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子路第十三

論語別裁 作者:南懷瑾著


  現(xiàn)在講《子路第十三》篇,以連貫的觀念來看,這篇文章是對上論《為政》篇以后所作的發(fā)揮。就是說一個人學問的內(nèi)在修養(yǎng)與外用,當然包括了過去所謂作官的學養(yǎng),乃至作人與做事的道理。

  先天下之憂而憂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這一節(jié)文字非常簡單。子路問從政的道理,孔子告訴他兩個觀念:一個是“先”,一個是“勞”。這兩個觀念,發(fā)揮起來蠻多。

  所謂“先”,就是在“為政”的原則上作領導人,一切要為人之先。關于先,大家都讀過宋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中有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边@個“先”的觀念,即從《論語》這里來的。中國政治哲學解釋“先”

  字,多半用老子的話“外其身而后身存”。為政作主管的,尤其是作戰(zhàn)帶兵的,都是這樣:自己站在前面,有艱難困苦與辛勞,我領先擔負了;利益方面也是先讓人家,自己不要,這是“外其身”,而實際上最后的成功還是自己,這是領導的“先之”的道理。

  “勞之”,也是處事領導的原則。左丘明的《國語》一書中,有一篇敬姜論勞逸,敘述魯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對兒子的一番教訓,政治思想非常高。

  她說人必須要接受勞苦的磨練:“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币粋€人環(huán)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墮落。民族、國家也是這樣。

  所謂“憂患興邦”,艱難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來的。所以古代許多懂得為政的人,都善于運用“勞之”的原則,使得官吏、百姓沒有機會耽于逸樂?!皠凇?br/>
  包括了勤勞、勞動、運動許多意義。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比嗽谛羷诶Э嗟臅r候,對人生的體會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發(fā)揮出來。不過這是好的一面的看法。

  另一方面,也有把這個原則反用了的。所以同樣一個學問,正反兩面如何去用,在乎個人的道德。這個“勞”同時也包括自己。在個人修養(yǎng)中,一個領導人寧可有困難時自己先來,有勞苦的事自己先做;絕不能自己坐著享受,有困難都讓別人去。

  這樣永遠帶不好人,尤其帶部隊,打起仗來,就看得更明顯。

  孔子說了這兩點,子路請益,要求老師多告訴他一點??鬃佑终f了一個“無倦”,這兩個字在文字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不疲勞,一切要更努力;用現(xiàn)代語來說,就是責任的觀念要加重,自己沒有“懶得做”的感覺;從歷史上嚴格體會,做一個政治上成功的領導人的確是很苦的。如果恪守這種原則,即使是看公文這件工作,也令人覺得很苦。因為真正負起責任來,往往就沒有私生活,難免有時會厭倦。在前面也說到過,歷史上像周公那樣忙碌辛勞,“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的故事。周朝的政權(quán),存亡絕續(xù)之際,維持八百年之久,可歸功于周公一手所建立的典制。而且我國文化集中整理成一系統(tǒng)性,也是由周公開始的。當時周公的身份、地位,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不夠形容。實際上,他與武王是親兄弟,是成王的叔叔??墒撬麑θ巳绱说闹t虛,如此的負責任,如此的勤勞而無倦,這種修養(yǎng)實在難得。一個人在自己負到那樣的重責,達到那樣的地位時去體會它,才更親切。

  上面是孔子告訴子路的三大原則??鬃訛槭裁磳ψ勇纷鬟@樣的答復?這須要我們用頭腦去思索一下了。假使子貢、子夏問從政的問題,孔子也許不是這樣答復。

  我們知道子路的個性很有俠氣,脾氣一來,動輒“算了!”或者“干了!”這一類的個性,容易債事。有些人是慢吞吞的個性,就容易誤事。所以孔子嚴格告訴他這三個原則。但是,我們每人自己反省,個性上有這種成分沒有?學問修養(yǎng)的道理,就可在這三個重點上去體會了。

  才難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仲弓出去做魯國權(quán)臣季家的管事,來問從政的原則。孔子告訴他在行政上領導政治的道理:“先有司”,有司是職務代稱,也就是管事的,讀古書時經(jīng)??吹剿?。

  孔子是說,首先重視每個人的職權(quán),要制度化,不要亂來。在古代專制政治的時代,尤其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期,一個領導人,一個帝王,本身就是法制。盡管中國過去也是講法治的精神,但在君主專治體制下,往往有“言出法隨”的情形,他的話就是法律,他要怎樣做就是法令。所以孔子告訴他不可犯這毛病,先要把權(quán)責分清楚,制度建立起來。

  其次,領導人對人要“赦小過”。誰都難免有錯誤,尤其當領導人,要能原諒人。一個領導人,不單是主管,還要兼作老師,所謂“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br/>
  領導人同時是老師,同時是父兄,對部屬小小的錯誤,馬馬虎虎讓他過去,充其量喊到房間里告誡他。在歷史上看到的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錯誤,當眾不說,召到房間里,關起門來責備一頓。出了房門當主管的自己背了過,宣稱是自己的錯,不關那個部屬的事。古代許多大臣都有這種器度,不是用手段,而是一種厚道的修養(yǎng),這是愛人。

  第三,要能夠“舉賢才”,就是提拔有才能的人。這里發(fā)生一個問題了,仲弓提出來問,他說有那么多部下,怎么知道哪一個是人才?人才的選拔不易,在歷史上經(jīng)??吹接腥恕鞍斡诔砣酥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很多人才,當他沒有機會表現(xiàn)的時候,永遠默默無聞而埋沒終生。譬如帶一師的部隊,這一師人當中,一定有人才,但卻沒有辦法發(fā)現(xiàn)。有了發(fā)現(xiàn),就在稠人之中——在很多人之中把他提拔起來,給他機會,隨時培養(yǎng)出來。歷史上許多前輩提拔后輩,都是這樣。

  但賢才到底是難得,所以仲弓就說,無法知道誰是賢才,怎樣去分別呢?孔子說,你可以就你所看到的,所知道的去選。如果你并不知道,那就是他沒有表現(xiàn)的機會,只好等待別人去發(fā)掘了。所謂:“博施濟眾,堯舜猶病諸!”

  孔子要正什么名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遷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有一天,子路和孔子在討論一個為政的問題。孔子周游列國都很失意,比較好的是在衛(wèi)國那些年,而且衛(wèi)靈公對他也的確很重視。所以看孔子的傳記,當時許多地方使大家懷疑,有人以為孔子可能在衛(wèi)國要當宰相;有的懷疑孔子想把衛(wèi)國的政權(quán)整個拿過來。這段討論的背景就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情況。子路有一天問道,看衛(wèi)靈公的樣子,非常重視老師,假使他希望你出來從政,有意把政權(quán)交給你,“子將奚先?”(我們要注意這個“將”字,表示當然不會成為事實,假設語氣。)老師你看為政之道,第一步是什么?第一個重點先開始做什么?孔子說,假定有這個事,第一件事是正名。子路說:“有是哉?”這是非常懷疑的口氣,意思是說,正名有這樣重要嗎?因為正名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所以子路不相信。并且說,老師,人家說你是個迂夫子,你真是迂??!名正不正有什么關系呢?

  現(xiàn)在我們注意,先討論這個“名”。中國文化中過去的名,包括了些什么呢?

  我們都知道后世有一門學問叫“名學”,就是邏輯、思想的研究。嚴格講,正名就是指確定思想的觀念。以現(xiàn)代的語匯來說,“文化思想的中心”即為正名的重點。

  也可以說,在邏輯思想上分別得清清楚楚,就叫作正名。

  現(xiàn)在“正名”的意義懂了,再說本文??鬃诱f,如果要談為政,先要把思想領導清楚。把文化思想的路線作正確的領導,非常重要。子路一聽,認為文化思想是空洞的東西,這個何必管它呢?孔子就罵他說,你這個家伙,真是野蠻、胡扯。一個真有學問的君子,對一件事情不了解,不要亂下斷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不要勉強說懂,就告訴人家我不懂,這才是君子的風度與修養(yǎng)?!吧w闕如也”,寧可保留這個缺陷,對人說這一門我不懂,沒有研究??鬃咏套勇愤@一點作人的道理后,繼續(xù)告訴他“必也正名”的道理,一氣呵成的說明中心思想的重要。

  政治的重心,“名不正,則言不順?!毖园宋淖旨袄碚摗T诶碚撋现v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有時我們讀歷史,看政治的演變,都離不了“名正言順”的原則?!笆虏怀蓜t禮樂不興”,沒有文化的政權(quán),就沒有文化的社會,那么立法的制度就建立不好,法治沒有良好的基礎,一般老百姓就無所適從了。所以領導的重點,還是思想的領導、文化的領導。這在表面上看起來并不重要,其實影響非常深遠。

  說到這里,我們?nèi)粢运枷雴栴}來講,人類的全部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思想戰(zhàn)爭史。一直到今天這個階段,站在哲學的立場來看,全世界人類文化的思想,正陷落在癱瘓狀態(tài),空虛貧乏。講好聽點是物質(zhì)文明在發(fā)達;講難聽點是物質(zhì)的欲望在擴張,蒙蔽了人類的智慧。也許目前感覺不到,再過十年、二十年就可以感到的。

  因此我們現(xiàn)在對于自己的文化復興,要作承先啟后融貫中西的工作,這是刻不容緩的重大使命。從事文化工作的人,要曉得自己這神圣而艱巨的責任。是誰給的責任?

  是自己要自己挑的,挑起繼往開來的重任,才能搞思想。如果以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來看,搞思想的人常是窮苦一生,默默無聞。但每個歷史的演變,都受這種潦倒一生的人思想的影響。在他本人死后,領導了世界人類。以個人的現(xiàn)實生活來講,搞思想、搞文化的窮苦一生,對他有什么用?可是他精神生命的價值就是如此偉大和長遠!

  這就看個人的認識,自己選擇要走什么路。

  現(xiàn)在引伸孔子提到的“正名”問題與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如果到了“民無所措手足”的狀況,一般人無所適從,不曉得走哪條路好,那就問題大了。我們不要忽略了這個問題。有些事看來毫不相干,但影響的后果非常大,這就叫做文化思想了。

  文化思想看來毫不相干,但形成時代潮流,對國家命運的影響非常大。我們甚至可以說文化思想左右了歷史,所以在政治哲學的觀點上就更要注意了。一個政治領導人,對于許多看起來毫不相干的事情,譬如路上丟一個香煙頭,是毫不相干的,但你丟一個,他丟一個,人人都丟一個,就形成了都市污染,積微成漸,不相干的事成了大問題。就是孔子講的,名不正,思想就不純正,“則民無所措手足”。這個時代,老百姓不知哪個思想是對的。

  所以孔子的結(jié)論:“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這個“名”字包括了思想文化的內(nèi)涵。同時由此可見,思想文化在政治哲學中的重要。而且我們真正的傳統(tǒng)思想,事無不可對人言。在理論上,邏輯上絕對站得住,不是空洞的理論,一定可以做得到的?,F(xiàn)在思想的風氣,都是講“應用”的思想,不是基本的哲學思想。因此人心愈亂,民風日下。

  孔子所以說為政的道理,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問題。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思想文化和言語行為的原則,就是講究實踐的,說得到一定做得到,而且很容易其實的做到。這就是中國政治哲學最高的原則;不談虛無高深的理論,要其實可行??傊鬃痈嬖V我們;思想是最重要的,這個思想就歸于“正名”的內(nèi)涵,縮小范圍,就是名稱與觀念的重要。所以我們平常作宣傳的人,用一句標語,一句小標題,也必須要經(jīng)過仔細研究,搞錯了,也可說就是“正名”的偏差。

  問舍求田

  下面大體講作人的道理: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樊遲有一次向孔子請教農(nóng)業(yè)的技術問題,稻子要怎樣種得好??鬃诱f,那你不要問我,不如去問有種田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樊遲又問如何種菜種花??鬃诱f,這些事你問我,我不是不懂,但只懂一點,不如去問老經(jīng)驗的種菜、種花的人。樊遲退出去了以后,孔子就對學生們幽默的說,樊遲這個小子,竟來問我這些農(nóng)業(yè)技術問題。

  其實,我只教你們作人做事的大原則,并沒有教種菜的技術。如果身居上位,作一個領導人,本身好禮、誠敬,下面就自然敬業(yè)樂群了。這點我們應當要注意,在任何地方,領導人的意向,有一點偏向于某一方面,不久之后,整個風氣都會偏向某一方面。不但是壞的偏向會出毛病,好的偏向如果不善加引導,也會出問題。所以道家、儒家都講無為而治,由此知道領導人的學養(yǎng),是要很注意的??鬃蝇F(xiàn)在是講好的偏向,他說上面的人處處好禮,講究文化思想,下面的人就誠敬嚴肅,成為風氣了;上面的人如處處愛人,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那么下面的人心,受上面的影響,當然人人都服從你。尤其帶兵,所謂“先之,勞之”,在艱難困苦中,先替下面的人想辦法,只有一餐飯可吃,讓大家先吃,有剩的自己再吃,不然自己餓肚子。

  當然不能為了手段才如此做,要真誠的這樣做,那么人民沒有不心悅誠服的?!吧虾眯拧钡男?,不但指有信用,講了的話兌現(xiàn),還包括了信人、信己,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么下面對你沒有不付出真感情的。人能做到這一點,人心歸向,賢才畢集,百姓感戴,攜家?guī)Ь欤皝硪栏剑€怕沒有人來替你種田嗎?

  但話說回來,后世儒家的知識分子,因此都不肯自力謀生,只想作領導人——作官的毒素也種因于這種思想流弊了。實因誤解孔子的教學生主旨所致。

  因此,下面便說到從政與個人修養(yǎng):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學識的修養(yǎng)基本,要先讀詩。并不是要政治家成為一個詩人,因為春秋戰(zhàn)國以上的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刪詩書、定禮樂時代的《詩經(jīng)》,可以說是包括了一切知識的通才之學,所謂蟲魚鳥獸的名稱,以及人情風土的知識,由詩的內(nèi)涵中都可以了解。培養(yǎng)一個政治人才,必須先使他有充分學識,成為通才,樣樣都會。

  在古代知識范圍,比現(xiàn)在簡單。讀詩讀得好,學識淵博,不一定做事做得好。所以讀詩以后,要授之以政,給予經(jīng)驗了。

  如果所學與行政配合不起來,不能得心應手,不能通情達理,那就要外放出去,使于四方,各處去多經(jīng)驗、多歷練。這就和后來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一樣,經(jīng)驗不夠,就使于四方,到處去增加人生的經(jīng)歷,然后再回來考察他,如果處理事情還是不能專精、深入,那么再培養(yǎng)、訓練也沒有用。這種人才,只能成為書呆子,從唐代以后,多半是打入翰林院。明清兩代,進士出身進翰林院的很多,進了翰林院,就是進入研究院去研究研究,有很高的名望,很高的待遇,可是難得外放作官。在過去有許多人一輩子都待在翰林院里,如果經(jīng)翰林院出身,而能再從事地方行政的,我們從清朝兩百多年的史實來看,多半成為雙料大員,縱不能成為國家了不起的能臣,至少也不太錯??纯辞宄擦衷旱闹贫龋欠浅C畹?,僅僅書讀得好的人,就只好翰他一筆在此林中了。所以孔子說,書讀好了的人,從政經(jīng)驗不夠,就派他到外面多經(jīng)歷人情世故。回來還不能深入,就不是從政的大才,書讀得再多也沒有用。由此可見人的才具與學識,不一定能夠完全配合得起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講到為政的道理,始終認為個人的修養(yǎng)非常重要,任何一種制度,到底還是人為的。領導人本身端正。(正字包括的意義很多,思想的純正,行為的中正等。)

  就是一個良好政治的開端,用不著嚴厲的法令,社會風氣自然會隨著轉(zhuǎn)化而歸于端正。如果本身不正,僅以下達命令來要求別人,結(jié)果是沒有用的。

  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

  這是孔子對當時歷史文化的一個批判。他生長在魯國,也繼承了魯國的文化,魯國文化要保存周朝文化和周公流風遺政的精神。后來孔子多半在衛(wèi)國,在衛(wèi)國住得比較久。由衛(wèi)國回來以后,才正式從事著作,刪詩書,定禮樂。他認為衛(wèi)國的文化、政治,基本上還是不錯的,還能始終保存著周代封建當初的“兄弟之邦”的精神??鬃舆@句話是感嘆,也是贊美。總之,言下之意,頗多感慨!

  斗屋升基之爭

  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孔子在衛(wèi)國看到一位世家公子,并不是近代語所謂的公子哥兒。古代的公子是世襲的,大體上都由長子繼承。除非這個家族犯了罪,否則是代代相傳下去的。例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等等,這些都是公子。他在衛(wèi)國看到一個世家公子名字叫荊,這個人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包括他的思想觀念和修養(yǎng),都很值得推重。譬如在修繕房屋這件事上來說,剛剛開始有一點可住時,他便說,將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過高吧!好比有一幢配給的房子,雖然小了點,人口多住不下來,將就在走廊前加一小間,馬馬虎虎夠了就好。后來又擴大一點,修好一點,他就說,已經(jīng)相當完備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等于原來配的房子只有十二個榻榻米,現(xiàn)在改了第一期的國民住宅,好了一點。他說好了,已經(jīng)很受用了。后來又擴充一點,他又說,夠了!夠了!太好了。

  孔子講這件事,在我們初看起來,沒有什么了不起。豈但衛(wèi)公子做得到,我們大家都做得到。所以有時候讀《論語》,覺得把這些話都記載進去,好像圣人的經(jīng)典,并沒有什么了不起。這就是讀書要與生活經(jīng)驗,以及年齡的增長相互配合。我們要知道,古代一個世家公子,可不那么簡單。據(jù)我所了解,有些朋友因家庭出身不同,吃的穿的硬是很講究。有一位朋友,年紀相當大,名望地位也很高。他托人買一件汗衫,因為是老牌子,找遍了香港、英國,后來在香港一個老店才買到,價錢非常貴。代買的人也買了一件,穿起來的確舒服。這位先生對日常生活,就是如此考究。他也有他的理論:沒有錢寧可不買,要買就要買好的。譬如皮鞋,一雙好的皮鞋,又舒適,又漂亮,又牢固,可以穿兩三年?;▋砂僭I一雙普通皮鞋,幾個月?lián)Q一雙,計算下來,花的錢一樣,既不舒服,又不好看。皮鞋如此,其他也是一樣。這就知道,世家公子的習氣,確是不同,由此也就了解到人生,所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一個窮子小出身,漸漸環(huán)境好了,自然會奢侈起來,這種習慣容易養(yǎng)成;用慣了以后,一旦窮了,再要想儉省,就困難了。

  所以孔子提出衛(wèi)公子荊的這個觀念,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的四書五經(jīng),教年輕人去讀,在他們是一件痛苦的事,實在難懂,像這些必須要配合人生的經(jīng)驗去體會。如果在學校里教這些書,僅從文字上講解,學生聽了自然會反感的。這實在難怪學生,只好責怪“人生”了。

  其次說到蓋房子,講幾個故事:

  第一個講到郭子儀:唐明皇時候,安祿山作亂,唐室將垮的政權(quán),等于他一個人打回來的。在歷史上,唐代將軍能富貴壽考的,只有郭子儀一個人。他退休以后,皇帝賜他一個汾陽王府。在興工建筑的時候,他閑來無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監(jiān)工。吩咐一個正在砌墻的泥工說,墻基要筑得堅固。這名泥水匠對郭子儀說,請王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在長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蓋了多少府第,可是只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郭子儀聽了他這番話,拄著杖走了,再也不去監(jiān)工。這個泥水匠講的,是祖孫三代的實際經(jīng)驗,而郭子儀聽了以后,就想透了人生的一個道理,不是消沉,而是更通達了。

  第二個故事,唐末楊玢在尚書任內(nèi),快要告老退休的時候,他在故鄉(xiāng)的舊屋地產(chǎn),有些被鄰居侵占了。于是他的家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擬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楊玢看了,便在后面批說:“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他的家人看了就不去告狀了。

  第三個故事,和楊玢的類似,據(jù)說(待考)出在清代康熙、雍正間的桐城人張廷玉。他是清代入關后,父子入閣拜相的漢人。據(jù)桐城朋友說,桐城有一條巷子名為“六尺巷”。張廷玉當年在家鄉(xiāng)蓋相府時,鄰居與他家爭三尺地,官司打到縣衙里,張家總管便立刻把這件事寫信到京里報告相爺,希望寫封信給縣令關照一下。

  張廷玉看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詩寄回來,這首詩說:“千里求書為道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睆埣业目偣苡谑橇⒓捶愿雷屃巳叩爻鰜?,那個鄰居看到張家居然退讓了三尺,他也讓了三尺出來,于是留下了六尺空地,成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條巷道。

  從這幾個故事,我們就可了解孔子之所以講到一個世家公子的生活,能夠修養(yǎng)到“知足常樂”,只求溫飽,實在是很難得的。像這樣修養(yǎng)的人,如果從政,就不會受外界環(huán)境的誘惑了。

  剛才提到郭子儀的起建汾陽王府,我們再看看唐人的兩首詩:

  門前不改舊山河,破虜曾輕馬伏波;今日獨經(jīng)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陽多。

  ——趙嘏經(jīng)汾陽舊宅詩

  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年歌舞樓;四十年來車馬散,古槐深巷暮蟬愁。

  ——張籍法雄寺東樓詩

  上面兩首詩的詞句都很簡單,但包涵的意味卻發(fā)人深??;比起“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比绾危?br/>
  政治、經(jīng)濟、文化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有一次孔子又到衛(wèi)國去,他的學生冉有跟著去服務,到了衛(wèi)國一看,政治很清明,社會進步了,繁榮起來了。于是孔子說,好呀!好繁榮呀!冉有就問,像這樣繁榮了,再進一步該怎樣做?孔子說,使社會繁榮,是為政的原則。繁榮了還不算,還要使國民經(jīng)濟基礎穩(wěn)固,人人富有。冉有又問,社會繁榮了,國民收入也提高了,那么再進一步又該做甚么呢?孔子說,那就是文化與教育了。僅是繁榮了,如不加上文化教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民族,會墮落、沉淪的,這是很嚴重的。繁榮、富有、文化教育,是政治發(fā)展的三階段。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這是孔子平常的感嘆。他感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行??鬃釉谶@里說,假定真正有人相信我,“期月而已可也”,期月就差不多了。如果照我的政治理想去做,三年的時間,這個國家就有大成果,可以變成一個富強康樂的國家。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闭\哉是言也!

  看這一節(jié)書,首先要了解,孔子是引用古人的話。其中“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這兩句話,是孔子以前的古人說的,只有下面一句“誠哉是言也!”

  是孔子自己的話,也就是孔子對于古人那兩句話的感想、評語。以現(xiàn)在的話來解釋,孔子說,這兩句話的確說得不錯,真有道理!

  這一節(jié)書是連接上面政治發(fā)展三個階段:繁榮、富強、文化教育的振興一直下來的。講到繁榮與富強,我們想到現(xiàn)代的情況,像全世界都在談發(fā)展觀光,觀光就是社會繁榮的前奏。現(xiàn)在這樣,過去歷史也是這樣。所謂觀光,不免要連帶有許多對社會風氣不好的事,中國如此,世界各國也如此。

  試舉一個例子:曾國藩打垮了太平天國,收復南京之初,當然,南京在兵亂之后,經(jīng)濟非常衰落,老百姓非常困苦。曾國藩第一步工作,就是恢復秦淮河的游樂事業(yè),歌臺舞榭,什么特種營業(yè)都有。這些一恢復,經(jīng)濟的復興就來了。經(jīng)濟的原理,有如美國人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你口袋里的錢,放到我的口袋里來。讀了幾年經(jīng)濟學,不如這句話實在、實用、有道理。好逸惡勞是人的常情,要使有錢的人,把錢花到南京來,當然最好就是發(fā)展娛樂。曾國藩不但第一步恢復了秦淮河的游樂事業(yè),而且像他生活那樣嚴肅的人,為了繁榮地方,聽部下的建議,自己還到秦淮河去逛逛,以示提倡。曾國藩還遇上幾個名妓,其中一個死了,曾國藩送了一副挽幛,題道“未免有情”。更相傳其中有一個妓女,藝名少如,也頗有文才,要求曾國藩送他一副對子。曾老先生打算用他的藝名“少如”這兩字嵌到聯(lián)中,先寫上聯(lián):“得少住時且少住”,意思是能偷閑在這里休息片刻就休息片刻。

  因為要考這女孩子的文才到底怎樣,便要他自對下聯(lián),不料這女孩很調(diào)皮,開了曾國藩一個大玩笑,提起筆來寫道:“要如何處便如何”。這只是相傳的故事,并不完全可靠。但曾國藩為了使南京地方的經(jīng)濟復蘇,先恢復秦淮河的繁榮,這是一個史實。

  然后就是管子的政治道理:“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弊詈笫俏幕逃?,真正的文化教育。古代中國政治,為王道的道德政治;后來講事功,是來自霸道的思想,不是王道。王道政治的代表,在三代以下是周朝。經(jīng)過好幾百年,祖孫幾代的努力,他的文化風氣才養(yǎng)成。所以周朝的政權(quán),在中國歷史上,就有那么久遠,乃至變成中國文化的淵源。這就是所謂“善人為邦百年”,急進是不行的。

  一個理想的政治風氣,最后孕育成一股文化的力量,不是簡單的。但這種不以事功取勝,以道德為先,才可勝殘止殺,化解人們彼此斗爭、仇恨、殘殺的心理。但是一個社會、國家,要達到這個程度,必須有百年的教育,百年的文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要經(jīng)過三四世才行(一世三十年)??鬃幽昙o大了以后,有了豐富的經(jīng)驗,所以這兩句,說得非常切實。換句話說,文化歷史的成果,不是一下子做得到的,起碼要百把年,好幾代才能做到。所以急求事功,往往沒有好的結(jié)果。因此接下來說:

  仁德須加累積成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對于王道仁政的推行,孔子在這里,再作一個原則性的定論。他說要實行王道的仁政,親眼看見成功,是很難做得到的。必須要加以時間的培養(yǎng),隔世或隔代的努力;有了安定的社會基礎,有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教育,然后才能“世而后仁”。

  我們看歷史,先不管王道不王道,每一個朝代真正的安定,都要開國以來百把年的根基才行。從近代史來說,就看清朝一代,他們由孤兒寡婦帶了三百萬人入關,統(tǒng)治了四萬萬人,經(jīng)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把年來的努力,才開始有真正的安定。

  像“春滿乾坤福滿門”,描寫當時國家、社會的安定現(xiàn)象,實在也是得來不易的。

  可是在乾隆的末期就又開始變了,馬上又走下坡。再回溯上去看明代、宋代、唐代,甚至漢代,都是如此。每個朝代開始,社會在大變亂之后,真正過安定生活走上軌道,大體上都要百年的時間。當然恢復很容易,長治久安比較難。所以那年去日本開中日文化會議,我曾面對他們的國會議員、大學校長、教授們說,我到了日本,看見東京的繁榮,日本朋友問我有什么感想。我說:“這并沒有什么稀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下來,二十年時間,誰都做得到。但你們?nèi)毡救艘?,日本今日的繁榮,是中國人三千萬軍民的血汗所施予的。我說世界上兩件東西最可怕:一是刀,一是錢。過去你們軍國主義,把刀磨快了想統(tǒng)治全世界,后果怎樣你們已經(jīng)知道了?,F(xiàn)在你們有了錢了,又想買通世界,這種思想將來所得的后果,一樣可怕……”

  閑話少說,再回到正題,我們要注意“必世而后仁”這句話,經(jīng)過一世,才能行其仁政的道理。例如一個家庭,為了培養(yǎng)一個孩子,希望后代優(yōu)秀,也要“必世而后仁”。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兒女有所成,還不大可靠;兒女如果照你的教育,再教育下去,到孫子這一代,才有希望。相反的“世而后敗”,試看社會上富豪之家,也幾乎沒有超過三代的殊榮。做父母的很辛苦,白手成家;第二代做兒子的雖然不太過分,總比老子會花錢;到孫子一代出手可大了,完全是紈绔子弟的作風,甚至有些馬上敗掉了;因此又輪到第四代曾孫在鬧窮。窮了又再儉省成家,如此循環(huán)往復,永遠像一個輪子在轉(zhuǎn)。

  這里又順便講一個故事。陶朱公的次子在楚國犯了死罪。因為楚王有信任的大臣莊生與陶朱公很有交情,于是陶朱公的太太要丈夫?qū)懶沤o他,把兒子救出來。陶朱公打算叫第三個兒子帶黃金千斤,連同信件去見莊生,相信不會有問題??墒情L子不肯,因為宗法社會的長子,有特別的地位,有責任與權(quán)力,所以爭著要去。但陶朱公不答應,他說如果長子去送這封信,一定是把老二的尸體運回來,不是把人救回來??墒情L子硬吵著要去,太太不懂事,幫長子說話。陶朱公被吵得沒辦法,于是就讓長子去了。不過同時吩咐太太準備好次子的喪葬事宜。長子到了楚國見到了莊生,交上了書信和黃金。莊生因為是陶朱公的事情,不能不辦。適逢這年楚國有災,古代相信天象,每逢天災。國家要做好事以求化解。于是莊生去見楚王,建議大赦,楚王接受了他這項建議。但這個消息泄漏出來了,被陶朱公的長子聽到,他就后悔老二的事用不著托莊生,大赦一定會放出來的,千斤黃金白送了,心里舍不得。殊不知這次大赦,正是莊生為了救他的弟弟想出來的辦法。所以又去看莊生,提起大赦的事。莊生當然很聰明,立即知道了他的心理,就寫了一封回信,將千斤黃金退回。對他說你弟弟的事剛好遇到大赦,用不著我?guī)兔?,我可以不管了。然后莊生連夜進宮再見楚王,請求慢一點發(fā)布大赦令。他報告楚王,在大赦令的范圍中,有一個死犯是陶朱公的兒子,如果不把他先正法,別人還誤會我莊生貪污,誤會你楚王不公平。于是楚王下令把陶朱公的次子殺了,翌日頒大赦令。陶朱公的長子只有把弟弟的尸首運回,家里卻已布置好了靈堂。陶朱公的家人問,為什么事先會知道這樣的結(jié)果?陶朱公說,我們白手成家,大兒子跟著吃苦出身,對錢看得太重,豈肯輕易花用。而這位老友最清貧,絕對不會受賄賂,我送給他錢是私人感情,他才肯受用。而我們的三子,出生時家里就很有錢,他花錢花慣,送了千斤黃金,絕不會心痛,也絕不會再去問的。我所以斷定,老大去了一定是把兄弟的尸首運回來。

  這則故事的內(nèi)涵,可以從多方面去體會,涉及到個人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心理學、家庭教育心理學等等。

  所以說我們這一代的兒女,再好也有問題存在;主要的,他們在此時此地長大,安安定定,由小學讀到大學,父兄盡管窮,他們的學費和零用錢總有得用的,他們哪里真能曉得世事艱難?所以說要在痛苦的環(huán)境中施予教育,必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才能真正知道人生、社會、國家、民族的重要,將來也許他會有遠大的成就。

  由此理擴而充之,講到國家天下,使它合于王道仁政的原則,“必世而后仁”,這是不易的定論。

  正己而后正人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這是中國政治思想重點所在,也是孔子所說名言——“政者正也”的引伸。主要是要求于領導人的。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中有一句“《春秋》責備賢者”的慣用語。這是說明孔子作《春秋》的主要宗旨,是為了時代的衰頹,社會風氣的敗壞,盡他對于歷史的責任。他并不苛責一般人,因一般人大都是盲從的,聽命的;他責備的是領導者,當權(quán)者,或者有道德學問而負這種責任的賢者。倘使這些人搞錯了方向,會導致歷史的重大罪過,因此《春秋》以中正責備賢者?!墩撜Z》中這里的觀念也是如此,解釋為政的道理在于先求自正,后來曾子《大學》的正心誠意等一系列思想,也是孔子這一觀念的引伸、演繹。到了唐代,真德秀著《大學衍義》、《心經(jīng)》(儒家的心經(jīng))、《政經(jīng)》等書,就是強調(diào)這個重心給帝王和領導者看的,所以唐代以后,用《大學》、《中庸》的正心誠意思想,作為領導人必然的修養(yǎng),也是根據(jù)孔子這里的思想。

  這里在文字上的解釋很簡單,政就是正,“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這句話譯成現(xiàn)在的白話文就是:假如本身公正,去從政,不必講,當然是好的?!安荒苷渖?,如正人何?”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作榜樣,那怎么可以輔正別人呢?

  下面跟著這一政治原理,描述一則冉有的故事。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這一段記載很妙,也是孔子的幽默處。孔子學生冉有,當時在魯國的權(quán)臣季家做事,職位很重要。在魯國的歷史上,季家當時很糟糕,想爭奪政權(quán),不臣的跡象都顯露出來了。在上論《八佾篇》中就曾記載,季氏旅于泰山,孔子曾找冉有,問他能不能想辦法救季家,糾正他的思想。冉有說不能,可是冉有還在季家做事,有一天冉有退朝后,見到了孔子。(中國古代都在朝上處理公文,也等于是現(xiàn)代每天的朝會,討論政治,處理公事。)

  說到這里,我們有許多感慨。現(xiàn)在大家都覺得每天的會議太多,頭大得很,這是中西文化合璧的過渡時期的現(xiàn)象。時代不同,社會結(jié)構(gòu)、人事變化古今大不相同。

  古代官制人事比現(xiàn)在少得多。就清代而言,康熙年間,全國上下二十余省,從中央到地方的正式朝廷官員,只有二萬五千多人。就此人數(shù),辦理約四萬萬人的政治事務。當然,我們看到清末的政治非常腐敗,但是在腐敗中間,也有一點值得注意,就說那時腐敗衙門的師爺們,每天上班,大多已在下午兩三點鐘,吃過午飯,睡好午覺,鴉片煙抽足以后才上班。可是他們今日事今日了,難得有拖到好多天才辦的。

  難道說這是制度問題?實在難以下一評斷!

  再看古代,皇帝都是早朝,非常辛苦。就以清朝的皇帝而論,承繼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正面,專權(quán)到了極點,事無巨細都要過問,以致皇帝從來不能睡得舒服。凌晨四五點鐘就要起床,如果貪睡起不來,就有一個老太監(jiān)跪下來叫;如果叫不起來,就由另一太監(jiān),打一銅盆熱水,絞一條熱熱的面巾,覆到仍在睡夢中的皇帝臉上,替他擦一把臉,硬把他拖起來,替他穿上龍袍,拉著去主持早朝。吃飯也沒有人陪,孤家寡人一個人吃。清代先祖的法制:不能由皇后陪,最多下命令找一個喜歡的妃子陪他吃。人到了這個地步,權(quán)力固然可愛,可是有許多事情,就沒有味道了。我們順便講到這些,是要注意早朝制度。

  閑話一句

  幾千年來,一切國家大事,都決定在早上,乃至個人的處理政事,也是如此。

  如曾國藩當年理政,就不大開會,而是找部屬們一起吃早飯。有一個人不到齊,他就不動筷子,利用吃早飯的時間,討論了事情。所以對于過去的早朝和現(xiàn)在的會議,我們可以好好對比研究一下,對于自己國家將來制度的問題,也是值得考慮的一點。

  這里是說,一天冉有退朝回來,孔子問他為什么今天回來這么遲?冉有告訴孔子,因為有政務須要商量??鬃诱f,我清楚得很,看起來好像是國家的大事,雖然我沒有參加,不過就好像親自聽見一樣??鬃舆@個話非常幽默,想來,他說此話時,一定作了一個幽默的微笑,等于打冉有一棒。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子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比缙渖贫`也,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魯定公一天問孔子,他說一般人都說,不要隨便說話,尤其是從政的人,在上面領導的人,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興邦”,有這個道理嗎?孔子說,話并不是那樣說法?!耙谎远梢耘d邦”,這句話是一個原則,譬如說有一句一般人都知道的話“為君難,為臣不易?!边@不就是一句話嗎!做領導人困難,做干部也不容易。

  這也就是孔子的機會教育,他對自己的國君,不好意思直接教訓。可是趁這個機會,舉出這句話來作例子,無形中教育了他。魯定公本人就是領導人,所以他說假使一個人懂了“為君難,為臣不易”這句話,就可以興邦了,事業(yè)前途無量了。

  這段文字很簡單,如以歷史的事實來講,一言可以興邦的史實很多,試舉兩個例子:

  一個例子是唐太宗時代的名論:“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也不易。”就是這個道理,不但國家天下事如此,個人也是如此。一個人由貧窮而變成富有,是創(chuàng)業(yè)難,至于子孫的守成,又是一個大問題。究竟哪一個難?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上,素來認為兩皆不易。另一個例子,宋高宗曾說過,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其實這句話,春秋戰(zhàn)國時,衛(wèi)國的蘧伯玉也這樣講過,人由于年齡的增加,經(jīng)驗的累積,回過頭一看,才發(fā)現(xiàn)過去的錯誤。這些都是“一言興邦”的實例。

  引伸到下面的“一言喪邦”,一句話而亡國的,又可以舉很多例子了。歷史上楚漢之爭,劉邦的長處,是聽從別人的話,他的所以成功,是對于別人的好意見馬上接受。如果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對比。

  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shù)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于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對于這一點,在個人修養(yǎng)上是要注意的,尤其作為一個單位主管,往往容易犯一種心理上的毛病,明明知道別人的意見更對,更高明,可是為了“面子”,為了“下不了臺”而不接受。這種心理,大而言之是修養(yǎng)不夠,小而言之是個性問題,自己轉(zhuǎn)不過彎來?,F(xiàn)在,我們看看項羽在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決定:當項羽打到咸陽的時候,有人(據(jù)《楚漢春秋》的記載是蔡生,而《漢書》的記載是韓生。)對他說:“關中險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眲袼ǘ枷剃?,天下就可大定。

  關于這一點,我們中國歷史上曾有很多研究,國都應該定在哪里?歷代都有討論。宋元以前,首都多半在陜西的長安,宋代因為國勢非常弱,定都汴梁。當時也曾有人認為洛陽是四戰(zhàn)之地,不宜為首都。往下元、明、清八百多年來,首都則在北京;民國成立以后,對于定都的爭議,當時也有許多主張。一派主張定都北京;一派主張定都南京;還有人主張定都到咸陽;又有人主張定都北京或南京都可以,但是應該在長安、武漢等地設四個陪都。這一派人看到了將來國家的大勢,要與國際的局勢相配合的。一個國家究竟定都在哪里,政治、軍事、經(jīng)濟、外交各方面的配合都很重要,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現(xiàn)在為了配合將來時代,預為國家的大計研究,這些歷史,乃至于近代史、國際現(xiàn)勢,都要研究。這是題外閑話了。

  風頭主義的英雄

  我們再回來講,項羽對這個定都的建議不采用。他有一句答話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就憑了這句話,他和漢高祖兩人之間器度的差別,就完全表現(xiàn)出來了。項羽的胸襟,只在富貴以后,給江東故鄉(xiāng)的人們看看他的威風,否則等于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給誰看?他這樣的思想,豈不完蛋!所以項羽注定了要失敗的。而同樣的事發(fā)生在劉邦的身上又是怎樣呢?

  劉邦大定天下以后,他自己的意思要定都在洛陽。但齊人婁敬去看他,問他定都洛陽,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漢高祖說是呀!婁敬說,洛陽是天下的中心,有德者,在這里定都易于王;無德則易被攻擊。周朝自后稷封邰,到文王、武王,中間經(jīng)過了十幾世積德累善,所以可在這里定都。現(xiàn)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來的,戰(zhàn)后余災,瘡夷滿目,情形完全兩樣,怎么可與周朝相比?不如定都關中。當然有一番理由,張良也同意,劉邦立即收回自己的意見,采納婁敬的建議,并賞給五百斤黃金,封他的官,賜姓劉。

  以這一件強烈對比的史實,清代嘉道年間,有個與龔定庵齊名的文人王曇,寫了四首悼項羽的名詩,其中有一首還說道:“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頭顱贈馬童。

  天意何曾袒劉季,大王失計戀江東。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咸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边@是王曇悼項羽有名的四首詩之一?!扒厝颂煜鲁斯保涔食鲈诖呵飸?zhàn)國時,楚王的一張寶弓遺失了的時候,人家向他報告,這位皇帝說:“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意思是說皇家保存與百姓拿到,都是一樣,不要太追究。王曇引用這個典故,說秦始皇死了以后,中國人的天下,凡是中國人都可以出來統(tǒng)治?!巴靼杨^顱贈馬童”,指項羽在垓下最后一仗,被漢軍將領四面圍困的時候,他回頭看見追殺他的,正是他一個投降了劉邦的老部下,名叫馬童。馬童見他回頭,側(cè)過臉去。項羽說,你不要怕,你不是我的故人馬童嗎?聽說劉邦下令,凡得我頭顱的可賞千金、封萬戶侯。你既是我的故人,就把這顆頭送給你。于是項羽自刎了,這也就是項羽的氣魄。“天意何曾袒劉季?”劉季是劉邦的名字,這是說項羽“非戰(zhàn)之罪,天亡項羽”那句話的錯誤,而項羽的錯在哪里呢?“大王失計戀江東。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咸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這就是項羽失敗的關鍵。

  這里再插一段閑話。說到歷史很妙,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燒書,對中國文化來說,是一個大罪行。但是他的罪過,也只能負責一半。因為秦始皇不準民間有書看,把全國的書籍集中起來了,放在咸陽宮,后來項羽放一把火燒咸陽宮,這把火連續(xù)不斷地燒了三個月,有多少書籍、多少國家的財富,由他這把火燒掉了。所以嚴格說來,中國文化根基的中斷,這位項老兄負有很大的責任。但后世卻把這一責任,全往前面秦始皇的身上推了。至于項羽的責任,由于對失敗英雄的同情,就少提了。

  我們由“一言而可以興邦”的思想見解,所以又牽引出許多閑話?,F(xiàn)在我們的國家,東方的國家,全世界的國家,都受了美國一句話的害,也就是一個政策的害。

  美國的什么政策?世界上史無前例的所謂“不準打勝利的仗,打有限度的仗?!蔽覀冞@一代的歷史,大家對這句話,并沒有什么很顯著的感覺,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都在這個時代中,就沒有感覺到,假使我們退后一百年,或超前一百年來看這段歷史,看看美國人這一政策的結(jié)果,害死了多少人?破壞了多少國家?這個想作世界盟主的決策有多么滑稽!多么悲慘!“一言喪邦,一言興邦?!本褪沁@個道理。我們由歷史上的故事,比類引伸體會,必定更為親切。

  同時,我們身為現(xiàn)代人,再由現(xiàn)代丑陋的一面去看看,更可了解這道理。

  下面也是一樣,魯定公問,有人說一句話就可以亡國,有沒有這種事?孔子說,這個也一樣的,不是如此隨便解釋就可以的。接著下面孔子講的這句話就很妙了,他說有人說,我并不樂意作君主,只是為了言出法隨,誰都不能違背,可以完全依照我的意思,達到我的理想,這樣才過癮。孔子為什么對魯定公說這個話呢?其實這情形也不止是魯定公一人犯的錯誤,一般人都有他同樣的毛病。試想為什么人總喜歡抓權(quán)呢?因為有權(quán)力的人才能夠隨心所欲,才能夠控制別人聽自己的命令。所以歸納起來,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以這種心理來從政,那就錯了。下面的人不反對,并不見得你個人的意見就是對的。問題在思想的本身,在于領導人的意見本身對與不對。如果意見是對的,應該絕對信仰,不能違抗;如果領導人的思想不對,而要人們一定都服從他,這就要喪邦了。

  “一言興邦”與“一言喪邦”,連起來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大概地舉了過去的歷史,以及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的風暴中,所親身體會的經(jīng)驗,希望大家對這一節(jié)能有更深的體會。

  畫龍點睛

  下面另外提到一個人葉公,他也是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用我們的口頭語講起來是一個小皇帝。歷史上有名的故事“葉公好龍”,就是有關于他的典故。前面曾經(jīng)提到過,此人在宮廷中墻上、梁上、柱上,到處畫的、雕的都是龍。因之感動了真龍來,他卻又嚇死了。后人對于好講道德,而真要他行德時又不干了;又如好交朋友,而朋友有困難時又不幫助了,這一類事故,便引用葉公的故事,說此人講德道、好交友,如“葉公之好龍”。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春秋時,人口少,土地遼闊,很需要老百姓,所以孔子說,能夠做到近者悅,遠者來,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在領導人來說,跟隨的人,不愿離開;在外面的人都想回來;別處的人都想來投效,這就成功了。相反的,在你身邊的人想離開,在外面的人沒有向心力,這就有問題。孔子這兩句話,后世更引伸到外交上,能夠與鄰近的國家,相處得敦睦;而距離遠的國家,也愿意來交往,這就做得很成功。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來見孔子問政,孔子告訴他做地方官的為政大原則。這就是前面提到過,要有遠大的眼光,百年大計。做一個地方首長,行政、建設等一切制度,要顧全到后果,為百年的大計,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的就拿成果來表現(xiàn)。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到整體大局。

  接著,“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眱删涿裕蠹叶级?,不須多說了。

  下面舉的一個例子,是法治思想與法理的重點,同時也與社會的道德觀念有關。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鬃釉唬何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們這個社會里,老百姓的思想、性格都很直爽,不狡詐。

  一個父親偷了別人的羊,他的兒子會挺身而出,作證人。我們這個社會風氣有多好!

  葉公這個話,我們要注意。無論是研究法律的,研究社會制度的,研究政治的,盡管只看到這么幾句話,要領會出,對于社會心理、政治心理、法律的最高法理、犯罪心理,都有關系。

  孔子聽了他這幾句話,答復說,我們那邊社會的情形,與你們這里就這不同了。

  如果兒子做錯事,當然父親為了親情,會為兒子隱瞞一點;父親做錯了事,兒子也當然替父親隱瞞一番,這是人情之常。也許你看來這樣不夠誠實,不夠直爽,可是所謂直的道理也就自然在其中了。這就是中國后世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假如講法治的道理,父親偷了東西,兒子告密,并沒有錯,在法律的觀點上看,是合理的行為。從人情上看,作心理研究,這一對父子之間,早就有問題存在了。人與人之間,不要說是父子,即使朋友之間,也不免有這一點感情。如果人沒有這點感情,而認為一定要這樣做才是對的,這個問題很大。所以這一段,作深入的研究,就有很多道理可以貫串了。

  接著轉(zhuǎn)了一個氣勢,上面是談為政有關的問題,下面則談學問修養(yǎng)方面。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講到這里我們要注意:孔子的整體思想都在談仁,究竟對“仁”下的定義是什么?千余年來,對于孔子的仁,敢下一個定義的很少。《里仁》全篇講仁,那都是講仁的用,仁的行為,《顏淵》這一篇,孔子講到仁,他下一個定義“克己復禮”

  為仁,這是仁的體。顏淵再問方法,孔子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本褪切摒B(yǎng)到仁的方法。

  現(xiàn)在《論語》已講了一半,如果明辨一下,孔子的“仁”究竟是什么?我的感想,只可引佛學上一句話:“眾盲摸角,各執(zhí)一端?!睆摹墩撜Z》上所看到的孔子思想,都是講仁的用。如勉強抓住其中那一點,就認為是仁的全體,就等于“眾盲摸象,各執(zhí)一端?!比试诳鬃拥乃枷胫写砹撕芏?,從形而上的本體,到形而下萬事萬物的用,都歸到仁。

  現(xiàn)在樊遲問仁,孔子講的是對個人修養(yǎng)的仁,他說自己平常的言行,恭敬而誠懇,做事盡心負責任,對長官、朋友、部下,對任何人無有不盡心的。恭、敬、忠,這三個要點具備了的人,即使到了毫無文化的野蠻地區(qū),也是了不起的。這是仁的用,他希望學生們在內(nèi)圣外王的修養(yǎng),都能做到這個重點。

  是不是——士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上面曾經(jīng)講過“士”的觀念,從一般的習慣,認為古代所講的“士”就是知識分子,這個話實際上很籠統(tǒng)。古代的士,必須內(nèi)在的道德,外在的學識,兩方面都很好,才能稱作士。子貢這里請教孔子,怎么樣才叫士。

  孔子說,第一是“行己有恥”?!坝袗u”包括了很多意義,最基本的是自己的人格道德沒有污點,這是對于自己的要求。我們每人幾十年交來了許多朋友,其中的確有些人非常有恥,怕做錯了事,怕難為情,自己沒面子,不好意思。

  真正愛好面子這一點心思,培養(yǎng)起來,就是最高的道德。

  然后“使于四方”。“使于四方”,也可作社會關系來解釋。強調(diào)一點來說,這里可以認為是偏重于外交??鬃佑性S多國民外交的工作,乃至代表政府的外交工作,都是子貢去做。所以狹義來說,做外交要“行己有恥”,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外交官以外的人,一樣用得到。如果“行己有恥”,當外交官到外國去,對于職責、任務都能勝任愉快,這就叫士??鬃訛槭裁醋髌赝饨坏拇饛??我們要了解,孔子所處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非?;靵y,并不統(tǒng)一,各國諸侯,各自為政,處處用得到外交,和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一樣。我常說,讀《春秋左傳》,就可以了解現(xiàn)在這個時代,現(xiàn)在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放大。

  講到這一點,又涉及歷史哲學了,曾有人說歷史是重演的,也有人持反對的意見,認為歷史絕對不會重演的。這就成了歷史哲學上的爭論。而事實上歷史會不會重演呢?我們可先讀唐代竇鞏的一首詩“傷心莫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边@首詩全部都是哲學思想。東流的江水是一去不回的,但江水永遠在東流,歷史的原則是不會變,所以也可以說歷史是反復的。因此認為要了解今日的國際大勢,要讀歷史,尤其要讀《春秋左傳》,大原則不會錯的,不過要自己去領悟。

  因此我們讀了這段書,知道孔子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時代,認為“士”,有才能的人,在外交上能達成任務,辦得成功,是了不起的。子貢又問,這太高了,士也有各種各樣的,其次又該怎樣?孔子說,在宗族之間都稱他為孝子,在鄰里之中,地方人士都說他友愛,這也可稱為士了。

  子貢又問,再次一點該如何才是士?孔子說,到處要講信用,要守信。我們研究儒家思想,這一點要搞清楚,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些人要打倒它,實在不曉得活用。我們過去讀書,總是問這個孩子讀書讀通了沒有?不會問拿到文憑沒有;學問要讀“通”,要曉得活用的??鬃舆@里說的,一個人“言必信”,講了的話一定要兌現(xiàn)?!靶斜毓?,做事一定有結(jié)果,有始有終。這種人該不錯吧!可是孔子說“小人哉!”這樣是不錯,可以用在自己作人方面,但并不一定可以處理國家大事,這也可以叫作“士”。這是三種人才的分類。

  子貢于是再問,現(xiàn)在一般從政的人,老師以為他們怎樣?孔子說,那些都是為了領幾斗米,拿點薪水的人,不必談了?!岸敷庵恕?,這句話兩個觀念:一是只為了找個工作吃飯的人,哪里把國家天下事擺在心上,這種人算不了什么。一是可以解釋為車載斗量的普通人物,太多了,不必談。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猖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上面講了人才的分類,人格的看法,下面就引用孔子的評語,中行的人,就是行中庸之道的人,自己有中心的思想,而能調(diào)和、中和矛盾的思想或感情??鬃诱J為這種人才還是太少,不易得到。

  其次孔子欣賞兩種人,就是狂、狷之士,這種人往往是中流砥柱的人。就對交朋友而言,平常無所謂,到了真有困難時,能來幫忙的朋友,不是狂之士,就是狷之士。如何是狂?如何是狷?以前解說過,不必再重復了。

  有恒為成功之本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鄙品?!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弊釉唬翰徽级岩?。

  這一路下來,都是討論人的問題,以現(xiàn)代來說,包括了人才的分類、人格的類別、人性的研究,這些都與為政有關系,到這里孔子引用南方人的話。春秋戰(zhàn)國時的南方,像楚國,在長江以南,道家的思想比較發(fā)達。事實上現(xiàn)在也是如此,如湖南、貴州、四川一直到西藏,現(xiàn)代所謂的神秘學都比較發(fā)達。印度也是這樣,在南方神秘學比較發(fā)達,任何國家都是南方神秘學比較發(fā)達。北方的人個性堅強,行動果斷;南方人比較優(yōu)柔,也比較聰明。不但中國如此,外國也一樣。這是什么道理?

  擴大問題來研究,是因地質(zhì)影響人的個性,前面提過,顧祖禹著的《讀史方輿紀要》這本書,各地人的性格,都有其地方性的特點。

  古代把醫(yī)和巫放在一起的巫術,包括了符咒,這些都是神秘學,涉及精神力量的問題。說到這里,問題又大了,這里巫醫(yī),是古代巫與醫(yī)并稱。古代的記載,巫為巫祝,后來醫(yī)學有一科名“祝由科”,可也真靈。這些證明了人的精神可以控制物質(zhì),轉(zhuǎn)變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根本在精神。如湖南辰洲派的符箓,怪事很多。

  古代認為巫事雖是很淺薄的事,可是沒有恒心,就學不會??鬃釉谶@里引用南方人這個觀念來說“善夫!”認為這話非常對,是真理。為什么?任何人做事沒有決心,沒有恒心,都做不成。常聽人說中國功夫,什么是功夫?我說,方法加上時間,加上實驗,就等于功夫。有方法沒有用時間練習,怎么會有功夫?任何一種功夫都要有恒。下面孔子引用的兩句話,“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易經(jīng)》上恒卦九三爻辭,卜卦用的。意思是說做事情,修德行,如沒有恒心,做做停停,終歸沒有結(jié)果,很難為情。這雖然是卜卦用的話,但真正懂了有恒的道理,用來處事,就不必去求神問卜,只有“自求多?!绷?。這和后來荀子解說的:“善于易者不卜?!?br/>
  是同一意義。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兩句話用來解說前面所提到的“中行”的意義,是最恰當不過了。

  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夠調(diào)和左右矛盾的意見,而自己的中心思想還是獨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樣了,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別人縱然影響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關頭,意見沖突,相處就不會融洽,自然而然變成同而不和了。

  鄉(xiāng)愿之見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問孔子,假如有人,鄉(xiāng)黨社會中的人都說他好,都歡喜他,像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不可以絕對認可。子貢又說,假如大家都說他壞,又怎么樣?孔子說,也不可以如此隨便附和。不如鄉(xiāng)黨中的好人喜歡他,鄉(xiāng)黨中的壞人討厭他,才能斷定他的好壞。

  孔子這個道理,說明了一件事,就是我們現(xiàn)代說的“群眾心理是盲目的”。所以一個人對于善惡之間,很難判斷。辦地方選舉或在司法上判案子,就要注意,有時候群眾認為不對的,不一定真的不對;群眾認為好的,也不一定是好的。由此可見為政之難。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孔子說,君子之人,與他共事,容易得很。因為君子人多半愛人,多半平易近人,比任何人好相處;但是要想做些什么事討好他,就很難了。從歷史上看,許多好的大臣、好的領袖,都是這樣,向一個好的主管提供一個意見,只要差不多,他就會接納,準予酌情照辦;但要想使他真的心里很高興,就很難做到了。至于說不以光明正當?shù)耐緩剑胗懞盟?,那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君子人對于部下,信任、體諒、因才起用。因此,作為一個主管的,對部下的建議,認為可行就采納,不必問這人本身的學識夠與不夠。倘希望自己得到百分之百的滿意,對部下的品德、才能、知識各方面都要求第一流,則不易得。當主管的不必什么事都要自己計劃,要量才而用,舍掉部下的缺點,用他的長處,下面一定能達成任務,這就是“使人也,器之?!?br/>
  至于小人就很難共事。但是摸到他的心理,稍稍迎合一下,他就高興了;乃至其他一下,他都高興??墒切∪擞萌说臅r候,要求完備,樣樣要好,這做部下的就很難了。

  孔子這些話,都是從政的經(jīng)驗,這就是圣人。把人情世故,透徹到極點。因此我們知道做領導人的,用人不要過分要求,世上沒有樣樣都好的人,愛打牌的勸他少打一點,愛喝酒的勸他少喝一點。辦好了事,讓他去,不要求備。希望每一個部下都是孔子,道德又好,才能又好,太不可能了。如果孔子來做自己的部下,自己又是一個什么“子”,才能承當呢?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這又是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君子之人很舒泰,這個泰字,包括了很多意義:度量寬宏,胸襟開闊,光明爽朗,這就是泰。君子雖然很舒泰,態(tài)度絕不驕傲。小人既驕傲,又自卑,心里像貓爪一樣,到處都是毛病,心境就不泰然了。

  子曰:剛顏木訥,近仁。

  這一句話,包括一個人的三種個性。剛,很剛強,換句話說有脾氣,而且是很明顯的有脾氣,不對就是不對,絕不愿放在肚子里不響,教他做不合理的事情,他絕不干。毅,是果敢,有決斷。木訥,是看起來好象笨笨的,但很厚道、樸實。如這三個因素具備的人就太好了,再不然有其中的一點,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這里也來問,怎樣才算一個士,孔子這里和回答子貢的,有所不同了。孔子拿四個字來形容,他說一個人“切切偲偲,怡怡如也?!笨偸菍θ诵溥洌皇羌傩?,是內(nèi)心愉快,這就是士。對朋友切切偲偲,很親切,有感情,當然這個感情并不是每天請吃牛肉面,而是在朋友有困難時,伸出援手。在兄弟之間,非常愉快,不是冤家,真如骨肉,這樣就是士。這幾句話看起來好像教條,反省起來,我們每天對朋友、對同事、對兄弟都能愉快相處,和藹相親,就不易辦到,尤其對子路的個性正好下一針砭。

  國防第一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到這里,這一篇快作結(jié)論了,這篇開頭說:“世而后仁”,又說“善人為邦百年”才可以建立一個國家文化的基礎。我們知道周公、孔子,都在身死百年之后才慢慢弘揚出他的文化思想,然后影響了后世幾千年。

  至于軍備武功,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善人來領導,只要七年之間,就可以保家衛(wèi)國了?!凹慈帧保衍娛律系膰澜ㄔO做好,可以用兵應敵。但要有上面的重點——善人。善人并不只是做做好事,拿點衣服去送送人,做做冬令救濟的善人。這個善的意義很大,是包括了道德、學問、才能。這樣的人領導人民七年,就可以富國強兵了。

  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這是本篇的最后一段。我們翻開這篇第一段,是子路問政?,F(xiàn)在把孔子這句話放在《子路》這篇的最后作結(jié)論更妙。因為子路的個性比較沖動,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孔子罵過子路,“暴虎馮河”,只曉得用武力、用軍事,偏向于武功,而不懂得為政之道??墒窃谶@里的結(jié)論,卻主張一個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忘記國防,不能忘記軍事。如果不教人民軍事的知識和技能,不鞏固自己國防上的戰(zhàn)備,等于自己要把國家丟掉,是不可以的??鬃釉谠S多地方,表面上看起來,不大贊成用武力解決問題,但對于國防的戰(zhàn)備,他認為非常重要。個人的修養(yǎng)也是如此,隨時要準備戰(zhàn)斗的精神,但不輕易用兵。中國武功的道理也是一樣,練拳、練刀、練劍的人,要練到最高的武功,可不是為了輕易殺害別人,而主要在于求得和平的自衛(wèi)。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