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三章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著


  楊珅和郭云龍兩位跟隨吳三桂多年的親信將領(lǐng),懷揣著向多爾袞要求借兵復(fù)國的重要書信,出山海關(guān)策馬向北奔去,大明敕封平西伯兼關(guān)寧總兵吳三桂的心落下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是騰出手來,全力以赴加緊部署迎戰(zhàn)李自成的戰(zhàn)事。

  接照傳統(tǒng)的用兵道理,吳三桂應(yīng)該派出一支人馬去迎擊大順軍,而不應(yīng)讓強敵進至城下。只是因為兵力不足,不能分兵防守永平,在遠處迎擊敵人,而只能在石河西岸拼死野戰(zhàn)。所以他一面部署在西羅城之外與大順軍作殊死鏖戰(zhàn),一面將勝敗前途寄托在滿洲兵能夠及時從中協(xié)或西協(xié)進入長城,抄大順軍的后路,使大順腹背受敵。

  部署完畢,吳三桂便下令在南郊演武廳搭起一座臺子,召集一部分關(guān)寧將士、高級幕僚,以及佘一元等地方士紳,開一次誓師大會,振奮士氣。臺子上邊設(shè)有香案,香案后設(shè)有一張供神的長形條幾,上邊供著用黃紙書寫的大明皇帝的牌位,牌位前是香煙繚繞的黃銅香爐,香爐兩旁點燃著茶杯粗的白色蠟燭。吳三桂在莊嚴的軍樂聲中率領(lǐng)關(guān)寧軍中的文武要員與地方士紳,向崇禎皇帝的神主行三跪九叩頭禮。

  直到此刻,吳三桂雖然知道要恢復(fù)大明江山非常困難,但是他依舊相信自己是大明的忠臣,沒有考慮到投降清朝,所以當他率領(lǐng)關(guān)寧軍的文武要員和本地士紳向崇禎的神主行禮時候,大家都滿懷凄愴,幾乎下淚。

  行禮以后,吳三桂面向南坐在椅子上,向全場官兵和士紳們慷慨陳詞,說明流賊首領(lǐng)李自成親率十萬賊兵東來,今日可到水平,一天后即會來犯山海。他決計誘敵深入,在山海城外,痛殲流賊,救出太子,重建大明江山。接著,他講到兵餉奇缺,不能讓將士空腹殺賊,只好請地方士紳代為籌餉。他的口氣中帶有威脅意味,也很打動人心。士紳們雖然只有佘一元有舉人功名,有的是秀才,有的不曾進學(xué),但他們都是將近三百年大明朝廷的子民,至今不能不懷著亡國之痛,視李自成為逆賊。當吳三桂向大家講話時候,不僅他自己的感情慷慨激昂,那些文武官員和地方士紳,也無不飽含熱淚。

  吳三桂講完話,命人將昨日在清查戶口時抓到的一名細作拉出來祭旗。這細作被五花大綁,腦后插著亡命旗,一面大呼冤枉,一面被推到旗桿下邊,強迫跪下。

  犯人尚在呼冤,一聲未完,行刑者手起刀落,人頭砍掉。斬了細作之后,被稱為“南郊誓師”的重要儀式結(jié)束了。

  這時候,吳三桂得到稟報:李自成親自率領(lǐng)的東征大軍,離永平只有一天的路程了。

  楊珅和郭云龍帶著向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借兵的書信走后,一直沒有消息,使吳三桂十分放心不下。到底楊珅在路上遇見了多爾袞沒有?多爾袞率領(lǐng)的滿洲大軍何時能從薊州與密云一帶進入長城?這兩件大事,由于楊珅和郭云龍沒有回來,也沒差人先送一點消息,使他又想到必須避免同李自成馬上交戰(zhàn)。一個對李自成的緩兵之計,又在他的心中冒頭。

  在南郊誓師一畢,吳三桂約請那些參加誓師的地方士紳到他的行轅繼續(xù)議事。

  在他的軍中,有許多善于出謀劃策的心腹幕僚,在當時這類官員或稱贊畫,或稱參議,或稱參謀,名稱并不統(tǒng)一,但職務(wù)都是謀士。他吩咐一部分謀士幫助武將去西城墻上和西羅城部署防御,一部分人則被請到行轅中來,經(jīng)過一陣密商,吳三桂決定派遣七位地方士紳,趕快吃畢午飯,由行轅供給馬匹,并往永平,迎接李自成,請李自成暫停在永平城,不要前進,等候平西伯差人前來議和。這幾位士紳明知道事到如今,空洞的言辭無補實際,這一份差使不但徒勞,而且有性命危險??墒撬麄兩钪恍疑陙y世,他們與家人都住在山海城中,吳三桂不再有朝廷管束,成了割據(jù)一方的古代藩鎮(zhèn),生殺予奪,任意施為。別說叫他們?nèi)ヒ娎钭猿桑v然叫他們?nèi)ド系渡剑鸷?,他們也不能不去。這七位士紳趕快回到家中,匆匆吃了午飯,帶上干糧,與父母妻兒灑淚相別,在一個約好的地方聚頭,騎上平西伯行轅為他們準備的馬匹,心中嘆氣,匆匆向永平出發(fā)。

  mpanel(1);吳三桂得不到楊珅去滿洲借兵消息,十分焦急,趁不到午飯時候,偕幾位幕僚和本地較有學(xué)問的舉人佘一元,登上西羅城,巡視防御準備。西羅城建于崇禎十五年,是臨時修筑的土城,城矮而薄,城中本來很少居民,現(xiàn)在忽然搭了許多窩鋪和軍帳,駐滿軍隊??砍菈镞?,修筑了許多炮臺,架設(shè)了火器。山海城的西城墻上,新筑了兩座炮臺,架設(shè)紅衣大炮,有火器營的官兵守在旁邊。他們又從城頭上往北走,察看一座小城,名叫北翼城。它的東城墻就是長城。吳三桂在城頭站住,向北邊觀望一陣,看見長城從燕山上曲折而下,到達山腳,始交丘陵地帶。從燕山腳到山海關(guān)看來不到四里之遙,就在這中間修筑了一座小城,填補了長城守御上的一段薄弱環(huán)節(jié),十分重要。他又看見,這座小城中大約有三四萬官兵守城,城頭上備有弓弩和小的火器,城里搭有窩鋪。吳三桂向左右幕僚說道:“這座北翼城十分重要,原來修筑時是為對付關(guān)外敵人,如今對付關(guān)內(nèi)敵人也很重要。是什么人在此守城?”

  一位參謀官回答:“守將名叫張勇,是一位千總,叫他來叩見鈞座么?”

  “不用了?!眳侨疝D(zhuǎn)向舉人佘一元問道,“這一座小城很重要,也是當年戚繼光主持修的?”

  佘一元回答:“不,這座小城的時間近。崇禎十五年,楊嗣昌做山永巡撫,修筑北翼城和南翼城,沒想到今天很有用了?!?br/>
  吳三桂因為掛心向清朝借兵的消息,沒有再看別處,從山海關(guān)的左邊下城,同幕僚們和余舉人分手,帶著護衛(wèi)們回公館去了。

  已經(jīng)中午了。吳三桂進了內(nèi)宅上房,看見愛妾陳圓圓正在神像前焚香許愿。明朝人最崇拜關(guān)公,尊他為協(xié)天大帝。在平西伯的上房后墻正中間懸掛著一軸關(guān)公畫像,是從寧遠帶來的。畫軸前的神幾上的銅香爐中已經(jīng)點著了一把香,陳圓圓正要跪下去磕頭許愿。吳三桂問道:“為什么人許愿?”

  陳圓圓回答:“流賊快要來到,這是怕爺進關(guān)后的第一次大戰(zhàn),愿關(guān)帝爺保佑伯爺在戰(zhàn)場上兵鋒無敵,旗開得勝,殺敗流賊?!?br/>
  “你也要祝愿滿洲兵順利地進入長城,與我軍從東西夾擊流賊。”

  吳三桂剛說完這句話,忽聽仆人稟報:楊副將與郭游擊已經(jīng)回來,等候傳見。

  吳三桂摹然一喜,回頭大聲說:“快,請他們到小書房中!”

  副將楊珅約摸三十四五歲年紀,原是白凈面皮,眼睛有神,儀表堂堂。經(jīng)過近幾天日夜奔波,鞍馬勞累,睡眠缺少,飲食上饑飽無定,風(fēng)耗日曬,尤其是在歸程中心情痛苦,又怕受吳三桂的嚴責(zé),面色發(fā)暗,消瘦了許多。郭云龍也不如前,但是他只是陪同楊珅前去,心上的擔(dān)子較輕,加上原來就是黑紅面孔,也比較胖,所以表面的變化不大。

  吳三桂看見楊副將,心中一驚,問道:“子玉,你見到清朝的攝政王了么?”

  “回稟伯爺,攝政王多爾袞率領(lǐng)滿、蒙、漢八旗大軍日夜兼程,直奔山海關(guān)來。”

  “?。?!奔往山海關(guān)來?不是從中協(xié)或西協(xié)進入長城?”

  楊珅看見吳三桂的面色嚴厲,趕快從懷中取出多爾袞的回書,雙手呈給主帥,說道:“請鈞座先看一看清朝攝政王的這封書子,卑職再面稟其他情況?!?br/>
  吳三桂接過書信,抽出來展開一看,基本清楚了,在心中說道:“完了!完了!

  這可是俗話說的,前門拒虎,后門進狼!”他原來夢想他能夠代表明朝舊臣,與清朝合力打敗流賊,恢復(fù)大明江山,萬沒想到,多爾袞乘機脅迫他投降清朝,先搶先占據(jù)山海關(guān),使他不但不能成申包胥流芳千古,反而成了勾引清兵進入中原的千古罪人。這么一想,他的手索索打顫,憤怒地向楊珅問道:“我們原來探聽確實,多爾袞決定按照往年慣例,率領(lǐng)八旗兵從中協(xié)和西協(xié)進入長城。我們寫去借兵書信,也是這個主張,與他的想法一樣。怎么突然變卦?你們見了他,當面怎么說的?你平日很會辦事,也有心計,我將你看成心腹,怎么中了他的奸計?”

  楊珅和郭云龍從椅子上站起來,將事情的經(jīng)過說了一遍。吳三桂明白這是狡詐的多爾袞見機變卦,要趁此機會奪取山海關(guān),滅亡中國。他原來暗中打算與清朝合力殺敗李自成,迫使李自成交出太子和他的父親,他在軍中扶太子繼承皇位。如今這好夢落空了,他父親、住在北京的母親和全家三十余口的性命難保了。他此時更明白自己身為亡國之臣,萬事皆空,正如俗話所說:皮已經(jīng)剝掉了,毛怎么能再生長?他深深地嘆口氣,落下眼淚,對楊珅和郭云龍說:“事情如此結(jié)果,出我意外。但這事責(zé)任不在你們二位。我本來要留你們吃午飯,可是我此時心緒很亂,也很傷心,不留你們了。你們回家,洗一洗,吃一頓熱飯,睡一大覺。晚上請到我這里用飯,我有事同你們商量。關(guān)于清兵要來山海的事,請暫守機密,對任何人不要泄露,以免士民驚駭,也會亂我軍心?!?br/>
  兩位將領(lǐng)深諳主帥平西伯的心境,連他們自己也對多爾袞趁火打劫,率領(lǐng)清兵來占領(lǐng)山海關(guān)這件事深為不滿,激起來民族情緒,心懷悲憤,向主帥拱手辭出。走出行轅大門時候,有兩三位平日廝熟的軍官笑著迎上來,向他們先道辛苦,接著小聲詢問向清朝借兵結(jié)果。他們擺擺手,不肯回答。人們登時心頭一沉,收起了臉上笑容,退后一步,讓他們趕快走了。

  等楊珅與郭云龍走后,吳三桂將多爾袞的書信揣進懷里,去內(nèi)宅用膳。大戰(zhàn)臨近,處處人馬倥傯,滿城中士民驚慌。加上強迫聚斂糧食和餉銀,更加使山海城中的氣氛大變,使人們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幸而關(guān)于清兵正在向山海關(guān)奔來的消息,還在保密,連行轅中上下人等都不知道,所以平西伯府中一如平日。

  陪平西伯用膳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愛妾陳圓圓,一個是陳圓圓的養(yǎng)母陳太太。

  旁邊有丫環(huán)、仆婦伺候。陳圓圓看見伯爵臉色煩惱,悶悶飲酒,使她對戰(zhàn)事很不放心。她同媽媽,生長江南,從未經(jīng)過戰(zhàn)亂。在她的家鄉(xiāng),如今正是風(fēng)光美好的時節(jié),如古人說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又如古人說的,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自從嫁到北方,如今是第一次遇到戰(zhàn)爭,而且不是小戰(zhàn),是關(guān)于吳平西和關(guān)寧軍生死存亡的大戰(zhàn)。外面哄傳李自成親自率十萬大軍前來,一二日內(nèi)就會來到城下。她知道平西伯今日上午在南郊演武廳誓師,還斬了一個李自成的細作祭旗。還知道平西伯差往滿洲借兵的使者楊副將剛才已經(jīng)回來。借兵的結(jié)果如何?她很想知道。但是照吳府一向規(guī)矩,軍旅事不許女人們隨便打聽,所以在一頓午飯時候她只能偷眼觀察平西伯的臉上神色,溫柔殷勤地敬酒,不敢隨便開口。此刻,眼看一頓午飯快吃畢了,她有點沉不住氣了,又看見她母親幾次向她暗遞眼色,于是膽怯地小聲問道:

  “楊副將今日從滿洲回來,有何好的消息?”

  吳三桂站了起來,從一個丫環(huán)手中接過一杯溫茶漱漱口,望著陳圓圓說道:“軍旅事你不用打聽,兩日內(nèi)你自會明白。如今看來,必能殺敗流賊,收復(fù)北京?!?br/>
  陳圓圓驀然一喜,如花的臉頰上綻開笑容,用蘇州口音的嬌聲說道:“妾祝賀伯爺將建立不世大功!”

  吳三桂沒有笑容,在心中嘆了口氣,停住腳步,向美貌的愛妾和陳太太囑咐:

  “吩咐小廚房,預(yù)備幾樣精致菜肴,晚飯我要在書房中宴請三位文武官員?!?br/>
  說畢,他就大踏步出去了。

  陳圓圓和她的媽媽雖然聽說大戰(zhàn)必將勝利的話,心中驀然欣慰,但又互相望一眼,生出來莫名其妙的憂慮。唉,伯爺?shù)纳袂轱@然是心思沉重!

  吳三桂走進書房,在一個蒙著虎皮的躺椅上躺下去休息。局勢的變化使他震驚,也使他不知所措。他本想閉目休息一陣,但是心亂如麻,忍不住重新掏出多爾袞的書信仔細觀看。他心中罵道:“媽的,說什么代我報君父之仇,明明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逼我投降,滅我中國!”他從躺椅上一躍而起,在書房中來回走了片刻,在八仙桌旁的椅子上頹然坐下,深深地嘆口長氣。恰在此時,陳夫人的一個心腹丫環(huán),雙手捧著一個朱漆長方茶盤,上邊放著細瓷工筆花鳥蓋碗,送到平西伯老爺?shù)拿媲?。這個丫環(huán)也是江南人,剛滿十六歲,也頗有幾分姿色。往日,她給主人送茶,倘若書房中沒有別人,年輕的伯爺總是定睛向她的臉上端詳片刻,看得她滿臉通紅,心中狂跳,低下頭去。有時,吳三桂趁著無人看見,在她的臉蛋上輕輕地擰一下。

  她又害怕又害羞,退后一步,腰身一扭,回眸一笑,趕快走出書房。但是今天是陳夫人命她借送茶之名看看伯爺為何心情不快。她一進來就看見主人一臉懊惱神氣,駭了一跳。她膽戰(zhàn)心驚地將茶盤捧到主人面前,主人漫不經(jīng)心地自己揭開碗蓋,又漫不經(jīng)心地將碗蓋放在茶盤上,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突然將茶碗向磚地上用力一摔,摔得粉碎。丫環(huán)大吃一驚,雙手猛一搖晃,碗蓋落到地上,碎成幾塊。丫環(huán)顧不得收拾地上瓷片,撲通跪下,渾身戰(zhàn)栗,哽咽說:“奴婢倒的是一碗溫茶,沒想燙了老爺?shù)淖??!?br/>
  住在隔壁小房間中隨時等候呼喚的仆人王進財慌忙進來二話不說,彎身搶著揀拾地上的瓷片。吳三桂的一時忿怒,迅速冷靜下來,他對丫環(huán)說:“我不是生你的氣,同你毫不相干,不要害怕。翠蓮,你走吧。見陳夫人不要說我在書房中生氣?!?br/>
  丫環(huán)磕了個頭,從地上站了起來。雖然是眼淚未干,但剛才嚇得煞白的臉孔又恢復(fù)了紅潤。

  中年仆人王進財將地上的碎瓷片收拾干凈,站在主人的面前說道:“翠蓮這姑娘已經(jīng)十六歲,連奉茶也不懂。送來熱茶,燙了老爺?shù)淖?,惹老爺生氣。我再給老爺?shù)挂煌霚夭???br/>
  吳三桂吩咐說:“進財,你快去將寧參議請來,我有要事同他商量。你順便告訴行轅二門和大門口的值勤官員,伯爺我下午有緊要公事,凡不是我特意召見的,一概不傳?!?br/>
  不過片刻,吳府的家生奴仆王進財將參議官寧致遠帶了進來。他獻茶以后,趕快退出,不妨礙伯爺與心腹參議官密商大事。

  83吳三桂先呼著寧致遠的表字問道:“子靜,楊副將與郭游擊已經(jīng)回來啦,你見到了么?”

  寧致遠回答說:“我聽說他們在前后地方遇到了清朝的奉命大將軍、攝政睿親王多爾袞。他們拿著伯爺?shù)臅徘叭ソ璞?,結(jié)果如何?”

  吳三桂臉色沉重,沒有回答,將多爾袞的回書交給寧致遠,讓他自己去看。

  寧致遠看了多爾袞的書信以后,臉色大變,一時說不出話來。

  他是吳三桂身邊的心腹謀士,參與了向滿洲借兵的秘密決策。當時已經(jīng)探知清兵決定由中、西協(xié)進入長城,他和吳三桂希望清朝的八旗兵與大明平西伯的關(guān)寧兵同心合力,東西夾擊,殺敗李自成,收復(fù)京城,并且在戰(zhàn)場上救出太子,恢復(fù)明朝社稷。吳三桂是一個不讀書的武人,遇事常依靠寧致遠出謀劃策。寧致遠原是拔貢出身,鄉(xiāng)試未中舉人,自認為走科舉這條路不能夠致身青云,轉(zhuǎn)而欲以軍功圖成。

  前幾年由朋友推薦他入?yún)侨鹉恢?。吳三桂幕中十分缺乏人才,很快便得到重用,倚為心腹?br/>
  吳三桂見寧致遠長久低頭不語,問道:“子靜,你怎么不說話呀?”

  寧致遠抬起頭來,恐懼地說道:“鄙意以為,本地舉人余一元平日留心滿洲情形,頗有見解??梢哉埶皝恚采虒Σ??!?br/>
  吳三桂沉吟說:“會不會泄露消息過早,使山海百姓驚擾?”

  寧致遠說:“一二日內(nèi),李自成率領(lǐng)的十萬流賊與多爾袞率領(lǐng)的數(shù)萬清兵,將同時到達山海,局勢可以說萬分緊迫。流賊從西邊來,人盡皆知。清兵正從北邊來,尚無人知。但是至遲明日上午,必須使士民知道,以免臨時驚慌擾攘,影響對流賊作戰(zhàn)。”

  吳三桂認為這話也有道理,問道:“你知道余舉人對滿洲情況熟悉?”

  “他是本地舉人,在本地士紳中聲望最高,所以致遠就同他交了朋友。有時談及時事,才知道他對滿洲情況,頗為留意,識見遠出致遠十倍。目前遇此突然變故,出我們意料之外,如何應(yīng)付為宜,不妨請他來商量一下。”

  看吳三桂沉吟不語,寧致遠又說:“他是崇禎舉人,雖未入仕,卻是忠于明朝。

  他又世居山海,家在城中。滿洲人來占領(lǐng)山海關(guān),為國為家,他都會為鈞座盡心一籌?!?br/>
  “好,叫仆人請他速來!”

  佘一元的住家離吳三桂的行轅不遠,很快就請到了。佘一元不知為何事請他前來,頗有驚懼之色。行禮坐下之后,仆人獻茶退出,吳三桂將多爾袞率大軍直奔山海關(guān)的消息告訴了他,并將多爾袞的書子交給他親自一看。佘一元看了多爾袞的書信,半天沒有說話,頭腦完全懵了。他知道滿洲人多年來勢力強大,不甘心割據(jù)遼東,隨時圖謀南下,占領(lǐng)北京,所以昨天在南郊誓師以后,聽吳三桂說將向清朝借兵,扶太子登極,恢復(fù)明朝社稷,他雖然口頭上說這是申包胥哭秦庭,但心中卻不由得想到石敬瑭,只是不敢對任何人說出來他的擔(dān)心?,F(xiàn)在看了多爾袞的書信,恍然明白,向北朝借兵的事,已經(jīng)在暗中進行數(shù)日。如今多爾袞要趁機滅亡中國,收降吳三桂,絕不許扶太子登極,也絕不許再有一個石敬瑭!眼看清兵就要來到,三百年漢族江山,就要亡于一旦!佘一元既十分恐慌,又十分痛心。面色蒼白,渾身打顫,落下眼淚,半天說不出話來。

  吳三桂出身于明朝的武將世家,其舅父祖大壽也是名將,自己又受封為平西伯,所以他不甘心背叛漢族,留下千古漢奸罪名??匆娰芤辉谋瘧嵄砬?,他自然更為痛心,不禁也落下熱淚。他與佘一元本來是素昧平生,駐軍山海以后,因為軍務(wù)在身,十分忙碌,與地方士紳沒有多的來往。此刻沒料到佘一元同樣有亡國之痛,頓時產(chǎn)生朋友感情。他呼著佘一元的表字說道:“占一仁兄,你雖然中了舉人,但畢竟尚未入仕(注釋:入仕——明代嚴格實行科舉制,中進士才取得正式入仕資格。),沒有吃朝廷俸祿,雖有亡國之痛,應(yīng)比我輕。我今日請你前來,不是談亡國之痛,是想請教你如何應(yīng)付當前這種局面。

  大約再有兩天,多爾袞就率領(lǐng)清兵來到,我如何應(yīng)付好這個局面?”

  佘一元心中仍很悲痛,回答說:“我雖未入仕,但是兩天后清兵進關(guān),我就要遵令剃發(fā),不能不為之痛哭。一元五歲入學(xué)讀書,十歲前背完‘四書’,接著就背誦《孝經(jīng)》?!缎⒔?jīng)·開宗明義》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詽h人不剃發(fā),不刮臉,以別于胡人。不幸生逢末世,竟連父母遺體尚不能保,豈不痛哉!”

  吳三桂說:“如今國家尚不能保,何論胡子頭發(fā)!據(jù)你看,多爾袞將要占領(lǐng)山海關(guān),與我合兵殺敗流賊。請問,你有沒有好的主意,讓多爾袞不占領(lǐng)山海關(guān)?”

  佘一元長嘆一聲,說道:“事已至此,毫無善策。多爾袞這個人,心狠手辣。

  他決定要進山海關(guān),打通清兵以后的南下大道。鈞座若抗拒無力,反招大禍。只好順應(yīng)時勢,迎他進關(guān),先殺敗流賊再說?!?br/>
  “我原來想借清兵殺敗流賊,從戰(zhàn)場奪回太子,扶他登極。此夢今已落空?!?br/>
  “滿族人要占領(lǐng)北京,占領(lǐng)數(shù)省之地,恢復(fù)金朝盛世局面,是勢所必至。此一形勢,并非始于今日,而開始于皇太極繼位以后。在努爾哈赤生前,滿洲國家草創(chuàng),無力進入長城,也未想到占領(lǐng)北京,只能割據(jù)遼東。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國力發(fā)展很快。努爾哈赤在位時候,俘虜了漢族人,有的殺掉,有的分給滿族人家中為奴?;侍珮O繼位以后,俘虜?shù)臐h人一律不殺,已經(jīng)被賣作奴隸的漢人都予釋放,還其自由之身。凡是被拆散的家庭,令其團聚。所以在皇太極的天聰年間,遼東的滿漢兩族之間不再仇視,和平相處,各安生業(yè),戶口增加很快?;侍珮O還招降了許多明朝叛兵叛將,盡量優(yōu)待。像明朝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個叛將,率部下泛海投降,皇太極都派人迎接,并且都封為王。到了崇禎九年,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極天聰十年,滿洲內(nèi)部政局穩(wěn)定,人口大增,兵力強盛,不但成了明朝的關(guān)外強敵,而且開始有問鼎中原之志。努爾哈赤初年,滿洲都是些小部落,各據(jù)城堡,稱為國家。努爾哈赤只是一個部落首領(lǐng),依靠祖上留下的十三副甲起事,也依靠他的兄弟子侄都是自幼學(xué)習(xí)騎射,勇敢善戰(zhàn),通過戰(zhàn)爭和殺戮,吞并了其他部落。到了萬歷己未,經(jīng)過薩爾滸大戰(zhàn),(薩爾滸大戰(zhàn)——薩爾滸是一座山,在遼寧撫順西邊,靠近大火房水庫。新建的后金天命三年(明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在此地大敗明軍)

  難啊!明軍戰(zhàn)死了四萬五千多人,文官武將死了三百多人。從這次戰(zhàn)爭以后,滿洲人主宰遼東,已成定局,再想挽回昔日局勢,雖諸葛復(fù)生,亦無善策。何況今日見明朝已經(jīng)亡國,李自成又絕不是漢高祖與唐太宗一流人物,多爾袞豈能善罷干休,坐失良機?”

  吳三桂說:“崇禎年間,滿洲兵幾次進入長城,飽掠之后,仍回滿洲。倘若此次也能如此就好了?!?br/>
  “難??!十余年來,滿洲兵于秋冬之間農(nóng)閑時候進入長城,在畿輔與山東擄拉人口、財物,于春末返回遼東。每次擄掠,使?jié)M洲人口增加,財力物力增加,而明朝國力不斷削弱。這是皇太極要進入中原,在北京建立清朝的宏圖遠略。多爾袞就是繼承他的遺志。這次清兵南下,與往日不同,其目的就是要畢其功于一役。如果一戰(zhàn)殺敗流賊,大概不出數(shù)月,清朝就會遷都北京,決不再割據(jù)一隅?!?br/>
  佘一元深深地感嘆一聲,接著說道:“滿洲自皇太極繼位以后,國勢日強,久有占領(lǐng)北京,滅亡明朝之心??上С⒋蟪贾兄肋@種可怕的實情者并無多人。楊嗣昌大體明白,但后來被排擠出朝廷,在沙市自盡。陳新甲知道得更清楚,給崇禎殺了。洪承疇也知道清朝情況,本想給明朝保存點家當,但他身為薊遼總督,實際在指揮上做不得主。崇禎帝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又剛愎自信,身居于深宮之中,遙控于千里之外,致使洪承疇的十三萬人馬潰于一旦,終成俘虜?!?br/>
  談起兩年前松山潰敗,吳三桂嘆了口氣,猶有余恨。但現(xiàn)在他無暇重論此事,又向佘一元問道:“你怎么知道多爾袞要在北京城建立清朝?”

  佘一元回答說:“自古以來,各族胡人崛起北方,名色眾多,旋起旋滅,不可勝數(shù)。其中有少數(shù)胡族,產(chǎn)生過杰出的英雄人物,為之君長,勢力漸強,開始南侵,因利乘便,在中國建立朝廷。所謂五胡亂華,就是先例。遼、金、元也是如此。如今的滿洲人,正是要步遼、金、元之后,在北京再興建一個朝代。這一宏圖壯志不是開始于多爾袞,而是開始于皇太極,所以我認為多爾袞這次率兵南下是繼承皇太極的遺志。不管鈞座是否派使者前去借兵,多爾袞都會乘李自成之亂率清兵南下。

  這道理就是,就是……”

  佘一元一時想不起來用什么適當?shù)脑挶磉_他的思想,不免打了頓兒。寧致遠趕快說:“朝代興衰,關(guān)乎氣數(shù),非人事可以左右?!?br/>
  佘一元畢竟讀書較多,忽然靈機一動,對寧致遠說道:“不然,子靜兄。歐陽修云:‘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我倒是更為相信人事。古人有言:‘勢有所必89至,理有所固然?!酄栃栔驹谟跍缤鲋袊瑠Z取山海關(guān)只是順手牽羊,這一切都已了然。滿洲人蓄意占領(lǐng)北京,在關(guān)內(nèi)建立清朝,將此志明告世人,是在崇禎丙子(注釋:崇禎丙子——明崇禎九年,即公元1636年)春天。這一年四月,皇太極將后全國號改稱大清,年號改為崇德,廢稱汗號,改稱皇帝,在沈陽南郊筑壇,祭告天地,受滿、蒙、漢三族的百官和朝鮮使臣朝賀,奉表勸進,踐天子之位。

  清朝要進入中原,繼遼、金、元之后,統(tǒng)治中國,雄心決于此時。像這樣大事,明朝的大臣們?nèi)缭趬糁?。不管伯爺是否派人借兵,多爾袞都要繼承皇太極遺志,率領(lǐng)清兵南下。倘若伯爺不派人前去借兵,與多爾袞在中途相遇,多爾袞從薊州、密云一帶進入長城,仍然會殺敗流賊,攻占北京,在北京建立清朝。伯爺借兵,只不過使多爾袞臨時改變進兵之路,并不改變戰(zhàn)爭結(jié)局?!?br/>
  吳三桂聽到這里,忽然想到自己勤王不成,君亡國滅,父母和一家三十余口陷于賊手,必遭屠戮,十分痛心。他向佘一元含淚問道:“照你說來,我吳某只能做亡國之臣?”

  佘一元也落下淚來,說:“一元雖未做官,但是幼讀圣賢之書,已領(lǐng)鄉(xiāng)薦(中舉),今日竟不免做亡國之人,馬上要遵照胡人之俗,剃去須發(fā),豈不痛哉!豈不痛哉!”

  佘一元與吳三桂不再說話,相對飲泣。寧致遠也跟著流淚。但是他想著大清攝政王已經(jīng)將平西伯晉封王爵,關(guān)、寧兩地的文武官員都可以跟著升遷,在寧遠一帶的田地房屋也可以收回。想到這些實際問題,雖然他也跟著落淚,卻不像佘一元和吳三桂那樣痛心。

  三個人正在相對垂淚,吳府的仆人王進財進來,向主人稟報:“余舉人老爺府上有仆人來傳話,為老太太看病的陳大夫已經(jīng)請到,請余老爺速回,與陳大夫斟酌脈方。”

  佘一元趕快用袍袖擦干眼淚,正要起身告辭,吳三桂用手勢使他稍留片刻,又揮手使仆人退出。他向佘一元探身說道:“我知道占一仁兄是一位孝子,既然令堂老夫人玉體違和,我不敢強留。只是還有件事,尚需請教,說完以后,你就回府?!?br/>
  “鈞座有何事垂問?”

  “大概在兩三天內(nèi),流賊與清兵同時來到山海,如何對付為好?”

  “常言說,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李賊攻破北京,逼死帝后,滅亡明朝,此是不共戴天之仇。且李賊進京之后,不改賊性,縱兵奸淫婦女,拷掠官紳索餉,弄得天怒人怨。鈞座必須親率將士,一戰(zhàn)殺敗流賊。而清朝之興旺局面與明朝數(shù)年來的內(nèi)亂與衰亡情況,恰恰相反。故今日形勢,鈞座只有聯(lián)清剿賊一條路走,他非一元所知?!?br/>
  佘一元起身告辭,吳三桂將他送到書房門口。他們盡管地位不同,但同時想到一兩天內(nèi)就要變成滿洲朝廷的臣民,同樣心中凄然。佘一元正要拱手辭出,忽然想起一句要緊的話,低聲說道:“多爾袞來到時候,必然駐軍歡喜嶺或威遠堡,等著你去朝見。請千萬為全山海城的無辜百姓考慮,使之免遭屠戮之禍?!?br/>
  吳三桂輕輕點頭,嘆一口氣,向佘一元拱手相別。

  吳三桂同佘一元談話之后,已經(jīng)不再幻想清兵還會退回沈陽,向參議官寧致遠說道:“子靜,多爾袞乘我之危,逼我投降清朝,我實在不能甘心。但是權(quán)衡輕重,我認為寧可投降清朝,決不投降流賊。你看怎樣?”

  寧致遠立刻抬起頭來,回答說:“鈞座所見甚是,甚是。事到如今,已無猶豫余地。望即速決定,今晚再給多爾袞寫封書子,請他率大軍星夜前來。我們在一二日內(nèi)誘敵深入,與大清兵合力將流賊消滅在山海城下,收復(fù)北京。”

  “‘太子未死,目前在李賊軍中。倘若奪回太子,即擁戴太子登極,以系天下臣民之望。’這話是否寫在信中?”

  寧參議沉吟片刻,搖搖頭說:“我看不提為好。多爾袞在來書中有消滅流賊之語,也提出了為崇禎帝復(fù)仇的話,獨不提恢復(fù)大明江山,他要使大清朝建都北京之意甚明。況且多爾袞以大清攝政王的身份晉封鈞座為平西王,你已經(jīng)變成了大清的,大清的……”

  “你直說吧,多爾袞使我變成了大清的降臣,也就是他多爾袞手下的降臣!”

  “唉唉,事情就是這樣。木已成舟,只好如此,只好如此?!?br/>
  吳三桂忿然說:“我本來是大明崇禎皇帝敕封的平西伯,硬逼我留下千古漢奸罵名,我姓吳的死不甘心!”

  寧致遠趕快用手勢阻止吳三桂再往下說。吳三桂分明受到良心責(zé)備,落下眼淚,小聲呼喊道:“我這個亡國之臣,對不起殉國的先皇帝,對不起落入賦手的太子!”

  “伯爺,請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伯爺欲效申包胥秦庭之哭,向清朝借兵并非投降。但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常八九,遇著個多爾袞確實厲害,后世會原諒你的苦衷。

  何況崇禎為人,猜忌成性,動不動誅戮大臣。你在他手下為臣,縱然立下大功,未必就能善終。何況在明朝異姓不能封王,你充其量升到侯爵。如今你實際尚未向清朝投降,多爾袞就封你為王,同早投降的尚可喜、耿仲明等同樣看待。伯爺,你一晉封為王,你的麾下文武舊部都將跟著提升,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吳三桂沒有做聲,暗想著寧致遠的這番話也有道理,輕輕地嘆一口氣。

  寧致遠接著說道:“還有一件大事,也是一大難題,我想鈞座定會想到。倘若投降清朝,這難題就會迎刃而解。伯爺,你不能不為攜進關(guān)內(nèi)的二十萬寧遠難民著想。倘若處理不善……”

  吳三桂的心中一動,趕快說:“你說下去,說下去?!?br/>
  寧致遠接著說:“當北京情況緊急時,崇禎帝起初不同意放棄寧遠,認為祖宗的土地雖一寸也不可失。后來流賊日漸逼近,崇禎帝才同意放棄寧遠,但必須將寧遠一帶的士民護送進關(guān)。這樣就耽誤了關(guān)寧兵去北京勤王的時間。為著日后向朝廷請求發(fā)給寧遠士民到關(guān)內(nèi)的安家費、救濟費等等,我們上報的移民是五十萬口,實際只有十幾萬口。這十幾萬寧遠士民,為著皇命難違,離開了祖宗墳?zāi)?,丟棄了田產(chǎn)房屋,背井離鄉(xiāng),變成難民,遍地哭聲,一路哭聲。伯爺?!?br/>
  “你說得好,說下去。”

  “寧遠百姓進入關(guān)內(nèi),遵照薊遼總督的安排,分散到關(guān)內(nèi)附近的昌黎、樂亭、灤州、開平等縣安置。臨時征用本地房舍、土地、糧食,供寧遠移民之用,騷擾地方,而寧遠移民亦生活十分困難。主客之間,暫時無事,一旦關(guān)內(nèi)各地歸流賊所有,寧遠內(nèi)遷之戶必?zé)o生路。只有與清兵并力擊敗流賊,寧遠人才能生存。按照多爾袞的書信,只要降順清朝,等打過這一仗之后,寧遠內(nèi)遷難民,還可以回歸故里,原有土地房舍,仍歸故主,祖宗墳?zāi)箍梢韵嗍?。這二十萬遼民的天大困難,遼民與本地居民的利害紛爭,隨之冰釋。古人云,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目前情況緊急,望鈞座深味此言,不要徘徊求存于兩強之間。我們只知道多爾袞原來決策是從中協(xié)或西協(xié)進入長城,不料他中途改變主意,大軍轉(zhuǎn)向南來,一二日內(nèi)可以到達。請鈞座趁此時候,當機立斷,轉(zhuǎn)禍為福。”

  吳三桂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屋中走了一圈,腳步沉重地走回原位坐下,嘆息一聲,在心中忿忿地說道:“好啊,光棍不吃眼前虧,老子日后總會有出這口氣的時候!”這句話他只能深深地埋在心中,直到二十九年之后,他才起兵反清,戰(zhàn)事波及半個中國,經(jīng)過八年,終被康熙皇帝平定,史稱“三藩之亂”。

  吳三桂重新坐下以后,吩咐寧致遠立刻為他起草給多爾袞的第二封書信,催促攝政王多爾率袞大軍趕快往山海關(guān)來。吳三桂看過稿子以后,經(jīng)過他反復(fù)斟酌,修改一遍,然后譽寫清楚。雖然多爾袞的回書中已經(jīng)封他為平西王,然而一則要表示他的身份,用的仍是“大明平西伯”的名義,二則一時不能扭轉(zhuǎn)他僅存的一點民族感情,對于大清朝攝政王封他為王爵的事,他沒有一句表示謝恩的話。

  晚上,他在書房中設(shè)便宴為楊珅和郭云龍二位將軍洗塵,寧致遠也參加酒宴,以便密商大計。當夜派郭云龍偕另一位游擊銜的親信將領(lǐng)孫文煥,往寧遠的路上迎接多爾袞去了。

  第二天,即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已過永平,繼續(xù)東來,大戰(zhàn)迫于眉睫。山海城中人心惶惶,空氣十分緊張。只是吳三桂早就嚴禁城中士民逃出去,才能夠勉強維持城內(nèi)秩序。

  早飯以后,吳三桂在行轅大廳中召集緊急會議,游擊以上將領(lǐng)和高級幕僚全出席了。他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文武官員們按品級肅立面前,恭聽他的講話。他要將目前的局勢向大家講清楚。

  他說:“多爾袞原來打算從薊州、密云之間進入長城,可是在翁后接到我的借兵書子以后,忽然改變主意,已經(jīng)轉(zhuǎn)向正南,直奔山海關(guān)來,估計后日可到?!?br/>
  一位將領(lǐng)憤憤地說:“這是乘人之危,想不費一槍一刀,占領(lǐng)夢想多年不能到手的山海關(guān)噢,什么幫助我朝!伯爺,你答應(yīng)讓清兵進關(guān)么?”

  另一個人問:“伯爺,太子在流賊軍中。殺敗流賊之后,奪回太子,滿洲人同意我們扶太子登極么?”

  又有人說:“我家老將軍在流賊軍中,怎么辦?”

  吳三桂心中明白,滿洲人決不會留下太子的性命,也明白一旦同李自成刀兵相見,他的父親、母親和住在北京的全家人必遭屠戮,悲聲說道:“唉,我身為大將,既不能扶太子登極,也不能保父母性命,不忠不孝!”隨即失聲痛哭。

  楊珅接著向大家說明在翁后遇見清朝攝政王多爾袞以后的情況,還說多爾袞已經(jīng)將平西伯晉封為平西王,平西王爺麾下文武官員都將相應(yīng)提升,流散在關(guān)內(nèi)的眷屬都可以返回寧遠,收回田地房屋,守著祖宗墳?zāi)?,安居樂業(yè)。聽了楊珅對時局的補充介紹以后,大家的心情開始變了。

  散會以后,各將領(lǐng)都趕快將局勢的突然變化告訴自己的下屬。關(guān)寧軍只好接受這既成事實。因知道清兵即將來到,將要合力戰(zhàn)敗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報仇,士氣反而突然提高了。

  寧致遠奉吳三桂之命,約請地方士紳佘一元等,將清兵即將來到的消息告訴大家,要大家傳知百姓,不要驚慌。吳三桂另外派出二三百人清除威遠堡土寨內(nèi)外的荒草、榛莽、牛羊糞便,從歡喜嶺上的大道到威遠堡清理出一條干凈道路,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清攝政王和他的隨行官員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