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爭霸中原,爭奪宋國是主要目標(biāo),宋之臣服與否,也是稱霸的重要標(biāo)志。昔日楚成王敗宋,稱霸中原;楚穆王于宋“田孟諸”,亦有實霸中原的標(biāo)幟。故楚莊王平群蠻百濮后,即于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六年),與晉爭奪宋國,并于北林(今河南新鄭)大敗晉軍,晉大夫解楊被俘。第二年,楚又命鄭伐宋,戰(zhàn)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又?jǐn)?,宋被迫筑城。其后,楚莊王重點打擊陳、鄭,對宋暫置一旁,宋則堅定附晉。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六年),楚莊王以陳、鄭已服,形勢對己有利,就命左尹子重攻宋,自己也前往前線聲援(《左傳·宣公十一年》:“王待諸[延阝]?!睏畈洞呵镒髠髯ⅰ罚骸按薣延阝]當(dāng)離陳、宋、鄭不遠(yuǎn)?!保?,但無結(jié)果。[必阝]之戰(zhàn)后,楚莊王率軍攻蕭時,宋竟然以蔡國軍隊相救。蕭潰,宋又參加晉、衛(wèi)、曹等國的清丘之盟。盟后,宋即援引“討貳”(《左傳·宣傳十二年》。)的盟約,討伐附楚的陳國,公然與楚國為敵。
楚莊王為了徹底降服宋國,在[必阝]之戰(zhàn)后,把矛頭指向了宋國。公元前596年(楚莊王十八年),楚莊王為報復(fù)宋救蕭之舉,親領(lǐng)軍攻宋,但這只是教訓(xùn)性的。第二年,當(dāng)作好了充分準(zhǔn)備后,楚莊王決定派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無假道于宋”(《左傳·宣公十四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無假道者,不請于宋而逕過其地也。楚莊禁其假道而欲其逕過宋國,正欲以挑釁。”《儀禮·聘禮》有“過邦假道”之禮。)申舟在楚穆王“田孟諸”時,又因“宋公違命”,申舟“[扌失](笞擊)其仆(宋公之卿)以徇(示眾)”(《左傳·文公十年》),得罪過宋國。故楚莊王的用意在于向宋國挑釁,試探宋人的態(tài)度。申舟至宋時,宋人果然制止。宋國執(zhí)政華元說:“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以宋為楚國之野鄙)也。鄙我,亡也。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保ā蹲髠?middot;宣公十四年》。)竟殺了申舟。楚莊王獲此消息后大怒,“投袂而起。履及于窒息,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同上。)這一年(公元前595年,楚莊王十九年)秋九月,楚莊王親率大軍攻宋,把宋國團(tuán)團(tuán)包圍。
宋國君臣驚恐,派樂嬰齊赴晉告急求救。晉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對,認(rèn)為“天方授楚,未可與爭”(《左傳·宣公十五年》),待楚衰后再見機行事。但宋一直是晉之盟國,失去它又很痛心,所以宋景公派大夫解揚(原被楚俘,此時則已歸晉)去宋詭稱晉軍即至,不要降楚。解揚過鄭時被鄭人所俘,并獻(xiàn)給了楚軍。楚莊王要他反其言(晉軍不來救),不料解楊在宋軍前大呼晉軍即將來救,切莫降楚。楚莊王開始想殺他,既而又感其為臣講信難得,就把他釋放了。
過一年(公元前594年)五月,楚軍圍宋已很久了,糧食將盡,宋又堅守不降,楚莊王準(zhǔn)備撤軍。申舟之子申犀要求為父復(fù)仇,繼續(xù)攻宋。申叔時獻(xiàn)“筑室,反耕者”(同上。)之計,即在宋境修建軍營,屯兵耕作,以示持久圍城不去之意。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載,其時,“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子反告莊王。王問:‘城中何如?’曰:‘折骨而炊,易子而食?!f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孕殴?,遂罷兵去”。《左傳·宣公十五年》記敘得較詳細(xì),《史記·楚世家》記敘略同。楚莊王見宋已服,就與宋結(jié)盟,宋以華元為質(zhì),楚釋圍罷兵而回。楚莊王圍宋,前后達(dá)九個月之久(《春秋》、《左傳》等記從公元前595年秋九月至第二年夏五月,前后為九個月。《史記》則稱圍宋五月。此從《春秋》),晉國始終不敢出兵,足見楚國霸勢強盛。楚莊王逼宋從楚,不輕易舉兵攻城,后見其窮困難支,又主動撤兵。這種兵臨城下,圍而不破、逼其誠服之舉,也屬我國軍事史上罕見的戰(zhàn)例,具有深遠(yuǎn)的影響。
圍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國家。如魯國大臣孟獻(xiàn)子(公孫歸父)建議魯國遣使去宋向楚莊王“聘而獻(xiàn)禮”,“謀其不免也”(《左傳·宣公十四年》),魯宣公贊同,派孟獻(xiàn)子去宋拜見楚莊王,加強了楚、魯之間的關(guān)系。
楚莊王在位期間,繼承祖業(yè),發(fā)揚楚人“篳路藍(lán)縷”精神,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zhàn),“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韓非子·有度》),稱霸中原,威播四方,使楚國霸業(yè)進(jìn)入了鼎盛時期,“天下大事盡在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楚莊王在爭霸的同時,又能舉賢賞勞,發(fā)展生產(chǎn),整頓吏治,以法治國,國內(nèi)政治相對安定。楚莊王不愧為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之一,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六年),楚莊王以陳、鄭已服,形勢對己有利,就命左尹子重攻宋,自己也前往前線聲援(《左傳·宣公十一年》:“王待諸[延阝]?!睏畈洞呵镒髠髯ⅰ罚骸按薣延阝]當(dāng)離陳、宋、鄭不遠(yuǎn)?!保?,但無結(jié)果。[必阝]之戰(zhàn)后,楚莊王率軍攻蕭時,宋竟然以蔡國軍隊相救。蕭潰,宋又參加晉、衛(wèi)、曹等國的清丘之盟。盟后,宋即援引“討貳”(《左傳·宣傳十二年》。)的盟約,討伐附楚的陳國,公然與楚國為敵。
楚莊王為了徹底降服宋國,在[必阝]之戰(zhàn)后,把矛頭指向了宋國。公元前596年(楚莊王十八年),楚莊王為報復(fù)宋救蕭之舉,親領(lǐng)軍攻宋,但這只是教訓(xùn)性的。第二年,當(dāng)作好了充分準(zhǔn)備后,楚莊王決定派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無假道于宋”(《左傳·宣公十四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無假道者,不請于宋而逕過其地也。楚莊禁其假道而欲其逕過宋國,正欲以挑釁。”《儀禮·聘禮》有“過邦假道”之禮。)申舟在楚穆王“田孟諸”時,又因“宋公違命”,申舟“[扌失](笞擊)其仆(宋公之卿)以徇(示眾)”(《左傳·文公十年》),得罪過宋國。故楚莊王的用意在于向宋國挑釁,試探宋人的態(tài)度。申舟至宋時,宋人果然制止。宋國執(zhí)政華元說:“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以宋為楚國之野鄙)也。鄙我,亡也。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保ā蹲髠?middot;宣公十四年》。)竟殺了申舟。楚莊王獲此消息后大怒,“投袂而起。履及于窒息,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同上。)這一年(公元前595年,楚莊王十九年)秋九月,楚莊王親率大軍攻宋,把宋國團(tuán)團(tuán)包圍。
宋國君臣驚恐,派樂嬰齊赴晉告急求救。晉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對,認(rèn)為“天方授楚,未可與爭”(《左傳·宣公十五年》),待楚衰后再見機行事。但宋一直是晉之盟國,失去它又很痛心,所以宋景公派大夫解揚(原被楚俘,此時則已歸晉)去宋詭稱晉軍即至,不要降楚。解揚過鄭時被鄭人所俘,并獻(xiàn)給了楚軍。楚莊王要他反其言(晉軍不來救),不料解楊在宋軍前大呼晉軍即將來救,切莫降楚。楚莊王開始想殺他,既而又感其為臣講信難得,就把他釋放了。
過一年(公元前594年)五月,楚軍圍宋已很久了,糧食將盡,宋又堅守不降,楚莊王準(zhǔn)備撤軍。申舟之子申犀要求為父復(fù)仇,繼續(xù)攻宋。申叔時獻(xiàn)“筑室,反耕者”(同上。)之計,即在宋境修建軍營,屯兵耕作,以示持久圍城不去之意。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載,其時,“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子反告莊王。王問:‘城中何如?’曰:‘折骨而炊,易子而食?!f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孕殴?,遂罷兵去”。《左傳·宣公十五年》記敘得較詳細(xì),《史記·楚世家》記敘略同。楚莊王見宋已服,就與宋結(jié)盟,宋以華元為質(zhì),楚釋圍罷兵而回。楚莊王圍宋,前后達(dá)九個月之久(《春秋》、《左傳》等記從公元前595年秋九月至第二年夏五月,前后為九個月。《史記》則稱圍宋五月。此從《春秋》),晉國始終不敢出兵,足見楚國霸勢強盛。楚莊王逼宋從楚,不輕易舉兵攻城,后見其窮困難支,又主動撤兵。這種兵臨城下,圍而不破、逼其誠服之舉,也屬我國軍事史上罕見的戰(zhàn)例,具有深遠(yuǎn)的影響。
圍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國家。如魯國大臣孟獻(xiàn)子(公孫歸父)建議魯國遣使去宋向楚莊王“聘而獻(xiàn)禮”,“謀其不免也”(《左傳·宣公十四年》),魯宣公贊同,派孟獻(xiàn)子去宋拜見楚莊王,加強了楚、魯之間的關(guān)系。
楚莊王在位期間,繼承祖業(yè),發(fā)揚楚人“篳路藍(lán)縷”精神,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zhàn),“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韓非子·有度》),稱霸中原,威播四方,使楚國霸業(yè)進(jìn)入了鼎盛時期,“天下大事盡在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楚莊王在爭霸的同時,又能舉賢賞勞,發(fā)展生產(chǎn),整頓吏治,以法治國,國內(nèi)政治相對安定。楚莊王不愧為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之一,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