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絲路小史》,郭曄旻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年1月版
前所未有的遠航
15世紀是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的海洋世紀,東西方海上交通發(fā)展迅速,先后出現(xiàn)了三大航海活動,這就是:公元1405—1433年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遠航,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和公元1498年達·伽馬開辟了東方新航路。在時間上,鄭和的遠航幾乎要比西方的同行早將近一個世紀,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太監(jiān)鄭和奉明廷之命率領船隊七次出使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這七次航海過程中,鄭和從南京下關寶船廠出發(fā),沿著江、浙、閩、粵的海岸南下再西行,訪問了亞非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甚至到達了非洲東岸。正如英國的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里所寫的那樣: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xiàn)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
1405年7月11日,這是中華民族值得紀念的日子。集結在萬里長江出口劉家港的一支龐大船隊,在明朝欽差正使太監(jiān)鄭和的統(tǒng)率下?lián)P帆起航,從瀏河口進入長江口,然后浩浩蕩蕩駛入大海。鄭和之第一次下洋,首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自舊港過滿剌加(今馬六甲),向西到蘇門答臘。鄭和時代所謂的“東洋”、“西洋”的交匯處即在此一帶,是聯(lián)系亞、非、歐、大洋洲之間的海上航線必經(jīng)之地。馬六甲海峽介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這一地帶的重要咽喉。該海峽西北稍寬,東南部較窄,包括新加坡海峽在內,全長約1000公里,最窄處37公里,能通航20萬噸級巨舶。海峽內風平浪靜,海流緩慢,潮差較小,不但極適合古代木帆船安全航行,即使今天的大遠洋輪船,凡航行于太平洋西岸與南亞、西亞、非洲、歐洲各國,都樂意走此捷徑。若繞印尼望加錫海峽而行,則要增加航程達2000公里,延長了航期,增加了航行成本。鄭和的艦隊繼續(xù)航行進入印度洋(“西洋”),經(jīng)翠蘭嶼、錫蘭山,繼向西北,到小葛蘭、柯枝、古里方才返航。這次航海的船隊以大宗寶船為核心,只是遣小宗船隊訪問周邊地區(qū)。1407年六七月間船隊回國時,帶來了爪哇、滿剌加、阿魯、蘇門答剌、小葛蘭、古里等國的貢使。
第二次下洋是1407年年底起航,航路與第一次基本相同,船隊帶去皇帝的詔諭和賞賜,帶回了珍寶異石、珍禽異獸無數(shù)。值得一提的是,船隊在返程其間訪問了暹羅(今泰國),并將渤泥(今文萊)國國王帶回了中國。
第三次下洋的情況,比前兩次更加急迫。詔書下達的時候,鄭和仍然在海上航行。按季風情況,其應當于1409年6月返國。然而當年9月,鄭和再次掛帆遠航。這次下洋的規(guī)模十分宏大,雖然航路變化不大,船隊卻在沿途訪問了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此時,明帝國的船隊也開始肅清海道的行動,“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yè)”。
第四次下洋的使命,包括出訪印度洋以西的海外國家。1413年底季風一到,鄭和的大宗寶船沿舊航路到古里后,渡過了阿拉伯海,??坎ㄋ篂晨?。而小宗船隊則已自蘇門答剌出航,然后一直向西橫渡了印度洋海域,期間訪問了馬爾代夫群島和東非海岸的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向北則再次過阿拉伯海,抵達阿丹、剌撒、祖法兒,自阿丹再分宗進入紅海,訪問天方國、默伽等國。
第五次下洋航路不同,先歷西洋諸國,返航途中歷經(jīng)了占城、滿剌加、爪哇、舊港、蘇門答剌、錫蘭山、古里、柯枝、溜山、忽魯謨斯、阿丹、木骨都束、麻林等20多國;再通東南諸蕃,訪問渤泥、蘇祿、呂宋等國。其中,蘇祿(今菲律賓南部)國王巴都葛叭答剌率340余人的龐大使團來華朝貢,并最終永遠留在了這里。永樂皇帝為示恩撫,特意為他在山東德州建造了奢華的陵墓。
第六次下洋在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fā),往榜葛剌(今孟加拉)。但史載“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第二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即回國。
第七次下洋,則是八年以后的事情了。永樂皇帝故去,仁宗朱高熾登基以后,立即詔令停止下西洋活動。在1422至1430年間,鄭和及下洋的將士共同守備南京。一直到宣宗即位,由于追憶當年永樂帝時期“萬方玉帛風云會,一統(tǒng)山河日月明”的景況,才再次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各國。這次航程基本上與第三、四次相同,歷時有三年之久。行前有一插曲:鄭和在江蘇太倉、福建長樂、湄洲島等地大祭天妃宮,并樹碑立傳。此舉不僅是為祈禱平安,更是對過往航?;顒拥募o念和追思。
近30年間,這種極為壯觀的遠航,充分證明了鄭和的明朝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達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巔峰。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每次航行所需的人員和裝備數(shù)量不一,但大體維持在人數(shù)2萬以上,艦船100~200艘。以第一次下西洋的艦隊為例,共有各型艦船208艘,其中有大型寶船62艘。船隊共有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多是從直隸和南京的衛(wèi)所抽調而來。對于這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美國海洋歷史學家路易斯·瓦塞斯在《中國稱雄海洋的時代》一書中給予了如下評價:“鄭和七次遠航印度洋的帝國艦隊是世界海洋歷史上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無畏艦隊在海上出現(xiàn)之前,沒有任何艦隊可以與之相匹敵。從官兵數(shù)量和組成、艦船種類、武器裝備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支艦隊完全是按照海上巡航和作戰(zhàn)需求精心編組的,堪稱是一支實力雄厚、裝備精良的海上勁旅。”
內容簡介
《絲路小史》,郭曄旻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年1月版
漂洋過海而來的神奇物種,萬里海疆上縱橫的一代代梟雄。
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朝代更迭,這篇被人遺忘的海上中國史,埋藏了多少的秘密?
再沒有一條偉大航路,像海上絲綢之路那樣,用千年丈量時光,用萬里丈量跨度。
我們因此而被世界影響,被世界改變,但更重要的是,自那時起,我們也改變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