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德國出版社實習見聞:來自余華的一封郵件

在實習的最后一天,我讀到了余華的電子郵件嗯,就是作家余華沒錯,是用英文寫的。內容還讓我覺得作家真是可愛的實誠人。

在實習的最后一天,我讀到了余華的電子郵件——嗯,就是作家余華——沒錯,是用英文寫的。內容還讓我覺得作家真是可愛的實誠人。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這天,我收到了一封引用申請,因為對方希望引用的內容來自一本十多年前的老書,為了告訴對方正確的版權信息(完整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出版地、第幾版等等),哈博曼女士帶著我來到了版權部檔案室中的一間。我鬼使神差地就在首字母為“H”的那排架子上看到了我們中國作家余華的書(整理書架的人顯然認為Hua是姓氏)。有兩本,一本是《許三觀賣血記》(德語版譯名“Der Mann, der sein Blut verkaufte”,2000年出版),另一本是《活著》(德語版譯名“Leben!”,1998年出版)。我匆匆看了一眼兩本書的封面,紅黃色的,畫著戴斗笠的人。我心想,這就是德國人腦海中的中國印象吧。但當下急著找別的書,便也沒有多問。

 

德國出版社實習見聞:來自余華的一封郵件

《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德語版書影,德國克萊特-柯塔出版社

又是一天,科先生與我一起看完某個中國出版社發(fā)來的咨詢郵件后,問道:“Frau Qiu,您知道嗎,我們出版過中國作家的書!這位作家名叫‘嗚哇’!”我不解地想道:“嗚哇”?這是誰???(科先生非常博學,平時辦公室里的一件小事,他也總能引申開去,講出許多有意思的門道來,但是要他講中文,真是難為他了。)等他提了書名,我才意識到,他說的就是余華。我問他:“出版社怎么想到要出余華的書呢?”——的確,對中國人來說,余華是名作家,他的小說深刻、好看,但對德國的普通民眾來說,大多數人都沒接觸過中國文化、中國文學,這個東方國度是遙遠而陌生的,甚至在一些媒體中還不時以負面形象出現,那么,在地球上那么多各有特色的國家之中,一個德國讀者為什么要選擇一本中國的小說呢?科先生作思考狀:“這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一位漢學家和當時的出版人是好友,應該是他給出版社推薦了這位作者?!笨葡壬桃獗荛_姓名的發(fā)音,用“這位作者”指代?!暗?,”科先生繼續(xù)說:“這兩本書當時在市場上取得的成績并不理想。最終,我們不得不放棄繼續(xù)出版這位作者的作品。德國的讀者和市場恐怕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中國文學。”

 

德國出版社實習見聞:來自余華的一封郵件

從克萊特-柯塔出版社網站上截取的作者介紹上,作家還是年輕的樣子

那之后,除了在2009年,為了配合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中國,克萊特-柯塔推出了李洱的《花腔》之外,出版社便再沒有出版過其他中國文學作品了。而余華的其他作品,則是在十多年后才由費舍爾出版社帶到了德國。

 

德國出版社實習見聞:來自余華的一封郵件

《花腔》德語版書影,德國克萊特-柯塔出版社,2009年出版

科先生所說的“讀者和市場還沒有準備好”,我在德國的幾年里也深深體會到了。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天中午與我一起午餐的同期實習生,他們來自編輯部、生產部、市場部、媒體公關部,研習的都是文學或相關學科,也全是勤奮的讀者。午餐時間,大家一起談論喜愛的作品和作者、最新的暢銷書,每個人都是滔滔不絕——但這樣的他們卻無法憑空說出任何一個中國作家的名字。在提醒之下,有人會提到孔子、孫子,稍好一些的,會表示聽說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名字——但這也已經是極限了。英語國家文學在國際書市上的強勢地位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當我真切感受到,中國文學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占據的空間是這樣局促,總難免感到不平。

 

德國出版社實習見聞:來自余華的一封郵件

《兄弟》、《十個詞條里的中國》、《第七天》德語版書影,德國費舍爾出版社,分別出版于2009、2012和2017年

回到開頭提到的那封郵件。那時,我的實習已近尾聲,科先生想到我之前的提問,特意從檔案里找出當年簽下余華作品時的往來郵件。原來,把余華作品介紹給出版人、并且將這些書翻譯成德語的都是漢學家高立希先生(Ulrich Kautz)。而在科先生為我找出來的檔案中,我們的作家也沒有像歐美的大腕作家那樣,通過經理人或中介來溝通,而是親自撰寫電子郵件。具體的措辭我已經記不清了,但記得其中一封只有短短兩行,在問候了德國出版社的工作人員之后,便只剩一句:希望他的書能為德國出版社“make money”。這句“make money”讓我覺得好笑又可嘆,笑是因為作家的可愛耿直,嘆的是中國文學擺脫“小眾”、“邊緣”的標簽尚需時日,中國圖書要像英語國家圖書及歐洲國家圖書那樣在德國書市上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也仍需努力。

就像科先生翻著那些檔案對我說的那樣,這么許多書,有的從德國去往別的國度,有的又將其他國度的文化映現到德國讀者面前,它們和它們背后人們的交流往來,這其中曲折的過程,不也像是一部部小說嗎?

作者簡介:邱瑞晶,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德語系、紐倫堡-埃爾朗根大學圖書學專業(yè)碩士,現于紐倫堡-埃爾朗根孔子學院任圖書出版項目助理。攻讀碩士期間成為斯圖加特克萊特-柯塔出版社(Klett-Cotta Verlag)和維爾茨堡艾瑞納出版社(Arena Verlag)的第一名中國實習生。既是常常光顧萊比錫、法蘭克福及上海書展的出版新人,又是積極圍觀德國大眾電影、電視、紀錄片的字幕翻譯。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中德人文交流”。(文/邱瑞晶)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