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二)守衛(wèi)京師與英宗復位

中國通史 作者:范文瀾 撰


  (二)守衛(wèi)京師與英宗復位 一、景帝即位 英宗被俘后由賽刊王押解見也先,也先大喜,說:“我常告天,求大元一統(tǒng)天下,今果有此勝”。將英宗送到伯顏帖木兒營里管押,由被俘的明校尉袁彬伴宿。

  英宗命袁彬寫信給明廷,告知被俘情況,要皇室以珍寶金銀去贖他。原在瓦剌軍營的明使者千戶梁貴將信送到懷來,當夜轉送京師?;侍髮O后和皇后錢后立即裝運宮中金寶文綺,于十七日午派太監(jiān)送到居庸關外瓦剌軍營。這時,明英宗已被也先由宣府押解到大同。

  明廷無主,孫太后命英宗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召集群臣商議戰(zhàn)守之策。翰林侍講徐珵倡言南遷避難。兵部侍郎于謙等人堅決反對,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明史·于謙傳》)。太監(jiān)金英將徐珵叱出。復職的禮部尚書老臣胡濙與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均附和于謙,堅主戰(zhàn)守,孫太后與郕王委付于謙備戰(zhàn)、抗御瓦剌。

  明京師勁甲精騎多已陷沒,所余兵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于謙于受命的次日(八月十九日)即奏請調南北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以及寧陽侯陳懋所率的浙兵亟赴京師守衛(wèi)。同日又命移通州倉糧入京師。各地軍兵陸續(xù)到來,京師人心漸趨安定。八月二十一日于謙升任為兵部尚書。

  八月二十三日,郕王登臨午門理政,右都御史陳鎰等奏請族誅王振家屬以安人心。群臣悲憤,哭聲震殿陛。王振黨羽錦衣衛(wèi)指揮馬順叱罵,喝逐群臣,給事中王竑奮起抓住馬順的頭發(fā),說:“若曹奸黨,罪當誅”,群臣一哄而上,將馬順打死,又索要王振黨宦官毛貴、王長隨二人。太監(jiān)金英見事緊急,將毛、王從宮門推出,也被群臣打死。又有人將王振侄王山捆縛,人爭唾罵,朝班大亂。郕王想退避回宮,于謙排眾向前,請郕王宣告:“順等罪當死”,毆擊馬順等的官員皆不論罪,又把王山縛至刑場,凌遲處死。王振家族無少長皆斬,抄沒其家產。于謙當機立斷,處理得宜,使混亂的局面迅速得到平息。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說:“國家正賴公耳,”于謙薦陳鎰安撫畿內軍民。王振黨徒宦官郭敬、彭德清從大同逃歸京師,也被抄家下獄。王振一黨干政誤國,早已為群臣所痛恨,于謙清除王黨以穩(wěn)定政局,激勵群臣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野為之一振。

  土木敗后,宣府成為一座孤城,人情洶懼,官吏軍民紛然爭出,巡撫羅亨信仗劍坐城下,下令說:“出城者斬”。又與總兵楊洪等諸將盟誓,為朝廷死守宣府。也先三次率軍進攻宣府,挾持明英宗,要脅開城,都被羅亨信等拒絕。也先只得退去。于謙奏請獎諭羅亨信,晉封楊洪為昌平伯,以伸張抗敵的正氣。

  也先自宣府引兵改道南下,進逼京師。保衛(wèi)京師的大戰(zhàn),迫在眼前。于謙破格選調將官,加強防御。升任廣東東莞縣河泊所閘官羅通為兵部郎中,守居庸關。派遣四川按察使曹泰守紫荊關,撫恤軍民。在陽和敗退后被貶降的原都督石亨熟知邊情軍事,智勇善戰(zhàn),于謙奏請起用總掌京兵五軍大營,進為右都督。

  郕王受命監(jiān)國后,孫太后又立英宗子見濬為皇太子,年僅三歲。九月一日,群臣合請皇太后立郕王即帝位以安人心。孫太后準議,郕王卻驚讓再三,避歸王宅。于謙對郕王正色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郕王由群臣擁戴于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明憲宗成化時追謚景皇帝。南明上廟號代宗),尊英宗為太上皇,改明年年號為景泰。景帝即位,以穩(wěn)定動蕩的明廷政局。于謙等主戰(zhàn)諸臣更得以全力奮戰(zhàn)。

   二、守衛(wèi)京師之戰(zhàn) 景帝即位后,倚信于謙等,積極籌劃抗御瓦剌。

  九月初七日,于謙推薦遼東都指揮范廣為副總兵,協(xié)助石亨佐理京營。大同總兵劉安擅離職守,進京求封賞,被群臣彈劾禁錮。

  十五日,景帝依于謙薦,任命固守大同的副總兵都督同知郭登佩征西將軍印為總兵官,鎮(zhèn)守大同。隨后,又依于謙議,命監(jiān)察御史白圭、李賓等十五人,往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各府縣招募民壯,就衛(wèi)所操練,聽調策應。

  十月初一日,也先和脫脫不花率領瓦剌軍挾明英宗至大同,被郭登拒絕。也先繞過大同南進。前哨精騎二萬于初三日抵紫荊關北口,另一路瓦剌軍從古北口南進,過洪州堡進攻居庸關,轉攻白羊口(居庸關西南)。初八日攻破白羊口,明守將謝澤戰(zhàn)死。

  明廷接到郭登的戰(zhàn)報,京師戒嚴。初五日詔諸王派兵入衛(wèi)。初八日,命于謙提督各營軍馬,將士皆受節(jié)制,劉安協(xié)守京師。分遣諸將率軍二十二萬列陣于京師九門外:總兵官石亨副總兵范廣、武興列陣于德勝門,都督陶瑾于安定門,廣寧伯劉安于東直門,武進伯朱瑛于朝陽門,都督劉聚于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于阜成門,都指揮李端于正陽門,都督劉德新于崇文門,都指揮楊節(jié)于宣武門,皆受石亨節(jié)制。于謙親至德勝門石亨軍營,抵御瓦剌的主攻部隊。初九日下令“有盔甲軍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斬”(《英宗實錄》卷一八四)。各軍至城外部署完畢后,即關閉城門,以示背城死戰(zhàn)的決心。又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后隊斬前隊”(《明史·于謙傳》)。于謙躬擐甲胄,率先士卒,以忠義諭三軍,人人感奮。

  初九日,也先抵紫荊關,督促瓦剌軍攻關。投降瓦剌軍的明宦官喜寧引瓦剌軍由山間小路越過山嶺,腹背夾攻關城,守備都御史孫祥、都指揮韓清戰(zhàn)死,紫荊關被攻破。瓦剌軍由紫荊關和白羊口兩路進逼北京。十月十一日,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將明英宗幽禁在德勝門外空房內以為要挾(袁彬《北征事跡》)。都督高禮、毛福壽襲擊瓦剌軍于彰義門北,殺敵數百人,奪還所掠千余人。喜寧向也先建策,要明臣出迎英宗。明廷以通政使參議王復、中書舍人趙榮到也先營見英宗。也先對王復等說:“爾小官,可令胡濙、于謙、王直、石亨、楊善等來”。

  瓦剌軍散騎到德勝門窺探明軍陣勢。于謙知瓦剌軍將攻德勝門,命石亨伏兵于道路兩側空房中。瓦剌軍來攻,明軍佯為敗退,瓦剌萬余騎追來,明軍神機營的火炮、火銃齊發(fā),石亨伏兵突起夾攻。副總兵范廣,躍馬陷陣,部下奮勇作戰(zhàn)。瓦剌軍大敗,也先弟平章孛羅卯那孩,被火炮擊斃。瓦剌軍轉至西直門進攻,明守將都督孫鏜率軍迎戰(zhàn),斬瓦剌軍前鋒數人,瓦剌軍北退,孫鏜率軍追擊,瓦剌軍增兵合圍,孫鏜退到城邊。給事中程信在城上發(fā)炮轟擊瓦剌軍,高禮、毛福壽率兵來助戰(zhàn),石亨也派兵來援,瓦剌軍三面受敵,被迫退去。

  瓦剌軍自德勝門和西直門退走后,又在彰義門進攻。于謙命副總兵武興、都督王敬、都指揮王勇率軍迎戰(zhàn)。以神銃列于前,弓矢短兵次之,挫敗了瓦剌軍的前鋒。明后軍陣亂,瓦剌軍乘勢反擊,武興中流矢死。瓦剌軍追到土城,當地居民登屋號呼,投磚石阻遏瓦剌軍。王竑、毛福壽軍趕來支援,瓦剌軍撤退。

  明軍抗御瓦剌,屢獲勝利,士氣旺盛。進攻居庸關的五萬瓦剌軍,也被守將羅通擊退,羅通三次出關追擊,斬獲甚眾。也先得知各地援軍將集,于十五日夜拔營北撤。于謙命石亨等舉火發(fā)火炮轟其營,瓦剌軍死者萬余人。也先自良鄉(xiāng)西退,沿途大掠,在昌平焚毀皇陵寢殿。十七日,也先擁明英宗由紫荊關北退。昌平伯楊洪自宣府率兵二萬入援京師,受命與孫鏜、范廣軍追擊瓦剌。二十四日楊洪追至霸州,敗瓦剌軍,俘擄敵軍四十八人,奪還被擄人口萬余。二十五日,孫鏜、范廣追敗瓦剌軍于固安。到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全部退至塞外,京師解嚴。景帝、于謙領導的守御京師之戰(zhàn)取得了勝利。

   三、瓦剌議和 瓦剌兵退后,景帝封賞諸臣,加于謙少保,總督軍務,石亨為武清侯,楊洪為昌平侯。依翰林學士陳循議,留楊洪守京師。于謙上言,宣府居庸宜加防守,命左都督朱謙鎮(zhèn)守宣府,令都御史王竑守居庸關。

  瓦剌汗脫脫不花在遼東,聞也先兵敗,即遣使向明朝貢馬。也先仍圖再舉?;鹿傧矊幭蛞蚕冉ú撸鞴幭?,進取江南,立英宗于南京,以與北京對峙。一四五○年春,也先率軍三萬攻掠寧夏,繼而轉攻大同。大同總兵官郭登率軍士八百人奮勇迎擊,破也先軍數千,斬首二百余,俘獲甚眾,追擊四十余里。郭登以功進封定襄伯。也先敗后,命喜寧充使者,偽稱奉明英宗命,入野狐嶺探聽明廷內情,被明軍擒獲,押解北京。群臣上章,斥喜寧投敵,罪不容誅。景帝將喜寧凌遲處死。

  一四五○年六月,也先派遣使臣來京師議和,聲言愿送明英宗還京。景帝命群臣聚議,王直、于謙都主張遣使回報。景帝升任禮科都給事中李實為禮部右侍郎,持敕書出使瓦剌,見英宗。也先見敕書中只說議和,不說迎駕。要李實回告明廷,遣太監(jiān)一、二人,老臣三、五人前來迎接英宗。又另派使臣到京師陳述此意。景帝依群臣議,遣右都御史楊善等于七月間到也先營地議和,敕書仍未明言迎駕。也先要楊善迎回英宗,派頭目七十人護送,取道宣府進京。八月十五日,英宗到達北京。景帝即位詔中原有“上大兄皇帝尊號為太上皇帝,徐圖迎復”等語。英宗回京,以太上皇居處南宮,不見群臣。

  也先送還英宗后,恢復與明朝的互市貿易,依舊例派遣貢使。

   四、英宗復位 景帝迎回英宗后,無意讓位,對南宮嚴加防范,不準與廷臣交往,英宗也以喪師辱國,身為敵虜,無顏復辟。景帝即位前,英宗子見濬已立為太子。一四五二年景帝將太子廢為沂王,另立王子見濟為太子,以圖鞏固景帝一系的皇權。次年,太子見濟病死。無兄弟。再建皇儲,又成為朝臣關注的大事。一四五四年五月,御史鐘同、禮部郎中章綸先后上疏,請復立沂王見濬。景帝將鐘、章二人交錦衣衛(wèi),嚴刑榜掠,逼問是否與南宮交通。鐘同被打死。章綸下錦衣衛(wèi)獄。此后,景帝對身居南宮的太上皇,更為防范,嚴加監(jiān)視。

  景帝倚信于謙等重臣,擊退也先軍,挽救了危難中的明朝。在位八年,整飭軍政,大體上保持著穩(wěn)定的政局,但始終為皇位的承襲所困擾,不能做出妥善的處置。景泰八年(一四五七年)正月,景帝病危,群臣上章請擇立繼承人。景帝仍一味拖延,苦無良策。

  統(tǒng)領京營兵權的武清侯石亨見景帝垂危,與都督張軏、太監(jiān)曹吉祥等密議,與其復立十歲的見濬為太子,不如請?zhí)匣视⒆趶臀唬傻霉p。乃與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徐珵改名有貞)共謀廢立,向英宗密陳。正月十六日夜,石、徐策劃,由張軏率領兵士千人在四更時進入皇城,直抵南宮。扶擁英宗入東華門,至奉天殿升座。十七日黎明,鐘鼓齊鳴,宣告太上皇復位。二十一日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病中的景帝,于二月朔日被廢為郕王,遷居西宮,十余日后病死。

  明英宗由臣僚太監(jiān)倉促擁出,奪取皇位,時稱“奪門”。復位后,擁立諸臣誅殺景帝近臣,又相互爭奪權利,相繼被誅除。明王朝再陷于動蕩之中。

  殺于謙——英宗復位,隨即逮捕于謙、陳循等下獄治罪。徐有貞以本官兼翰林學士,入值內閣,掌機務,又晉職為兵部尚書。晉封石亨為忠國公、張軏為太平侯,楊善為興濟伯,袁彬為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于謙被誣陷以謀立藩王罪立即處斬。定獄時,英宗說“于謙曾有功”,徐有貞即向前說:“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于謙處死后,又進而誅除“于謙黨”。都督范廣得于謙倚任,石亨奏斬范廣。大同總兵郭登被奪去伯爵,遣為南京都僉事。石亨從子石彪因參與擁立,封定遠伯,為大同副總兵。于謙有功無罪,只是因為皇室奪門而被誣處死,天下人都知為冤枉。死后,由其婿朱驥收遺骸,葬于于氏故鄉(xiāng)杭州。于氏墓與西湖相望,受到歷代志士仁人的憑吊。

  除徐有貞——徐有貞原名徐珵,在瓦剌來侵時曾力主南遷,為朝野所不齒。擁英宗復位,得掌朝政,殺于謙后,又于三月間晉為武功伯,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勢傾朝野。石亨與曹吉祥等擅權納賄,強占民田,被御史彈劾。徐有貞贊和彈章。石、曹等遂密謀除徐。錦衣衛(wèi)宦官門達構陷徐有貞排陷石亨,圖擅威權,六月間逮徐下錦衣衛(wèi)獄審訊,不得罪證。乃指斥徐有貞在草擬誥詞中,自詡“纘禹神功”,無人臣禮,罪當死。七月,赦為平民,謫戍云南金齒。

  除石亨——石亨、曹吉祥除徐有貞后,恃功要賞,權勢日盛。曹吉祥養(yǎng)子曹欽以隨從奪門之功,封昭武伯。門下冒功得官者近千人。石亨弟侄家人親故冒功得功者多至數千人。曹、石公然納賄賣官,在朝專權跋扈。英宗也漸感難制,對入值內閣的吏部尚書李賢說:此輩干政,四方奏事者先至其門,為之奈何?李賢對答說:陛下惟獨斷,則趨附自息(《明史·李賢傳》、李賢《天順實錄》)。石亨自掌京營兵權,侄石彪鎮(zhèn)守大同,內外呼應,對京師是很大的威脅。一四五九年七月,英宗召石彪還京,石彪拒不從命。千戶楊斌等入京保奏。英宗拷問楊斌,得知是石彪指使,更加疑慮。八月,敕令石彪疾馳入京,下錦衣衛(wèi)獄。朝臣紛紛劾奏石亨“招權納賄,肆行無忌”。原來依附石亨、曹吉祥的錦衣衛(wèi)指揮逯杲,見石、曹將失勢,密奏石亨與從孫石俊造妖言,專伺朝廷動靜,謀反行跡顯著。英宗逮石亨下獄,次年二月死于獄中。石彪、石俊均被處死。石亨門下冒功得官者被罷黜四千余人。

  誅曹吉祥——石亨敗后,太監(jiān)曹吉祥自知難以保全,侄曹欽也遭彈劾,乃結納俘降的蒙古士兵,策劃再次起兵奪門。密約天順五年(一四六一年)七月初二日黎明前舉事,曹欽領兵入宮廢英宗,立太子,曹吉祥領禁兵內應。起事前與士卒五百余人夜飲待旦。都指揮馬亮(完者禿亮)離席去朝房向值所的恭順侯吳瑾告密。是夜,懷寧伯孫鏜奉命領京兵出征甘州、涼州瓦剌孛來部,兵部尚書馬昂監(jiān)軍。孫鏜夜宿于朝房待黎明陛辭。聞報即上書告曹欽反,自宮門門隙投入。英宗隨即逮捕曹吉祥,緊閉皇城及京師九門。曹欽與弟曹鉉、曹■、曹鐸等領兵至長安門,不得入,即令兵士去逯杲家殺死逯杲,又殺死彈劾曹欽的都御史寇深,在朝房砍傷李賢。孫鏜聚集征西京軍二千人,工部尚書趙榮在街市上收集從者數百人,合擊曹軍。兵部尚書馬昂領兵殿后。曹欽兵敗,逃至家中,投井自殺,曹鉉、曹鐸、曹■等敗死。英宗親登午門,詔下曹吉祥獄,次日,以磔刑處死。吳瑾在與曹軍作戰(zhàn)中戰(zhàn)死,追封涼國公。孫鏜進封懷寧侯。馬昂、李賢加太子少保。

  門達構陷——英宗誅曹、石后,曾問李賢奪門之事。李賢回答說;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后?當時幸而成功,萬一事機泄露,不知置陛下于何地?又說:如果郕王死后,由群臣表請陛下復位,何用擾攘?這些人又何得升賞,擅權納賄?老成耆舊,依然在職,何至有殺戮降黜之事?英宗開始察覺徐有貞、石、曹等擁他復位,乃是邀功攬權的陰謀。奪門不可提倡。詔令此后不準再用“奪門”一詞,只稱復位。英宗復位后,老成耆舊于謙等被殺,王直、胡濙等也隨即告老致仕。依信的朝臣首推李賢,倚信的內官則是告發(fā)徐有貞的門達。門達任鎮(zhèn)撫司都指揮僉事,令官校四出偵察官員的隱事,脅迫索賄。內官迫害文臣之風再起,朝野側目。門達得勢,又謀構陷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袁彬。一四六三年冬,袁彬被逼誣伏。髹工楊塤為袁彬訟冤。門達拘捕楊塤,又逼令誣告李賢。楊塤假意允諾,在廷上揭露門達指使他誣陷,李賢得以免禍。英宗釋袁彬,調任南京錦衣衛(wèi),帶俸閑住。但對門達并未治罪。

  天順八年(一四六四年)正月,英宗病死,年三十八歲。

   五、憲宗嗣立 英宗復位后,復立子見濬為皇太子,改名見深。英宗死前,召李賢及太子見深至,面諭傳位。見深(憲宗)奉詔即皇帝位,年十八歲。

  英宗晚年,已自悔“奪門”之不當。憲宗即位后,閣臣李賢等受命輔政,于奪門以來的諸政,重加厘正,以爭取朝野的支持。(一)誅門達。英宗倚用門達,朝野側目。英宗病危之際,門達結納太子東宮內侍王綸。王綸與翰林侍讀學士錢溥密謀,太子即位后,錢溥代李賢輔政。臣下揭發(fā)其事,憲宗怒斬王綸,貶謫錢溥去廣東順德,門達貶謫貴州。言官劾奏門達,罪不止此,交付都察院會同九卿廷訊。二月,右都御史李賓等奏上門達罪狀,“素恃恩寵,不畏法度”?!扳杵湟庹?,過求細故,必加陷害。屢興大獄,巧于鍛練。別置獄舍,以鞠罪囚”,“又縱令子弟為奸利事,交通外人,多納賄賂”。(《憲宗實錄》卷二)憲宗命將門達處斬(后遇赦,遣戍廣西南丹衛(wèi))。錦衣衛(wèi)指揮張山也以同謀殺人罪處斬。其余黨羽多被謫戍或降調。(二)復任官員。憲宗即位,對在“奪門”事件中獲罪或遭石亨、門達等人構陷貶謫的官員,相繼復官,任以要職。李賢進為少保、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原錦衣衛(wèi)都指揮僉事袁彬被召回京復職,仍掌錦衣衛(wèi)事。英宗復位后,以翰林院修撰入值內閣的岳正,曾遭曹、石構陷下獄,遠戍肅州。憲宗復岳正原官,入值經筵,纂修《英宗實錄》(次年得罪,出為興化知府)。原御史楊瑄、張鵬等因劾奏曹吉祥、石亨而被誣得罪,免官謫戍。憲宗恢復楊瑄、張鵬等原官,又任楊瑄為浙江按察副史,張鵬為福建按察使。憲宗在復任前朝遭陷官員的同時,又對因“奪門”得功的官員及襲爵的子嗣,予以革罷。孫太后(宣宗后)兄孫繼宗原襲父孫忠會昌伯爵,以奪門功進封會昌侯,掌后軍都督府。憲宗即位,因是外戚親臣,封侯如故,并命提督十二團營兼督五軍營,與李賢同知經筵事,監(jiān)修英宗實錄,參預朝議。憲宗鑒于營軍奪門之變,故任外戚獨掌兵權,為前朝所未有。(三)昭雪于謙。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年)二月,監(jiān)察御史趙敔(音語yǔ)上疏,請為于謙一家雪冤,“死者贈官遣祭,存者復官”。憲宗說,朕在青宮,就聽說于謙冤枉。于謙實有社稷之功,而濫受無辜之慘。準依御史言施行。于謙子冕原被遣戍龍門,赦免還家。次年,恢復官職為府軍前衛(wèi)副千戶。憲宗又遣使臣馬璇諭祭于謙墓,翰林院代撰祭文,說:“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恃,為權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復卿子官,遣人諭祭。嗚呼,哀其死而表其生,一順乎天理,厄于前而伸于后,允愜乎人心。(下略)”(《憲宗實錄》卷三三)憲宗的祭文,在民間廣泛傳誦,民怨稍平。

  憲宗倚靠李賢等顧命舊臣,為奪門之變厘定是非,扶正驅邪,順乎人心,穩(wěn)定了新朝的統(tǒng)治。但年輕的憲宗依然倚重宦官,處理政務。即位后二月,即由中官傳旨封授文思院副使,由此形成皇帝內批授官、中官傳旨的先例,稱為傳奉官。中官既參預授官,求官者遂向中官請托,以冀升擢?;鹿贆鄤莞罅恕?br/>
  憲宗即位后,朝政多依李賢。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李賢病死,年五十九。李賢死后,憲宗倚靠的親信,是宮中的萬貴妃。萬氏,山東諸城人。父為縣吏得罪遣謫,萬氏四歲時即被獻入宮廷服役。及長,為孫皇后(宣宗后)宮女。憲宗為太子時,孫太后賜萬氏侍太子東宮,深得寵幸。憲宗時年十六歲,萬氏已三十五歲。憲宗十八歲即位,納為才人(較低等級的嬪妃)。成化二年,生皇長子,進為貴妃。憲宗出游,萬貴妃戎裝男服,佩劍侍從。宮中諸事,亦多由萬貴妃操持。(一)控馭宦官。憲宗倚用宦官,甚于前朝。《明史·萬貴妃傳》說:“中官用事者,一忤(萬妃)意,立見斥逐”。萬貴妃主宮內事,控馭宦官,時加斥逐,宦官的權勢因而受到限制。(二)操縱錦衣衛(wèi)。萬貴妃晉封后,父萬貴、兄萬喜均為錦衣衛(wèi)指揮使。數年后,萬貴病死。萬喜進為都指揮同知。弟萬通任指揮使、萬達為指揮僉事。錦衣衛(wèi)偵察百官、統(tǒng)領詔獄。萬貴妃命父兄任職錦衣衛(wèi),從而控制了朝官。(三)結納閣臣。李賢死后,原在內閣的陳文,素以緘默自恃。大學士彭時,被譽為“端謹和介”(《國榷》語)。曾遭石亨陷害的舊臣商輅在李賢死后,再入內閣,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明史·商輅傳》語)。翰林學士四川眉州人萬安,于成化五年(一四六九年)入內閣,參機務。萬安經由內侍宦官與萬貴妃敘族譜,自稱侄。萬貴妃樂為結納。萬安妾王氏為萬貴妃弟萬通之妻妹。萬通妻出入宮掖與萬安家,宮內與內閣得以時通聲氣。萬貴妃也因而得知閣臣行止。憲宗即位數年,即怠于政事、耽于享樂。萬貴妃內控中宦,外結閣臣,又有父兄操掌錦衣衛(wèi),從而助憲宗控制了朝廷政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