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著名先鋒作家,中國當代“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在當代文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敘述圈套”開創(chuàng)了中國小說界“以形式為內容”的風氣,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影響。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無帆船》、《虛構》等,長篇小說《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糾纏》等。
見到馬原,是在岳陽的一次作家峰會上。正是早上,在酒店的自助餐廳,60多歲的馬原特別打眼,清晰的五官、1.84米的身高,比同齡人年輕許多。身邊是他的妻子,還有10多歲的兒子。
自2008年查出肺部陰影,他中斷治療,帶妻兒去了西雙版納的大山里,過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這期間,他完成二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牛鬼蛇神》,隨后又創(chuàng)作出《糾纏》、《荒唐》等作品。
我沒有讀過馬原的書,以至于當我生出要采訪他的念頭,心里就特別忐忑。我害怕一開口提問,就會變成個傻子。但我還是想和他聊聊,仿佛是我個人的一種精神需求。
許多人圍著他,問候、交流,他一一應對。我?guī)缀踅涣松?,后來找主辦方協調,才得以達成心愿。馬原很親切、和藹,他應了我的要求,在嘈雜的大巴車上,接受了采訪。
這段錄音一直在我手機里,好多天都沒導出來。許多人不再閱讀了,更多的人不知道馬原是誰。我擔心自己的分享意愿,換來的會是抗拒。
今天清理手機,無意中翻出那段錄音,重新聽了聽,仍然讓我感動不已。于是整理出來,分享也罷、存檔也罷,我相信,它終究是有意義的。
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你更關注哪個層面?
馬原:我都不怎么關心,沒有考慮它的價值,我的寫作范圍都比較窄,以虛構為主,人物都有點避世的味道。小說家吧,運氣好很多人讀,運氣不好沒什么人讀。對他個人,肯定是要把生命中最大的熱情放到這上面。但大多數小說家,其實也沒多少宏愿要照顧人類、要改變世界。讀者關心價值意義,小說家不是特別關心。我做了40多年小說,對我而言,這個就是自己喜歡的行當,可以一直做下去。像博爾赫斯也只把文學當一個玩意,卡夫卡活著的時候也發(fā)不了什么作品,還對朋友說等他死了把作品都燒掉。但他們都偉大,影響并改變了世界。
你勸別人不要看活人的書,那你為誰寫作?
馬原:我們現在每天都要產生數量像沙灘沙子一樣多的新作品,一百本書,有價值的可能一本沒有,這種沙里淘金的事,太辛苦。而死人的書能留存下來,都經過了時間的淘洗,你去看,直接面對的就是真金白銀。所以,人生苦短,想要在有限的讀書時間里有巨大收獲,最好不讀活人小說。我寫作時,沒有讀者,沒有想著為誰寫。這是件悲哀的事,我不覺得小說會是一個讓人由衷熱愛,并真心喜歡的東西。很多人只在大學期間讀一讀小說,畢業(yè)了就不再讀了。小說沒那么大的功力,沒那么偉大,它只是一個有心人養(yǎng)心、并從中尋找生命樂趣的東西。
你是“先鋒派”代表作家,怎么解構作品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馬原:我們的前輩,早就把所有故事都窮盡了,各種各樣的故事,他們都寫過了,我們要寫出點新意,一定是在形式有突破。所以就得關心,一個故事怎么講,也就是它的形式。講故事的方法,比故事的內容更能讓我用心。一個故事只有講得不同,它才是真的不同。不是你講了一個跟別人類似的故事,你就會不同了。我個人認為,許多年里,小說有個很大的誤區(qū),這個誤區(qū)挺可怕的,因為我們國家出現過一篇講話,在很多年里提出“工具論”,認為小說是工具,要服務。小說本質上是跟人類歷史一樣久的東西,它其實就是一種人類使用時間的方式,有的拿它來娛樂,有的拿它來受教育,有的拿它受啟發(fā)。它肯定不是工具。所以我就說,你關心小說的方法論,其實是關心世界的價值判斷。不同方法論生出不同的價值判斷,這個意義遠遠大于,這個小說寫了農民革命、土地改革、合作化。
形式的變化對人物的塑造會有破壞嗎?
馬原:我不認為人物的性格或命運重要,重要的是格局。傳統(tǒng)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命運是內容范疇,小說真正的意義其實都不在內容范疇。你每天都在面對各式各樣的人生,外婆、媽媽、兄妹、朋友,跟你的人生都不同。這些都不是小說家最關心的,小說家真正關心的應該就是方法,是你怎么處理你的故事。你寫了一個AB關系的小說,或寫個ABC關系,或CBA關系,你在擺這個格局的時候,這個小說的意義價值才能凸顯出來。
有些政治家在提倡讀路遙的小說,你怎么看待路遙的作品?
馬原:我不想談論路遙的小說,因為跟我方向完全不一樣,政治家關心小說在政治上的意義。小說對他們和對我,是兩樣東西。
現在網絡文學泛濫,年輕人缺少一個接觸嚴肅文學的通道,你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馬原:你說的網絡文學,我離得遠,不太知道。我不會用電腦、不會上網。我自己這么一個立場:一輩子不說自己不知道的事,所以你說的網絡文學屬于我不知道的。如果年輕人真的接觸不到嚴肅文學,那就不接觸唄,世界有那么多扇門,干嘛非得進這個窄門。
但文學總要有新鮮的血液???
馬原:我不認為文學有那么重要,我對文學的前景看得挺悲觀的。
能向年輕人推薦些好書嗎?
馬原:這世界讀得最多的書就是《圣經》,那里面有許多啟迪人的故事。還推薦一本咱們中國的老書《鏡花緣》,這書從小對我影響挺大,提升人的想象力。
你現在的身體情況怎么樣?
馬原:現在身體狀況非常好,剛剛去歐洲旅行一圈,每天走兩萬步到三萬步。這在我這樣一個年齡幾乎不可想象。我覺得人生了病,面對生死時,會把活過的時間里那些最細微、最有意思的東西呈現出來。如眼前的垂柳,隨微風擺動,看著它就覺得美;如看到比我年長的人,在路上互相攙扶,也會很有感觸。如果不生病,就會對這些視而不見。生病對于個人,尤其對于一個寫作的人,是禮物,也是恩典。
對于新事物你是什么態(tài)度?
馬原:會看看,然后看我能不能能理解,能理解的就去理解,理解不了就沒辦法,如前段時間有個同行羅琳,寫了本《哈利波特》,火得不行。因為我從小就讀兒童文學,就想了解她,后來發(fā)現不得其門而入,不知道從哪兒讀她,我看不懂。
你對世界有疏離感嗎?這種疏離感讓你焦慮嗎?
馬原:有,但不焦慮。我這個人神經挺結實,就秉承著“惹不起我躲得起”的態(tài)度,所以我現在跑到山里去住,平時不跟人群打交道,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偶爾也有朋友來看看我。
在生活中有孤獨感嗎?
馬原:沒有,我不知道啥叫孤獨,我書都看不過來,哪有功夫孤獨啊,沒空。有時候想,你們說的孤獨,是不是時間太多,不知道干嘛,對不對?我活到這個歲數,前面時間也不多了,我都舍不得睡太多覺,一天睡五個小時左右,睡多了都覺得可惜。
有人說過沒有深夜哭過的人不配談人生。
馬原:我深夜沒哭過,所以一輩子不談人生,不敢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你跟人家談什么,有什么好談的。
你的時間一般用來干嘛?
馬原:聽聽鳥叫,看看我們家的雞跑來跑去啄食。我一輩子沒坐過班,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并且一輩子不說謊,當然,我說謊有時是怕麻煩人家,比如我明明沒吃飯,但接我的那個人說你是不是沒吃飯,我說吃了。我就怕麻煩人家。
你有了財務自由,才能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但一般人沒有這樣的自由。
馬原:你說的財務自由,就是要弄很多錢,才叫自由么?其實,弄錢的過程你就不自由了,然后錢一多你更不自由,因為你要按有錢人的生活方式來安排自己,哪來自由?窮人自由多一點,有錢人自由少一點。所以財務自由是個偽命題,我小時候的環(huán)境是,有錢是件恥辱的事。等我到中年的時候,突然發(fā)現,什么也沒干就有錢了,為什么呢,房子增值了,買的時候兩千多一平,賣的時候四萬塊一平,漲了20倍,突然發(fā)現有錢了。那時候,你說自由嗎,錢到手后心里特別煩,錢咋辦,放著吧它貶值,完了就想,要怎么花。你們這一代人,錢很重要,但對我一點都不重要。
你現在每天都寫作嗎,一天寫多少字?
馬原:一般集中寫,不是每天寫。其他時間我就過日子,我們家很多雞,還有狗、鵝,魚、貓,很多小動物,每天忙不過來,有時還得參加一些活動,好跟外邊有點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