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值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1868-2018)之際,一些討論日本與儒學關聯(lián)的專題論著發(fā)表。

近年來,儒學的命運似乎迎來轉機。儒學不僅作為一種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學問體系被重視和重估,而且還大有走出校園和研究機構,作為教養(yǎng)或行為方式回歸日常生活之勢。以此為背景,重新審視儒學與近代歷史關聯(lián)的議題屢屢被提及。

值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1868-2018)之際,一些討論日本與儒學關聯(lián)的專題論著發(fā)表。拜讀過這些論著后,筆者不禁想到了三個故事,三個儒學與日本發(fā)生糾葛的故事。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魯迅像(日本仙臺市博物館)

故事一:魯迅

1902年(明治35年),魯迅進入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四書上并無記載的”化學和生物等近代科學。然而有一天,

“學監(jiān)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來,說:因為你們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廟里去行禮罷!我大吃了一驚。現(xiàn)在還記得那時心里想,正因為絕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來的,然而又是拜么?一時覺得很奇怪。而且發(fā)生這樣感覺的,我想決不止我一個人”(《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1935年4月)。

因絕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才去日本的魯迅,沒料到又撞見了孔廟和熱衷儒學的日本人。魯迅和他的同學最后有沒有去“拜”,尚不得知,但明治后期儒學的影響可見一斑。

這座“御茶之水的孔廟”,在1923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中被焚毀。之后被重建,并于1935年竣工?!翱鬃拥氖R落成了,湖南省主席何鍵將軍就寄贈了一幅向來珍藏的孔子的畫像?!睂τ谶@件事,魯迅多少有些感嘆。我也有些疑惑:日本孔廟的重建,牽動了中國的關心,這算不算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呢?然而,對圣人和儒學的共享并沒有使中國在兩年后免遭日本的全面侵略,正如歐洲人共享著一個上帝也未能逃過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一樣。

不過,對日本侵略者而言,這也算不上什么矛盾。“侵華戰(zhàn)爭”在當時日本的輿論中被淡化為“中國事件”,被形容為“兄弟鬩墻”的內部糾紛,是作為“大哥”的日本教訓不守規(guī)矩的弟弟(中國)的無奈之舉。其后,“大哥”日本又擔負起“外御其侮”的重責,抵抗英美侵略,振興亞洲,并以實現(xiàn)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為最終目標。這豈不非常符合“圣人”之教嗎?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御茶之水的孔廟”(湯島圣堂,來自“斯文會”主頁)

故事二:津田左右吉

魯迅文章發(fā)表4年后,歷史學家津田左右吉(1873-1961)卻因缺乏這種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時代覺悟”,非議儒學和傳統(tǒng)遭到了攻擊。

1939年10月,受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教授南原繁(1889-1974)委托,時任早稻田大學教授的津田在當時的東大法學部開設“東洋政治思想史”課程,講授“先秦時代的政治思想。”最后一堂課結束后,津田遭到右翼學生團體的圍攻。

擔任助教的丸山真男時年25歲,他挺身而出,協(xié)助津田突出重圍返回教員休息室。然而,右翼學生隨后也涌入休息室,繼續(xù)圍攻津田。據(jù)丸山回憶,右翼學生對津田的論點,如儒學對日本歷史影響薄弱,儒學屬于知識階層,與普通民眾生活關系不大等非常不滿。有學生大聲質問道:

“這豈不否定了歷史上將日中兩國緊密連接起來的道德思想嗎?”(《ある日の津田博士と私》,1963年)

當然,右翼學生并非要與津田討論學術問題,他們也不是信奉儒學的儒教徒。他們不滿的地方在于,津田的學說動搖了“東亞新秩序”的道德基礎。如果儒學不是聯(lián)系日中兩國歷史的思想紐帶,“兄弟”關系如何成立?日本的“大哥”地位由何而來?日本又有何資格“教訓”中國呢?

不僅如此,津田一直倡導以嚴格的文獻學方法和“疑古”的態(tài)度考察《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區(qū)分神話故事和歷史事實,早已招致右翼分子的不滿。圍攻事件后不久,以驅逐自由主義學風為己任的右翼思想家蓑田胸喜(1894-1946)攻擊津田是“抹殺日本精神、東洋文化的惡魔虛無主義者,無比兇惡的思想家”,似乎殺一百遍也不解恨。其后,津田被迫辭去教職,著作遭禁售,并以“冒瀆皇室之尊嚴”的罪名被起訴、判刑。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津田左右吉

日本投降后,蓑田在家里上吊而死,津田當選日本學士院院士。相較于兩人的命運,更讓人好奇的是,儒學在日本怎么變?yōu)槊阑致缘乃枷胭Y源了呢?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第三個故事。

故事三:山崎闇斎

第三個故事關于江戶時期的朱子學信徒山崎闇齋(1619-1682)。

山崎名嘉,通稱嘉右衛(wèi)門,15歲至29歲剃發(fā)出家時法號“絕蔵主”,歸儒還俗時號“闇斎”(朱熹齋號晦庵,此乃向朱熹致敬),后創(chuàng)設了鼎鼎有名的“垂加神道”。在江戶時代,像山崎闇斎這樣的“跨界學者”不是特例,而是常例。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山崎闇斎(原義胤編《先哲像傳》)

山崎似乎是虔誠的朱子學信徒,曾稱:“學朱子而謬,則與朱子共謬,何遺憾之有?”雖然言之鑿鑿,但也不見得總是如此。據(jù)說一次講學時,山崎向弟子發(fā)問,

“方今彼邦,以孔子為大將,孟子為副將,率數(shù)萬騎來攻我邦,則吾黨學孔孟之道者為之如何?”弟子咸不能答,曰:“小子不知所為,愿聞其說?!痹?“不幸關逢此厄,則吾黨身披堅,手執(zhí)銳,與之一戰(zhàn)而擒孔孟,以報國恩,此即孔孟之道也。”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派孔孟率兵來攻,我們這些日本的“習儒之人”要拿起武器上陣擊敗他們,生擒孔孟,以報國恩。這正是“孔孟之道”。

不過,對于同時代的中朝儒學者來說,這段對話荒誕不經(jīng)??酌虾螄L會侵掠他國?儒者豈能上陣?孔孟何曾論及“國恩”?朱子學徒豈敢非薄孔孟?山崎闇齋終究是“日本的”朱子學者。

與明清中國和朝鮮王朝不同,江戶日本是以武士為主體的社會。在戰(zhàn)國時代的槍林刀叢、硝煙彈雨中形成的武士階層,擁有可以世襲的封地、俸祿和身分。武士原來是不讀書的,進入和平期后,才漸漸關心起學問來。江戶日本不存在科舉制度,儒學不是“統(tǒng)治思想”,亦難被稱為真正的“官方學問”。江戶人名義上都是佛教徒,接受寺廟的管理(檀家制度)。按照儒學的標準來衡量,當時的日常生活規(guī)范、家族制度以及“冠婚喪祭”大多不合禮制。正是在這樣的“異域他鄉(xiāng)”,儒學被自由地研究和闡發(fā),一再變換形象??梢哉f,一段江戶儒學史,就是儒學不斷被“魔改”的歷史。

江戶時代的儒學

美篶(みすず)書房在日本以出版艱深的學術著作聞名。1978年,美篶出版江戶儒學者荻生徂徠(1666-1728)的《論語徴》時,打出了這樣一條廣告文,“如果說西歐思想史如懷特海所講,是由對柏拉圖的一系列注腳所構成的話,那么東亞的學問和思想的歷史,則可以說是《論語》的注疏史?!?/p>

因為是廣告文,不免有些夸張和煽情。不過,說儒學構成了日本前近代思想世界的基石之一也并非虛言。儒學很早就傳入日本,但一直被作為貴族教養(yǎng)之一,流傳于上層社會。儒學向日本社會的深層滲透,發(fā)生在德川政權成立后260多年的漫長和平期之中,尤其是后半期。江戶時代前的儒學,主要是漢唐訓詁學。“理氣”、“圣人可學而至”、“本然之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雄大的朱子學論題尚未出現(xiàn)。雖然朱子學著作已被留學中國的禪僧帶回,但在紛紛擾擾的戰(zhàn)國亂世中,它還蟄伏在京都和鐮倉的禪寺中。

儒學在江戶時代的推廣過程中,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和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發(fā)揮重要作用。德川家康聘請原為京都建仁寺僧侶的林羅山(1583-1657)講授《大學》與《貞觀政要》,并大量搜羅儒學書籍。而德川綱吉則致力于將“武治”(武斷政治)轉變?yōu)椤拔闹巍保ㄎ闹握危?。他?615年頒布的“武家法令”(武家諸法度)第一條從“專心修練文武弓馬之道”改為“勉勵文武忠孝,以正禮儀”,并命林羅山曾孫林鳳岡于1691年修建孔廟,并任其為“大學頭”(國子監(jiān)祭酒)。這座孔廟也就是魯迅所謂的“御茶之水的孔廟”。

在此前后,日本涌現(xiàn)出一批極具特色的儒學研究者。除了協(xié)助德川政權掌管“文教”的林氏家族外,還有中江藤樹(1608-1648)、山崎闇斎、熊澤蕃山(1619-1691)、貝原益軒(1630-1714)和新井白石(1657-1725)。新井曾為第六代將軍德川家宣重用,是江戶260多年間唯一進入權力中樞,有機會推行儒學理念的學者。不過,也只有短短的六年時間(1709-1715,“正德之治”)。

這些儒學研究者很難被納入某一個具體的學派,他們在吸收朱子學或陽明學的同時,總是結合許多其它學說,如西學、神道或兵學,對其進行改造。如果說他們對儒學的改造尚屬小打小鬧的話,那么“魔改”儒學的代表人物要屬伊藤仁齋(1627-1705)和荻生徂徠(1622-1728)。在他們眼中,不僅漢唐諸儒不足為訓,朱子陽明更是異端邪說。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伊藤仁齋畫像(弟子繪)

仁齋主張復歸原始儒學,跨越千年直返孔孟之教。他批評朱子學抽象、瑣碎、渺茫和不切實際,力圖將儒學純化為人倫日用的實踐倫理。他極反感“口可言而身不能行,心可思而不得施之于物”的空言空理。認為“夫道者,人之所以為人之道也”,“俗既是道”,“無益于人倫日用之間者,皆邪說暴行”。伊藤的中心思想有二,第一,善待身邊的人和物即為道;第二,最普通的事物最偉大。

徂徠較仁斎更進一步,主張復歸孔子之前的“先王之道”,即“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他認為,圣人是創(chuàng)設“禮樂刑政”的天子,而“述而不作”的孔子,作為圣人是不太夠格的。而子思、孟子等“孔子之徒”創(chuàng)設的儒學,在真理性上更要大打折扣。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荻生徂徠(原義胤編《先哲像傳》)

朱熹講過的幾乎每一句話,徂徠都不同意。朱熹主性善,徂徠不討論性善惡,認為論性是道家的發(fā)明。他傾向于認為人各有性(“人隨其性所殊”),人性雖然傾向于與他人合作,但不會改變。這也是與荀子的根本不同。朱熹主張“變化氣質”,認為愚夫愚婦亦可成為圣人。徂徠則認為“氣質不變”,“豆就是豆,米就是米”,豆永遠變不成米,重要的是使豆充分發(fā)揮豆的作用,使米充分發(fā)揮米的作用。徂徠的主要論點有二,第一,道的核心是“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等倫理道德與政治規(guī)范無涉。第二,討論“應然”(應該怎樣做)之前,要了解“實然”(實際情況如何)。

這一時期的儒學討論很熱鬧,也有很多創(chuàng)見,還其影響尚停留在學問世界。至江戶后半期,這種“日本化”的儒學經(jīng)過上百年的滲透、沉淀和變形,開始從學問世界潛入至民眾思想世界的底層。

明治維新前后的儒學

江戶后半期,“藩校”(各藩設立的公立學校)和民間學校的數(shù)量大增。武士在“藩校”接受“四書五經(jīng)”的教育,商人和有經(jīng)濟實力的農民在私塾學習儒學,糅合了神、儒、佛,以通俗語言宣揚道德的石門心學,在庶民中廣受歡迎。儒學開始成為“大眾”的學問。這一時期,發(fā)生了著名的“寬政異學之禁”(1790)。

老中松平定信(1759?1829)為打擊當時的奢靡之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進行思想統(tǒng)御,下令直屬的學問所(即后來的昌平坂學問所)只能講授朱子學,禁止講授“異學”。這一禁令的意義有限。和所有的思想禁令一樣,人們總是樂意以陽奉陰違的態(tài)度加以應付。據(jù)說,昌平坂教授佐藤一齋(1772-1859)“上班”時講朱子學,“下班”后講陽明學,他在88歲高齡去世時,門下弟子已多達三千人,其中不乏山田方谷、佐久間象山、渡辺華山、橫井小楠、中村正直、大橋訥庵這些赫赫有名人物。他們借助儒學的知識框架和世界觀,理解西方近代文明,并力圖在西洋的沖擊下解決當時日本面臨的各種問題。

明治維新的親歷者,無一例外都學習過儒學。這是日本史上唯一一個幾乎所有人都擁有儒學素養(yǎng)的時代。就連那位“東洋的伏爾泰”、猛烈攻擊儒學的福澤諭吉也曾通讀《左傳》十一遍。因此,主張儒學促成了明治維新,無異于一句正確的廢話。

因而,如要探討儒學對明治維新的影響這一龐大而復雜的課題,我們不僅要了解幕末的各種思想運動,還需要去考察“文明開化”的浪潮中,在西方近代科學和思想的沖擊下,儒學做出了怎樣的回應和反擊。我們還要努力發(fā)掘佐久間象山、橫井小楠、西周、福澤諭吉、井上毅、中村正直、中江兆民等人的思想世界,觀察儒學與西方思想之間的“化學反應”。他們的儒學思想雖然已變得支離破碎,但尚是活著的精神。1890年之后,以復活儒學的形式出現(xiàn)、被納入“天皇制”的“國民道德論”,雖然看上去搞得轟轟烈烈,但已淪為供各路“妖魔鬼怪”驅使的“死物”了。

津田左右吉在東大所遭遇的,正是這個“死物”。(文/商兆琦)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