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畫中蛇瑞:是圖騰崇拜,也是游走的線條

乙巳蛇年,鱗動春歸。在中國文化中,蛇被譽為“小龍”,是龍圖騰的原型之一。

乙巳蛇年,鱗動春歸。在中國文化中,蛇被譽為“小龍”,是龍圖騰的原型之一。在傳統(tǒng)的繪畫中,歷代多有對蛇的描繪,從對伏羲女媧的描繪,到壁畫及《搜山圖》中的蛇的描繪,再到近現(xiàn)代名家對于生肖畫的描繪,這些靈蛇形象在中華文明中的綿延與變遷,代表著智慧、靈活、變革。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蛇一直是以多樣化的形象存在。中華民族的始祖女媧與伏羲是半人半蛇的形象,是蛇圖騰崇拜的人格化。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伏羲女媧絹畫系1963年4月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一般認為伏羲所執(zhí)矩象征地,女媧所執(zhí)規(guī)象征天,用以配合畫面上的日月星辰。

唐,伏羲女媧像頁,絹本,設(shè)色


在該畫作中,彩畫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著窄衫小袖絳紅色胡裝,二人腰相連,共著一條白裙。男居左,無須,頭戴籠冠,張左手執(zhí)矩,矩上有墨斗(已被腐蝕)。女居在右,束高髻,張右手執(zhí)規(guī)。男女上身相擁,中間兩臂相連,下尾盤曲相交四節(jié)成螺旋狀。兩人頭上有圓輪,周畫圓圈以象征日;尾下有下彎月牙一,周畫圓圈以象征月。畫面四周面遍布大小相等的圓圈,部分以線相連象征星辰。

吐魯番高昌國至唐西州國時期的墓葬出土了許多伏羲、女媧絹畫,畫面形式大致相似:人首蛇身,交尾相擁,伏羲持矩,女媧持規(guī)。絹畫上方有日,下方有月,周圍布滿絲縷相連的星辰。

宋,《搜山圖》卷(局部),佚名,絹本


另一件收藏于故宮的描繪蛇的畫作是《搜山圖》卷。該畫作表現(xiàn)的是民間傳說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所以也稱為《二郎神搜山圖》。二郎神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許多文藝作品中也有反映。

此卷《搜山圖》是南宋末或元初人的手跡。人物用工筆重彩,衣紋用鐵線描,剛勁有力,形象刻畫生動傳神,非凡手可及。山林樹木皴法豪縱,近乎南宋劉松年的風格。與同一題材的各種不同本子比較,此卷是個殘本,其中缺少主神即二郎神部分,但是其繪畫技巧卻高出其它各本。圖中描繪神兵神將們耀武揚威地搜索山林中各種魔怪。魔怪們均是各種野獸變的,有虎、熊、豕、猴、狐貍、山羊、獐、兔、蜥蜴、蛇及樹精木魅等。這些妖怪,或是原形,或化為女子,他們都在神將們追逐下,倉惶逃命,或藏匿山洞,或拒絕受擒。而那些神將們則手持刀槍劍戟、縱鷹放犬,前堵后截,使妖怪無處逃身。

宋,《搜山圖》卷(局部),佚名,絹本


本來,二郎神是作為正面人物來歌頌的,然而在此卷中則是將神兵神將描繪得兇神惡煞,使人們憎惡,而那些妖怪們卻面目和善,那種驚怖逃生的內(nèi)心刻畫,令人同情。不知作者是有意還是無意,使觀者自然地就會聯(lián)想到,當時社會那些官兵對老百姓的欺壓情形。

五代 榆林窟第16號窟 后室東壁


在壁畫中,也有蛇的身影。例如,五代榆林窟第16號窟的后室東壁的圖像中,一棵根部露出地表而傾斜的大樹,被巨大的蟒蛇緊緊纏繞著。描繪細致而又形體較大的蛇。此為勞度叉斗圣變的局部,依據(jù)變文中勞度叉化作大樹,而舍利弗化作大蛇,“長蛇纏樹,大風勁吹,大樹根拔而欲倒”這段文字而繪制的。

欽安殿紙本神像畫


欽安殿紙本神像畫(局部)


傲立于紫禁城御花園的南北中軸線上的欽安殿,始建于明代,殿內(nèi)供奉著真武大帝,莊嚴神圣。欽安殿神像壁畫里,蛇靈動纏繞于東梢間馬天君右手所持槍上,栩栩如生。

明 李麟《十八羅漢圖冊》之《誦經(jīng)羅漢圖頁》


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明李麟《十八羅漢圖》冊中,有《誦經(jīng)羅漢圖頁》和《禪定羅漢圖頁》與蛇相關(guān)。明代畫家李麟是丁云鵬弟子,有山藍之譽,擅繪道釋人物,工白描,自署“龍眠后身”?!墩b經(jīng)羅漢圖頁》繪羅漢持鈴杵,正坐誦咒,侍者立于右,胡人鎖持錫杖跪坐于左,角落有一蛇,仿若仰首傾訴。錫杖作為法器,本可用于擊蛇,胡人與蛇因受到佛法慈悲的感化,不再攻擊對方。

明 李麟《十八羅漢圖冊》之《禪定羅漢圖頁》


《禪定羅漢圖頁》(局部)


《禪定羅漢圖頁》則繪羅漢于枯本中正坐入定,其神騰出于上,有大蟒盤繞其下。畫面表現(xiàn)尊者不畏巨蟒進入禪定的狀態(tài)。在印度佛經(jīng)中,蛇的形象泛指有害的事物,文獻中有關(guān)于佛祖如來降蛇的記報。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蛇的形象地位發(fā)生了變化。人們不再因恐懼而崇拜蛇,而是希望通過宗教的超然力量降服蛇,這一人蛇關(guān)系在羅漢信仰中有數(shù)例可循。

清 《門應兆補繪蕭云從離騷圖中冊》之《一蛇吞象》


《離騷圖》由明末蕭云從原畫,清代門應兆奉召摹繪并補圖。畫冊內(nèi)容系統(tǒng)描繪屈原《楚辭》相關(guān)篇章內(nèi)容:楚辭、九歌、天問、九章、遠游、九辯、大招等,共計一百五十五圖(摹寫蕭氏原六十四圖,補繪九十一圖)。其中一圖為《一蛇吞象》。

華嵒《戲蛇圖》


華嵒是清代“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擅畫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草蟲,脫去時習,力追古法,筆意縱逸,富于神趣,且善書、能詩,時稱“三絕”。其《戲蛇圖》采用寫實手法,通過民間弄蛇藝人浪跡江湖的漂泊生涯,展示社會底層人民的生計現(xiàn)狀及其生活場景。畫面上,初春時節(jié),楊柳依依,兩位江湖藝人穿著樸素,面容清瘦,行色匆匆地奔波于綠柳坡道之間,后者背負蟾蜍,迎頭趕路,前者肩負一蛇,回首張望,他們走村串巷,賣藝謀生。畫家華嵒這種客觀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寫實題材,在當時崇尚山水、花鳥、仕女的文人畫中頗為鮮見而獨具特色。

華喦《石間畫蛇圖》


華喦的《石間畫蛇圖》描繪了一條赤蛇踞于山石荊草之間,將身體如同麻繩般盤繞成一團,蛇頭騰空昂起,眼圈很大,眼珠渾圓,蛇口微張,伸頸吐信,與人們印象中的猙獰之蛇迥然有別,顯得安詳和善,柔順可愛,富于美感。畫面右上方大片留白,款識“凹凸石太古,蒙密草尤青。見說含春洞,夜來蛇氣腥?!?/p>

虛谷《枯枝赤蛇圖》


海派畫家虛谷善畫山水花卉、蔬果禽魚,尤其喜好畫蛇,且專畫赤鏈蛇,樂此不疲,在中國繪畫史上頗為罕見,顯現(xiàn)出他“性癖又好奇,書畫破常規(guī)”的藝術(shù)追求,以及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個性風格。在其作品《枯枝赤蛇圖》中,描繪了一條粗壯的紋彩斑斕的赤鏈蛇,蛇頭向左側(cè)前傾,昂首吐信,蛇身連繞數(shù)圈,卷曲盤繞在老樹枝葉間,尾部向右下側(cè)延伸而出。整幅作品點染勾擦,濃淡疏密,水墨淋漓,筆墨精妙,特別是蛇頭處設(shè)置留白,形似一束高光,突出了赤蛇頭部雙目炯炯、長信頻吐的細節(jié)特征,寓動于靜,表現(xiàn)出赤蛇咄咄逼人的猙獰面目和兇猛凌厲的進攻態(tài)勢。畫面左側(cè)款識“仿解弢館,紫陽山民”,鈐“虛谷”朱文篆書方印?!敖鈴|館”系華喦的書齋名,這里意在表明畫作沿用其筆意,卻又推陳出新,盡顯畫家自身的筆墨風格。

任薰《生肖人物圖冊》之《劉邦斬蛇》


《民國合作十二生肖圖冊》之李益亭畫蛇


溥心畬《十二生肖冊 蛇》


對于繪畫而言,蛇的形象,是線的形象;蛇的運動,如同書畫中的線條游走;書畫的線條,亦如蛇行蜿蜒。所謂筆走龍蛇、狀如龍蛇、煙云龍蛇、疾若驚蛇、驚蛇入草、騰蛇赴穴……無不是神氣恣出、精神燦然之生動寫照。

齊白石畫《十二生肖畫之蛇》


齊白石的《草蛇圖》是《十二生肖冊》中的一幅,描繪了一條青蛇在蒿草間小心爬行的情景,構(gòu)圖簡潔,線條流暢,筆墨細膩。畫面上,青蛇蜿蜒前行,身軀粗細不一,卻一筆繪寫,渾然天成,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蛇身的上方,勾勒了一縷蒿草,下方又點綴著針芒般的細草,巧妙營造了青蛇的活動環(huán)境和生存空間,形象生動,寫意傳神。 

高奇峰《君子是喻》


徐悲鴻《十二生肖 蛇》


陸恢《十二生肖冊 蛇》


如同齊白石一樣,近現(xiàn)代的許多書畫名家都喜愛畫十二生肖圖,他們以各自的筆法與視角來描繪蛇。包括溥心畬《十二生肖冊 蛇》、陸恢畫《十二生肖冊 蛇》、徐悲鴻《十二生肖蛇》等。

馬晉《盤蛇圖》


李苦禪《赤蛇馬蹄蓮》


石魯《龜蛇圖》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