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上海人民響應黨的號召,趕赴皖南、浙西建設小三線。時光荏苒,昔日的國有軍工企事業(yè)單位廠址都已荒無人煙。1月13日,為期十天的上海小三線建設攝影展在上海陸家嘴美術館拉開帷幕。關注小三線建設的攝影師們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些藏匿在深山密林中的歷史。
“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標語依稀可見。
20世紀60-80年代,在中國中西部的13個省、自治區(qū)進行了一場以戰(zhàn)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guī)模國防、科技、工業(yè)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
上海在安徽皖南和浙西地區(qū)建立的小三線,是全國各省區(qū)市小三線中門類最全、人員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性后方工業(yè)基地。在1965-1988年期間,7 萬余名上海職工和家屬,遠赴皖南和浙西開山炸石、架橋修路,在那里的深山密林中建成了81家企事業(yè)單位。
2015年底,攝影師劉洪、馬春雷開始關注小三線這個題材,并于2016年3月深入皖南和浙江山區(qū),走進三線進行拍攝。隨后的一年半時間里,由劉洪、馬春雷、孫學杰、呂家富、丁林、張霞組成六人創(chuàng)作小組,對殘留的歷史遺跡用紀實的眼光全面地記錄,為即將消失的這段歷史留下最后的影像。
三面紅旗作為門柱是時代特色。
這是工廠一個車間大門,門頭“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字跡清晰可見。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小三線’建設資料的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線建設工業(yè)遺產保護與創(chuàng)新利用的路徑研究”的子課題主持人之一的徐有威教授參與策劃了此次攝影展,他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1965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戰(zhàn)備工作的指示精神,上海開始著手在安徽南部建設后方小三線,到1984年決定將后方小三線無償移交給安徽省,1988年完成移交工作。上海小三線建設歷經24年,先后在皖南的徽州、安慶和宣城三個專區(qū)和浙江臨安等13個縣(市)境內建成81個全民所有制獨立單位。”
“上海市對此基地先后共投資6.4億元,擁有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57000余人,職工家屬16000余人,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1500人。1988年移交完成后,到今天已經30年了,歷經白云蒼狗,除去極少數(shù)鳳凰涅槃在外,這些昔日的國有軍工企事業(yè)單位都成為荒無人煙的廢墟堆堆,也給中國當代史的研究者留下視覺上的空白?!毙煊型袊@。
機修車間人才濟濟,墻上的詩詞也是手寫的,從臨摹水平可以窺見書寫者的書法功底。
進出產品的兩條運輸軌道靜靜地躺在車間里,倔強地證明著當年這里曾經有過的沸騰生活。
三線廠對產品質量是有嚴格要求的,有著極高的質量保證體系。
“據我所知,從2015年起,劉洪先生以及團隊不避艱辛,多次走遍了皖南和浙西上海小三線81家企事業(yè)的舊址,運用各種攝影手法,精心拍攝,精心處理了二千多張照片,為留下上海小三線的影像做出了極大的努力?!?/p>
影展開幕當日,大批當年的建設者都趕來紀念自己的青春和當年奮斗過的地方。攝影師劉洪說道:“隨著時代的變遷,建設者們都已經離去,各奔東西。當年的7萬余名上海職工如今都已進入花甲之年,但這段歷史卻牢牢的銘刻在他們的心中。他們?yōu)楣埠蛧能姽な聵I(yè)付出了青春和激情,殘存的墻壁、破碎的廠房,還有凋零的山谷可以為他們作證?!保ㄎ?徐明徽)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上海幾萬赴皖職工將青春獻給了安徽小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