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戰(zhàn)國中后期楚國的逐步衰落

二、縱、橫活動的新形勢與屈原政治革新的失敗

楚國史 作者:魏昌 著


  “五國伐秦”失敗,張儀復為秦相,當時戰(zhàn)國形勢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秦國打敗了關東諸國后,便把兵鋒轉(zhuǎn)向巴蜀,以鞏固后方、開辟新的戰(zhàn)略要地。公元前316年(楚懷王十三年),巴、蜀相互攻伐,俱告急于秦,秦惠文王抓住這一時機,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經(jīng)牛石道攻蜀,同年十月滅掉了蜀國。接著又攻滅了巴國。從此,巴蜀之地就為秦國所占有?!暗檬駝t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華陽國志·蜀志》。)],楚國失去了物產(chǎn)豐富、地理形勢險要的西南后方,秦國則可就地取材練兵,順江而下,對楚國構成嚴重的威脅。秦相張儀歷來推行連橫策略,向東發(fā)展,效秦以建立王業(yè)。因此,當巴蜀得手后的同年,就揮兵攻趙,取趙之中都、西陽、安邑等地。次年,又攻韓,取石章;攻趙,敗趙將英(泥)。

  秦東向得手后,又轉(zhuǎn)而攻打義渠,于公元前314年(楚懷王十五年),蠶食其徒?jīng)埽ㄔ诤游骺ぃ┑榷逵?,廣拓西北地,進一步解除了后顧之憂。同年,即命樗里疾攻魏,取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和焦(今三門峽西)。又攻韓,在岸門(今河南許昌西北)大敗韓軍,斬首萬人,韓被迫把太子倉送到秦國作人質(zhì),向秦求和。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秦命樗里疾攻趙,虜其將趙莊,攻取了藺(今山西離石西)。三晉連續(xù)不斷地遭到秦的攻伐,兵挫地失,魏國自度不支,這年,魏襄王只得與秦惠文王在臨晉(今陜西大荔東南)會晤。魏襄王按照秦國的意圖,立公子政為太子。這樣,連同韓太子入質(zhì)于秦、公孫衍被逐走(《史記·秦本紀》:秦“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張儀復又回到魏國(《史記·張儀列傳》:魏“復陰厚張儀益甚,……留魏四歲”。)等一系列事件,都說明魏、韓已公開投入秦的懷抱,秦、韓、魏結成了連橫集團。

  隨著五國伐秦的失敗和面臨中原各國關系變化的新格局,楚國統(tǒng)治集團在內(nèi)外政策上也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歧。一些守舊的政治勢力,如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夫人鄭袖等貪求利欲,妒賢忌能,以進讒為能事,在國家大事上,又茍且偷安,不圖進取。在對外政策上,不顧諸國出現(xiàn)的新變化,仍恪守傳統(tǒng)的親秦政策。與此相反,在統(tǒng)治集團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有識之士,他們頭腦清醒,洞察各國變化的新動向,決心繼承先祖之業(yè),把楚國繼續(xù)推向前進,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政治革新者屈原。

  屈原(約前340椙?78年),名平,字原(屈原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楚郢都(今湖北江陵人)(孫作云《屈原的故鄉(xiāng)是哪里》(《歷史教學》1956年第5期)。今人多有持此說者。《水經(jīng)注·江水二》說今湖北秭歸北有屈原故宅,故流行說法為屈原秭歸人。由于屈原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歷來又公認與楚國君(王)同祖,故以為郢都人,比較符合歷史實際。)他出生和成長在宣、威盛世及楚懷王初強時期,對自己的國家深感自豪,充滿了社會責任感。又因“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所以受到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官至左徒。他“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史記·屈原列傳》),地位極其重要。他鑒于五國伐秦失敗、秦楚交惡和強秦蠶食他國的現(xiàn)實,決心利用自己的職權,出謀畫策,進獻忠言,以圖刷新政治,使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吳起變法失敗后,由于舊貴族舊勢力也遭受到沉重的打擊,所以楚國政治曾一度有所起色。但吳起變法畢竟是被舊貴族舊勢力所摧殘了的,所以楚國的問題仍然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政治守舊勢力太強大。屈原為了使楚國擺脫這一腐朽沒落局面,和吳起一樣,也首先從革除弊政、刷新政治入手。從屈原所遺留下來的某些篇章看,他在這方面的措施,一是修明法度,以法治國,二是培養(yǎng)人才,選賢授能。如他在《九章·惜往日》中寫道: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女矣]。

  在楚懷王一度信任和支持下,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政治和立法的詔令,楚懷王也能把政務托付給忠臣管理,所以在楚懷王初期,楚國吏治一度比較清明,屈原的政治革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謂國強民富,天下太平。屈原后來雖然受讒被排擠,但他對這段經(jīng)歷是記憶猶新的,引以為自豪。為了保證修明法度,厲行法治,又必得培養(yǎng)人才,選拔賢能。他在《離騷》中寫道: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惠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立矣]時乎吾將刈。

  深刻地闡述了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表達了自己對人才寄予的希望。而真正的人才應該是:審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

  要向古人學習,堅持原則,不為世俗所約束。舉賢授能是很重要的,只有做到這點,才會出現(xiàn)“固眾芳之所在”的局面。但是舉賢授能是要堅持條件,具備一定標準的: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顧?;侍鞜o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蚴敕橇x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要嚴格遵循原則辦事,突出“民德”,反對做“非義”、“非善”的事??梢娗娜瞬庞^與用人路線是完整的,既強調(diào)選拔人才的重要性,又強調(diào)用人的標準,其立足點就在于棾?,励精唾Z?,保证楚国长盛而不衰。当然,—氹骚∝湉能圁[皇喬舊淼墓鄣?、立场,由又]皇親笸劍笆骨煳芰?。俊妒酚?middot;屈原列傳》),不可能在選人、用人等實踐方面,取得多大成效。

  在對外政策方面,屈原主張結齊合縱抗秦。楚、秦歷來是姻親之國,春秋以來,兩國關系一直很好。但是自商鞅變法以后,秦國崛起,有建“王業(yè)”之志。楚威王在世時,對此就有認識: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并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于秦患,不可與深謀,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謀未發(fā)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內(nèi)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戰(zhàn)國策·楚策一》。)

  楚懷王即位后,對此也是有所認識的,所以才有五國伐秦之舉。從當時形勢看,戰(zhàn)國時代已進入中后期,中國走向統(tǒng)一的趨勢已日益明朗,而真正具備統(tǒng)一條件的只有楚、秦兩國?!胺蔡煜聫妵乔囟?,非楚而秦”(同上),此一實際,已為當時策士所共識。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當然希望自己的君國來完成這一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所以他堅決支持楚懷王原來參與合縱抗秦戰(zhàn)爭,摒棄楚國傳統(tǒng)的親秦政策,主張結好齊國,合縱抗秦。五國伐秦失敗后,楚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一些守舊而又畏秦的權貴宗親,如子蘭、靳尚、鄭袖等,則主張繼續(xù)親秦、與秦連橫自保。楚懷王鑒于“秦之心欲伐楚”《戰(zhàn)國策·韓策三》),決定聯(lián)齊抗秦,這樣就遣“屈原為楚東使于齊,以結強黨”(《新序·節(jié)士》。)屈原的主張得以實現(xiàn)。

  但是,楚國的腐朽勢力畢竟太強大,楚懷王也畢竟是一個淺薄無主見的君主,當屈原內(nèi)外政策奏效時,靳尚等人倍增妒忌,竟與秦國勾結起來,讒害和打擊屈原?!妒酚?middot;屈原列傳》載: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也。”王怒而疏屈平。

  又據(jù)《新序·節(jié)士》載,屈原因出使齊國成功,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屬,上及令尹子蘭、司馬子椒,內(nèi)賂夫人鄭袖,共讒屈原。

  屈原在內(nèi)外反對革新圖強、結齊抗秦勢力的阻撓下,其頒發(fā)的革新措施和聯(lián)齊抗秦的政策夭折了。屈原對此異常憤懣痛苦,正如《史記·屈原列傳》所指出的那樣: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

  《離騷》這篇千古名作,就是屈原被上官大夫靳尚等讒毀、為楚懷王所疏遠后寫成的。其后,屈原在《惜往日》一詩中,也痛陳了這一受讒不平的遭遇:心純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君念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蔽晦君之聰明兮,虛惑誤又以欺。

  屈原政治革新和吳起變法一樣,同屬楚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屈原雖然沒有像吳起那樣慘遭殺害,但他的革新措施比吳起變法則更快地夭折。楚國舊貴族舊勢力一直阻礙著楚國歷史的前進,這是楚國社會呈升沉態(tài)勢的基本原因之一。從此,楚國歷史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像樣的改革或革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