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領(lǐng)略漢代詩歌之美,生動再現(xiàn)漢末亂世的離愁與相思

詩貴含蓄,它不是把這一對朋友的離愁別緒直接說出來,而是用眼前的物象來表達心情,這才是詩。

本文摘自《流沙河講古詩十九首》,流沙河 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

領(lǐng)略漢代詩歌之美,生動再現(xiàn)漢末亂世的離愁與相思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第一講:李陵蘇武詩(其一)

李陵送別蘇武,寫了一組詩。對這一組詩的作者是誰,歷來爭議很大,有人認為它是后人假托李陵之名寫的,也有文學史研究者認為作者為李陵是可信的。但是,即便是“托名偽作”之說成立,就詩的內(nèi)容本身來看,它很真切地反映了李陵和蘇武這樣一對歷經(jīng)滄桑的朋友,在遠離故土的地方,那種依依惜別的心緒和感情,所以我們不妨就從這個角度,來欣賞它。

李陵是漢武帝時候的一位將軍,是著名的“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位將軍,非常了不起,司馬遷小時候還見過他,說他“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就是說他非常質(zhì)樸,老實得好像話都不會說。司馬遷在《史記》里記錄了大量關(guān)于李廣能征善戰(zhàn)、神武過人、威震匈奴、體恤下屬、與普通士卒同甘共苦的事跡。而且,司馬遷在《史記》的“列傳”里面,對傳主大多是直呼其名,但對李廣例外,叫《李將軍列傳》,足見司馬遷對李廣的尊重。

中國的古詩里頭,寫古代將軍的寥寥可數(shù),但是寫李廣的卻很多,比如唐詩有王昌齡的《出塞》、盧綸的《塞下曲·其二》,都是寫的李廣;一直到現(xiàn)代,臺灣詩人余光中還專門為李廣寫了一首《飛將軍》,歌頌李廣說:“兩千年的風沙吹過去/一個鏗鏘的名字留下來/……他的長臂比長城更長/胡騎奔突突不過他的臂彎……”

但是李廣最后的結(jié)局很不好。他退休以后,本可以安享晚年,卻主動要求參戰(zhàn),去了以后,和他的上級,統(tǒng)帥大軍的大元帥李廣利處不好。因為李廣利原來是李廣手下的一個將軍,沒有什么本事,只因為他的姐姐嫁給了漢武帝,就被提升為大將軍,李廣瞧不起他,當然就處不好。結(jié)果,在打仗中李廣出現(xiàn)失誤,帶領(lǐng)的部隊迷路了,比軍令規(guī)定的時間晚到了三天,李廣利就小題大做,說他貽誤戰(zhàn)機,“按律處死”。漢武帝時法律苛刻,那些司法官吏又很惡毒,李廣曉得他們整人很兇,不愿意拿給他們羞辱,就自殺了。

李陵當了將軍后,也是打了很多勝仗,但因為他和他爺爺一樣,對朝廷里面那些卑鄙的文官武將瞧不起,平時就不跟這些人往來,連話都不說,更不在一起喝酒言歡、聯(lián)絡(luò)感情,這就種下了禍根。一次漢朝出動六支大軍去打匈奴,李陵是其中人數(shù)最少的一支,只有五千步兵。他帶著自己的部隊準時到達了集合地點,卻發(fā)現(xiàn)其他五位將軍一個都沒到,他成了孤軍。后來李陵在給蘇武的信中說:“五將失道,陵獨遇戰(zhàn)?!边@件事在《史記》上寫得很含糊,讓后人推測那是人家有意設(shè)計,來陷害李陵的。照理說李陵完全有理由趕緊離開,但他認為大軍有約,自己不能單獨退兵,結(jié)果被八萬匈奴大軍圍攻。雖然李陵的部隊勇猛迎戰(zhàn),但畢竟寡不敵眾,一直打到五千人馬只剩下一百多人,箭都射完了,糧草也沒有了,這才被匈奴俘虜。李陵被俘以后,匈奴單于親自勸降,他一直不答應(yīng)。拖了一個多月,突然從南邊傳來消息,漢朝聽說李陵投降了匈奴,就把他全家都殺光了,上自八十多歲的老父親,下到未成年的娃娃,一個不留。在這種情況下,李陵氣慌了,這才答應(yīng)投降。單于馬上給他非常高的待遇,封他為右校王。這樣一來,從漢武帝時代一直到今天,對李陵的評價就長期存在爭議,司馬遷還為此遭受了“宮刑”。

李陵投降以后,蘇武作為漢朝的使臣出使匈奴,又被匈奴扣留下來,要他投降。蘇武堅決不干,匈奴把他流放到當時荒無人煙的北海邊(就是現(xiàn)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畔),想用這種辦法逼蘇武投降。蘇武寧死不降,甚至拔劍自刎,匈奴一看沒有辦法,也就不逼他了。但蘇武仍然堅持他的漢朝使臣的身份,把那個標志漢使身份的節(jié)杖一直帶在身邊,堅持了十九年。在這期間,蘇武和李陵見了面,他的選擇雖然不同于李陵,但對李陵非常理解,深知他是迫不得已的,兩人成了最好的朋友。十九年以后,蘇武要回漢朝去了,李陵就寫了這一組詩來送他。

第一首是這樣的: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

屏營衢路側(cè),執(zhí)手野踟躕。

仰視浮云馳,奄忽互相逾。

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長當從此別,且復(fù)立斯須。

欲因晨風發(fā),送子以賤軀。

李陵一開始就說:我們在一起度過的時光,是很美好的,可惜你馬上就要走了,而且你這一走,不會再回來,我倆那種快樂、美好的聚會,不會再有了,所以他說“良時不再至”。這是分別在即的深深惋惜?!傲紩r”者,美好的時光也。下一句“離別在須臾”,是說我們馬上就要分手告別了?!绊汈А笔侵笗r間很短、一晃就過去了。這是一個疊韻連綿詞。關(guān)于這個詞,我們需要多說幾句。

“連綿詞”是古詩文中大量出現(xiàn)的語詞現(xiàn)象,它的特點,是兩個語音連綴成義,構(gòu)成一個聯(lián)合表意的詞組,要根據(jù)兩個字連貫發(fā)出的聲音去理解,而不能把兩個字扯開來講,這就叫“以音求字”。比如這里的“須臾”,就不能分開說“須”是什么、“臾”又是什么。這兩個字讀快了就是“倏”,倏忽的倏,也就是我們口語中,直到現(xiàn)在還在說的“唰一下就過去了”的那個“唰”。“須臾”兩個字韻母相同,就叫“疊韻連綿詞”;如果是聲母相同,就叫“雙聲連綿詞”。

接下來的“屏營衢路側(cè),執(zhí)手野踟躕”,“衢路”是平交道口;“執(zhí)手”是手拉著手,“野”是荒野?!捌翣I”也是疊韻連綿詞,“踟躕”就是雙聲連綿詞,它們的意思都是徘徊流連,不忍離去。其中這個“踟躕”是從蜘蛛取象而來的——蜘蛛結(jié)網(wǎng)的時候,

不就是來回轉(zhuǎn)圈子嗎?把“蜘蛛”這個名詞動詞化,來表達那種動作的特征,就成了這個“踟躕”,它還可以寫成“躑躅”或者“彳亍”,寫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樣。好朋友舍不得分手,告別之際來回徘徊,就和蜘蛛結(jié)網(wǎng)那個樣子很像,所以很好理解。

后面四句詩:“仰視浮云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描繪的是這樣一個場景——兩個那么好的朋友,馬上就要分手了,他們手拉著手站在一望無邊的荒涼的草原上,仰頭看著天上被風吹著疾走的白云,看著它們很短暫的碰一下頭,馬上又互相錯開,被風推送著,朝著不同的方向越飄越遠,一個飄向天的這一頭,一個飄向那一頭……這里的“浮云”是飄動的云,“馳”是疾走;“奄忽”是忽然、迅速,很短的時間;“互相逾”是擦身而過,又彼此分開;后面的“波”不是指波浪,而應(yīng)該解釋為播送的“播”,“風波”就是被風吹向遠處;“失所”是離開它們各自原來的地方,不知會在何處才停下來。這四句詩,實際上是李陵的感慨:我們就像這樣的浮云,今后各自朝不同的方向飄,再難匯到一起了。

詩貴含蓄,它不是把這一對朋友的離愁別緒直接說出來,而是用眼前的物象來表達心情,這才是詩。這種手法,古今詩人是相通的,比如徐志摩寫的《偶然》,就借用兩艘航船:“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情緒。

“長當從此別,且復(fù)立斯須?!薄伴L”者,永遠也;“當”者,應(yīng)該也;“且復(fù)”是姑且、暫時的意思;“立斯須”就是停下來,再站一會兒。李陵是說,我們從這里一旦分別,今后怕是永遠也見不著了,你暫時不要走了,我們姑且在這里再停留一會兒。

為什么要停留一會兒呢?原來,李陵還想和蘇武在一起再住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他還要送蘇武:“欲因晨風發(fā),送子以賤軀。”“欲”是打算、想法,是李陵表達自己的心思;這個“因”與“藉”相通,是借助、順著的意思。草原上的晨風是北風,而蘇武回漢朝是往南走,所以他是順風行走的,故謂之“因”。后面的“子”是指蘇武,“賤軀”是李陵自己的謙稱。這就是說,等到明天晨風吹起的時候,我還要親自送你,我要立在晨風中,目送你順著北風漸漸遠去……

作品簡介

領(lǐng)略漢代詩歌之美,生動再現(xiàn)漢末亂世的離愁與相思

《流沙河講古詩十九首》,流沙河 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

本書是著名詩人流沙河先生年逾八旬時傾注心血所作的古典文學普及新著。成都開講《詩經(jīng)》大受歡迎之后,流沙河先生緊接著開壇講授《古詩十九首》,依然反響熱烈,后輯錄成書。

《古詩十九首》是中華文化經(jīng)典作品,在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被譽為“五言之冠冕”。流沙河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詩歌研究功底,對字句追根溯源,給出全新角度的解讀,復(fù)原詩歌背后的故事,讓讀者看到漢末社會的世事人情,栩栩如生,猶在眼前。

這是一本在趣味中輕松讀懂《古詩十九首》的大家普及文本,言辭雅俗兼具,幽默風趣,無疑是青少年、文學愛好者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上佳選本。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