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影響中國的100次事件 作者:張秀平,王曉明主編


  《中國100系列叢書》是不同于一般通史著作的讀物。它是以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事件、戰(zhàn)爭、著作、文化為線,通過敘述100個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影響,為發(fā)明創(chuàng)造、學術文化和中外關系的發(fā)展與開拓而作出貢獻的人物;100件在中國歷史上的諸多王朝更替之際、學術流派的紛爭、宗教史上的教派斗爭之時及重大歷史轉折關頭所發(fā)生的事件;100次為統(tǒng)一、為正義、為爭霸或為奪權而進行的戰(zhàn)爭;100本翔實、系統(tǒng)地記錄中國數千年科學文化歷史的典籍和100種光輝燦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學術文化、語文文化、民俗文化、器物文化,來概括中國通史(1919年前)的精髓的。

  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我們的祖先曾經創(chuàng)造了數以千萬計的文化結晶,導演過數以萬次的威武雄壯的戰(zhàn)爭活劇,也發(fā)生過無數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事件,涌現了成千上萬個富有創(chuàng)造、千姿百態(tài)的人物,遺留下浩瀚無垠、汗牛充棟的歷史文化典籍。

  這套《叢書》對這些人物、事件、戰(zhàn)爭、著作、文化的選擇,都以“100”為限,只是表明它們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影響。雖然這種有限的“百題”系列,比之于無限的中國歷史真實的存在,是可謂掛一漏萬、滄海之粟,但卻是一種謀求介紹中國歷史知識的新的追求和嘗試。人們可以從中了解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外交家的智慧和風采、了解紛紜復雜的歷史事件的真相與內幕,了解刀光劍影、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較量以及精神歷史文化的形成的真諦。“文章極處無奇巧”,將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以人、事、戰(zhàn)爭、著作、文化等五大專題來概括,既簡明,又扼要,適合當代讀者讀書、讀史的趣向。這是《中國100系列叢書》的宗旨之所在。

  戰(zhàn)爭是最著名的流血事件;著作則是文化結晶的載體。

  《中國100系列叢書》中的《影響中國的100個人物》、《影響中國的100次事件》、《影響中國的100次戰(zhàn)爭》、《影響中國的100本書》、《影響中國的100種文化》,雖然仍未脫出中國歷史著作的政治(人、事)、經濟(事、書(典章制度))、軍事(戰(zhàn)爭)、文化(書、專題文化)為綱的窠臼,但將《100次戰(zhàn)爭》和《100本書》,從事件和文化中單獨析出,獨立成卷,更加突出了戰(zhàn)爭這個流血政治在中國幾千年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突出了中國源遠流長的史學著作、哲學著作、科技著作、地理著作、天文歷算及醫(yī)藥著作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和作用,這也符合中國歷史的實際。與世界文明發(fā)展史的脈絡相比較,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同之處之所在。

  本書各卷內容,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分則獨立成卷,合則融為整體?!队绊懼袊?00個人物》中,列舉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武則天、宋太祖、遼圣宗、成吉思汗、康熙等帝王;老子、孔子、墨子、莊子、荀子等思想家;周公、諸葛亮、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岳飛、林則徐等將相;扁鵲、張衡、蔡倫、張仲景、祖沖之、李時珍等著名科學家、醫(yī)學(藥)家;屈原、司馬遷、班固、王羲之、李白、杜甫、司馬光、曹雪芹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旅行家;陳勝、項羽、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農民起義領袖;張騫、班超、玄奘、鑒真、文成公主等民族關系和中外交通史上的先行者;孫武、孫臏等軍事理論家?!叭耸巧鐣嵺`的主體,歷史是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動而已”。本書列舉的100個作為個體的人,或大浪淘沙,或艱難玉成,但都在創(chuàng)造中國歷史的實踐中扮演一定或重要角色,承認個人在創(chuàng)造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通過對這些人物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寫出他們的神韻、性格、思想、氣質、情感、欲望、愛好等等,這是史學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本書對這些人物的述寫,則主要挑選傳主一生中對中國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事跡進行描寫、敘述,“寓論于史”,別開生面。讀者也可以見仁見智,按照評價歷史人物的客觀標準和主觀愛好,排定這些人物的座次。

  《影響中國的100次事件》中,既有商湯滅夏、三家分晉、楚漢之爭、三國鼎立、三分歸于西晉、北魏統(tǒng)一北方、隋文帝統(tǒng)一南北、陳橋兵變、靖康之變等封建王朝更替之際的著名事件,也有百家爭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白虎觀會議等學術流派的紛爭;既有焚書坑儒、魏武滅佛、神不滅和神滅論風波等宗教史上的教派教義之爭,也有商鞅變法、鹽鐵會議、隋文帝改革、永貞革新、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洋務運動等政治、經濟的改革和改良;既有王莽改制、慶歷新政和慶歷黨爭、袁世凱復辟帝制、吳楚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等進步和保守的斗爭,也有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康熙撤藩與平定三藩之亂等統(tǒng)一和分裂的斗爭;既有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北魏各族人民大起義、隋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等等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也有漢武帝抗擊匈奴,岳飛抗金、戚繼光抗倭、康熙帝抗擊沙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的反壓迫、反侵略斗爭。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或建立新朝,一統(tǒng)天下;或推翻舊制、解放生產力;或反抗外來侵略和民族壓迫;或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和改良,等等。有的可歌可泣、令人奮起;有的復雜多變,令人深思。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fā)展。從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有所借鑒、有所啟示。

  《影響中國的100次戰(zhàn)爭》中,有決定或影響某一階段歷史發(fā)展進程的重大戰(zhàn)爭,如涿鹿之戰(zhàn)、牧野之戰(zhàn)、越滅吳之戰(zhàn)、晉滅吳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隋滅陳之戰(zhàn)、蒙金之戰(zhàn)、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辛亥武昌起義戰(zhàn)役等等;有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zhàn)爭,如黃巾農民起義戰(zhàn)爭、隋末農民戰(zhàn)爭、唐末農民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的戰(zhàn)役及捻軍、回民大起義等等:有為維護統(tǒng)一和反對落后的生產方式的侵擾而進行的戰(zhàn)爭,如西漢平定七國叛亂之戰(zhàn)、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zhàn)、隋反擊突厥之戰(zhàn)、唐反擊東突厥之戰(zhàn)、宋遼戰(zhàn)爭、宗澤東京保衛(wèi)戰(zhàn)、和尚原之戰(zhàn)、順昌之戰(zhàn)、柘皋之戰(zhàn)、釣魚城之戰(zhàn)、清平定三藩叛亂之戰(zhàn)、清平定準噶爾叛亂之戰(zhàn)等等。有反抗外來民族和侵略的重大戰(zhàn)爭,如明東南沿海的抗倭之戰(zhàn)、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zhàn)、鎮(zhèn)南關大戰(zhàn)、臺灣軍民抗日之戰(zhàn)、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之戰(zhàn)等等。從這些戰(zhàn)爭和戰(zhàn)役中,我們從戰(zhàn)爭發(fā)生的背景和原因、作戰(zhàn)的行動經過及戰(zhàn)爭的性質及勝敗的原因等方面,探討作戰(zhàn)決策和作戰(zhàn)指揮的得失,概括中國歷代戰(zhàn)爭的概貌及對歷史的影響。戰(zhàn)爭是政治的手段,是流血的政治。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的同時,經受血與火的洗禮,從而為人類理性的、長久的和平而不再戰(zhàn)。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則有選擇地介紹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哲學和思想類著作,歷史學類著作,科學醫(yī)藥類著作,地理、軍事類著作,語言文字類著作。其中既有儒家的經典《易經》、《春秋》、《論語》、《孟子》等等,又有諸子百家的代表作《管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等等。既有記敘中國綿延2000年之久歷史的所謂傳統(tǒng)的正史——二十四史,又有開創(chuàng)新的史學體裁的《資治通鑒》、《史通》、《文史通義》、《新史學》等等。既有哲學戰(zhàn)線上的兩軍對壘的代表論著,又有軍事、醫(yī)藥、科技、地理方面的開山之作。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感慨中國文獻海洋之浩翰,感嘆人生之短促,以至皓首而不能窮經。本書刪繁就簡,擷取100本書,從其成書的經過、主要理論主張及影響諸方面予以縷述,使讀者看一篇有一篇所得,讀一篇有一篇的感想。

  《影響中國的100種文化》,則臚列經學、哲學、宗教、實學、理學、史學、甲骨學、天文學、算學、法學、兵學、邏輯學、美學、經濟管理學、醫(yī)學、農學、心理學等學術文化;烹飪、茶、酒、刺繡、絲綢、服飾、謎語、燈彩、扇子、風箏、氣功、圍棋、象棋等風俗文化;古都、宮殿、佛寺、古塔、古窟、青銅器、兵器、銅鏡、銅鼓、俑、玉器、陶瓷、家具、錢幣、鐘表等器物文化;漢字、報刊、詞曲、詩歌、小說、相聲等語文文化。這些文化的存在與發(fā)展,從框架上展示了中國文化植根于深厚的華夏土壤中的燦燦內容;從敘述上,突出這些文化發(fā)展的演變軌跡,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歷史盛衰演變的艱難歷程。

  《叢書》在各卷專題的確定上,則盡可能地避免重復和交叉。如張騫、班超、鑒真、文成公主等,既是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史上的先驅者,又以其特殊的史跡“張騫通西城”、“班超出使西城”、“鑒真東渡”、“文成公主入藏”而載入史冊。

  《叢書》只將其列入《影響中國的100個人物》中,其事跡也隨之并入。但有些人物,如著名的諸子百家、著名的史學家、科學家、軍事家、醫(yī)學(藥)家、改革家等,其人其事其書,則有重復列舉者,如老子和《老子》、孔子和《論語》、墨子和《墨子》、孫武和《孫子》、沈括和《夢溪筆談》、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孫中山和《孫文學說》等等,一是為了保留各卷內容的系統(tǒng)和完整;二是其人其文的寫作,前者突出其人在歷史上作出的重要影響的事跡;后者則述其成書的經過、觀點及對歷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似可相互補充。又如陳勝和秦末農民起義,黃巢和唐末農民起義,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運動,秦始皇和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焚書坑儒,漢高祖和楚漢相爭,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康熙親和撤藩、平定三藩之亂、抗擊沙俄等等,均是人事交叉的經緯之戰(zhàn),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交織之處,便是中國歷史的多姿多彩的畫卷。

  再如《100次事件》和《100次戰(zhàn)爭》中的隋末農民起義和隋末農民戰(zhàn)爭,明末農民起義和明末農民戰(zhàn)爭,護國運動和護國戰(zhàn)爭、護法運動和護法戰(zhàn)爭等,前者側重農民起義事件的因果關系及政府決策的利弊等方面;后者則著重敘述戰(zhàn)爭的經過、結局及作戰(zhàn)過程中的指揮得失等。這是讀者在閱讀時必須加以注意的。

  “鴛鴦繡取從人看,要把金針度與人”?!?00系列叢書》的編撰宗旨和主要內容及體例特點等等,大致如上。在《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略述數語,聊為“前言”或“編者的話”。

   張秀平 1992年7月于北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