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是漢詩文傳統(tǒng)讀法的統(tǒng)稱,讀書的方法有歌、唱、吟、詠、誦、念、哦、嘆等,統(tǒng)稱為“讀”,也就是所稱的“吟誦”。
今年是史學家、章草書法大家王蘧常先生125周年誕辰。澎湃新聞獲悉,近期出版的《唐調(diào)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鉤沉了國學大師唐文治、王蘧常及無錫國專滬校的唐調(diào)傳承歷史,匯編了大量唐調(diào)前輩的吟誦錄音(其中王蘧常先生的吟誦遺音系首次面世),配以讀文法解析,并附唐文治、王蘧常等點評,是不可多得的唐調(diào)學習參考資料。聞這些前輩學人吟誦詩文,真可謂“音容宛在”。
本文為王蘧常先生四子王興孫為《唐調(diào)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一書所撰《后記》。
小時候在家里時不時聽到父親用一種獨特的調(diào)子誦讀,卻不知道這是什么調(diào)子,為什么這樣讀,大概是習以為常了,后來竟也從來沒有想起問過父親。直到十多年前,我才從無錫國專校友陳以鴻、蕭善薌先生那里得知,這是唐文治先生創(chuàng)立的讀文法——唐調(diào),父親正是以唐調(diào)吟誦古詩文。
唐文治先生(1865年-1954年)
王蘧常先生(1900-1989年),晚年在讀書
唐文治先生舉辦無錫國專,提出并實踐了一整套獨一無二的國學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舉措,要求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能以讀文法背誦幾百篇古詩文,即是其中之一。幾乎所有的國專校友對此莫不記憶尤深,以至畢業(yè)以后十年、二十年、甚至六、七十年還能朗朗上口。隨著國學熱的興起,作為中華傳統(tǒng)吟誦的重要流派、曾有“江南第一調(diào)”美譽的唐調(diào)越來越為吟誦界所重視。傳授唐調(diào)的培訓班在各地開設,吟誦唐調(diào)的音頻資料和研究論著陸續(xù)出版,有的地方還以唐調(diào)吟誦申報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尤其令人高興的是積極參加培訓的基本都是中青年教師和青少年學生,眾多大學生志愿者以線上線下不同的方式投入其中,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傳習、推廣,這樣的熱情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唐調(diào)吟誦后繼有人,具有長遠的生命力。
王蘧常先生手跡。選自《蘧草法帖》
王蘧常書對聯(lián)“以禮治國,惟德就官”。
父親曾分別師承沈曾植、梁啟超、康有為、唐文治四位先生。其中,對父親影響最深最廣的是無錫國專的校長唐文治先生。父親是無錫國專第一屆學生,他不僅把唐先生視為治學的導師,而且始終以他為自己的人生楷模。無錫國專校友、原《人民日報》總編輯范敬宜先生曾說過:“在我的印象中,王蘧常先生最尊崇的前輩學者有兩位,一位是顧亭林,一位是唐文治?!备赣H也深得唐文治先生的賞識、信任和器重。1938年唐先生應淪陷區(qū)學生要求開設無錫國專滬校,特聘父親為教務長分管;四十年代唐先生因年邁體衰又委任父親負責全校的校務和教務。原上海博物館出版部主任王運天先生(現(xiàn)為王蘧常研究會書學委員會主任)近年在《茹經(jīng)堂文集》中發(fā)現(xiàn)唐文治先生1945年所撰的《嘉興王君瑗仲文集序》一文,開篇即“人生當世,氣節(jié)而已矣”九個字,可見唐先生對父親的高度評價。(注:瑗仲為父親的字。唐先生該序已用作為202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王蘧常文集》的總序)。至1952年唐文治先生臨終前四天還將力求恢復無錫國專的遺愿親自委托給父親,并說“如能恢復,即雖在九泉之下,亦所樂以也”。唐先生生前原有自訂年譜,八十歲后精力日衰,所記僅數(shù)則而已。他去世后其哲嗣唐慶詒先生將原稿整理補充,完成續(xù)編,其中有關無錫國專教務方面,都請父親作了復核校閱。
《唐調(diào)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上海遠東出版社
由于唐文治先生在四十年代曾由唱片公司錄有一套讀文灌音片,上海及外地諸多無錫國專校友也在唐調(diào)吟誦熱起來后有錄音出版,唯獨缺我父親的吟誦,而他與唐先生又有非同一般的師生關系,所以不少人與我聯(lián)系,關切是否有我父親的吟誦錄音。
王運天等編輯的《蘧草法帖》書影。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出版
我再三尋找,終于在父親上世紀八十年代給復旦大學哲學系研究生上課的錄音中發(fā)現(xiàn)了父親給學生示范的唐調(diào)吟誦。能有這些錄音,全要歸功于王運天先生的有心。當時父親年事已高,就在家中給研究生上課,每周一次,王運天先生每次都來旁聽,而且每次都作了錄音,總共六盒,并給了我一套。十多年后,為怕磁帶年久受損,我請朋友在上海唱片公司將這些磁帶錄音轉(zhuǎn)存為光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創(chuàng)始院長、王蘧常研究會會長吳曉明教授又曾請他的博士生肖鵬、何瑩老師等作了初步整理。蕭善薌先生聽到錄音后十分欣喜,尤其對父親以唐調(diào)誦讀《秦誓》這一經(jīng)典篇章所表達出來的氣勢如虹驚嘆不已。蕭先生提出應盡快將父親的錄音出版公布于眾,并告訴我,父親在吟誦每篇詩文前都首先講解了該篇要義和讀文法,這些講解特別珍貴,必須記錄下來成為文字稿一并出版。但此事由于我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而一拖再拖,直至去年夏天蕭先生向我全力推薦了杜亞群老師才有了轉(zhuǎn)機。杜老師有扎實的國學功底,好多年前就開始學習唐調(diào),并得陳以鴻、蕭善薌兩位先生的親炙,她不僅對唐調(diào)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而且對無錫國專的歷史也有所了解,這幾年她又一直積極組織推動唐調(diào)傳習的活動,所以確實是擔當本書策劃和編輯的理想人選。
《唐調(diào)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內(nèi)頁,存圖后再掃描此頁二維碼,可聽王蘧常先生吟誦古文《秦誓》原聲
開始的設想是通過本書將我父親吟誦唐調(diào)的錄音公之于世以彌補缺憾,但后來幾經(jīng)商議,大家覺得無論是我父親還是無錫國專其他校友,吟誦的都是唐調(diào),追根溯源都是唐文治先生創(chuàng)立的讀文法,用陳以鴻先生說的一句話是“我們都是唐老夫子的學生”,所以最終決定將唐先生本人、我父親和多位無錫國專校友“唐門”三代人的吟誦錄音合于一集,這就使得這薄薄的一本書承載了唐調(diào)吟誦百余年的厚重歷史,這是目前為止同類書籍中的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意義非凡,彌足珍貴。
寫上這篇后記,是想記述本書成書過程中經(jīng)歷了許多人的努力,每一位的貢獻都不可或缺,實在來之不易。同時,也是為表達對杜亞群和魏慶彬兩位主編的衷心感謝。他們出于對唐調(diào)的熱愛、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不厭其煩、一絲不茍地做了大量工作,不僅確保本書集錄的唐門三代人的吟誦全部都是唐調(diào)“正聲”,而且還對每段錄音內(nèi)容作了細致的考證、注釋或???。在唐調(diào)吟誦正處于承前啟后的當下,這實在非常重要。對唐調(diào)吟誦來說,這是一部傳世之作。
(注: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
————延伸閱讀:
《唐調(diào)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附《序》
文/復旦大學 蔣 凡
應邀為《唐調(diào)正聲》序,實感任務艱巨而誠惶誠恐。民國年間,交大及無錫國專校長唐文治先生,創(chuàng)唐文治讀文法,其吟誦詩文,或低回曼吟,或激越慷慨,聲遏行云,名動天地,世稱唐調(diào)。為莘莘學子吟誦教育,唐校長事必躬親,知行合一,因而影響巨大而無可替代。余生亦晚,無緣親炙夫子之教;而唐校長親自培養(yǎng)的無錫國專學生,都曾于課內(nèi)外聆聽夫子吟誦,獲其薪火真?zhèn)鳌5Ш鯐r光流逝,歷史無情,唐校長昔日耳提面命的嫡傳弟子,健在者已寥若晨星,成國寶級人物。因此,搶救唐調(diào),已成歷史使命,噫嚱危乎而時不我待。鄙人亦年逾八五,衰朽之年,力之所及,愿與諸君共勉,為搶救這一非遺的文化遺產(chǎn)而盡其心力,以作芹獻。
二〇二一年四月,我曾赴蘇州大學參加“無錫國專”與中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學術論壇。在會議進程中,華東師范大學胡曉明教授提出了要求恢復無錫國專通識教育的倡議,當然,唐調(diào)吟誦教育,也是其中的熱門話題。我也積極附議。我想,只要熱心者努力奔走鼓呼,相信一定會感動“上帝”,光明在前。上海市市北中學杜亞群老師,受昔日無錫國專滬校教務長王蘧常先生哲嗣王興孫之托,策劃編輯了《唐調(diào)正聲》,以完成蕭善薌(九八高齡)、陳以鴻(年逾百齡)諸先生的一大心愿。人們翹首期待《唐調(diào)正聲》的誕生出版,各以心香一瓣,紀念茹經(jīng)夫子并其入室嫡傳諸賢。
唐文治先生書法
我亦喜吟誦詩文,但因方言區(qū)的關系,難仿唐先生的太倉唐調(diào),而只能運用閩南地區(qū)泉州腔的讀書調(diào);加以喜聽京、昆戲曲,以此潛移默化,不知不覺間又染有曲藝之音,這是因條件不同習染所致,并非唐調(diào)正聲,而愧對師門。吾師朱東潤及陳祥耀先生的吟誦,卻是直接來自唐先生耳提面命的唐調(diào)正宗。朱、陳二師言及唐調(diào)吟誦,熱情滿懷,描聲繪色,非常激動。他們真切體會,唐調(diào)的藝術三昧,由技進道,不僅在具體的聲調(diào)格律之中,同時應該進一步體悟其精神境界方面的味外之旨。朱師隨侍唐先生,是在上世紀初的民國成立前后的南洋公學(即交大前身)。因其學業(yè)優(yōu)秀,作文獲獎,唐校長吃飯時即用筷子敲擊碗邊吟道:“作文要問朱世溱(按:朱師原名世溱,后以東潤字行)!”對學生的關懷提攜,精神令人感動。當時朱師因家境清寒,學費困難而有輟學之憂。唐校長知道后,令其長子唐慶詒致信,勸其返校復學,學費由唐先生解決。我是朱師的研究生,聽他言及此事,熱淚盈眶,他對我說:“唐老師居住樸素,態(tài)度嚴肅,對于學生的關心,是我一生學不完的?!庇只貞浾f:“唐老師還有一絕招。每星期日上午,他在大禮堂召集部分學生講授古代散文……講授的是韓愈《張中丞傳后敘》,歐陽修《五代史·職方考序》《瀧岡阡表》《秋聲賦》之類。老師的講法很別致,他從來沒有給我們解釋字句,也從來沒有說這篇文章好在哪里,為什么要讀。他只是慷慨激昂地或是低回婉轉(zhuǎn)地讀幾遍,然后領著我們共同朗誦。……雖然帶著太倉腔,但是在抑揚頓挫之中,你會聽到句號、分號、逗號、頓號,連帶驚嘆號、疑問號?!仁刮覀儾荒苷b讀,那么這些符號的意義是會喪失的。”(見《朱東潤自傳》第43-44頁)無錫國專的第一屆畢業(yè)生,依其成績,據(jù)傳有狀元、榜眼、探花之目。王蘧常高居狀元榜首(按:“榜眼”錢仲聯(lián),“探花”蔣天樞),他也回憶了唐先生的吟誦教導:“學者讀文,務以精熟背誦,不差一字為主。其要法,每讀一文,先以三十遍為度。前十遍,求其線索之所在,劃分段落,最為重要;次十遍,求其命意之所在,有虛意,有實意,有旁意,有正意,有言中之意,有言外之意;再十遍,考其聲音,以求其神氣,細玩其長短疾徐抑揚頓挫之致。三十遍后,自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保ㄒ姟锻蹀境W詡鳌?,《文獻》1984年第4期)唐文治讀文法,肇自吳摯甫、曾國藩等桐城派名家的陰陽剛?cè)帷⒐盼乃南笾f,但又加以變化創(chuàng)造,以變化發(fā)展適應新時代,造成了吟誦天地的一片新氣象、新面貌。唐先生又對嫡傳弟子陸汝挺先生說:“讀文要凝神煉氣,抗墜抑揚。黃鐘大呂,如協(xié)宮商。疾則如長江大河,奔騰澎湃。徐則如峰回路轉(zhuǎn),曲折魚迂旋。若發(fā)抒性情之文,更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讀文有十六字訣:神中有情,情中有神,神寓于氣,氣行于神。領悟及此,自得要蘊。其要處不外一‘頓’字訣?!保ㄒ姼戒涥懭晖Α痘貞浱莆闹蜗壬隆罚╆愊橐珟熞舱媲谢貞浾f:“唐先生至性過人,感情深厚,言情之文,纏綿往復,富陰柔之美;而涉及人心世道,義理氣節(jié),則昌明嚴正,如其持躬,又富陽剛之美,是剛?cè)嵯酀??!毕橐珟熞彩翘菩iL的得意門生,國專三年作文競賽,他是一次第二名,二次第一名,唐先生親自批卷點評,并招祥耀師到其上海的南陽路寓所去問詢關懷。后來唐先生逝世,祥耀師作《悼唐茹經(jīng)師》四首,有“文章追永叔,心學繼陽明”“及門慚我晚,惠愛感公深。追憶道南語,能無淚沾襟”之句。自注曰:“公批余《易經(jīng)》試卷,有‘吾道其南’之語。”這是說,唐校長寄望陳先生,能把自己的傳經(jīng)濟時之學,傳播南方而繼承發(fā)展。(蔣凡《尊師重道薪火相傳——記陳祥耀先生及其無錫國專諸師友》,見《閩學研究》二〇二二年第四期)總之,唐調(diào)詩文吟誦,因聲求氣,以氣見神,神氣行則意境現(xiàn)而精神盡出,聲調(diào)音樂審美中,又自有其精神節(jié)氣在,此待妙悟者而為言。精神境界之升華,既關乎個人修養(yǎng),同時又關聯(lián)世事人心之探索,豈細事哉!祥耀師稱引唐先生《讀文法箋注序》曰:“夫讀文豈有他道哉!因乎人心以合乎天籟,因乎情性以達乎聲音。因乎聲之激烈也,而矯其氣質(zhì)之剛;因乎聲之怠緩也,而矯其氣質(zhì)之柔。由是品行文章交修并進,始條理者所以成智,終條理者所以成圣,即以為淑人心、端風俗之具可矣?!碧葡壬髡b,如《莊子·養(yǎng)生主》“庖丁解?!痹⒀怨适滤枥L,入耳瞬間,洋洋乎鏗鏘和鳴,“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抗墜抑揚,一片宮商,聽者能不神往乎!其吟誦藝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游刃有余,官知止而神欲行,因乎技而升大道,厥功之偉,豈偶然哉,豈偶然哉!
吟誦之道,概括唐先生的道德文章及其躬親踐行,要目有二:一是修己之養(yǎng),一是化人之功。茹經(jīng)先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理學家。稍晚于他的國學大師錢穆在其《八十憶雙親》中說:“竊謂理學家主要吃緊人生,而吟詩乃人生中一要項。余愛吟詩,但不能詩。吟他人詩,如出自己肺腑?!苯杷司票瓭布褐畨K壘。受唐夫子吟誦影響,要求感情內(nèi)注,聲發(fā)于外,“文如己出”,一片真誠而致其天理良知。唐、錢二賢,共鳴互應,道出了吟誦藝術那“淑人心、端風俗”的修身養(yǎng)性之功。這一思想觀念,并非虛言大話,而是切實可行的,合于儒經(jīng)《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言,“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如果每個具體的人,都培養(yǎng)了該有的修養(yǎng),那么整個社會還會不和諧不太平嗎?修己與化人的辯證統(tǒng)一,實是功德無量。美哉!《唐調(diào)正聲》之編,或可助此一臂之力。
最后必須指出,我們提倡唐調(diào),理由如前所述,堂堂正正,但是并非以唐調(diào)為唯一準繩而非議其他。古來吟誦,難于以一繩萬。首都背景國子監(jiān)的讀書調(diào)調(diào),也難以強制推行。為什么?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存在許多方言區(qū),各區(qū)方言,又各有其讀書調(diào)。唐調(diào)吟誦略帶太倉腔,因為唐校長是太倉人。各家各派如趙元任的常州調(diào),華鐘彥的華調(diào),王佩行的行調(diào),臺師大王更生那略帶河南腔的王調(diào),各有特色而百花齊放,都有其存在發(fā)展的合法理由和生存空間。但是目前看來,由于唐夫子的教化,其吟誦理論研究已深入人心,如春風化雨,滋潤大地,無所不在。作為吟誦教育的楷模和旗幟,唐調(diào)正聲正在引領我們向前。
以上感言,不敢自以為是,就正于方家讀者,望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