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伊恩布魯瑪《創(chuàng)造日本:18531964》最近由“理想國”出版,該書參考文獻部分可以看作另一種形式的書單。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要是想通過一本書了解近現(xiàn)代日本史的話,馬里烏斯·楊森(Marius Jansen)的《現(xiàn)代日本誕生記》(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可以說是最全面的,囊括了所需要的一切信息,此書令我受益匪淺。不過,其他經典作品一樣不容錯過,比如由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埃德溫·O·賴肖爾(Edwin O. Reischauer)和阿爾伯特·M·克萊格(Albert M. Craig)共同創(chuàng)作的《東亞:現(xiàn)代化轉型》(East Asia: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1960)一書,這部參考資料我沿用至今。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現(xiàn)代日本誕生記》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東亞:現(xiàn)代化轉型》

在撰寫德川日本與西方的沖突時,唐納德·金(Donald Keene)的《日本發(fā)現(xiàn)歐洲:本多利明與其他發(fā)現(xiàn)者,1720—1798》(The Japanese Discovery of Europe: Honda Toshiaki and Other Discoverers, 1720–1798.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2)令我獲益良多,尤其是談到啟蒙帝國主義者本多利明的那部分。彼得·布斯·威利(Peter Booth Wiley)的《眾神之國里的美國佬:佩里司令與日本開國》(Yankees in the Land of the Gods: Commodore Perry and the Opening of Japan. New York: Viking,1990)既風趣又全面地記錄了佩里將軍來到日本以及其所引發(fā)的政治紛爭的來龍去脈;佩里的翻譯衛(wèi)三畏的引語便是摘自此書。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日本發(fā)現(xiàn)歐洲》

在寫到德川幕府末期的日本知識界氛圍時,我參考了丸山真男的《幕府日本思想史研究》(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okugawa Jap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和格蘭特·K·古德曼(Grant K. Goodman)的《日本:荷蘭經驗》(Japan: The Dutch Experience. London: Athlone, 1986)。另一部重要文獻是鮑勃·若林忠志(Bob Tadashi Wakabayashi)的《日本現(xiàn)代早期的排外主義和西學》(Anti-Foreignism and Western Learning in Early Modern Jap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其中收錄的水戶學派及其分支的資料彌足珍貴。講述由劍客轉型成為憲政主義者的坂本龍馬的書籍已經汗牛充棟,我采用的是馬里烏斯·楊森的《坂本龍馬與明治維新》(Sakamoto Ryoma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讀者若想進一步深入探究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狀態(tài),請參見楊森的《德川世界里的中國》(China in the Tokugawa Worl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丸山真男《幕府日本思想史研究》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德川世界里的中國》

要想知道明治時期的日本文化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最好的辦法恐怕還是讀上幾本夏目漱石的小說,特別是1914年問世的《我是貓》。唐納德·金在《西方的黎明:日本現(xiàn)代文學》(Dawn to the West: Japanese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Era.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4)一書中談及了這部小說及當時其他作品。金本人很有明治時期的風骨,他不僅為我提供了寶貴的指引,還有著美妙的譯筆。拙作引用的高村光太郎的詩歌譯文便是出自金之手。我摘用的另一位明治時期名人福澤諭吉的語錄則出自《福澤諭吉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Fukuzawa Yukich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譯者是清岡瑛一。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我是貓》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福澤諭吉自傳》

關于明治年間的戲劇創(chuàng)作,J. 托馬斯·萊默(J. Thomas Rimer)的《邁向現(xiàn)代日本劇院:岸田國士》(Towards a Modern Japanese Theater: Kishida Kunio.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要想了解日本早期電影史的話,唐納德·里奇(Donald Richie)和約瑟夫·L·安德森(Joseph L. Anderson)的《日本電影:藝術與工業(yè)》(The Japanese Film: Art and Industry. New York: Grove Press, 1959)依舊是一部扛鼎之作。茱莉亞·米奇—佩卡里克(Julia Meech-Pekarik)的《明治浮世繪的世界:對一個嶄新文明的印象》(The World of the Meiji Print: Impressions of a New Civilization. New York: Weatherhill, 1986)的內容遠不止浮世繪,全書配有精彩的文字介紹。我從她的書里選用了皮埃爾·洛蒂描寫鹿鳴館內景的段落。三島由紀夫對于明治時代假道學發(fā)出的嗟嘆出自他為矢頭保的精美攝影集《裸祭》(Naked Festival. New York: Weatherhill, 1968)所作的序言。這本書居然已經絕版,著實令人愕然。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日本電影:藝術與工業(yè)》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裸祭》

在寫到現(xiàn)代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時,我想不到有比卡羅爾·格魯克(Carol Gluck)的《日本的現(xiàn)代神話:明治末年的意識形態(tài)》(Japan's Modern Myths: Ideology in the Late Meiji Period.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更加出色、也更引人入勝的作品了。要是沒了這本書,我就真是束手無策了。關于日本的帝國建設,竊以為拉蒙·梅耶斯(Ramon Myers)和馬克·皮蒂(Mark Peattie)編著的《日本殖民帝國,1895—1945》(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不可不讀。在寫到民權運動等反抗當權者的叛亂時,羅杰·W·鮑溫(Roger W. Bowen)所著的《明治日本的叛亂與民主:民權運動中的庶民》(Rebellion and Democracy in Meiji Japan: A Study of Commoners in the Popular Rights Move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派上了大用場。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日本的現(xiàn)代神話:明治末年的意識形態(tài)》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日本殖民帝國,1895—1945》

愛德華·塞登斯蒂克(Edward Seidensticker)的《低城、高城:從江戶到大地震時期的東京的東京》(Low City, High City: Tokyo from Edo to the Earthquake. New York: Knopf, 1983)以挽歌般的筆觸描寫了大正年間的東京,勾起了人們的思緒。此書當和塞登斯蒂克翻譯的懷舊派巨匠永井荷風的部分作品搭配在一塊兒看,如果硬要挑其中一本的話,非《墨東綺譚》莫屬。北一輝的文字讀起來就沒那么令人暢快了,但對于一些讀者而言或許同樣趣味盎然。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低城、高城:從江戶到大地震時期的東京的東京》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永井荷風《墨東綺譚》

拙作中的引語摘選自《北一輝論》(東京: 現(xiàn)代評論社, 1981年),作者是松本健一。不過有關北一輝的英文類權威讀物還要看喬治·M·威爾遜(George M. Wilson)的《日本的激進民族主義者:北一輝,1883—1937》(Radical Nationalist in Japan: Kita Ikki, 1883-193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D. C. 霍爾頓(D. C. Holtom)的《現(xiàn)代日本與神道教民族主義:當代日本宗教趨勢研究》(Modern Japan and Shinto Nationalism: A Study of Present-day Trends in Japanese Relig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3)也很有意思,但明顯帶有時代局限性。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日本的激進民族主義者:北一輝,1883—1937》

記載1936年政變的一部重要文獻是本—阿米·施羅尼(Ben-Ami Shillony)的《日本之亂:少壯派軍官和二·二六事件》(Revolt in Japan: The Young Officers and the February 26, 1936 Incid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73)。在撰寫日本皇室近代史,特別是裕仁的教育經歷時,我參考了赫伯特·P·比克斯(Herbert P. Bix)的《裕仁與現(xiàn)代日本的誕生》(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0),從中獲益匪淺。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日本之亂:少壯派軍官和二·二六事件》

“滿洲”如今已有許多人著書討論,但沒有一位作者在寫到這個話題時可以忽略路易斯·楊(Louise Young)的《日本的大一統(tǒng)帝國:滿洲與戰(zhàn)時帝國主義文化》(Japan's Total Empire: 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我大段借鑒了其中的內容,特別是講述大眾文化和政府宣傳的章節(jié)。南京大屠殺或許比起“滿洲”更有話題性,幾乎每一本以此為題的書都帶有政治色彩。要想了解日本自由派/左派的觀點,本多勝一的《南京大屠殺始末采訪錄》(The Nanjing Massacre: A Japanese Journalist Confronts Japan's National Shame. New York: M. E. Sharpe, 1999)不可不讀。我在拙作中引用了一段參加過南京攻城戰(zhàn)的日本兵的話,出處是阿諾德·C·布拉克曼(Arnold C. Brackman)的《另一個紐倫堡:東京審判未曾述說的故事》(The Other Nuremberg: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s. London: Collins, 1989),該書完美地記錄了東京戰(zhàn)爭罪審判的經過。諾門罕戰(zhàn)役在阿爾文·D·考克斯(Alvin D. Cox)的《諾門罕:日本對抗俄國,1939》(Nomonhan: Japan Against Russia, 193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一書中有十分詳盡的記載。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日本的大一統(tǒng)帝國:滿洲與戰(zhàn)時帝國主義文化》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南京大屠殺始末采訪錄》

關于偷襲珍珠港,最出彩、同時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戈登·普蘭奇(Gordon Prange)的《我們沉睡在清晨: 有關珍珠港的未告訴過人的故事》(At Dawn We Slept: The Untold Story of Pearl Harbor. New York: McGraw-Hill, 1981)。在寫到珍珠港事件前夕的外交風云時,我參考了拉爾夫·E·夏弗(Ralph E. Shaffer)編著的《迎向珍珠港:日美外交往來,1899—1941》(Toward Pearl Harbor: The Diplomatic Exchange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99-1941.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林房雄在《大東亞戰(zhàn)爭肯定論》(東京:大和文庫,1978年)中羅列了一些日本人對珍珠港事件的反應,我引用了其中文學評論家奧野健男的話。讀者可能不同意約翰·W·道爾(John W. Dower)在《無情的戰(zhàn)爭: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種族和權力》(War Without Mercy: Race and Power in the Pacific War. New York: Pantheon, 1986)一書中的部分前提假設,我也一樣,但是作為一部記錄戰(zhàn)時日本人心態(tài)的史籍,道爾的這部書提供了海量的資料。鶴見俊輔的《戰(zhàn)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Wartime Japan, 1931-1945. London: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86)同樣涉及這一題材,雖然較前者薄得多,但內容一樣發(fā)人深省。


此外,我還一遍遍翻閱了入江昭的《權力與文化:1941—1945年的日美戰(zhàn)爭》(Power and Culture: The Japanese-American War, 1941-194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日本投降的全過程在羅伯特·J·布托(Robert J. Butow)的《日本的投降決定》(Japan's Decision to Surrend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一書中有翔實的記載。而若想了解戰(zhàn)爭全局,同時又能接受左派/自由派偏見的話,可以參考家永三郎的《太平洋戰(zhàn)爭,1931—1945》(The Pacific War, 1931-1945. New York: Pantheon, 1978),這本書仍不顯過時。


在我看來,所有以盟軍占領時期的日本為研究對象的作品當中,最出色、最詳盡、同時也最公允的一部當屬約翰·W·道爾的《擁抱戰(zhàn)?。旱诙问澜绱髴?zhàn)后的日本》(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W. W. Norton, 1999)。要想了解內幕的話,不妨查閱《重塑日本:美占期的“新政”》(Remaking Japan: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As New Deal. New York: Free Press, 1987)一書,作者是西奧多·科恩(Theodore Cohen),編校工作由赫伯特·帕辛(Herbert Passin)操刀。關于占領時期的文化政策,平野共余子的《史密斯先生去東京:美占期的日本電影,1945—1952》(Mr. Smith Goes to Tokyo: Japanese Cinema Under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1945-1952.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1992)提供了一個十分新穎的視角。除了前述的阿諾德·C·布拉克曼的書之外,任何東京審判的研究者都繞不開理查德·H·米尼爾(Richard H. Minear)的《戰(zhàn)勝者正義:東京戰(zhàn)爭罪審判》(Victor's Justice: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該書犀利的觀點只是其若干亮點之一。此外,梅里安·哈里斯(Meirion Harries)和蘇?!す锼梗⊿usie Harries)經過十分扎實的研究而寫成的《藏劍入鞘記:日本之非軍事化》(Sheathing the Sword: The Demilitarization of Japan. London: Hamilton, 1987)也令我收獲頗豐。


丹·庫茲曼(Dan Kurzman)的《岸信介與日本:追尋太陽》(Kishi and Japan: The Search for the Sun. New York: Astor-Honor, 1960)對于岸信介這個老流氓過于褒獎,話雖如此,這本書還是挺有用的。愛德華·塞登斯蒂克(Edward Seidensticker)的《東京崛起:大地震之后的城市》(Tokyo Rising: The City Since the Great Earthquake. New York: Knopf, 1990)完美地回顧了東京廢墟間的眾生相,以及這座城市之后的重生。大島渚的日記選自其散文集《體驗的戰(zhàn)后映像論》(東京:朝日新聞社,1975年)。若要從保守派的視角來探討戰(zhàn)后憲法的話,我向各位推薦(我也引用過)片岡鐵哉的《憲法的代價:日本戰(zhàn)后政治的起源》(The Price of a Constitution: The Origin of Japan's Postwar Politics. New York: Crane Russak, 1991)。查默斯·約翰遜(Chalmers Johnson)的《通產省與日本奇跡︰產業(yè)政策的成長,1925—1975》(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s: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是一本分析戰(zhàn)后經濟的好書。而在紀實方面,大衛(wèi)·J·陸(David J. Lu)所著的《日本:一部紀實歷史》(Japan: A Documentary History. New York: M.E. Sharpe, 1997)對我?guī)椭艽蟆?/p>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東京崛起:大地震之后的城市》


伊恩·布魯瑪?shù)臅鴨危和ㄟ^這些書讀懂日本

《通產省與日本奇跡︰產業(yè)政策的成長,1925—1975》

當然,還遠不止上面這些,一些杰出的學術著作并未列入這份簡短的書目。我在撰寫這部簡史時,將參考書目限定在那些于我特別有用的書籍。我只能希冀這本小書起到“開胃菜”的作用,激發(fā)人們對后續(xù)“大菜”的胃口。(文/伊恩·布魯瑪)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