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八:《遼史》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作者:張秀平,王曉明主編


  穹廬里的春秋

  《遼史》也是元代官修的一部紀傳體正史,全書共116卷,計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另附《國語解》1卷,比較全面地記載了遼代(907-1125年)的歷史事實。

  與《宋史》一樣,《遼史》也是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

  四月開始纂修的,但《遼史》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在至正四年三月(1344年)便完成了。要想修成一代之典籍,無論如何,一年時間是不夠的,因而《遼史》完成之后,即成了二十四史中缺陷最為明顯的正史之一。這一點既與如上所述的《遼史》纂修時間短促,元代史官不能仔細整理、考訂有關(guān);也與曠時日久、與遼有關(guān)的文獻散佚太多有關(guān)系。

  遼朝是契丹族建立的,開國于公元907年,1125年為金所滅,共歷218年。遼朝時,也沿用唐及五代各國的制度,設(shè)立有國史館,修纂有起居注、日歷、實錄、國史等,但這些原始材料大部分已經(jīng)散佚。元后期修《遼史》依據(jù)的主要是遼、金、宋人的著作中的第二手資料。原始文獻主要只有以下幾種:一、遼耶律儼的《遼實錄》70卷。二、金陳大任的《遼史》。金滅遼之后,曾兩次下令纂修《遼史》。一次是在熙宗皇統(tǒng)年間(1141-1149年)由耶律固主持修纂,由其弟子蕭永琪最后完成的《遼史》75卷,但未刊行;一次是在章宗時期,因為皇帝的重視和支持,這次修《遼史》頗花了些功夫,時間長達17年之久,參加的史官除陳大任之外,還有黨懷英、郝俁,移刺益、趙沨等十余人,最后由陳大任完成。后人一般稱此書為陳大任《遼史》。不過此書亦未正式刊行。三、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

  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年)七月,原金朝狀元,時任元朝翰林學(xué)承旨的王鄂,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議修遼、金二史,忽必烈接受了這一建議,但因軍事繁忙,時局未穩(wěn),沒能實行。

  至元元年(1264年),王鄂再次建議修遼、金二史,時元翰林國史院也建立起來,但這一次也未見諸行動。以后仁宗延祐、文宗天歷曾多次詔修遼、宋、金三史,都因正統(tǒng)問題的爭論未決,義例未定,因而都未成功。直至元順帝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在右丞相脫脫、平章也先帖木兒、鐵睦爾達世、右丞太平、參議長仙、郎中孛里不花、員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請下,詔修遼、金、宋三史,在君臣同心、而且由脫脫裁定三史各為正統(tǒng)、從而徹底解決正統(tǒng)、義例問題的前提下,《遼史》才最后纂修成功。當時以脫脫為遼、金、宋三史都總裁官,《遼史》的總裁官是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太平)、張世巖、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陳繹曾等4人分別執(zhí)筆撰寫而成。與金章宗時修《遼史》不一樣,元代在組織撰寫、成書,特別神速。從至正三年四月(1343年)始修,至次年三月便大功告成,只用了11個月時間。

  《遼史》所據(jù)資料既少,又匆匆成書,存在許多缺點便是很自然的了。因此,數(shù)百年來,一直受到學(xué)者們的批評和指責(zé)。清代史學(xué)家顧炎武、錢大昕、趙翼等對它都有過評論。概括地說,其缺點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過于簡略,以致漏載了許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如建國后,曾幾次改變國號,先稱契丹、后稱大遼、后又稱大契丹、又后復(fù)稱大遼。這樣重大的事實,在《遼史》中竟然沒有反映。又如從整體上看,《遼史》有116卷,卷數(shù)為《宋史》的1/5,而字數(shù)卻僅47萬字,只有后者的1/10。第二,記事前后矛盾。如《太祖記》載:

  "天贊三年,獲甘州回鶻都督畢離遏,因遣使諭其主烏母主可汗。"而《屬國表》記載同一事件卻說成是"天贊三年,獲甘州回鶻都督烏母主可汗。"究竟俘獲的是畢離遏還是烏母主可汗?使人無所適從。第三,記事錯誤甚多。其中既有紀年錯誤,如《太祖紀》:元年(907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廢其主,尋弒之,自立為帝,國號梁,遣使來告。"而據(jù)歐陽修《五代史記》等書記載:宋全忠自立為帝是在四月甲子,明年正月才弒濟陰王;也有文字、史實錯誤,如《遼史》中記載道宗有壽隆年號。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第一,道宗先帝圣宗名隆緒,斷無取祖先名字作年號的道理。第二,現(xiàn)在所見遼代碑刻、錢幣皆作"壽昌"。

  因為以上諸種缺陷,學(xué)者們一般認為元初三史中《遼史》是最差的一部。但是,留傳到現(xiàn)代的遼朝史料已經(jīng)非常之少,《遼史》作為現(xiàn)存唯一的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整地記載了遼朝歷史事實的著作,其珍貴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遼史》保存了許多由耶律儼的《遼實錄》和陳大任的《遼史》二書所記載的許多材料,因而其史料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加上《遼史》在體例及內(nèi)容也有許多為其他正史所不及的優(yōu)點:首先,《遼史》立了許多的表,如世表、部族表、屬國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幸表等等,內(nèi)容極為豐富而且簡明扼要,為其他正史所望塵莫及;其次,其《營衛(wèi)志》及《國語解》的設(shè)立也是頗為獨特的。前者的設(shè)立,為我們保留了契丹早期宮帳(斡魯朵)、捺缽(行營)及部族的組織與歷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后者的設(shè)立則對在本紀、列傳、表、志中出現(xiàn)的有關(guān)官制、人事、物產(chǎn)、部族、地理、姓氏等方面的契丹詞匯作了譯解,成了我們研究契丹語言文字歷史的珍貴資料。正因為如此,《遼史》也能與其他諸正史一樣,成為記載祖國各族悠久文化及歷史文獻的重要篇章。

  《遼史》修成以后,在元代只刻印了100部,但這一版本今已失傳。以后明朝及清乾隆、道光及民國時也有刻本。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標點??北荆悄壳拜^好的版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