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結論 國家南北的統(tǒng)一,經濟的繁榮,中外文化交流的昌盛,各個方面代表人物的杰出貢獻,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唐文化。唐文化不僅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
佛教是從天竺傳來的宗教。經過漢、魏、南北朝的漫長時間,傳布甚廣。隋文帝又大加提倡,到唐朝遂發(fā)展到最高點。道教是漢族自創(chuàng)的宗教。唐朝皇室自稱是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的后裔,有意扶植,形式上使與佛教有同等的地位。佛、道兩教為了搶奪權利,斗爭甚為劇烈,唐朝統(tǒng)治者忙于調劑兩教勢力,不使失去均衡。
佛、道兩教都是麻醉人民的毒品,和尚、道士都是懶饞無恥的寄生蟲。佛教勢力比道教大得多,它對民眾的禍害也更大。“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佛寺是兇惡的土地兼并者,又是奴隸制度封建農奴制度的保持者。天竺社會里一切黑暗、野蠻、落后、穢濁的事物,都借著佛菩薩的莊嚴相慈悲相作掩護,整套整套地搬運到中國來,勞苦民眾吃了它極大的苦頭。千年以后,看到當時佛教遺跡,雖然應該當作珍貴的文物加以保護,但想起它禍國殃民的罪惡,使人感到猶有余痛。統(tǒng)治階級為了求功德而造寺、造像以及各種耗費,不知流出了多少民眾的血汗。
伊斯蘭教、襖教、摩尼教、景教,都在唐朝時傳入。因為佛教先入為主,把所有宗教都抵制住了,這種以毒制毒的結果,使當時思想家只要努力反佛老(主要是反佛),就可能對歷史作出貢獻。
唐初,朝廷頒行《五經正義》、《五經定本》,對統(tǒng)一南北經學,是有作用的,但儒生的思想也受到束縛。只有少數(shù)士人(如啖助等),不甘屈服,敢于獨抒己見,以意說經。這是儒學由漢學系統(tǒng)轉向宋學系統(tǒng)的開始。安、史亂后,在藩鎮(zhèn)割據(jù)的政治局面下,儒者為講求統(tǒng)一而提倡《春秋》之學。這門學問,到宋朝,更為發(fā)達。
在百花盛放的唐文苑中,詩歌是最為鮮艷奪目的花朵。新型的律詩(近體詩)與舊型的古詩,競艷爭妍。在以千百計數(shù)的詩人中,王維、李白、杜甫是三個代表人物,他們的詩,是佛、道、儒三種思想的結晶品。儒家的思想感情、是非喜怒,最合乎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歷代詩評家對王維、李白或有異辭,而杜甫的“詩圣”地位從未動搖過。
詩境經唐人開發(fā)殆盡,唐末、五代人只能從詞的方面另辟新境。溫庭筠是詞的創(chuàng)始者,李煜是詞的擴大者。詞在晚唐、五代,好比詩在初唐,有發(fā)展的前途。
從西晉夏侯湛開始,醞釀已久的古文運動,到中唐韓愈時,始顯得波瀾壯闊。韓愈把儒學運動與古文運動結合起來,以儒家的忠孝思想反對佛教的無父無君思想(內容),以比較接近(距離甚遠的接近)口語的散文代替駢四儷六、廢話成堆的四六文(形式)。旗幟鮮明,所向無敵。韓愈的門徒李翱又吸取禪學,建立起儒學的心性說,宋儒擴而大之,從此佛成為儒的附庸。
《史通》是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書中所宣揚的“直筆”思想,對后世起著深遠的影響。由于階級的局限,劉知幾的所謂直筆,只能以地主階級的是非作標準。杜佑、賈耽、李吉甫等人著書,反對“非今是古”與“搜古略今”,也都是店朝學術界的有識之士。
唐朝科學、美術、音樂舞蹈的盛況,也是空前的。僧一行的歷法,孫思邈的醫(yī)學,吳道子等的繪畫,楊惠之的雕塑,都能超越前人。顏真卿破二王書體而創(chuàng)新書體,藝術成就很高。
輝煌燦爛的唐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各國人士不顧跋涉的艱難,來到中國,觀摩攝取。以唐朝首都長安為中心,中國各民族之間,中國與當時世界各國之間,形成了交流文化的巨大場面。這是完全合乎需要的。繁榮的唐文化,吸收了域外文化而愈益豐富多彩。唐文化傳播到東西方各國,起著推動各國文化發(fā)展的作用。各種文化必然要取長補短,相互交流。娶妻必娶異姓,男女同姓,其生不繁,文化交流也是一樣,所以文化交流愈廣泛,發(fā)展也愈益充分。文化輸出國不可自驕,文化輸入國不必自卑,某一國文化為別一國所吸收,這種輸入品即為吸收者所擁有。譬如人吃豬肉,消化后變成人的血肉,誰能懷疑吃豬肉的人,他的血肉是豬的血肉而不是人的呢!
佛教是從天竺傳來的宗教。經過漢、魏、南北朝的漫長時間,傳布甚廣。隋文帝又大加提倡,到唐朝遂發(fā)展到最高點。道教是漢族自創(chuàng)的宗教。唐朝皇室自稱是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的后裔,有意扶植,形式上使與佛教有同等的地位。佛、道兩教為了搶奪權利,斗爭甚為劇烈,唐朝統(tǒng)治者忙于調劑兩教勢力,不使失去均衡。
佛、道兩教都是麻醉人民的毒品,和尚、道士都是懶饞無恥的寄生蟲。佛教勢力比道教大得多,它對民眾的禍害也更大。“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佛寺是兇惡的土地兼并者,又是奴隸制度封建農奴制度的保持者。天竺社會里一切黑暗、野蠻、落后、穢濁的事物,都借著佛菩薩的莊嚴相慈悲相作掩護,整套整套地搬運到中國來,勞苦民眾吃了它極大的苦頭。千年以后,看到當時佛教遺跡,雖然應該當作珍貴的文物加以保護,但想起它禍國殃民的罪惡,使人感到猶有余痛。統(tǒng)治階級為了求功德而造寺、造像以及各種耗費,不知流出了多少民眾的血汗。
伊斯蘭教、襖教、摩尼教、景教,都在唐朝時傳入。因為佛教先入為主,把所有宗教都抵制住了,這種以毒制毒的結果,使當時思想家只要努力反佛老(主要是反佛),就可能對歷史作出貢獻。
唐初,朝廷頒行《五經正義》、《五經定本》,對統(tǒng)一南北經學,是有作用的,但儒生的思想也受到束縛。只有少數(shù)士人(如啖助等),不甘屈服,敢于獨抒己見,以意說經。這是儒學由漢學系統(tǒng)轉向宋學系統(tǒng)的開始。安、史亂后,在藩鎮(zhèn)割據(jù)的政治局面下,儒者為講求統(tǒng)一而提倡《春秋》之學。這門學問,到宋朝,更為發(fā)達。
在百花盛放的唐文苑中,詩歌是最為鮮艷奪目的花朵。新型的律詩(近體詩)與舊型的古詩,競艷爭妍。在以千百計數(shù)的詩人中,王維、李白、杜甫是三個代表人物,他們的詩,是佛、道、儒三種思想的結晶品。儒家的思想感情、是非喜怒,最合乎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歷代詩評家對王維、李白或有異辭,而杜甫的“詩圣”地位從未動搖過。
詩境經唐人開發(fā)殆盡,唐末、五代人只能從詞的方面另辟新境。溫庭筠是詞的創(chuàng)始者,李煜是詞的擴大者。詞在晚唐、五代,好比詩在初唐,有發(fā)展的前途。
從西晉夏侯湛開始,醞釀已久的古文運動,到中唐韓愈時,始顯得波瀾壯闊。韓愈把儒學運動與古文運動結合起來,以儒家的忠孝思想反對佛教的無父無君思想(內容),以比較接近(距離甚遠的接近)口語的散文代替駢四儷六、廢話成堆的四六文(形式)。旗幟鮮明,所向無敵。韓愈的門徒李翱又吸取禪學,建立起儒學的心性說,宋儒擴而大之,從此佛成為儒的附庸。
《史通》是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書中所宣揚的“直筆”思想,對后世起著深遠的影響。由于階級的局限,劉知幾的所謂直筆,只能以地主階級的是非作標準。杜佑、賈耽、李吉甫等人著書,反對“非今是古”與“搜古略今”,也都是店朝學術界的有識之士。
唐朝科學、美術、音樂舞蹈的盛況,也是空前的。僧一行的歷法,孫思邈的醫(yī)學,吳道子等的繪畫,楊惠之的雕塑,都能超越前人。顏真卿破二王書體而創(chuàng)新書體,藝術成就很高。
輝煌燦爛的唐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各國人士不顧跋涉的艱難,來到中國,觀摩攝取。以唐朝首都長安為中心,中國各民族之間,中國與當時世界各國之間,形成了交流文化的巨大場面。這是完全合乎需要的。繁榮的唐文化,吸收了域外文化而愈益豐富多彩。唐文化傳播到東西方各國,起著推動各國文化發(fā)展的作用。各種文化必然要取長補短,相互交流。娶妻必娶異姓,男女同姓,其生不繁,文化交流也是一樣,所以文化交流愈廣泛,發(fā)展也愈益充分。文化輸出國不可自驕,文化輸入國不必自卑,某一國文化為別一國所吸收,這種輸入品即為吸收者所擁有。譬如人吃豬肉,消化后變成人的血肉,誰能懷疑吃豬肉的人,他的血肉是豬的血肉而不是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