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山西博物院:134件雕塑,呈現(xiàn)古希臘羅馬的理想與光榮

由山西博物院和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共同呈現(xiàn)的“理想與光榮——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展”正在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舉行。

由山西博物院和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共同呈現(xiàn)的“理想與光榮——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展”正在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舉行。134件(組)珍貴雕塑,展現(xiàn)作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這些雕塑作品,無論是神像、英雄像還是普通人物的雕像,都體現(xiàn)了古希臘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展覽分為五大章節(jié)。第一章節(jié)“奧林匹斯眾神”,通過一系列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雕塑和阿提卡風格的瓶繪,展示了古希臘人借神話故事來表達對世界與人生的思考。

第二章節(jié)“神之庇佑”講述希臘化至羅馬時代,這一區(qū)域文化的融合。羅馬疆域的擴展,必然帶來多種文化的進入,他們將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借神話之手,融為一體,促進當?shù)厝撕椭C共生。

第三章節(jié)“奧古斯都的藝術光輝”是以羅馬皇室家族成員的半身像為主,展示了古羅馬時期雕塑藝術的轉變,從理想化的希臘風格轉向更加注重現(xiàn)實主義和細節(jié)刻畫的羅馬風格。

第四章節(jié)“羅馬花園”著重于日常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通過雕塑、玻璃器、馬賽克藝術等,呈現(xiàn)了當時人的日常生活,讓觀眾能夠一窺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

第五章節(jié)“不朽之力”將重點放在了葬儀葬俗上,生死轉變是人類的必經(jīng)之路,古羅馬人通過雕塑藝術體現(xiàn)了他們對生命哲學的思考。

展廳內(nèi)部選取了雅典藍、鳶尾紫、月桂綠與乳白作為主色調(diào)。雅典藍,宛如愛琴海面折射的粼粼波光;鳶尾紫,曾是古羅馬貴族服飾專屬;月桂綠,寓意勝利與榮耀;而乳白恰似帕特農(nóng)神廟的大理石色澤,純凈而神圣。這些色彩交織,引領觀眾沉浸式領略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社會風貌與歷史文化深度。

【專訪】

近日,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山西博物院對外交流部主任楊蕓接受澎湃新聞專訪,講述展覽背后的故事。

澎湃新聞:近年來,國內(nèi)古希臘主題的展覽不少,山西博物院引進的這臺展覽有什么獨特之處嗎?

楊蕓:最近國內(nèi)的古希臘主題的展覽確實不少,但咱們這次展覽有幾個亮點是獨一無二的。首先,我們的展品以雕塑為主。134件的展品總量中,雕塑占了三分之二,其它文物也都是為了配合雕塑展示而挑選的。第二,雕塑體量都非常大,1.5米至2米級別的雕塑是展覽的主體,給人視覺沖擊感特別強。第三,此次雕塑展品中不僅奧林匹斯主神的雕塑較為齊全,還突出了古羅馬時期貴族與平民雕像。第四,在形式設計上為了讓觀眾能近距離感受到西方雕塑之美,本次展覽雕像均是以裸展的方式來呈現(xiàn)給大家,防護措施上也只拉了一米線,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到以前或許只能在圖書中看到的雕像。同時,我們通過展線設計,希望能系統(tǒng)地展示從希臘到羅馬全盛時期,西方雕塑藝術發(fā)展的主線,讓觀眾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澎湃新聞:如果說要化繁就簡的話,想請您給展覽劃重點,那么可以推薦幾件代表性的展品嗎?

楊蕓:這次展覽我們從古希臘的古風時期一直介紹到古羅馬的全盛時期,涵蓋了雕塑藝術的發(fā)展歷程。比如男子坐像浮雕,這是古希臘古風時期的經(jīng)典表現(xiàn);阿波羅雕像,復刻的是古希臘古典時期普拉克西特列斯的阿波羅雕像,詮釋了古典時期的風格;普羅米修斯懲罰石棺,體現(xiàn)了從希臘化時代開始,雕塑為體現(xiàn)戲劇性而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奧古斯都半身像,是羅馬帝國開端時的雕像;馬可·奧勒留半身像,代表了羅馬帝國走向五賢帝時代的經(jīng)典風格;穿托加長袍的男性雕像,則深刻反映了羅馬雕塑在寫實性領域的發(fā)展。這些展品都是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非常值得一看。

澎湃新聞:在策劃過程中,團隊是如何挑選文物以確保展覽能夠準確傳達古希臘古羅馬雕塑的藝術特色和歷史背景?

楊蕓: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遺產(chǎn),在西方歷史上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西方雕塑藝術的基礎和發(fā)展,構成了西方文化的古典基礎。古希臘的雕塑藝術經(jīng)歷了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而羅馬在繼承了希臘的雕塑理想化特色后,融入了寫實主義,發(fā)展出自己的風格。而且不同的皇帝時期,雕塑風格也有不同。我們希望能讓觀眾通過我們的展覽能了解這種雕塑藝術的演變過程,所以在挑選展品的時候,以能凸顯不同時代風格的展品為主。雕塑風格的演變,其實直觀地展示了當時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變化。我們希望,通過古希臘古羅馬雕塑的藝術之美,讓觀眾看到藝術與社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激發(fā)他們對歷史的深入思考與探索。

澎湃新聞:本次展覽不僅展示了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藝術,對于中國觀眾而言,這也是一次跨文化交流的機會。這些古代文明的藝術作品與中國傳統(tǒng)雕塑有哪些異同之處?希望通過這次展覽促進怎樣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楊蕓:確實,這次展覽也是一次難得的文化交流機會。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塑蓬勃發(fā)展的時候,中國的雕像主要以俑為主,比如秦朝的兵馬俑、漢朝的說唱俑等。在這一時期,中西塑像都比較注重寫實,在塑造面部表情的時候都很細膩。但西方雕塑更關注人體美,即使在塑造真實的人物時,也會輔以理想化的設定,展現(xiàn)出心目中英雄的形象。而且,古羅馬時期,雖然日常人物的雕塑形象增多了,但神話故事依舊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雕塑創(chuàng)作中,神話仍然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主題。而中國的雕塑在這一時代則更為世俗化,體現(xiàn)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非常有名的擊鼓說唱俑,另外我們的雕塑也曾用于明器,以體現(xiàn)我們視死如視生的習俗。

這次策劃這個展覽,也是希望能讓觀眾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藝術的異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同時,也希望大家在對比不同藝術風格的過程中,形成對美的全方位感知,提升審美素養(yǎng)。

澎湃新聞:作為策展人,您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向公眾傳達哪些核心的教育信息或價值觀?對于學校、研究機構以及藝術愛好者來說,這次展覽有哪些特別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楊蕓:美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國家教育部也多次提出要全面提升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等各方面的美育培養(yǎng)。但對美的感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熏陶和積累。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讓觀眾在欣賞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的同時,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品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fā)他們對美的追求和熱愛。對于學校、研究機構以及藝術愛好者來說,這次展覽也有特別的學習和研究價值。學生可以通過展覽了解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研究機構可以從中獲取珍貴的藝術資料和研究素材;藝術愛好者則可以近距離欣賞到這些藝術珍品,提升自己的藝術鑒賞水平。

澎湃新聞:展覽秉持的營造沉浸式古典藝術情境的設計理念,是如何具體體現(xiàn)在各個設計環(huán)節(jié)中的?比如空間設計、燈光設計以及色彩運用等方面。

楊蕓:這次展覽的設計理念是營造沉浸式古典藝術情境,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殿堂。在空間設計上,我們提取了古希臘古羅馬特有的建筑元素,如圓弧形廊道、拱券結構、獨特柱式、三角形門楣等,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圖形化處理。設計遵循數(shù)學邏輯中的對稱性和比例原則,并運用錯視技術,創(chuàng)造出一個充滿活力和極致美感的參觀環(huán)境。

參觀圖



在燈光設計上,我們巧妙地運用了聚焦燈光和柔和漫射光,將強烈而集中的光線投射在雕塑的關鍵細節(jié)之處,讓細膩的紋理和雕刻線條在光的照耀下纖毫畢現(xiàn)。同時,柔和的漫射光為整個空間鋪上一層溫潤的底色,減輕了觀眾視覺上的疲勞。

在色彩運用上,我們選取了雅典藍、鳶尾紫、月桂綠與乳白作為主色調(diào)。雅典藍,宛如愛琴海面折射的粼粼波光,承載著古希臘海洋文明的深邃與靈動;鳶尾紫,曾是古羅馬貴族服飾專屬,象征著權力與尊貴,盡顯古羅馬時代的輝煌與威嚴;月桂綠,寓意勝利與榮耀;而乳白恰似帕特農(nóng)神廟的大理石色澤,純凈而神圣,訴說著古典建筑藝術的永恒。這些色彩交織,引領觀眾沉浸式領略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社會風貌與歷史文化深度。這種色彩搭配結合簡潔明了的圖文說明,有助于觀眾更直觀地理解雕塑的歷史背景。

澎湃新聞:本次展覽的一大看點是古希臘神話里的神。而在中國,本土的神有著自己的譜系,在民間也有著崇高的地位。從文明互鑒的角度來說,您是否對這兩種神話進行過對比,又有著怎樣的發(fā)現(xiàn)?

楊蕓:其實神話都是為人服務的。希臘神話的十二主神是在城邦制的發(fā)展中逐漸成熟起來的,他們既表現(xiàn)了希臘人對生活的愿景,也表達了他們的人生觀。到了羅馬時期,人們對神的崇敬更為務實,能實現(xiàn)什么愿望才會去禮敬這個神。而且,羅馬神話在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將各區(qū)域的神話交叉融合并進行故事重塑,變成自己的內(nèi)容。這和中國神話有很相似的地方。比如中國早期沒有玉帝這個神話人物,玉帝這個形象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現(xiàn)的。我們也融合了來自別國的神話,比如佛教從印度傳過來后,在中國得到了高度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體系。尤其唐宋之后三教合一,形成了不少新的神話故事。最近魔童哪吒非常受關注,其實哪吒的發(fā)展過程就是非常經(jīng)典的融合案例。從這個角度看,雖然西方的宗教化更強一些,但在以人為本這一點上,東西方有著共通點。

通過這次展覽,我們希望能讓觀眾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神話故事的異同和魅力,促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在欣賞這些藝術珍品的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永恒魅力和人類文明的偉大光輝。

澎湃新聞:在將古希臘古羅馬雕塑從國外安全運至山西博物院,并精心布置成展的過程中,團隊采取了哪些專業(yè)措施和細致考量,來確保這些珍貴文物在包裝、運輸、點交及布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絕對安全與完美呈現(xiàn)?

楊蕓:這批珍貴文物遠渡重洋,來到山西博物院,其間的運輸、布展過程,每一步都不能馬虎。為了確保它們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安全無損,并且呈現(xiàn)出最佳的展覽效果,我們下足了功夫。

在包裝運輸方面,進入中國前,由出借單位自行完成了所有文物的包裝和裝箱,前后用了一個多月,把134件文物小心翼翼地包裝進了63個箱子里。大型雕塑的外箱上還貼了檢測震動的儀器,實時監(jiān)測運輸途中雕塑的震動情況,確保文物安全。

同步,我們實地勘測文物進入山西博物院到展廳的路線,評估風險,排查困難,對所有可能影響文物布展安全的問題都做了預案。有些特別大的文物箱,高達3米,為了能使它們安全進入,我們拆除了展廳的卷簾門,等文物都安全到位后,又重新裝回去。

2024年12月6日,距離預展開展大概還有14天,所有文物安全進入博物院展廳。隨后,文物箱在展廳靜置了24小時,充分適應新環(huán)境后,工作人員才開始拆包裝。中外雙方團隊開始詳細的點交和驗收工作,仔細檢查每件雕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且記錄在案,確保運輸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損傷。這項工作持續(xù)了大概10天,現(xiàn)場始終井然有序。

當然,除了文物安全,我們也非常重視人員的安全。布展人員都穿著統(tǒng)一的工作服和安全鞋,確保在搬運、移動大型文物時的人身安全。這一系列專業(yè)措施,就是為了讓這些藝術珍品能安全抵達博物館,以最佳狀態(tài)與觀眾見面。

展覽信息

理想與光榮——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展

展期:2025.01.01—2025.05.05

地點: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