海報
“問羽:宋代的自然與藝術世界”為浙博95周年慶大展,籌備了近兩年。展覽由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水華博士在多年研究基礎上精心策劃推出,從“追千古”“訪山野”到“入畫境”,展覽分三個單元呈現(xiàn)宋畫與自然的對話。
梁楷《秋蘆飛鶩圖》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為宋代花鳥畫真跡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薈集,搜求匯聚了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及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等國內(nèi)外8家機構收藏的15件宋畫真跡,既包括了李成、唐希雅、李迪和梁楷等名家作品,也包括了《百花圖卷》《果熟來禽圖》等精彩佚名作品。
佚名《繡羽鳴春圖》 故宮博物院藏
12月1日開幕的跨年特展“投龍——從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是中國首個以“投龍”為主題的特展。展覽由北京大學李零教授擔任總顧問,學術團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國內(nèi)各研究機構。展覽前后歷經(jīng)十年,匯聚了全國40家收藏單位共計約230件(組)中國歷代山川祭祀和投龍儀式文物。其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展品為首次公開,不僅呈現(xiàn)全國投龍相關實物全貌,更涵括了最新考古與學術研究成果,史無前例、堪稱重磅。
北宋 西湖金龍 浙江省博物館藏
即將重磅呈獻的2025年開年大展“‘故宮·茶世界’茶文化精品文物展”由7個空間構成茶文化“藝”境,宋代與清代對照,古典審美與當代審美相映,展現(xiàn)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兩大黃金時期的飲茶風貌、人文精神、審美高度、藝術成就。
北宋拓唐九成宮醴泉銘冊(勝芳王氏本) 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特展,黃賓虹藝術館、《金石書畫》等都屬于浙博定期更換的常設展或專題系列展,展品重磅,學術性、可看性都很強。《金石書畫》系列展覽第七期專題呈現(xiàn)了上海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藏善本碑帖,展出上海博物館藏善本碑帖20種,故宮博物院藏善本碑帖14種,其中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拓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勝芳王氏本)為近百年來首度與世人見面。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以“立江南、觀世界”為發(fā)展定位,其特展一直備受文化界關注。在國內(nèi)的博物館中,蘇博是較早有展覽品牌意識的,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與打造,早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展覽系列。
明 明人《五同會圖》卷 絹本 設色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繼“吳門四家”(2012-2015)、“清代藏家”(2016-2019)兩個系列學術特展后,蘇州博物館2023年開啟了“近代大家”系列學術特展,繼首展“太炎薪傳:章炳麟與近代蘇州”之后,2024年11月推出了“印泉照古——李根源與蘇州”作為“近代大家”系列學術特展的第二展。展覽以近代名士、辛亥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為對象,展示其反帝保疆、宦海沉浮以及隱居蘇州十余年訪古留跡、修志刻書、吳門交流、抗日后援的經(jīng)歷。
展覽海報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展”為蘇州博物館藏天下系列的首期,展覽以風格史為脈絡,反映和詮釋了15-19世紀的文人畫風格發(fā)展主線,具體呈現(xiàn)跨越五個世紀的文人繪畫歷史。展出的全部60件/套展品都是來自溪客舊廬的收藏。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展”
2024年5月,“亞述之王:亞述巴尼拔”特展在蘇州博物館西館啟幕。此次特展,是繼古羅馬和古希臘特展之后,蘇州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合作的“世界文明史”系列展覽的第三期。展覽以亞述帝國全盛期的君主——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約公元前668–631在位)為核心人物,從他帝王、軍事家、學者、圖書館締造者、獵獅勇士等多重角色切入,由他的傳奇經(jīng)歷,擴展至他的城、他的國、他的時代,生動呈現(xiàn)了一首激蕩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王者史詩。
獵獅雕像 大英博物館藏
與“世界文明史”系列相對應的是“中國古代文明系列”。2024年7月“中國古代文明”系列第二展——“東周時期的洛陽與蘇州”特展開幕,依托洛陽、蘇州兩地歷年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成果,通過“踏墟尋城”“朝周問禮”“興兵征伐”“萬殊歸一”四個主題單元,從城市考古、禮樂、軍事、融合等方面,梳理中原與吳地之間交融共生的發(fā)展脈絡,再現(xiàn)中華多元一體格局演進的歷史進程。
此外,書畫、文物考古、非遺和工藝美術等都是蘇博重點關注和呈現(xiàn)的展覽主題。
陜西歷史博物館
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陜西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陜歷博”)秦漢館正式開館,使得陜歷博這座原本就在中國文博界占據(jù)一席之地的重要博物館更加舉足輕重。
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
秦漢館是目前國內(nèi)唯一一座以集中展示秦漢文明的緣起、發(fā)展、貢獻為宗旨的博物館,旨在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館藏為基礎,以考古資料為實證,重點展示秦漢文明在中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奠基作用。
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位于西咸新區(qū)秦漢新城,毗鄰秦咸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博物館由著名建筑設計大師、工程院院士張錦秋主持設計,建筑總體以北斗七星布局,主館區(qū)七座建筑各自相對獨立且以廊道相連。博物館現(xiàn)占地面積約300畝,建筑面積39809㎡,展陳面積10362㎡,是集文物保護、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具有濃郁傳統(tǒng)風格的現(xiàn)代化博物館。
戰(zhàn)國金怪獸
陜西歷史博物館本館與陜歷博秦漢館在定位上各有側重。陜西歷史博物館本館的基本陳列“陜西古代文明”,包含了秦漢文化的一部分內(nèi)容,但比較概括,相當于秦漢時期的一個內(nèi)容提要或大綱。秦漢館則將這個“大綱”細化,把一些細節(jié)完整地展示出來,比如作為陜歷博秦漢館基本陳列的“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交流互鑒等六方面,完整呈現(xiàn)秦漢時期整個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以及它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展覽的展區(qū)分上下兩層,由序廳、第一至六單元、尾廳8個部分組成,展線長達1194米,展出文物732件(組),其中包括漢代古船、先秦漆豬、錯金杜虎符等珍貴文物。
錯金杜虎符
漢代古船
博物館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以基本陳列為核心,不定期地規(guī)劃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臨時展覽和多種專題教育活動,以促進秦漢新城在地的多樣性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展現(xiàn)博物館的文化力量。
殷墟博物館新館
2024年2月,位于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迎來開館,這是首個全景式展現(xiàn)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新館與殷墟宗廟宮殿遺址隔洹水相望,將《詩經(jīng)》中對商代“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浪漫的想象形象化——以玄鳥為圖騰、以青銅為禮器、以文字為記載,見證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文明,以及傳承。
殷墟博物館新館
原殷墟博物館建于2005年,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隨著殷墟考古成果不斷豐富,原館難以滿足保護展示需要。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館新館開工奠基。新館占地262.5畝,建筑規(guī)模5.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約2.2萬平方米,將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陳文物數(shù)量之龐大、類型之齊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覽之最。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貴文物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首次展示。其外觀設計以《詩經(jīng)·商頌》為源,以綠野草臺、鼎立大地、青銅裝裹為形,以綠色低碳、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模式為要,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內(nèi)涵和考古學意義的“中華之范、文明圣殿”。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的甲骨
殷墟博物館新館聚焦“偉大的商文明”這一主題,設有“探索商文明”“偉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3個基本陳列、4個專題展覽和1個特色沉浸式數(shù)字展,從商代史、甲骨學、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傳播等多個角度,闡釋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禮樂文明、發(fā)達的青銅文明、燦爛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業(yè)技術等,呈現(xiàn)商文明對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的各類青銅器
陶寺遺址博物館
2024年11月12日,山西陶寺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新館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設的一所專題性遺址博物館,位于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口。展出的230件(套)文物,涵蓋陶寺文化所有的文物類別,首次系統(tǒng)呈現(xiàn)約4000年前的陶寺文明。
陶寺遺址博物館
陶寺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年代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是“陶寺文化”的命名地,1958年被發(fā)現(xiàn),1978年正式發(fā)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寺遺址博物館
陶寺遺址博物館展廳面積約5000平方米,集中展出230件(套)珍貴文物,多璜聯(lián)璧、彩繪蟠龍?zhí)毡P、銅蟾蜍片飾、綠松石鑲嵌腕飾、彩繪漆木器、骨質口簧等集中亮相,結合光影、數(shù)字化等技術,全景式展示陶寺遺址在城址規(guī)劃營建、手工業(yè)制造、藝術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并為觀眾提供探索性思考空間。
陶寺遺址博物館
建筑設計方面,整個建筑以“地中之都 中土之國”元素符號為基礎,外觀設計呈現(xiàn)一個“中”字,象征著陶寺遺址考古發(fā)掘對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支撐。展陳設有“文明蘊化”“煌煌都邑”“早期國家”3個基本陳列單元,“陶寺考古”“臨時展陳”2個專題展覽,以及1個特色沉浸式數(shù)字展,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再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tài),深入闡釋了陶寺遺址作為早期國家都城的盛大氣象和恢宏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