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西太原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的前沿陣地。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山西太原的墓室壁畫充分證明了這一地區(qū)華夏文明與西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上海博物館山西古代壁畫展正在對外展出,“澎湃新聞”藝術版(www.thepaper.cn)將陸續(xù)刊發(fā)關于古代壁畫的系列尋訪與解析文章,以飧讀者。

山西太原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的前沿陣地。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山西太原的墓室壁畫充分證明了這一地區(qū)華夏文明與西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其中,太原迎澤區(qū)王家峰村梨園內所發(fā)掘的北齊徐顯秀墓就是最好的例證。徐顯秀墓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繪畫方面,而且表現(xiàn)在對當時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描繪上。徐顯秀墓壁畫布局代表著墓室壁畫一種新的格局的產(chǎn)生。它直接影響到唐代墓葬壁畫的布置,開唐墓壁畫繪畫布局之先河,如永泰公主墓壁畫就繼續(xù)了徐顯秀墓壁畫布局,長卷式一氣呵成。眾所周知,唐朝政權肇基于晉陽,其文化也有北齊晉陽的濃重色彩,或者可以說北朝晉陽文化為唐文化淵流之一,這或許是徐顯秀墓文化信息帶給我們的新啟示。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墓葬位置圖

2000年12月1 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清晨,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人頭攢動,人們奔忙在上班路上。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也像往常一樣陸續(xù)到崗,誰也不會料到,一個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會出現(xiàn)在今天。上午九時左右,群眾報告迎澤區(qū)王家峰村梨園內發(fā)生古墓被盜。所里迅速組織專業(yè)人員趕赴現(xiàn)場勘察處理。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徐顯秀墓墓道

王家峰村梨園,小地名稱“王墓坡”。屬太原東山緩坡地帶,地質結構為濕陷性黃土堆積。這里地勢高亢,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理想的農(nóng)作用地。梨園內,碗口粗的梨樹縱橫排列著,一眼望不到邊,樹木枝干遒勁有力,冠幅圓闊,在冬日陽光的映襯下,顯出旺盛的生命力。梨園深處,一個高聳出地面約4米左右的黃土堆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所渭的被盜古墓。負責治安的村委梁春生帶領考古人員繞到墓側,爬上土堆,發(fā)現(xiàn)一個直徑約60厘米的豎直盜洞,旁邊堆放著新刨出的黃土和線手套,繩紋磚殘塊。梁春生反映幸虧村委會發(fā)現(xiàn)及時,盜墓行為雖已實施,但盜墓賊并未深人墓室,沒有造成大的破壞。盜洞幽深狹窄,工作人員借助繩索、手電筒等工具,采用頭下腳上體位,爬進盜洞。勘察發(fā)現(xiàn),盜洞深處,墓頂券磚已經(jīng)被挖開一個約30厘米寬的口子,考古工作者由這個口子勉強將頭探人墓室,只見圓形的室內,四壁滿飾壁畫,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驚喜之余,迅速拍照。照片沖印出后,太原市考古所邀清省內考古專家討論,初步判定這座險被盜掘的墓葬是一座北朝晚期高等級墓葬。

事實上,太原東山一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北朝晚期墓葬不在少數(shù)。如1960年在迎澤區(qū)鄭村出土的柳子輝墓, 1984在迎澤區(qū)山西煤炭技術職業(yè)學校發(fā)掘了庫狄業(yè)墓等。2000年7月發(fā)現(xiàn)的狄湛墓,就位于王家峰村磚廠,和此座墓葬相距約1000米,據(jù)考證墓主人狄湛為盛唐名相狄仁杰四世祖。本次墓葬發(fā)現(xiàn)地稱作“王墓坡”,難道又是一位王侯級人物的墓葬?1981年在太原晉源區(qū)發(fā)掘出土并轟動一時的北齊東安王婁叡墓地名就叫王郭村。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山西太原北齊婁叡墓西壁 《鞍馬游騎圖》

婁叡墓位于太原市古晉陽城南6公里的王郭村。墓葬出土器物870余件、壁畫71幅200余平方米。婁叡墓出土器物十分豐富,件件堪稱藝術品。陶俑有鎮(zhèn)墓俑、文武俑、女官俑、女侍俑、役夫俑、騎馬文武俑、騎馬樂俑、馱物騎俑等,陶粒有馬、牛、羊、豬、雞、駱駝等。墓中出土的瓷器和彩釉陶瓷70余件,其中尊、壺、盤、碗、盆、燈、盞、二彩盂、扣盒等品種成套組合出現(xiàn),反映出北齊時期貴族的生活中已經(jīng)大量使用瓷器和彩釉器。瓷器裝飾上肥厚的仰蓮、忍冬,粗大的聯(lián)珠、獸頭,極富立體感,具有石刻浮雕的藝術效果,可稱我國北方陶瓷的典型代表。婁叡墓墓道、天井、甬道、墓室全部繪有壁畫,計200多平方米。墓道繪制的出行、回歸圖分上下兩層,全長70余米,是一幅氣勢壯觀的巨幅畫卷,28組畫面,遠近有序、構圖巧妙,每組畫前都有兩導騎,隨后為八人的主騎或載物駝隊。西壁主人坐騎出行,眾騎相隨,東壁主、從相隨,牽馬步行回歸。200余匹雄健的牧馬栩栩如生。壁畫采用了鐵線勾勒和色彩暈染手法,把人物、馬匹刻畫得惟妙惟肖、極富動感,其場面宏偉,內容豐富,色彩鮮艷,長卷式構圖,主從有序、疏密相宜,構思技法之精彩令人贊嘆,甬道的軍樂儀仗人物兩兩相對,昂首鼓腹、長號向天,給人以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樂手身著赤服、體現(xiàn)出墓主人東安郡王的高貴地位。門衛(wèi)儀仗身著朱色大袖衫,雙手拱于胸前、氣態(tài)軒昂、神色肅穆,表現(xiàn)出極大的威嚴與力量。此組壁畫體現(xiàn)出一種豪放雄健的風格。墓室四壁所畫帷幄幾案、歌舞樂伎、列旗羽葆、鞍馬扈從,充分展現(xiàn)出墓主人內庭高麗豪華的生活場景及其祿爵的顯貴。墓室頂部所畫十二支像圖,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十二支像形象,其與星圖、雷公、電母相配名,打破了十二支像只刻于墓志邊側的傳統(tǒng)說法。這組壁畫對于研究中國十二支像的起源、變化都有重要意義。婁叡墓壁畫無榜題,故而無法確指其作者;但是從畫面內容和技法上可以看出,畫師非常熟悉北齊貴戚的生活習尚,具有敏銳細致的藝術觀察力,所畫人物、馬匹形象生動,體現(xiàn)出顧愷之等大師所倡導的“以形寫神”的思想,畫師廣泛運用了色彩暈染、明暗映襯、遠近對比的手法増強所畫形象的立體感。婁叡墓壁畫的出土,是中國南北朝美術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轟動了中國整個美術界,填補了中國藝術史上的空白。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墓志蓋

事不宜遲,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上報太原市政府、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申請搶救性發(fā)掘經(jīng)費。發(fā)掘工作獲批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建考古隊。2000年12月9 日,考古隊進駐工地。隆冬季節(jié),疾風勁吹,寒氣逼人,考古工作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逐步展開。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墓室展開圖1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墓室展開圖2

首先進行的考古勘探數(shù)據(jù)表明,墓葬坐北朝南,平面呈“甲”字形結構,自北而南分別由磚券單墓室、長方形豎穴天井、斜坡墓道幾部分組成。冬去春來,考古隊開始墓道的發(fā)掘。清理完上層表土后,逐層下挖,仔細清理平面,墓道線清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墓道填土和生土之間,隱隱的有一條白灰線,墓道長19米,北寬2.7米,南寬3,8米。中間相隔長3.5米,應是過洞部分。過洞北接天井,天井近方形,長2.3米,寬2.5米。

墓道有沒有壁畫呢?像這樣大型的墓葬應該有。婁叡墓墓道壁畫就是那樣的精彩絕倫。這座墓葬墓室的壁畫那樣艷麗、墓道應該也有,可此墓道只有條隱隱的白灰線,而不是像婁叡墓那樣,有明顯的為繪制壁畫而制作的白灰地仗層。難道此墓道沒有壁畫?發(fā)掘工作伴隨著希望和失望逐漸深入。為了保護萬一可能存在的壁畫,發(fā)掘中在墓壁外保留了15-20厘米厚的填土,準備發(fā)掘到一定程度后再清理。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墓道西壁 《儀仗人物》

一場春雨后,預留的保護性填土自然塌落,露出了壁畫的痕跡。原來壁畫的繪制不像婁叡墓那樣,響明顯的地仗層,而是在挖掘的墓壁上粉刷了一層白灰水即直接作畫。壁畫色彩艷麗,卻極易剝落。墓道壁畫白灰水底層稀薄脆弱,加之空氣滲入和草木根系作用,使之與土壁分離,白灰漿層極易脫落,造成壁畫殘失。形勢嚴峻,來不及辨認繪畫內容,考古工作重點轉入壁畫的清理和保護中。經(jīng)過反復試驗確定了合適的粘結原料和配方,并實踐總結了一套有效的清理加固方法,先用小號注射器將粘接劑注入灰皮下,每次約1平方米,再用脫脂棉墊著輕壓,使白灰皮和墓壁緊密地粘接在一起,然后才能談到進一步的清理。清理過程中,將墓道壁畫用工程線劃分成100 × 80平方米的工作面,把清理前、清理中和清理后的狀況,用錄像和攝影記錄下來。一是為了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教訓,探討最適當?shù)那謇矸椒?;二是準備接受有關主管部門和專家的審查檢驗,以保障發(fā)掘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六、七、八月,正值盛夏時節(jié),驕陽似火,工棚內密不透風,悶熱如蒸氣浴室,考古隊員們個個汗流浹背,但發(fā)掘清理工作又必須耐心細致,一絲不茍,可以說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壁畫保護工作主要由中國文化遺產(chǎn)院鄭軍先生指導,市考古研究所文保人員劉晚香負責。鄭軍工作認真細致,言傳身教、晚香虛心學習,進步神速,并且?guī)С隽艘慌炀毜募夹g工人,不經(jīng)意間。梨園里花謝花飛,已是果實滿枝。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墓門門額浮雕

經(jīng)過艱辛努力,至2001年9月底,約200平方米的墓道、過洞、天井壁畫終于清理完成。墓道上部壁畫由于草木根系和昆蟲的侵蝕破壞,大多已被漶不清,位下部壁畫經(jīng)過努力,基本得以保存。壁畫描繪的是一支由神獸引導的儀仗隊,構圖沒有受過洞和天井空間分割影響而一氣呵成。96個青壯年上兵,服裝樣式統(tǒng)一面色彩不同,有執(zhí)三旒旗的,有肩長號的,有佩劍帶弓的,還有執(zhí)韁牽馬的,散聚成組,神態(tài)各異。有意思的是,在墓道東壁中部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稱作"小鬼臉''的形象。在東壁下部,白灰皮之下,仔細觀察,還有一個用樹枝之類刻畫的人物形象,兩個畫像的藝術水平顯然不能和壁畫中的描繪相比。估計是跟著師父學習的小畫工或者挖墓的工人所為。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墓室正面 《墓主人和樂伎圖》

儀仗隊列至墓道下底端。進入天井,兩側壁畫的隊列仍在延續(xù),穿越石雕墓門、磚筑甬道,再過一道封門磚墻就是期盼已久的墓室,墓門兩側正壁繪制神態(tài)謙卑的門吏,他們身著右衽窄袖長衫,畫面色彩艷麗,神情端莊肅穆,在他們的手中,一反常例地拿著一根短鞭。而這一時期考古發(fā)現(xiàn)的門吏形象。一般都是拄劍,或執(zhí)笏板、如太原北齊婁叡墓、河北灣漳北朝壁畫墓。像這樣執(zhí)鞭的門吏,以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檢查史料發(fā)現(xiàn)北齊有執(zhí)鞭朝拜的記載,《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中興二年······(高)歡遣四百騎奉迎帶人氈帳,陳誠,泣下沾襟。讓以寡德。歡再拜。帝亦拜。歡出,備服御,進湯沐。達夜嚴警。昧爽,文武執(zhí)鞭以朝。”《北史卷八六·列傳第七四》“爾朱世隆等立長廣王曄為主,南赴洛陽。至東郭外,世隆等遣瑗奏廢之,瑗執(zhí)鞭獨入禁內,奏愿行堯、舜事,曄遂禪廣陵。由是除給事黃門侍郎?!边@兩個執(zhí)鞭門吏可以說是史書的圖像注解。石門彩色貼金雕飾華麗無比,宗教意味濃重,神鳥怪獸、摩尼寶珠、蓮花蔓草使人驚嘆不已。面對著墓道天進、墓門處的精彩,對一墻之隔的墓室發(fā)掘充滿了期盼。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墓室壁畫 《忘記畫笛子的吹笛者》

2002年10月,又是一年金秋時節(jié),墓室封門磚終于開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艷麗如新的墓壁四周壁畫,低頭俯視墓宰,地上滿布陪葬品,但因多次盜擾而殘破不堪。10月15日,墓室地面清理完成。墓葬為穹窿頂磚券斗室結構,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組成,總長30米。墓室平面呈弧邊方形,東西長6.65米,南北長6.3米。墓底距墓頂8.1米。

墓室除有幾處盜洞外,壁面規(guī)整,繪畫色彩如新,沒有任何水漬泥污,仿佛就是一座剛剛繪就的地下美術館,這種情形在墓葬考古中極少見到。一般而言,古墓埋藏在地下,長期受到地震、水患等自然災害的破壞,有的發(fā)生坍塌、有的被水浸淹??脊殴ぷ髦?,打開墓室,要么室內塞滿淤土,要么水銹侵蝕痕跡遍布,泥水橫流,顯得污穢不堪。而這座墓葬墓室空曠,墓室干凈。正是這樣的墓室環(huán)境,才為我們保留了完整如新的墓室壁畫,難能可貴。

在約40平方米的墓室內。東部為一面積約10平方米的棺床,用于置放墓主人棺木。西部則放置陶俑、瓷器等生活用具類隨葬品。由于墓葬經(jīng)歷了不下于五次的盜掘,隨葬品大多脫離了埋藏時的位置,且破碎不堪。經(jīng)發(fā)掘整理,墓葬出上陶俑、瓷器、金銀器等582件嵌寶石金戒指發(fā)現(xiàn)于墓室中部的棺床朽木之下,這枚金戒指,由黃金戒托、戒指環(huán)與藍寶石戒面組合而成,戒指環(huán)為一對獅形動物,它們張開大口,咬住一蘑菇狀黃金戒托,盤座為一圈聯(lián)珠紋,內嵌藍色寶石,寶石戒面陰刻一人物,頭戴面具,兩手持物,不知是在作法事,還是在跳不知名的舞蹈,珠光寶氣之間,透露出一股神秘感。磚砌棺床與墓室南壁之間系一桌形青石墓志,根據(jù)志文得知墓主徐顯秀,忠義郡(今河北)人他先投奔爾朱榮,后追隨高歡,逐步升遷,北齊時功封武安王,歷任徐州刺史、大行臺尚書右仆射,拜司空公,遷太尉。武平二年(571)70歲時卒于晉陽。

置身于墓室之中,環(huán)顧周圍,圓形的穹窿頂上,繁星點點,星座之下,朵朵天蓮花點綴其間,給人以飄逸流動之感。正面北壁墓主夫婦雍容華貴,手端漆杯坐于帷帳下的床榻之上。兩人中間有堆成圓丘形不知名食品,周圍13個高足托盤盛放著各式菜肴。兩個近侍頭梳雙髻,身穿紅色長裙,裙上飾以圈狀聯(lián)珠紋,聯(lián)珠紋內繪對獸,外披窄袖衫,腳蹬紫色皮靴,手捧漆杯,恭恭敬敬。帷帳外兩側,前排是一支8人樂隊,右邊的4名男樂伎,分別演奏饒鈸、五弦、曲項琵琶和笛子,有意思的是、吹笛人形神具備、而手中的笛子卻沒有繪出2;左邊的4名女樂伎,分別演奏響板、豎箜篌、笙和琵琶。西壁是墓主人準備出行的場面,青羅傘蓋下一匹棗紅駿馬整裝待發(fā)。馬頸下掛一纓子,裝飾著忍冬、聯(lián)珠紋,馬背上垂向兩側的鞍袱邊上繪有兩圈聯(lián)珠紋,聯(lián)珠紋內繪制類似菩薩的人頭像,駿馬前面是4個三旒旗手,佩劍武士和馬夫,后面是羽葆執(zhí)事,捧官印肩胡床的隨從人員。東壁是墓主夫人即將出行的場面。羽葆華蓋之下,一輛卷棚頂牛車,豪華富麗。車前御手正在極力控制躁動的公牛,旁邊還有一胡仆(或商胡)前后忙碌。車后是一群貼身侍女,分別捧著包袱、梳妝盒和披風之類衣物,頻頻回首張望,等待老夫人上車。其中兩侍女頭戴卷曲發(fā)套。一個內著白色長裙的侍女,裙上也飾有聯(lián)珠紋,聯(lián)珠紋內頭戴蓮花冠的人頭像和西壁馬袱上的聯(lián)珠紋裝飾如出一轍。南壁墓門門洞上方畫一朵碩大蓮花,兩只威武的神獸頭朝下凌空飛翔,西側神獸,雙眼圓瞪,兩齒外露,長舌外伸,大三角耳直豎,毛發(fā)高聳,著紅色短褲,腰系白帶,向下俯沖,面目猙獰、兇殘可怕。甬道內,是執(zhí)鞭站立的儀衛(wèi),而墓室外則是靜靜等待的儀仗隊列。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墓室壁畫西壁 《鞍馬儀仗圖》

墓葬繪畫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墓室一氣呵成,總面積約340平方米,表現(xiàn)了墓主人宴飲出行的壯觀場面。畫面形象與現(xiàn)實同大。彩繪各類人物200余,馬匹7、牛車1、神獸8,各色儀仗、兵器、樂器、生活什物和裝飾圖案等不勝枚舉。對于北齊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無疑是極為難得的視覺形象史料,具有特殊的研究價直和解析空間。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墓室壁畫東壁 《牛車侍女圖》

徐顯秀墓壁畫有著明顯的造型特點。婁叡墓和灣漳大盛壁畫都以剛勁的鐵線勾勒造型和一絲不茍的細節(jié)描繪聞名于世。徐顯秀墓壁畫則以簡練的快速用筆準確捕捉人物的動態(tài)造型,隱然可見透視之意,頗有些速寫味道。墓室東壁的駕車之牛尤為引人注目。此牛體型雄健,神態(tài)剽悍,昂首奮蹄,似欲破壁而出。形象既寫實又有夸張,寫實惟妙惟肖,夸張又恰到好處。而墓室門洞上方通常稱為方相氏的神獸,左右對稱,俯沖飛翔。造型夸張,形象生動、更難得是這個形象表現(xiàn)出非常成熟的暈染技法。

根據(jù)古代畫史文獻記述,六朝時中國畫家開始傳習古印度畫技“凹凸法”,亦稱“天竺道法”,一般認為真正的暈染技法要到唐吳道子時代オ最后成熟,而且成功的傳世作品例證極為罕見。仔細觀察這個形象。暈染技法所表現(xiàn)出的身體各部位的關節(jié)凸起凹下、肌肉的質感,竟然如此成熟與完美,令人難以置信,但的確如此。這對于研究中國繪畫暈染技法的發(fā)展,無疑是極其珍貴的典型例證。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墓室壁畫東壁 《牛車侍衛(wèi)》

中國古代繪畫很早就有疏密二體之說,疏體繪畫到東魏北齊時成為繪畫主流,其代表人物為張僧繇、楊子華等。婁叡墓壁畫一經(jīng)出土,引起轟動,很多學者認為該墓葬壁畫出自楊子華之手。徐顯秀墓壁畫與婁叡墓壁畫相近之處在于,繪畫采用了鐵線勾勒和色彩暈染手法,明暗映襯,畫中人物造型體態(tài)健壯,面容豐腴適度,服飾疏朗簡潔。徐顯秀墓壁畫繼婁叡墓壁畫之后,進一步使古代疏體繪畫的概念更加明晰,其靈動傳神的人物形象,簡練流暢的線條,完全符合古代文獻中描述的“點劃離披”“簡易標美”的疏體風格??梢哉f是北齊疏體畫風的代表作品。兩墓壁畫也有不同之處,其婁叡墓壁畫線條嚴謹精準,而徐顯秀墓壁畫用筆快速放松,揮灑自如。其二,繪畫布局不同。婁叡墓壁畫采用分層式布局、內容繁瑣、濃墨重彩、鋪排喧囂,而徐顯秀墓壁畫布局講究整體效果,主題集中統(tǒng)一,人物服飾簡潔,突出寧靜含蓄的藝術氛圍,改變了婁叡墓所延續(xù)的北朝壁畫分為天上、人間和地下多層次畫面的格局。徐顯秀墓壁畫布局代表著墓室壁畫一種新的格局的產(chǎn)生。它直接影響到唐代墓葬壁畫的布置,開唐墓壁畫繪畫布局之先河,如永泰公主墓壁畫就繼續(xù)了徐顯秀墓壁畫布局,長卷式一氣呵成。眾所周知,唐朝政權肇基于晉陽,其文化也有北齊晉陽的濃重色彩,或者可以說北朝晉陽文化為唐文化淵流之一,這或許是徐顯秀墓文化信息帶給我們的新啟示。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徐顯秀墓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繪畫方面,而且表現(xiàn)在對當時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描繪上。

南北朝歷史的一大特點就是多民族之間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人民的遷徙流動和文化的融合。其中來自天竺的佛教文化、中西亞的薩珊波斯文化、粟特襖教文化也隨著北方游牧民族傳人中原,參與并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在徐顯秀墓壁畫中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濃郁的外來文化氣息。

1、墓室北壁壁畫中端茶奉酒的二侍女衣裙上,分別有以色筆直接點染成形的聯(lián)珠紋圈對獸和奇花異草裝飾圖案。這是一種中亞民族尤其粟特人喜歡的裝飾圖案。

2、墓室東壁壁畫中女主人二貼身侍女梳理著一種前所未見的“發(fā)型”,也有人認為是帽子或假發(fā)。其淵源似乎可以追溯到印度阿旃陀佛教石窟壁畫中。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卷發(fā)著聯(lián)珠紋長裙侍女

3、牛車頂棚之上懸置一聯(lián)珠紋造型的寶鏡狀物件。雖然我們不能確知是何物且如何結構到車上,但其顯然不是中國本土器物,而且是作為某種標志物而占據(jù)顯要位置的。日本Miho博物館浮雕石棺床圍屏之牛車圖像的車篷側壁中央、曾有一物件與此極為相似,只是所處位置不同。Miho浮雕傳出于山西,研究認為是襖教徒的墓葬埋藏物。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人物頭像

4、西壁壁畫中的墓主坐騎,項下有鏤雕蓮花、忍冬和聯(lián)珠紋的金屬纓蓋。鞍袱是一塊通常被稱為“波斯錦”或“粟特錦”的織物,兩端裝飾是典型的珊薩波斯風格聯(lián)珠紋圈“菩薩像”圖案,中間均勻點綴三葉草和圓點裝飾。東壁侍女衣裙上也飾有類似的“菩薩像”。

5、甬道石門浮雕的圖像造型和雕刻技法,特別是石門扇上獸頭怪鳥形象也有明顯的外來風格。最明顯的是兩扇石門上部——草食類曾頭、鳥身、蹄足,口銜瑞草的浮雕怪鳥。有研究者認為,此形象雖不是典型的祆教神鳥,但肯定與中亞文化有關。更加耐人尋味的是,石門下部原雕刻為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青龍和白虎,但在最后進行彩繪時,上部的怪鳥依浮雕原形著色,下部青龍和白虎則分別被改繪成"鳥"的形象。這種覆蓋與取代的結果是,最后展示給觀眾看的是四只“鳥”,而且決不是中國的朱雀!此“鳥”取代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方位神祗,說它是一場文化沖突的勝利者也不為過。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波斯錦”上的聯(lián)珠紋“菩薩”頭像

6、墓室東北部清理出一枚鑲嵌寶石的金戒指,異國情調充溢,應是出自中、西亞甚至地中海地區(qū)。從磨損程度可以判斷,佩戴時間已經(jīng)相當長。說明墓主人——漢人徐顯秀對這些外來之物的偏愛。

這種對外來文化特別是中西亞波斯、粟特文化的偏愛,正是北朝時期所謂“胡化”的必然結果。史書記載、北齊后主高緯喜愛西域文化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所寵信的如:和士開、安吐根、康阿馱、曹妙達、史丑多等都是西域胡人,他們以歌舞、繪畫之技而獲得高官厚祿,甚至波斯狗也封為“儀同”“郡君”的高官,享受俸祿。史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他“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親自祭奠祆教神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尚且如此,臣民如徐顯秀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胡人物品,甚至喜好和接受胡人的宗教文化也就可以推知了。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石門淺浮雕彩繪

徐顯秀墓發(fā)現(xiàn)于太原,和太原當時所處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

太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略要沖。中原農(nóng)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明交匯地帶,自古就是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的前沿陣地。晉末十六國時期,太原先后為劉漢、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占領?!稌x書·江統(tǒng)列傳》記載汾河流域匈奴“五部之眾,戶至數(shù)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公元396年北魏政權攻占晉陽,特別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晉陽居于鄴城和洛陽南北二都之間,交通便利,首尾相望,地理位置尤其重要。公元528年秀容(今山西忻州)酋豪爾朱榮以晉陽之甲,兵指洛陽,發(fā)動了駭人聽聞的“河陰事變”,自任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太原王等,駐軍晉陽。爾朱榮被孝莊帝殺死后,高歡乘機取代爾朱氏,將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建東魏都城嚴鄴城(今河北臨漳),而高歡則以大丞相自居,坐鎮(zhèn)晉陽,晉陽由此號稱“霸府”?!侗饼R書·孫騰傳》:“高祖(高歡)以晉陽戎馬之地,霸圖攸屬,治兵訓旅,遙制朝權?!备邭g之后,其子高洋篡立北齊,續(xù)兩都之制,仍晉陽為重,詔書天下:“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齊郡,霸業(yè)所在,王命是基?!?《北史·齊本紀中鄉(xiāng)》)當時的晉陽,霸業(yè)所在,政要云集,文化進步,商貿昌盛,已然國際化大都市。北齊一代,高洋、斛律金、婁叡、徐顯秀、庫狄回洛等一代豪杰,置身晉陽城中,他們或運籌帷幄,或宴飲高歌,生活于斯,死后也埋在晉陽城周圍(皇帝則歸葬鄴城)。為我們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研究資料,也佐證了昔日太原都市的繁華和重要地位。

太原地區(qū)墓葬壁畫多種粉本的存在,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太原地區(qū)政治文化的中心地位。

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fā)掘與保護

山西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總平面示意圖

就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看,太原地區(qū)流行著多套墓葬繪制粉本。太原南郊北齊壁畫墓的仿木斗拱、角柱涂成赭色,從而成為畫面界框的作法,為唐代墓葬所繼承。徐顯秀墓布局講求整體效果的大布局,使得魏晉以來的墓葬壁畫藝術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壁畫的制作上,徐顯秀墓墓道直接在留有工具痕跡的墓壁上作畫的方法,不見于北齊統(tǒng)治區(qū),而在北周統(tǒng)治的寧夏固原地區(qū)多見。又如出土于太原焦化廠的韓祖念墓,其壁畫形象具有更多的北周風格。憘墓殘存壁畫的袍和履,與青州崔芬墓有相同之處,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崔芬墓有著南朝的因素。隋虞弘石棺畫則屬于外來的式樣。目前北齊墓葬壁畫已知的幾套“粉本”樣式,在晉陽地區(qū)都可見到一絲端倪,這也是太原壁畫墓發(fā)現(xiàn)中一個饒有趣味的現(xiàn)象。

作為徐顯秀墓葬發(fā)掘和保護的親歷者,在發(fā)掘工作結束的這十幾年中,每每觸及這座墓葬,總有穿越時空之感,那些已經(jīng)深入腦跡的墓葬壁畫猶如翩翩飛來的天使,瞬間就能使人置身于1400多年前的北齊時代。這也是作為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幸事。如今,王家峰村千畝梨園已經(jīng)花開幾度,墓葬發(fā)掘的那些歲月也已漸行漸遠,而由墓葬壁畫清理保護工作培育成長起來的土質文物保護隊伍最近幾年來為山西各地的塑像、壁畫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并成為山西省土質文物保護中心的主要力量,也算是一大收獲。徐顯秀墓完整的兩幅、高超的繪畫藝術以及發(fā)掘過程中貫穿始終的邊發(fā)掘邊保護的工作理念,使該墓葬榮獲“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和優(yōu)秀工地獎等諸多榮譽。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對墓葬壁畫進行了整體加固保護,并岡此獲得2012年全國十大文物保護工程獎。如今,徐顯秀壁畫墓保護館的建設也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不遠的將來,人們就能走進設施先進的館舍,領略北齊繪畫藝術的無限魅力。

(本文選自上海博物館主編的《壁上觀》,北大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