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刊25年的《開卷》以其書卷氣在文化界有著一定影響。近日,《開卷》在迎來第300期之際,通過“開卷三百”雅集正式宣布???。
一期一本一個印張,清雅宜人的白皮小刊《開卷》25年來刊發(fā)記錄了不同時期文人學(xué)者的讀書隨筆與閑話閑文,楊絳、黃裳、黃苗子、黃宗江、范用、丁聰?shù)榷紴槠涔└宀㈩}字,楊苡先生生前曾給《開卷》贈言:“像是放在口袋里的小小的文藝沙龍”。本文為作者對《開卷》300期的感言隨筆。
“開卷三百”雅集時,部分參與座談?wù)咴凇堕_卷》第300期簽名
《開卷》300期了,當(dāng)然是要感慨的。想起《開卷》,書香墨韻之間,莫名總有一種畫面感,一桌、一書、一燈如豆,還有寧文兄的憨厚背影。
定期收到寧文兄寄來的《開卷》,信封均鋼筆抄寫,書頁間偶見留言,一筆一劃,如見其人,又感到有些慚愧——想起以后再也收不到這樣帶著友人筆跡與體溫的白皮小刊,到底是有些悵然的。
實(shí)在說來,為《開卷》寫的文章屈指可數(shù),卻每期蒙贈。去年底,收到寧文以“武漢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chǎn)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信封寄來的第293期《開卷》,信封上寧文專門罕見手書囑言:“《開卷》即將迎來三百期,抽空寫些文字隨感?!?/p>
張充和為《開卷》題字
想了一下,居然完全記不清是什么時候認(rèn)識的寧文兄,也記不清什么時候開始獲贈《開卷》——其實(shí)記得記不得,也沒什么要緊,要緊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氣息相通的總是會走到一起的,比如“開卷”帶來的書卷氣。
《開卷》如其封面一般,一直以本色示人,記錄著讀書人本來的樣子。
楊絳為《開卷》題字
每次見寧文兄,大多是匆匆忙忙的,戴著一頂太陽帽,背微微有點(diǎn)弓,一口的南京話,質(zhì)樸,平實(shí),印象里似乎隨時會從包里掏出一兩本書,或贈你,或請老先生簽名,偶爾餐敘,講些老人舊事與編輯余事,不久便又急匆匆地告別,說是得趕火車回南京了。
《開卷》創(chuàng)刊于2000年,由蔡玉洗先生創(chuàng)辦,董寧文編輯。蔡玉洗在給董寧文《開卷閑話十編》序中記有:“我常想,一個人二十幾年一直做同一件事,雖然是件也許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他不以為小,堅(jiān)持了并一做就是二十余年,這就不簡單?!薄白x書會帶給我們一個健全的頭腦,會讓我們距離一個稱職合格有家國情懷的公民越近,使我們能聰明而智慧的生活,防止被欺騙和洗腦?!?/p>
記得那時還未認(rèn)識寧文,當(dāng)然更未參與《開卷》,當(dāng)時除了讀書雜志,已經(jīng)有一些不錯的BBS讀書論壇了,記得常溜達(dá)的有清韻書院與天涯《閑閑書話》(可惜這些論壇都陸續(xù)消失了),早期人并不多,頗有些素心人,在里面混過兩三年閑讀閑話的日子,寫了一些文字,結(jié)識了何家干、楊運(yùn)、范笑我等書友,后來人越來越多,喧囂聲起,遂漸漸淡出。
《開卷》的氣息其實(shí)有點(diǎn)類似于沈昌文時期的《讀書》雜志,以及天涯早期的《閑閑書話》,安靜,有閑趣,是讀書人的天地,老派文人集中,確實(shí)做到了“為倡導(dǎo)閱讀與思考,提倡言之有物的短文”,且注重于文人舊事、編讀書籍,每期收到,翻一翻,總有兩三篇讀來興致盎然。
楊苡先生給《開卷》贈言:“像是放在口袋里的小小的文藝沙龍”,是確切的,每期的《開卷閑話》也極有看點(diǎn),黃裳先生曾在《開卷閑話六編》序中說:“子聰交游廣闊,消息靈通,隨時著筆,以饗讀者,救其蔽塞之病,功莫大焉。且取材公正,不刪不減,諸家議論、風(fēng)度,于只言片語中,得識其真面……”亦如天揚(yáng)兄所言,《開卷》無意中成為中國文化圈的記事簿、備忘錄,如日記、年譜一般,有“一手史料”價(jià)值。
2022年鄙展“村言筆墨志”前言后記均發(fā)于公眾號,寧文兄當(dāng)時在收到展覽畫冊后,在《開卷閑話》中將展覽后記全文記下刊發(fā),現(xiàn)在想來,彌足珍貴,因?yàn)橛涗涍@一書畫展的公號文字早已人間蒸發(fā),而《開卷》或許也可算是除了畫冊以外的惟一紙質(zhì)記錄了。
寧文曾編輯出版《開卷書坊》叢書,約我參與,記得那一期的叢書作者還包括張瑞田、唐吟方等,其實(shí)二人書中收錄的不少文章都是發(fā)在當(dāng)時拙編《東方早報(bào)·藝術(shù)評論》,《開卷書坊》把瑞田、吟方“抓”過去了,最后把我居然也“抓”過去了,遂將刊發(fā)于各類報(bào)章雜志的文字與訪問記,編成了一本《三柳書屋譚往》。
文匯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開卷書坊》叢書
當(dāng)時在后記記有:“《三柳書屋譚往》中的所記,大多是往事,與文脈相關(guān),與書畫相關(guān),也與有意無意地‘泡老’相關(guān)——很喜歡與那些老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聊,很多先生都走了,章汝奭先生是去年走的,而汪曾祺先生一九九七就走了,黃裳也走了多年了——猶記得與黃裳先生家人、陳子善、陸灝諸君赴青浦參加黃裳先生入土儀式時,容潔拋紅豆,悲慟移人……感謝文匯出版社鮑廣麗女史與《開卷》董寧文兄,不是他們的催促,按我懶散的性格,這些文字也不知何時才會結(jié)集了?!?/p>
周退密先生2002年為《開卷》題字
邵燕祥2007年為《開卷》題字
流沙河為《開卷》題字
鐘叔河2019年為《開卷》題字
顧村言2015年為《開卷》題
寧文也寫字畫畫,重筆墨,有拙趣,后來還策劃過一些書畫展,命我參與,當(dāng)然從命;頗可一記的是,后來瑞田、寧文忽發(fā)奇想,說要舉辦一個“開卷四友”書畫展,且擬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巡展,約吟方與我參與,于是一陣忙碌,記得當(dāng)時且為寧文所言的“開卷四友”各畫一白描人物像,然而后來又是疫情又是冗事,到現(xiàn)在,這一展覽仍在籌備之中。
丁聰2001年繪董寧文像
手機(jī)閱讀的時代,一些報(bào)紙與雜志的消逝有時似乎是無可挽回的,也是讓人遺憾的?!堕_卷》紙質(zhì)版雖已畫上句號,但在寧文心中,一個新卷已然開啟,正如“開卷三百”雅集現(xiàn)場所展示的一幅書法:開卷永久開,謝幕不言謝。
“開卷有益”,誠哉期言。開卷,當(dāng)然是要永久開的。
“開卷三百”雅集,陳子善(中)發(fā)言現(xiàn)場
2025年3月于上海,三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