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李玉:《皮錫瑞全集》的史料價值

皮氏在清代今文經學史上是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在晚清教育變革和湖南近代歷史演進中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人物。

皮錫瑞(1850-1908)字鹿門,湖南善化人。他14歲考取秀才,24歲獲選拔貢,33歲中式舉人,后來四次會試落榜,于是放棄仕進之心,以講學、著述終老。他從1890年起先后主講湖南桂陽州龍?zhí)稌?、江西南昌經訓書院?898年出任南學會學長,大膽宣揚變法,政變后遭受禁錮,1902年創(chuàng)辦善化小學堂并任監(jiān)督,1903年起又相繼在湖南高等學堂、湖南師范館、湖南中路師范學堂、長沙府中學堂講授經學、史學、倫理、修身等課程,被楊樹達譽為“經師人師”。

皮氏在清代今文經學史上是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在晚清教育變革和湖南近代歷史演進中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人物。他波瀾起伏、飽含艱辛的人生經歷,從經世到維新卻反對激進變革的政治思想,窮經究史、講求古今通變的學術努力,無不集中映照著晚清數(shù)十年間政治、經濟、教育、社會的劇烈變化和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遽然衰落。因此,皮氏一生數(shù)量眾多的詩文和著述,尤其卷帙繁富的《師伏堂日記》(1892-1908),不僅翔實地記錄著他的個人生活、社會交往、政治思想和學術成就,而且對于今天深入開展清代今文經學史和整個中國經學史的研究,以及全面了解晚清的政治、經濟、教育、思想、文化和社會變遷,都能提供豐富而寶貴的資料。有鑒于此,吳仰湘教授費時十余年,搜集到皮氏已刊著作30種、未刊稿本5種,以及散見的詩詞、序跋、書信、課卷、條陳、答問等100多篇,加以精心點校,編成650萬字的《皮錫瑞全集》(以下簡稱《全集》),入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201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為學界深入開展相關研究帶來了極大便利。


李玉:《皮錫瑞全集》的史料價值

《皮錫瑞全集》

首先,可為深化皮氏個案研究提供最完備的資料。

皮氏生前聲名卓著,歿后卻長期湮沒無聞。周予同1928年注釋《經學歷史》,就大發(fā)感慨:“他的生卒,他的師友,他的學術的傳承,我竟無法查考。我曾輾轉地詢問幾位湖南的學者,但不是沒有回音,就是以不知作答?!敝钡?939年,皮名振根據(jù)家藏史料編撰的《皮鹿門年譜》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以下簡稱《年譜》),皮氏人生簡歷與學術概貌始為外界知曉。2002年,吳仰湘出版《通經致用一代師——皮錫瑞生平和思想研究》,根據(jù)皮氏前期詩文、日記手稿和部分經學著述,進一步描畫出他的人生軌跡與思想歷程。如今《全集》出版,特別是皮氏多種手稿被整理、公布,可以直接帶動學界深入研究皮氏生平、思想和學術,并糾正《年譜》和已有研究的各種訛誤。例如,《年譜》記皮氏受戊戌政變牽連,“奉廷寄,革舉人,交地方官管束”(《年譜》第68頁),此說廣泛流傳,然而根據(jù)《全集》所收己亥年日記“此間已奉交地方管束之旨,功名無礙”(《全集》第10冊,第1052頁)和附錄所收處分上諭(《全集》第12冊,第629頁),皮氏僅被從江西驅逐回籍,交湖南地方官嚴加管束,并未被革除舉人功名?!赌曜V》又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記“二月治《易》,疏《焦氏易林》,《證文》粗成,送王閣學益吾校閱,今存手抄疏義一卷”(《年譜》,第75頁),今《全集》所收《易林證文》手稿卻是完整的2卷,其序文末署“庚寅立秋日錫瑞自記”(《全集》第7冊,第9頁),可知成書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譜之誤顯而易見。再如,學界普遍認為皮氏治經有從古文到今文的遽變,章太炎甚至因此譏斥他投附時好以逐利祿,可是根據(jù)《全集》所收皮氏前期經學稿《師伏堂經說》《易林證文》,可以發(fā)現(xiàn)皮氏前期經學就有十分顯著的今文取向,今文之學實是皮氏一生經學主脈。特別是以往研究者評述皮氏經學,大多根據(jù)《經學歷史》《經學通論》等寥寥數(shù)書,現(xiàn)在根據(jù)《全集》,發(fā)現(xiàn)皮氏《尚書》《春秋》《三禮》等研究都卓有建樹,今后只要細心解讀《全集》所收25種經學著述,即可對皮氏治經成就與經學思想作出更全面、恰當?shù)脑u價。

其次,可為深化中國經學史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和精辟的意見。

皮氏先是精究《尚書》,彰顯今文奧義,中年兼治鄭學,厘析漢儒家法,晚年通論群經,上下千古,在專經研究、經學專題研究、經學通史研究等領域都結有碩果。后人評價皮氏經學,也譽以“博洽精審,亦能折中群言”(徐世昌),“淹雅宏通,審思明辨”(邵瑞彭),“學術門徑很清楚,善于整理舊說”(周予同)。正因為皮氏治經具有論斷精當、征引宏富、條理分明等特點,所以他的各種經學著述可為今天深入開展中國經學史(尤其兩漢與清代的經學史)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和精辟的意見。例如,皮氏《今文尚書考證》主要依據(jù)《尚書大傳》《史記》《白虎通》等西漢著述,同時博采兩漢的文章、詔令、奏議、碑刻等,窮盡當時所能找到的全部漢代今文《尚書》資料,迄今仍是研究28篇今文《尚書》和漢代《尚書》學史最完備的資料匯編、最重要的研究著作。又如,學界研究兩漢經學,多持今、古文對立分爭的觀念,皮氏主張“說經宜先知漢今、古文家法”(《全集》第8冊,第140頁),從前期的《尚書大傳疏證》《今文尚書考證》《孝經鄭注疏》《鄭志疏證》,到晚年的《駁五經異義疏證》《發(fā)墨守箴膏肓釋廢疾疏證》《圣證論補評》《漢碑引經考》《王制箋》等,始終注重辨析漢儒家法,尤其評述鄭玄與許慎、何休、王肅等經學爭論時,并不簡單地歸為今、古文之爭,而是細致入微地分辨雙方具體經說的今、古文屬性,求其同,析其異,揭示出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的紛繁多樣,徐世昌主編的《清儒學案》因此稱贊皮氏“研精漢儒經訓之學,宏通詳密,多所發(fā)明”,可為今天深入研究漢代經學史提供現(xiàn)成的資料和寶貴的意見。又如,清代漢學復興后,古文學派“家家許、鄭”,皮氏作為今文學家也終生服膺鄭學,晚年自稱“少習鄭學,意欲舉鄭氏諸書盡為注解,以《易注》已有惠棟、張惠言疏解,《書注》有江聲、王鳴盛、孫星衍、陳喬樅疏解,《論語》有金鶚、劉寶楠疏解,服注《左氏》有李貽德疏解,緯書殘缺難通,乃姑置之,但作《孝經鄭注疏》及《尚書中候》《尚書大傳》《駁五經異義》《發(fā)墨守》《起廢疾》《箴膏肓》《六藝論》《魯禮禘祫義》《鄭志》《鄭記》《答臨孝存〈周禮〉難》各種疏證,書皆刊行,以存鄭氏一家之學”(《全集》第8冊,第134頁),他對鄭玄經注、經說所作詳盡搜輯與細密疏證,構成清代鄭學研究的半壁江山,足見《全集》所收以上10余種著作對推進清代鄭學史研究的價值。至于皮氏《經學歷史》《經學通論》專門評述歷代經學的流變與得失,“胸羅眾家,掌運千古”(《全集》第11冊,第2124頁),對于中國經學史研究的意義更是不言而明。

再次,可為深化晚清史研究提供新鮮而珍貴的資料。

皮氏身處亂世,早先渴望經世救時,后來主張“通經致用”,積極投入湘贛兩地的維新變法和湖南全省的新式教育,倡導“善變而取法于古”,力圖從舊學中開啟新知,既是晚清社會與文化劇變的親歷者、記錄者,也是清末政治與教育變革的參與者、思考者。因此,《全集》所收各種詩文、著述,特別是記事長達16年的《師伏堂日記》,可為今人研究晚清史尤其是湘贛兩省政治、經濟、教育、學術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的歷史變遷提供新鮮而寶貴的原始史料。例如,皮氏自1892年起受聘主講南昌經訓書院,前后7年,悉心施教,革新學風,“教人以經學當守家法,詞章必宗家數(shù)”(《年譜》,第24頁),培植了無數(shù)人才,這幾年的《師伏堂日記》和3卷《經訓書院自課文》,就完整地記錄著他的教學生活與社會交往,是研究經訓書院歷史和晚清南昌社會生活的絕佳材料。又如,湖南從陳寶箴擔任巡撫以來,逐漸在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推行改革,最后演變成戊戌維新變法,對此重大史事,皮氏先是耳聞目睹,后來全力參與,并載于日記中,為后人研究湖南維新運動提供了大量準確的信息,諸如梁啟超入湘日期、南學會講學詳情、保衛(wèi)局籌辦內幕、湖南新舊紛爭經過、《翼教叢編》刊刻等重要史事或細節(jié),《師伏堂日記》都有記載,可謂彌足珍貴。再如,在晚清新政中,湖南相繼將求實、岳麓、城南等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湖南師范館、湖南中路師范學堂,但相關人事、課程、教學活動、學生風潮等,學界迄今語焉不詳,甚至張冠李戴,皮氏因在各校執(zhí)教,還一度代理湖南高等學堂總理、兼任省學務公所圖書課長,與巡撫、學政及省學務公所、各學堂當局官紳往還較多,因此皮氏留存在日記中的種種親歷與見聞,正是今天研究清末湖南教育變革的第一手資料。此外,皮氏歷年所記出行、交游、赴考、讀報及地方興革、市井變故、民俗風情、日用開支等,都可為后人考察晚清歷史變動與社會變遷提供鮮活的材料,如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十八日所記長沙席公祠的公事活動,“到者近三百人,投票選舉,會長劉艮山得二百廿票,副長曾士元得一百卅票,譚組安得九十余票。本擬劉、曾,毋乃先授意乎?予亦得二票,二王各得一票”(《全集》第11冊,第2265頁),即是關于湖南諮議局選舉絕無僅有的史料。

需要強調的是,《全集》出版帶給學界的便利,遠不止于上述各種寶貴資料的搜集,點校之功也非常值得肯定。皮氏各種著述的重要性其實早為學界所知,然而,因為他的經學著述內容過于艱深,研讀不易,《師伏堂日記》等手稿字跡十分潦草,辨認尤難,所以一般的研究者特別是青年學子往往望而興嘆,有時不得已加以征引,卻難免認字、斷句等錯誤。吳仰湘教授長期研究皮氏生平、思想與學術,又有扎實的經史根柢,因此無論點校精深繁賾的經學著作,還是識讀各種手稿,都足以勝任其事,從而為研究者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整理本,這無疑會使《全集》發(fā)揮出更大的史料價值。(文/李玉)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