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革命政府以蔣介石為潮汕督辦,張民達為梅屬綏靖督辦,羅翼群為東江剿匪督辦,葉劍英任梅縣縣長。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特派周恩來為東江各地黨務組織主任。他的任務是穩(wěn)定地方秩序,防止逃竄閩贛邊境的陳炯明殘部的侵擾。
當東江戰(zhàn)事甫告結(jié)束,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又在廣州發(fā)動了叛亂。
在東征期間,右路軍攻破林虎巢穴興寧時,蔣先云等從林虎總部搜獲的電報中,發(fā)現(xiàn)了楊希閔、劉震寰通敵謀叛的陰謀。在國民黨“一大”上,楊希閔雖然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劉震寰被選為候補中央監(jiān)察委員,但他們占駐廣州以后,和陳炯明占駐廣州一樣,賭場、鴉片煙館、娼寮星羅棋布,軍人橫行,盜匪充斥,殺人越貨時有所聞,滇桂軍閥盤踞3年搜刮民財,無惡不作,連以上的軍官都是腰纏萬貫,姬親成群。楊、劉不聽孫中山的號令,霸占稅收機關(guān)。財政部長廖仲愷為黃埔軍校籌款,還要常常夜間到楊希閔吸食鴉片的煙床旁,請楊簽字。
劉震寰、楊希閔還勾結(jié)云南軍閥唐繼堯和皖系軍閥段祺瑞,圖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楊希閔、劉震寰常常潛赴香港,同唐繼堯、段祺瑞、陳炯明、林虎、鄧本殷的代表,以及陳廉伯密談,并取得港英政府的軍火支援。
楊希閔的部隊于4月26日包圍和占領了廣州石井兵工廠,滇桂軍開始移防,廣州頓呈緊張氣氛。
廣州政府接受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左派討伐叛軍的建議,于5月13日在汕頭舉行會議,廖仲愷、汪精衛(wèi)、許崇清、蔣介石、朱培德、譚延闿及蘇聯(lián)顧問加倫參加了會議。會上研究了加倫提出的討伐楊劉的計劃,推舉蔣介石為討逆軍總指揮,克日率粵軍、黨軍回師平叛。蔣介石此時表面上擁護聯(lián)俄聯(lián)共政策,大力贊同共產(chǎn)主義,主張學習蘇聯(lián),人稱他“好話為先生說盡”。
6月4日,叛軍公然占領廣東省長公署、財政廳、市公安局及電報局、電話局等機關(guān),楊希自稱滇桂聯(lián)軍總司令,發(fā)表通電,誣指廣州革命政府勾結(jié)俄人,實行共產(chǎn),聲稱“希閔等斷不容彼輩播共產(chǎn)流毒于社會,我軍因此喋血疆場,亦所不恤”。
次日,廣州革命政府下令免去楊希閔的建國滇軍總司令、劉震寰的建國桂軍總司令本兼各職,聽候查辦。接著胡漢民以代行大元帥職權(quán)名義發(fā)表通電,揭露楊劉通敵,勾結(jié)唐、段,密謀顛覆革命政府,發(fā)動叛亂的罪狀。國民黨中央總部發(fā)表告滇桂軍士兵書,號召滇桂軍士兵反對叛亂的官長,服從革命政府領導。譚延、許崇清、朱培德、程潛等將領也聯(lián)銜通電,聲討楊劉叛亂。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在滇桂軍中進行了分化瓦解的政治宣傳工作。
6月6日起,東征軍開始了平叛的軍事行動,滇桂軍平時胡作非為,恣意掠取,居民早已恨之入骨,多有持鐵棒、菜刀、扁擔等為武器配合東征軍殺傷敵人。在共產(chǎn)黨人的領導下鐵路工人斷絕滇桂軍的交通,各地農(nóng)民協(xié)會踴躍參戰(zhàn),叛軍四面楚歌。革命軍經(jīng)過幾天戰(zhàn)斗,平定了叛敵,全殲滇桂軍2萬余人。楊希閔、劉震寰逃匿沙面租界,托庇于英帝國主義。
6月15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通過了改組大元帥府為委員制的國民政府、建國軍改為國民革命軍案。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以汪精衛(wèi),廖仲愷、胡漢民、譚延、徐謙、許崇清、伍朝樞、于右任、張靜江、張繼、程潛、朱培德、林森、戴季陶、孫科、古應芬等16人為委員,汪精衛(wèi)、胡漢民、譚延闿、許崇清、林森等5人為常務委員,汪精衛(wèi)為主席。下設5個部,以廖仲愷為財政部長,胡漢民為外交部長,許崇清為軍事部長,徐謙為司法部長,孫科為交通部長;以李文范為國民政府秘書長。聘請鮑羅廷為國民政府高等顧問。
國民政府任命了廣東省政府的工作人員:古應芬為民政廳長,廖仲愷為財政廳長,許崇清為軍事廳長,許崇清為教育廳長,孫科為建設廳長,宋子文為商務廳長,陳公博為農(nóng)工廳長。以許崇清為省政府主席。
7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以汪精衛(wèi)、胡漢民、伍朝樞、廖仲愷、朱培德、譚延闿、許崇清、蔣介石為委員,汪精衛(wèi)為主席。
8月26日,軍事委員會決議編組國民革命軍,取消原有地方軍的名稱。將黨軍改為國民革命第一軍,蔣介石為軍長,建國湘軍改為第二軍,譚延闿為軍長;建國滇軍改為第三軍,朱培德為軍長;建國粵軍改為第四軍,李濟深為軍長;福字軍改為第五軍,李福林為軍長;程潛援鄂軍和吳鐵城部合編為第六軍,程潛為軍長。各軍先后建立了各級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各級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數(shù)由共產(chǎn)黨員、國民黨左派擔任。
國民政府又先后成立了懲吏院和監(jiān)察院。懲吏院以徐謙、鄧澤如、林翔、鄒魯、林云陔為委員;監(jiān)察院以林伯渠、黃昌谷、陳秋霖、甘乃光為委員。
國民黨內(nèi)的右派勢力早就因廖仲愷竭力奉行與捍衛(wèi)孫中山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而將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國民政府成立后,廖仲愷統(tǒng)一財政、軍政,更招來軍閥政客之痛恨,尤其是占有防地稅收的軍閥魏邦平、梁鴻楷等,失意右派政客朱卓文、胡毅生、林直勉等,特別忌恨廖仲愷。
朱卓文擔任中山縣縣長時,因辦事不力,受到廖省長的批評與處分;胡毅生在胡漢民支持下,在參加廣州市長競選時舞弊,又被廖仲愷奉命查辦。朱、胡失意之余,轉(zhuǎn)靠包攬捐務、沙田等自肥,牟取暴利供平日揮霍,廖仲愷又取消了他們的特權(quán),不徇私情,廢私包改為公投,朱、胡大為惱怒,欲置廖于死地而后快。
胡漢民在國民政府成立后,他的寓所成為右派集會策劃對付廖仲愷的秘密據(jù)點之一。吳鐵城、林直勉、胡毅生、鄒魯、鄧澤如等十幾人,常在胡宅開會攻擊、誣蔑廖仲愷,叫嚷要讓廖倒臺,謀驅(qū)逐仲愷之辦法。胡漢民對黃季陸授計說:
“在第一屆中央委員里,我們還是多數(shù)。你趕快到上海去見季陶、右任等人,叫他們趕快到廣州來,我們召開一次一屆四中全會,再商量出一個辦法。”
胡漢民一連寫了十幾封信要黃季陸帶往上海、北京等地右派中央委員。胡漢民的這一陰謀被廖仲愷發(fā)覺而破產(chǎn)。
胡毅生、朱卓文、魏邦平、林直勉等人,組織了文華堂俱樂部,到處勸反對共產(chǎn)黨的人參加。又辦了《國民新聞》日報,公開攻擊廖仲愷“年將50,兼職10余,……對于政府、黨務用個人包辦”等等。
右派政客及軍閥認為要推翻三大政策,首先要將親共的廖仲愷除掉。被他們列入黑名單的還有共產(chǎn)黨員譚平山,以及當時以“左派”面目出現(xiàn)的汪精衛(wèi)、蔣介石等。他們故意將暗殺計劃張揚出去,企圖恐嚇廖仲愷洗手不干。何香凝聽到風聲,勸丈夫說:
“既然有人謀算行刺,你也該多加兩個衛(wèi)兵防備一下才是?!?br/>
廖不以為然地回答道:“增加衛(wèi)兵,只好捉拿刺客,并不能擋住他們行兇。我是天天到工會、農(nóng)會、學生會各團體去開會或演說,而且一天到晚要跑幾個地方,他們要想謀刺我,很可以裝扮著工人、農(nóng)民或?qū)W生模樣,混入群眾中間下手的。我生平為人做事,憑良心,自問沒有對不起黨、國家和民眾的地方,他們?nèi)绻残南雭戆禋?,預防那也是沒有用的??傊?,生死由他去,革命我總是不能松懈一步的?!?br/>
廖仲愷甚至對朋友開玩笑說:“聽說他們暗殺用的家伙,不是用手槍,是用盒子槍、手提式機關(guān)槍。我倒要嘗嘗它的滋味呢!”
有人向廖仲愷通報敵人要暗殺他的消息,他說:“余無負于國,無負于黨,個人更不營私,不牟利,要暗殺便暗殺,余復何恤!”
他向汪精衛(wèi)表示:“我們是預備隨時死的,那有什么關(guān)系!”
右派加緊了謀殺活動。朱卓文收買了一群亡命之徒,密勘東山百子路鮑羅廷公館地形,計劃趁廖仲愷、汪精衛(wèi)、加倫等在鮑羅廷家開會時,密遣死士以炸彈機槍襲擊之,而使眾人同歸于盡,后事為廣州衛(wèi)戍司令吳鐵城獲悉,他要朱卓文顧全大局,切勿使他為難,但并不追究責任。
此計不成,朱卓文等便決定伺機刺殺防衛(wèi)不嚴的廖仲愷。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時35分,廖仲愷、何香凝乘上103自備汽車,趕赴惠州會館中央黨部參加例會,路上遇見國民政府監(jiān)察委員陳秋霖,廖叫他上車一同前往。一路跟蹤廖仲愷的刺客有40余人,他們布置在整條街上,躲在巷子里。在惠州會館門內(nèi),也有數(shù)人在窺望,等待廖仲愷、何香凝的到來。
廖仲愷的汽車在惠州會館門前停下,他們下車后,何香凝被婦女部的一女同志叫住,廖仲愷同陳秋霖即向會場走去,廖的4名衛(wèi)士首先登臺階入內(nèi)。廖仲愷剛舉步上頭門石階,突然有兇手5人,2人預伏兩旁,3人在廖之后用左輪手槍,向廖襲擊。廖先受兩槍即倒地,尚以手撐石級,作欲起勢,兇徒復發(fā)2槍,遂不能起。陳秋霖痛苦地挨了兩步,也倒了下去,衛(wèi)兵也倒下了。
正在與人談話的何香凝聽到槍聲,忙轉(zhuǎn)過臉去,看見廖先生已倒在地上,意識到有人行刺,急忙大喊:“救命!救命!”
“抓人!抓人!”
她邊喊邊俯身撫著廖先生,問傷在那里?又是一陣槍響,子彈從她頭上嗖嗖飛過,隨后兇手逃之夭夭,只有一名重傷倒在地上。
何香凝和那位女同志將廖先生架起,只見滿地殷紅!他的衣服上也是一片片鮮血,還往下滴著。她們將廖抬上汽車,叫司機趕快向公立醫(yī)院開去。廖身中4槍,皆是要害處。當汽車到達醫(yī)院,才發(fā)現(xiàn)他大概在路上已絕了氣。
廖仲愷逝世后,國民政府公布廖遇刺殉國情況。在蘇聯(lián)顧問鮑羅廷的提議下,成立了由汪精衛(wèi)、許崇清、蔣介石3人特別委員會,授以政治、軍事、警察全權(quán),以應付時局。隨后又成立了以朱培德為委員長,李福林、吳鐵城、周恩來、陳樹人、甘乃光,楊匏安、陳公博等9人為委員的廖案檢查委員會。在緝兇過程中,先后捕押了兇手陳順、梁博及其他有關(guān)案犯林直勉、郭敏卿、梅光培、趙士偉和粵軍將校梁鴻楷、楊錦龍、邵桂章、梁士鋒、譚啟秀、張國楨等50余人。胡漢民聞風逃往汪精衛(wèi)處,適汪外出未歸,便與汪妻陳璧君同乘汽車去找許崇清,也被扣留,隨即解往長洲要塞司令部予以看管。
從兇手的口供和遺下的實物罪證中,很快查清了參加暗殺案的人及與案件有牽連的很多人。兇手除在押的陳順和梁博外,還有馮燦、吳培、陳細、黃基、馮允財、陳瑞、黃福芝等9人已逃往香港等地。暗殺的主謀是朱卓文、胡毅生、魏邦平以及胡漢民。胡毅生、魏邦平接受香港200萬金賄賂,網(wǎng)羅粵軍右派將校及亡命之徒進行暗殺活動。胡漢民要拔掉廖仲愷“這個眼中釘”,先找“鐵血團有名的槍手”陳世來,不料陳世來不干。胡漢民改找朱卓文,朱又通過郭敏卿物色到馮允財行刺廖仲愷。事后,胡漢民為馮辦好護照、讓他逃往南洋去了,通謀刺殺廖先生者有伍朝樞、吳鐵城、傅秉常、陳其璦等人。
但是,由于3人特別委員會中的許崇清,平時因統(tǒng)一財政事對廖不滿,而對緝兇態(tài)度消極;蔣介石并不關(guān)心追查兇犯;汪精衛(wèi)擔心政局因緝兇而不穩(wěn),危害自己既得利益與權(quán)位。特別委員會遲遲才發(fā)出搜捕令,致使暗殺主謀與大部分兇手逃出廣州,逍遙法外。甚至連已捕獲歸案的林直勉、梁鴻楷等人也越獄潛匿。檢察委員會內(nèi)又有吳鐵城等人,給辦案以諸多阻礙。對干涉及廖案的胡漢民等黨政要員,汪精衛(wèi)總以“說出去恐將搖動政府”為辭,不予究辦。胡漢民也以養(yǎng)病為名得到釋放。汪精衛(wèi)叫他辭職離粵,擬派他為外交委員團主任委員,到京接洽外交事務,胡表示不就,汪派艦護送他去蘇聯(lián)游歷,他去了莫斯科。
國民政府在處理廖案的過程中,分別解散收編了參與密謀的各部粵軍,許崇清的老部下參與了廖案密謀,許遭到指責,又受到蔣介石的排擠,不得不辭去總司令職務,離開廣州去了上海。
正在國民政府處理廖案之際,陳炯明殘部在英帝國主義和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重新占踞東江,計劃進攻廣州。香港政府給陳炯明30萬發(fā)子彈和100多萬現(xiàn)金支援,段政府助陳軍30萬元,并派?;I、永績戰(zhàn)艦和福建的張毅部助戰(zhàn)。陳炯明與廣東南部的鄧本殷部,北江的熊克武川軍勾結(jié),企圖三面夾擊廣州。
廣東省人民迫切要求徹底肅清陳炯明等軍閥勢力,統(tǒng)一全省,廣州軍政學商工農(nóng)各界1000多個團體10余萬人舉行集會,林伯渠代表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會主持大會,汪精衛(wèi)代表國民政府、陳公傅代表省政府、馮芝蓀代表總商會、譚植棠代表對外協(xié)會在大會上發(fā)表講話。大會發(fā)表了宣言,號召各階級要在共同目標下團結(jié)一致,掃除一切障礙,達到廣東的統(tǒng)一。
9月21日,國民政府命蔣介石為東征軍總司令,汪精衛(wèi)為黨代表,周恩來為總政治部主任,羅加覺夫為軍事顧問。東征軍編成3個縱隊,一縱隊隊長何應欽,二縱隊隊長李濟深,三縱隊隊長程潛。10月6日,各縱隊開赴前線。
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在東征出發(fā)前,搞了一個《重征東江訓誡》:
一、軍人最后目的是在于死,古語所謂“好漢死在陣頭上”,孔子所謂“殺身成仁”是也。
二、打勝仗的秘訣:1、嚴守軍紀,2、服從命令,3、保護人民,4、萬人一心。
三、革命軍口號:1、不要錢,2、不要命,3、愛國家,4、愛百姓。
四、革命軍十不怕:1、不怕死,2、不怕窮,3、不怕凍,4、不怕痛,5、不怕熱,6、不怕饑,7、不怕疲,8、不怕遠,9、不怕重,10、不怕險。
五、保護百姓(不拉伕,不搶物,不捐餉,不占屋)就是實行三民主義。反之,擾害老百姓,就是違反主義反革命的強盜軍隊。
六、毋忘革命軍的《連坐法》。
七、要緊記著革命軍的《刑事條例》。
八、革命軍只有前進,不許后退。退卻是軍人一生無上之恥辱。
九、革命軍人,要忍耐到最后5分鐘,非得到最后的勝利,決不放手。
十、我們的名譽,是已死同志們的頭和血換得的。我們切不可忘了殺害我們同志的仇敵,大家要為已死的同志來報仇。
此次東征,得到工農(nóng)群眾的熱烈支持,省港罷工委員會糾察總部3500人組成運輸隊,隨軍東征;東江農(nóng)民軍,奮勇配合作戰(zhàn)。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戰(zhàn)斗,東征軍殲滅了陳炯明殘部1萬多人,完全收復了東江地區(qū)。盤踞東江多年的陳炯明軍閥勢力,歸于覆沒。身陷困境的陳炯明,只身逃往香港。
11月21日,國民政府任命周恩來為東江行政委員,管轄惠、潮、梅各屬。
粵南軍閥鄧本殷乘革命軍第二次東征之機,調(diào)集大批軍隊,由陽江出動,向四邑進犯。陳銘樞率部奮起抵抗,雙方激戰(zhàn)3晝夜,但敵我力量懸殊,國民政府急調(diào)國民革命第三軍和第二軍一部增援。并任命朱培德為南路軍總指揮,共產(chǎn)黨員朱克靖為政治部主任。
南征軍分4路進擊,陳銘樞部為第一路,王均部為第二路,戴岳部為第三路,俞作柏部為第四路,會攻南陽,以期一舉將敵殲滅。11月7日,攻占陽江。23日,攻占廉江。鄧本殷率殘部退到瓊州。這時蔣介石又命李濟深率部肅清瓊州之敵。
1926年1月15日,李部開始渡海,至2月間,消滅了鄧本殷殘部,瓊州大定。
1926年3月,廣西李宗仁等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所部桂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兩廣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楙頭村人。祖父是位名醫(yī),好賓客,喜游覽,以結(jié)交各方豪杰為人生樂事,父親雅重實學,澹視虛名,以設教自娛,平時仗義疏財,樂善好施,瘁心公益鄉(xiāng)里,每有義舉,無不參與。李家因人口逐漸增多,家用日感拮據(jù)。李父設館不能勞作,收入又不足以敷家用,李母便一肩挑起家庭生活重擔。
李宗仁兄弟5人從小便下田助母勞作,諸凡插秧、割稻、打柴、喂豬、舂米、織席,甚至清除牛欄,無事不做,皮膚曬得黝黑,身體十分健壯。由于經(jīng)常赤足下田,縱在碎石鋒利的山路上行走,亦如履平地。
李宗仁6歲時,父親要他開蒙入塾讀書,父親教他讀《三字經(jīng)》、《百家姓》、《幼學詩》,以后又教四書五經(jīng)。但李宗仁寧愿上山打柴也不愿在書房受苦,雖有嚴父督促,學業(yè)上終無突出表現(xiàn)。自謂“讀書平平,沒有太高的悟性”。父親后來應募出洋,李宗仁被其父的一位至友帶到省城桂林的高等小學讀了1年書,但每學期終了,榜上都是最末一名,受到同學譏笑,遂輟學回家。
李宗仁學文的不行,習武倒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鄰村拳師李植甫武藝高強,為人豪爽,李宗仁跟他學得了好幾手拳腳功夫和舞槍弄棍的本領。然而舞槍弄棍不能當飯吃,15歲那年,他進了省立公費紡織習藝廠,半年后回到家中,父母專門為他買了一部新式木機,讓他從事織布。誰知,他在習藝廠學到的技術(shù)僅為一些皮毛,一旦上機,隨織隨斷,弄得十分尷尬。以后雖幾番操此手藝,都未成功。讀書上斷了希望,從業(yè)又如此艱難,使他悵然無著。
1907年,李宗仁聞知桂林的陸軍小學招生,陸軍小學學生入學后,除供膳食、服裝、靴鞋、書籍、文具外,每月還發(fā)有津貼。正在從業(yè)無著的李宗仁感到,自己天性好動,并能冒險,家中又無財力供他自費求學,便去報考了陸軍小學。他雖未入正榜,但以備取第一名獲得入學資格。不料,李宗仁在入學時遲到了10多分鐘,失去了機會,沮喪而回。
1908年,陸軍小學招考第三期學員,17歲的李宗仁被正式錄取。
在陸軍小學任職的,有不少是出類拔萃的同盟會黨人,如李書城、冷遹等人,李宗仁個性向來持重,他的抱負是當一名合格軍人,未加入同盟會。但他結(jié)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同學,如黃紹竑、夏威、陳雄、尹承綱等,日后這些人成了他的支持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陸軍小學學生一大半北上援鄂,學校因之停辦。陸榮廷將陸軍小學改為陸軍速成學堂,李宗仁便入速成學堂學習。畢業(yè)后被陸榮廷選派到南寧的廣西將校講習所供職。
李宗仁在將校講習所僅為準尉助教,他十分滿足,工作十分勤勉。但講習所開辦不到一年,便停辦了,李宗仁等候派遣毫無結(jié)果,只得郁郁返回鄉(xiāng)里,在家中務農(nóng)。此時他已結(jié)婚,妻子是鄰村的李秀文。
李宗仁從南寧講習所回到鄉(xiāng)間,村里人多所不解,難免有絮絮閑言。家中經(jīng)濟又入不敷出,迫使李宗仁跑到桂林,在朋友的幫助下,在省立模范小學謀得一體育教員的差事。當體育教員很辛苦,月薪又低,為了多掙錢,他又設法在另一學校兼了體操課。盡管十分勞累,總算暫時解決了生計問題。
李宗仁感到用非所學,前途渺茫,心中郁郁不樂。
1916年復,李宗仁突然接到一位在廣西將校講習所一起供職的同事來信,這位同事已在李烈鈞護國軍中當上了營長,熱情地來信邀他前往共事。朋友的邀約,正合李心,他立即辭去學校職務,應召去南寧投軍。
李宗仁乘船來到梧州,準備再搭船去南寧時,卻被幾位熟識的軍校朋友留了下來,礙于同窗之誼和朋友的熱心,李便留在梧州在護國第二軍充任了排長。
但護國第二軍是滇軍部隊,李宗仁乃一廣西人,雖有同學提攜,在滇軍中也難有發(fā)展。于是,李宗仁由同鄉(xiāng)兼同學托人介紹,改投護國第六軍桂軍林虎部。林虎乃有名的“彪虎將軍”,李在林部第13團任排長。
不久,部隊奉命向肇慶開拔,接著開赴北江地區(qū)。在粵漢路南段沿線與龍濟光軍發(fā)生激烈戰(zhàn)斗。連長李其昭臨陣膽怯佯稱肚痛,不肯上前線,把部隊交李宗仁代行指揮。戰(zhàn)斗打響后,士兵畏葸不前,李宗仁情急之下,舉起連旗,帶頭沖鋒,不料一顆子彈飛來,由右頰射入上腭骨,立時滿嘴碎牙,血流如注。李宗仁將碎牙吐出,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最后支撐不住,被送往后方包扎。李傷愈出院后,因戰(zhàn)功而被升為連長。
當東江戰(zhàn)事甫告結(jié)束,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又在廣州發(fā)動了叛亂。
在東征期間,右路軍攻破林虎巢穴興寧時,蔣先云等從林虎總部搜獲的電報中,發(fā)現(xiàn)了楊希閔、劉震寰通敵謀叛的陰謀。在國民黨“一大”上,楊希閔雖然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劉震寰被選為候補中央監(jiān)察委員,但他們占駐廣州以后,和陳炯明占駐廣州一樣,賭場、鴉片煙館、娼寮星羅棋布,軍人橫行,盜匪充斥,殺人越貨時有所聞,滇桂軍閥盤踞3年搜刮民財,無惡不作,連以上的軍官都是腰纏萬貫,姬親成群。楊、劉不聽孫中山的號令,霸占稅收機關(guān)。財政部長廖仲愷為黃埔軍校籌款,還要常常夜間到楊希閔吸食鴉片的煙床旁,請楊簽字。
劉震寰、楊希閔還勾結(jié)云南軍閥唐繼堯和皖系軍閥段祺瑞,圖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楊希閔、劉震寰常常潛赴香港,同唐繼堯、段祺瑞、陳炯明、林虎、鄧本殷的代表,以及陳廉伯密談,并取得港英政府的軍火支援。
楊希閔的部隊于4月26日包圍和占領了廣州石井兵工廠,滇桂軍開始移防,廣州頓呈緊張氣氛。
廣州政府接受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左派討伐叛軍的建議,于5月13日在汕頭舉行會議,廖仲愷、汪精衛(wèi)、許崇清、蔣介石、朱培德、譚延闿及蘇聯(lián)顧問加倫參加了會議。會上研究了加倫提出的討伐楊劉的計劃,推舉蔣介石為討逆軍總指揮,克日率粵軍、黨軍回師平叛。蔣介石此時表面上擁護聯(lián)俄聯(lián)共政策,大力贊同共產(chǎn)主義,主張學習蘇聯(lián),人稱他“好話為先生說盡”。
6月4日,叛軍公然占領廣東省長公署、財政廳、市公安局及電報局、電話局等機關(guān),楊希自稱滇桂聯(lián)軍總司令,發(fā)表通電,誣指廣州革命政府勾結(jié)俄人,實行共產(chǎn),聲稱“希閔等斷不容彼輩播共產(chǎn)流毒于社會,我軍因此喋血疆場,亦所不恤”。
次日,廣州革命政府下令免去楊希閔的建國滇軍總司令、劉震寰的建國桂軍總司令本兼各職,聽候查辦。接著胡漢民以代行大元帥職權(quán)名義發(fā)表通電,揭露楊劉通敵,勾結(jié)唐、段,密謀顛覆革命政府,發(fā)動叛亂的罪狀。國民黨中央總部發(fā)表告滇桂軍士兵書,號召滇桂軍士兵反對叛亂的官長,服從革命政府領導。譚延、許崇清、朱培德、程潛等將領也聯(lián)銜通電,聲討楊劉叛亂。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在滇桂軍中進行了分化瓦解的政治宣傳工作。
6月6日起,東征軍開始了平叛的軍事行動,滇桂軍平時胡作非為,恣意掠取,居民早已恨之入骨,多有持鐵棒、菜刀、扁擔等為武器配合東征軍殺傷敵人。在共產(chǎn)黨人的領導下鐵路工人斷絕滇桂軍的交通,各地農(nóng)民協(xié)會踴躍參戰(zhàn),叛軍四面楚歌。革命軍經(jīng)過幾天戰(zhàn)斗,平定了叛敵,全殲滇桂軍2萬余人。楊希閔、劉震寰逃匿沙面租界,托庇于英帝國主義。
6月15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通過了改組大元帥府為委員制的國民政府、建國軍改為國民革命軍案。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以汪精衛(wèi),廖仲愷、胡漢民、譚延、徐謙、許崇清、伍朝樞、于右任、張靜江、張繼、程潛、朱培德、林森、戴季陶、孫科、古應芬等16人為委員,汪精衛(wèi)、胡漢民、譚延闿、許崇清、林森等5人為常務委員,汪精衛(wèi)為主席。下設5個部,以廖仲愷為財政部長,胡漢民為外交部長,許崇清為軍事部長,徐謙為司法部長,孫科為交通部長;以李文范為國民政府秘書長。聘請鮑羅廷為國民政府高等顧問。
國民政府任命了廣東省政府的工作人員:古應芬為民政廳長,廖仲愷為財政廳長,許崇清為軍事廳長,許崇清為教育廳長,孫科為建設廳長,宋子文為商務廳長,陳公博為農(nóng)工廳長。以許崇清為省政府主席。
7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以汪精衛(wèi)、胡漢民、伍朝樞、廖仲愷、朱培德、譚延闿、許崇清、蔣介石為委員,汪精衛(wèi)為主席。
8月26日,軍事委員會決議編組國民革命軍,取消原有地方軍的名稱。將黨軍改為國民革命第一軍,蔣介石為軍長,建國湘軍改為第二軍,譚延闿為軍長;建國滇軍改為第三軍,朱培德為軍長;建國粵軍改為第四軍,李濟深為軍長;福字軍改為第五軍,李福林為軍長;程潛援鄂軍和吳鐵城部合編為第六軍,程潛為軍長。各軍先后建立了各級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各級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數(shù)由共產(chǎn)黨員、國民黨左派擔任。
國民政府又先后成立了懲吏院和監(jiān)察院。懲吏院以徐謙、鄧澤如、林翔、鄒魯、林云陔為委員;監(jiān)察院以林伯渠、黃昌谷、陳秋霖、甘乃光為委員。
國民黨內(nèi)的右派勢力早就因廖仲愷竭力奉行與捍衛(wèi)孫中山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而將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國民政府成立后,廖仲愷統(tǒng)一財政、軍政,更招來軍閥政客之痛恨,尤其是占有防地稅收的軍閥魏邦平、梁鴻楷等,失意右派政客朱卓文、胡毅生、林直勉等,特別忌恨廖仲愷。
朱卓文擔任中山縣縣長時,因辦事不力,受到廖省長的批評與處分;胡毅生在胡漢民支持下,在參加廣州市長競選時舞弊,又被廖仲愷奉命查辦。朱、胡失意之余,轉(zhuǎn)靠包攬捐務、沙田等自肥,牟取暴利供平日揮霍,廖仲愷又取消了他們的特權(quán),不徇私情,廢私包改為公投,朱、胡大為惱怒,欲置廖于死地而后快。
胡漢民在國民政府成立后,他的寓所成為右派集會策劃對付廖仲愷的秘密據(jù)點之一。吳鐵城、林直勉、胡毅生、鄒魯、鄧澤如等十幾人,常在胡宅開會攻擊、誣蔑廖仲愷,叫嚷要讓廖倒臺,謀驅(qū)逐仲愷之辦法。胡漢民對黃季陸授計說:
“在第一屆中央委員里,我們還是多數(shù)。你趕快到上海去見季陶、右任等人,叫他們趕快到廣州來,我們召開一次一屆四中全會,再商量出一個辦法。”
胡漢民一連寫了十幾封信要黃季陸帶往上海、北京等地右派中央委員。胡漢民的這一陰謀被廖仲愷發(fā)覺而破產(chǎn)。
胡毅生、朱卓文、魏邦平、林直勉等人,組織了文華堂俱樂部,到處勸反對共產(chǎn)黨的人參加。又辦了《國民新聞》日報,公開攻擊廖仲愷“年將50,兼職10余,……對于政府、黨務用個人包辦”等等。
右派政客及軍閥認為要推翻三大政策,首先要將親共的廖仲愷除掉。被他們列入黑名單的還有共產(chǎn)黨員譚平山,以及當時以“左派”面目出現(xiàn)的汪精衛(wèi)、蔣介石等。他們故意將暗殺計劃張揚出去,企圖恐嚇廖仲愷洗手不干。何香凝聽到風聲,勸丈夫說:
“既然有人謀算行刺,你也該多加兩個衛(wèi)兵防備一下才是?!?br/>
廖不以為然地回答道:“增加衛(wèi)兵,只好捉拿刺客,并不能擋住他們行兇。我是天天到工會、農(nóng)會、學生會各團體去開會或演說,而且一天到晚要跑幾個地方,他們要想謀刺我,很可以裝扮著工人、農(nóng)民或?qū)W生模樣,混入群眾中間下手的。我生平為人做事,憑良心,自問沒有對不起黨、國家和民眾的地方,他們?nèi)绻残南雭戆禋?,預防那也是沒有用的??傊?,生死由他去,革命我總是不能松懈一步的?!?br/>
廖仲愷甚至對朋友開玩笑說:“聽說他們暗殺用的家伙,不是用手槍,是用盒子槍、手提式機關(guān)槍。我倒要嘗嘗它的滋味呢!”
有人向廖仲愷通報敵人要暗殺他的消息,他說:“余無負于國,無負于黨,個人更不營私,不牟利,要暗殺便暗殺,余復何恤!”
他向汪精衛(wèi)表示:“我們是預備隨時死的,那有什么關(guān)系!”
右派加緊了謀殺活動。朱卓文收買了一群亡命之徒,密勘東山百子路鮑羅廷公館地形,計劃趁廖仲愷、汪精衛(wèi)、加倫等在鮑羅廷家開會時,密遣死士以炸彈機槍襲擊之,而使眾人同歸于盡,后事為廣州衛(wèi)戍司令吳鐵城獲悉,他要朱卓文顧全大局,切勿使他為難,但并不追究責任。
此計不成,朱卓文等便決定伺機刺殺防衛(wèi)不嚴的廖仲愷。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時35分,廖仲愷、何香凝乘上103自備汽車,趕赴惠州會館中央黨部參加例會,路上遇見國民政府監(jiān)察委員陳秋霖,廖叫他上車一同前往。一路跟蹤廖仲愷的刺客有40余人,他們布置在整條街上,躲在巷子里。在惠州會館門內(nèi),也有數(shù)人在窺望,等待廖仲愷、何香凝的到來。
廖仲愷的汽車在惠州會館門前停下,他們下車后,何香凝被婦女部的一女同志叫住,廖仲愷同陳秋霖即向會場走去,廖的4名衛(wèi)士首先登臺階入內(nèi)。廖仲愷剛舉步上頭門石階,突然有兇手5人,2人預伏兩旁,3人在廖之后用左輪手槍,向廖襲擊。廖先受兩槍即倒地,尚以手撐石級,作欲起勢,兇徒復發(fā)2槍,遂不能起。陳秋霖痛苦地挨了兩步,也倒了下去,衛(wèi)兵也倒下了。
正在與人談話的何香凝聽到槍聲,忙轉(zhuǎn)過臉去,看見廖先生已倒在地上,意識到有人行刺,急忙大喊:“救命!救命!”
“抓人!抓人!”
她邊喊邊俯身撫著廖先生,問傷在那里?又是一陣槍響,子彈從她頭上嗖嗖飛過,隨后兇手逃之夭夭,只有一名重傷倒在地上。
何香凝和那位女同志將廖先生架起,只見滿地殷紅!他的衣服上也是一片片鮮血,還往下滴著。她們將廖抬上汽車,叫司機趕快向公立醫(yī)院開去。廖身中4槍,皆是要害處。當汽車到達醫(yī)院,才發(fā)現(xiàn)他大概在路上已絕了氣。
廖仲愷逝世后,國民政府公布廖遇刺殉國情況。在蘇聯(lián)顧問鮑羅廷的提議下,成立了由汪精衛(wèi)、許崇清、蔣介石3人特別委員會,授以政治、軍事、警察全權(quán),以應付時局。隨后又成立了以朱培德為委員長,李福林、吳鐵城、周恩來、陳樹人、甘乃光,楊匏安、陳公博等9人為委員的廖案檢查委員會。在緝兇過程中,先后捕押了兇手陳順、梁博及其他有關(guān)案犯林直勉、郭敏卿、梅光培、趙士偉和粵軍將校梁鴻楷、楊錦龍、邵桂章、梁士鋒、譚啟秀、張國楨等50余人。胡漢民聞風逃往汪精衛(wèi)處,適汪外出未歸,便與汪妻陳璧君同乘汽車去找許崇清,也被扣留,隨即解往長洲要塞司令部予以看管。
從兇手的口供和遺下的實物罪證中,很快查清了參加暗殺案的人及與案件有牽連的很多人。兇手除在押的陳順和梁博外,還有馮燦、吳培、陳細、黃基、馮允財、陳瑞、黃福芝等9人已逃往香港等地。暗殺的主謀是朱卓文、胡毅生、魏邦平以及胡漢民。胡毅生、魏邦平接受香港200萬金賄賂,網(wǎng)羅粵軍右派將校及亡命之徒進行暗殺活動。胡漢民要拔掉廖仲愷“這個眼中釘”,先找“鐵血團有名的槍手”陳世來,不料陳世來不干。胡漢民改找朱卓文,朱又通過郭敏卿物色到馮允財行刺廖仲愷。事后,胡漢民為馮辦好護照、讓他逃往南洋去了,通謀刺殺廖先生者有伍朝樞、吳鐵城、傅秉常、陳其璦等人。
但是,由于3人特別委員會中的許崇清,平時因統(tǒng)一財政事對廖不滿,而對緝兇態(tài)度消極;蔣介石并不關(guān)心追查兇犯;汪精衛(wèi)擔心政局因緝兇而不穩(wěn),危害自己既得利益與權(quán)位。特別委員會遲遲才發(fā)出搜捕令,致使暗殺主謀與大部分兇手逃出廣州,逍遙法外。甚至連已捕獲歸案的林直勉、梁鴻楷等人也越獄潛匿。檢察委員會內(nèi)又有吳鐵城等人,給辦案以諸多阻礙。對干涉及廖案的胡漢民等黨政要員,汪精衛(wèi)總以“說出去恐將搖動政府”為辭,不予究辦。胡漢民也以養(yǎng)病為名得到釋放。汪精衛(wèi)叫他辭職離粵,擬派他為外交委員團主任委員,到京接洽外交事務,胡表示不就,汪派艦護送他去蘇聯(lián)游歷,他去了莫斯科。
國民政府在處理廖案的過程中,分別解散收編了參與密謀的各部粵軍,許崇清的老部下參與了廖案密謀,許遭到指責,又受到蔣介石的排擠,不得不辭去總司令職務,離開廣州去了上海。
正在國民政府處理廖案之際,陳炯明殘部在英帝國主義和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重新占踞東江,計劃進攻廣州。香港政府給陳炯明30萬發(fā)子彈和100多萬現(xiàn)金支援,段政府助陳軍30萬元,并派?;I、永績戰(zhàn)艦和福建的張毅部助戰(zhàn)。陳炯明與廣東南部的鄧本殷部,北江的熊克武川軍勾結(jié),企圖三面夾擊廣州。
廣東省人民迫切要求徹底肅清陳炯明等軍閥勢力,統(tǒng)一全省,廣州軍政學商工農(nóng)各界1000多個團體10余萬人舉行集會,林伯渠代表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會主持大會,汪精衛(wèi)代表國民政府、陳公傅代表省政府、馮芝蓀代表總商會、譚植棠代表對外協(xié)會在大會上發(fā)表講話。大會發(fā)表了宣言,號召各階級要在共同目標下團結(jié)一致,掃除一切障礙,達到廣東的統(tǒng)一。
9月21日,國民政府命蔣介石為東征軍總司令,汪精衛(wèi)為黨代表,周恩來為總政治部主任,羅加覺夫為軍事顧問。東征軍編成3個縱隊,一縱隊隊長何應欽,二縱隊隊長李濟深,三縱隊隊長程潛。10月6日,各縱隊開赴前線。
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在東征出發(fā)前,搞了一個《重征東江訓誡》:
一、軍人最后目的是在于死,古語所謂“好漢死在陣頭上”,孔子所謂“殺身成仁”是也。
二、打勝仗的秘訣:1、嚴守軍紀,2、服從命令,3、保護人民,4、萬人一心。
三、革命軍口號:1、不要錢,2、不要命,3、愛國家,4、愛百姓。
四、革命軍十不怕:1、不怕死,2、不怕窮,3、不怕凍,4、不怕痛,5、不怕熱,6、不怕饑,7、不怕疲,8、不怕遠,9、不怕重,10、不怕險。
五、保護百姓(不拉伕,不搶物,不捐餉,不占屋)就是實行三民主義。反之,擾害老百姓,就是違反主義反革命的強盜軍隊。
六、毋忘革命軍的《連坐法》。
七、要緊記著革命軍的《刑事條例》。
八、革命軍只有前進,不許后退。退卻是軍人一生無上之恥辱。
九、革命軍人,要忍耐到最后5分鐘,非得到最后的勝利,決不放手。
十、我們的名譽,是已死同志們的頭和血換得的。我們切不可忘了殺害我們同志的仇敵,大家要為已死的同志來報仇。
此次東征,得到工農(nóng)群眾的熱烈支持,省港罷工委員會糾察總部3500人組成運輸隊,隨軍東征;東江農(nóng)民軍,奮勇配合作戰(zhàn)。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戰(zhàn)斗,東征軍殲滅了陳炯明殘部1萬多人,完全收復了東江地區(qū)。盤踞東江多年的陳炯明軍閥勢力,歸于覆沒。身陷困境的陳炯明,只身逃往香港。
11月21日,國民政府任命周恩來為東江行政委員,管轄惠、潮、梅各屬。
粵南軍閥鄧本殷乘革命軍第二次東征之機,調(diào)集大批軍隊,由陽江出動,向四邑進犯。陳銘樞率部奮起抵抗,雙方激戰(zhàn)3晝夜,但敵我力量懸殊,國民政府急調(diào)國民革命第三軍和第二軍一部增援。并任命朱培德為南路軍總指揮,共產(chǎn)黨員朱克靖為政治部主任。
南征軍分4路進擊,陳銘樞部為第一路,王均部為第二路,戴岳部為第三路,俞作柏部為第四路,會攻南陽,以期一舉將敵殲滅。11月7日,攻占陽江。23日,攻占廉江。鄧本殷率殘部退到瓊州。這時蔣介石又命李濟深率部肅清瓊州之敵。
1926年1月15日,李部開始渡海,至2月間,消滅了鄧本殷殘部,瓊州大定。
1926年3月,廣西李宗仁等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所部桂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兩廣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楙頭村人。祖父是位名醫(yī),好賓客,喜游覽,以結(jié)交各方豪杰為人生樂事,父親雅重實學,澹視虛名,以設教自娛,平時仗義疏財,樂善好施,瘁心公益鄉(xiāng)里,每有義舉,無不參與。李家因人口逐漸增多,家用日感拮據(jù)。李父設館不能勞作,收入又不足以敷家用,李母便一肩挑起家庭生活重擔。
李宗仁兄弟5人從小便下田助母勞作,諸凡插秧、割稻、打柴、喂豬、舂米、織席,甚至清除牛欄,無事不做,皮膚曬得黝黑,身體十分健壯。由于經(jīng)常赤足下田,縱在碎石鋒利的山路上行走,亦如履平地。
李宗仁6歲時,父親要他開蒙入塾讀書,父親教他讀《三字經(jīng)》、《百家姓》、《幼學詩》,以后又教四書五經(jīng)。但李宗仁寧愿上山打柴也不愿在書房受苦,雖有嚴父督促,學業(yè)上終無突出表現(xiàn)。自謂“讀書平平,沒有太高的悟性”。父親后來應募出洋,李宗仁被其父的一位至友帶到省城桂林的高等小學讀了1年書,但每學期終了,榜上都是最末一名,受到同學譏笑,遂輟學回家。
李宗仁學文的不行,習武倒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鄰村拳師李植甫武藝高強,為人豪爽,李宗仁跟他學得了好幾手拳腳功夫和舞槍弄棍的本領。然而舞槍弄棍不能當飯吃,15歲那年,他進了省立公費紡織習藝廠,半年后回到家中,父母專門為他買了一部新式木機,讓他從事織布。誰知,他在習藝廠學到的技術(shù)僅為一些皮毛,一旦上機,隨織隨斷,弄得十分尷尬。以后雖幾番操此手藝,都未成功。讀書上斷了希望,從業(yè)又如此艱難,使他悵然無著。
1907年,李宗仁聞知桂林的陸軍小學招生,陸軍小學學生入學后,除供膳食、服裝、靴鞋、書籍、文具外,每月還發(fā)有津貼。正在從業(yè)無著的李宗仁感到,自己天性好動,并能冒險,家中又無財力供他自費求學,便去報考了陸軍小學。他雖未入正榜,但以備取第一名獲得入學資格。不料,李宗仁在入學時遲到了10多分鐘,失去了機會,沮喪而回。
1908年,陸軍小學招考第三期學員,17歲的李宗仁被正式錄取。
在陸軍小學任職的,有不少是出類拔萃的同盟會黨人,如李書城、冷遹等人,李宗仁個性向來持重,他的抱負是當一名合格軍人,未加入同盟會。但他結(jié)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同學,如黃紹竑、夏威、陳雄、尹承綱等,日后這些人成了他的支持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陸軍小學學生一大半北上援鄂,學校因之停辦。陸榮廷將陸軍小學改為陸軍速成學堂,李宗仁便入速成學堂學習。畢業(yè)后被陸榮廷選派到南寧的廣西將校講習所供職。
李宗仁在將校講習所僅為準尉助教,他十分滿足,工作十分勤勉。但講習所開辦不到一年,便停辦了,李宗仁等候派遣毫無結(jié)果,只得郁郁返回鄉(xiāng)里,在家中務農(nóng)。此時他已結(jié)婚,妻子是鄰村的李秀文。
李宗仁從南寧講習所回到鄉(xiāng)間,村里人多所不解,難免有絮絮閑言。家中經(jīng)濟又入不敷出,迫使李宗仁跑到桂林,在朋友的幫助下,在省立模范小學謀得一體育教員的差事。當體育教員很辛苦,月薪又低,為了多掙錢,他又設法在另一學校兼了體操課。盡管十分勞累,總算暫時解決了生計問題。
李宗仁感到用非所學,前途渺茫,心中郁郁不樂。
1916年復,李宗仁突然接到一位在廣西將校講習所一起供職的同事來信,這位同事已在李烈鈞護國軍中當上了營長,熱情地來信邀他前往共事。朋友的邀約,正合李心,他立即辭去學校職務,應召去南寧投軍。
李宗仁乘船來到梧州,準備再搭船去南寧時,卻被幾位熟識的軍校朋友留了下來,礙于同窗之誼和朋友的熱心,李便留在梧州在護國第二軍充任了排長。
但護國第二軍是滇軍部隊,李宗仁乃一廣西人,雖有同學提攜,在滇軍中也難有發(fā)展。于是,李宗仁由同鄉(xiāng)兼同學托人介紹,改投護國第六軍桂軍林虎部。林虎乃有名的“彪虎將軍”,李在林部第13團任排長。
不久,部隊奉命向肇慶開拔,接著開赴北江地區(qū)。在粵漢路南段沿線與龍濟光軍發(fā)生激烈戰(zhàn)斗。連長李其昭臨陣膽怯佯稱肚痛,不肯上前線,把部隊交李宗仁代行指揮。戰(zhàn)斗打響后,士兵畏葸不前,李宗仁情急之下,舉起連旗,帶頭沖鋒,不料一顆子彈飛來,由右頰射入上腭骨,立時滿嘴碎牙,血流如注。李宗仁將碎牙吐出,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最后支撐不住,被送往后方包扎。李傷愈出院后,因戰(zhàn)功而被升為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