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戰(zhàn)國中后期楚國的逐步衰落

六、楚頃襄王前期各國爭奪形勢的復(fù)雜化與楚國的被動應(yīng)付

楚國史 作者:魏昌 著


  公元前299年,當楚懷王被騙入秦時,齊孟嘗君田文則應(yīng)秦邀任秦相,秦、齊對峙進而轉(zhuǎn)變?yōu)榍?、齊相交。其時,趙國因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進行軍事改革后,國力迅速強盛起來,也卷入大國爭奪的行列,成為秦、齊的對手。孟嘗君入秦為相后,趙國以秦、齊聯(lián)合對己不利,便實行“結(jié)秦連宋”之策,令仇郝(仇液)相宋,樓緩相秦,以求割斷秦、齊關(guān)系。秦昭王果然以樓緩為相,要殺害孟嘗君。孟嘗君依靠食客中善為“狗盜”、“雞鳴”的幫助,才逃出秦國?;氐烬R國后,齊王仍以他為相。孟嘗君對秦國怨恨,逃回齊國的當年(公元前298年,楚頃襄王元年),就聯(lián)合韓、魏攻打秦國,一直攻到函谷關(guān)。此后,連續(xù)攻打三年,至公元前296年(楚頃襄王三年),終于攻破了函谷關(guān),秦都咸陽震動。秦被迫求和,歸還了韓國的河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和魏國的河外、封陵(今山西永濟西南),三國才退兵。這一年,楚懷王客死于秦,楚國君臣并未利用這一形勢,與齊、韓、魏合縱抗秦。齊乘勝伐燕,“覆三軍,獲二將”(《戰(zhàn)國策·燕策一》。)趙則乘機攻滅中山國。齊、楚之間的宋國,也在這期間,滅滕攻薛,攻取楚國的淮北地(《戰(zhàn)國策·宋策》。)楚國仍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無所作為。

  公元前295年(楚頃襄王四年),秦見趙并未援助自己,即罷去樓緩相位,復(fù)以魏冉為相,并“予楚粟五萬石”(《史記·秦本紀》),主動改善與楚國關(guān)系。第二年(公元前294年),齊國孟嘗君使田甲劫王失敗,逃亡到魏國,魏昭王任他為相。齊為繼續(xù)結(jié)秦,用祝弗之計,逐親魏大臣周最,任秦國親齊的五大夫呂禮為相,秦、齊和好。秦在改善了與楚、齊關(guān)系后,對韓、魏就進行大規(guī)模的報復(fù)。這一年,秦遣向壽攻韓,取武始(今河北邯鄲西南)。又遣左庶長白起攻取了韓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接著又大敗魏國軍隊于解(今山西臨漪西南)。

  公元前293年(楚頃襄王六年),韓、魏聯(lián)合對秦進行反擊,秦將白起率軍在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龍門)大敗韓、魏聯(lián)軍,斬首二十四萬,占領(lǐng)了五座城邑。繼而又渡河攻取韓的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以東至乾河(今山西翼城南)之地。伊闕之哉,韓、魏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伊闕之戰(zhàn)后,秦昭王乘勝寫信給楚頃襄王,對楚國進行威脅。信中說:“楚背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愿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zhàn)。”(《史記·楚世家》。)楚頃襄王害怕,復(fù)謀與秦和。第二年(公元前292年,楚頃襄王七年),秦魏冉稱病免相,白起攻魏取垣(今山西垣曲東南),復(fù)又歸還。楚頃襄王面對秦國的壓力,被迫迎娶秦女,又與秦結(jié)為姻親之國。宋代史學(xué)家司馬光對此評論說: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競也,忍其父而婚其仇!烏乎,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戰(zhàn)?。ā顿Y治通鑒》(周赧王十九年)。

  秦又繼續(xù)向韓、魏猛攻。公元前291年(楚頃襄王八年),秦攻魏取軹(今河南濟源東南)。司馬錯攻韓取鄧(今河南孟縣西)、白起取宛(今河南南陽。原屬楚,垂沙之役后為韓國所占領(lǐng))。鄧、宛為當時冶鐵中心,秦占領(lǐng)后,國力更加強盛了。次年,秦相魏冉(又復(fù)為相)攻魏,魏被迫以河?xùn)|地四百里(即河?xùn)|郡)獻給秦國。韓先是成陽君朝秦,繼而又以武遂地(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qū))二百里獻給秦國。趙、齊不示弱,也舉兵攻韓至魯關(guān)(今河南魯山西南)。公元前289年(楚頃襄王十年),秦白起再攻魏至軹,取六十一城。魏、韓窮困,這一年,魏昭王入趙朝見趙惠文王,把葛孽(今河北肥鄉(xiāng)西南)、陰成兩地獻給趙惠文王作為“養(yǎng)邑”。接著,魏昭王又將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姑密(河陽附近)獻給趙奉陽君李兌之子為封地,以投靠趙國。

  公元前288年(楚頃襄王十一年),秦為了進攻趙國,并進而打擊韓、魏與楚等國,與齊連橫,由秦相魏冉出面,與齊相約,并稱為帝。這年十月,秦昭王在宜陽自稱西帝,遣魏冉到齊國尊齊王為東帝。據(jù)《戰(zhàn)國縱橫家書·韓 獻書于齊》載,秦、齊聯(lián)合,秦先取魏之上黨,韓、魏服。秦、齊攻趙,取趙地;然后攻燕、楚,秦取楚之鄢、云夢,齊取楚之東國、下蔡?!笆箍v親之國,如帶而已。齊、秦雖立百帝,天下孰能禁之”。顯然,秦尊齊為帝,實際是連橫策略的繼續(xù),目的在于瓜分趙國和其他各國土地,對楚國的危害也很大(《戰(zhàn)國縱橫家書》二一載,秦、齊聯(lián)合,以“疏分趙壤”;《戰(zhàn)國策·齊策四》記:“兩帝立,約伐趙”。目的都是對付趙國。其時,三晉以趙為強,秦聯(lián)齊,首先打擊趙國,是符合歷史實際的。然從秦行連橫的根本意圖看,主要是為了削弱和征服各國,故對楚國的危害同樣是很大的。)正在這時,縱橫家蘇秦從燕國來到了齊國。他對齊王說:夫約然與秦為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齊釋帝,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釋帝,以就天下;倍(背)約儐(擯)秦,勿使爭重;而王以其間舉宋。夫有宋則衛(wèi)之陽城危;有淮北則楚之東國危;有濟西則趙之河?xùn)|危;有陰、平陸則梁門不啟。故釋帝而貳之以伐宋之事,則國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聽,此湯、武之舉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

  齊緡王聽取了蘇秦的勸告,“齊、趙會約阿”,“約攻秦去帝”(《戰(zhàn)國縱橫家書》四。)同年十二月,齊王取消了帝號,“背約擯秦”,任齊相的原秦五大夫呂禮又回到了秦國,秦昭王也只得取消了帝號。秦、齊的稱帝活動遂此結(jié)束,秦、齊的“連橫”亦宣告失敗。秦去帝號后,立即舉兵攻趙,取梗陽(今山西清徐),次年,又攻魏,取曲陽(今河南長垣西北),對趙、魏的合縱活動進行打擊。

  公元前287年(楚頃襄王十二年),蘇秦、李兌發(fā)動的五國合縱伐秦的活動形成了。蘇秦,東周洛陽乘軒里(今河南洛陽東)人。他是燕昭王的親信,奉命入齊,欲使齊“西勞于宋,南罷(疲)于楚”(《戰(zhàn)國策·燕策一》),以防齊謀燕。齊王決定攻宋后,“秦王怒,屬怨于趙。李兌約五國從伐秦”(《戰(zhàn)國策·趙策四》。)此五國,據(jù)鮑彪注《戰(zhàn)國策》為韓、趙、魏、燕、齊。五國軍隊攻至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成皋(今滎陽西北),秦被迫歸還魏的溫、軹、高平(今河南濟源西南向城),歸還趙的王公(又作三公或 分)、符俞(又作什清或先俞),向五國求和。秦國又一次受到挫折。

  據(jù)《史記·蘇秦列傳》載,這次伐秦,蘇秦“約六國縱親”,即除上述五國外,還有楚國。但《戰(zhàn)國策》等均載為“五國”。南宋呂祖謙《大事記》謂五國為楚、齊、趙、韓、魏,而無燕。元吳師道《戰(zhàn)國策校注補正》以為楚迎婦于秦,楚、秦和好,楚國不可能參與伐秦。此說符合當時楚國懼秦親秦實際,故楚在這次合縱伐秦中,仍然局外旁觀,沒有采取積極的行動。

  五國伐秦的第二年(公元前286年,楚頃襄王十三年),秦又對韓、魏發(fā)動猛攻,魏被迫將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河內(nèi)割讓給秦國;韓在夏山被擊敗。趙則因齊王謀求取宋而又與秦聯(lián)合,亦興兵攻齊。同年,齊王以為形勢對自己有利,乘宋王偃荒淫暴虐,國內(nèi)動蕩不安,任韓珉為相,舉兵攻宋。宋大敗,民眾散亡,宋王偃奔魏,死于溫,宋國滅亡。魏、楚乘機攻取了宋的部分土地(《史記·宋世家》:齊、魏、楚伐宋,“滅宋而三分其地”?!稇?zhàn)國策·趙策四》記蘇秦語:“齊攻宋,則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笨梢娢?、楚在齊攻宋之際,亦乘機攻取其地。)然齊國乘勝進取,滅宋后,旋又“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史記·田世家》。此所謂“楚之淮北”,實為原宋之淮北地,故很快又轉(zhuǎn)入齊人之手),對楚與三晉進行報復(fù),楚國所攻占的宋國土地又被齊國奪走了。

  齊滅宋后,聲勢大振,齊 王“欲以并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史記·田世家》。)秦、楚、燕與三晉頻繁活動,圖謀合縱伐齊。

  公元前285年(楚頃襄王十四年),秦昭王與楚頃襄王在宛相會,接著,秦昭王又與趙惠文王在中陽(今山西中陽)會晤。同年,秦為了“先出聲于天下”,命蒙武率兵攻齊,連拔九城,改以為九縣。這是經(jīng)越韓、魏而長驅(qū)直入的,可見其準備之充分,兵力之強大。

  燕昭王即位后,奮發(fā)圖強,欲報公元前314年齊破燕之仇(公元前316年,燕王噲讓國于相子之,子之為王三年,國內(nèi)大亂。齊宣王乘機出兵攻燕,殺燕王噲,擒子之而“醢其身”。燕人反抗,齊軍才離去),與亞卿樂毅積極謀劃伐齊之策。樂毅以為齊國地大人眾,要破齊,必須約秦、趙、楚、魏等國,并去上述各國活動。

  公元前284年(楚頃襄王十五年),秦昭王又分別與魏昭王、韓厘王在宜陽、新城會晤。燕昭王則親赴趙國與趙惠文王會晤。這樣,由秦、燕發(fā)動的燕、秦、韓、魏、趙五國合縱伐齊聯(lián)軍組成了。聯(lián)軍由燕國上將軍樂毅統(tǒng)一指揮。這一年,五國聯(lián)軍首先在濟水之西打敗齊軍主帥觸子率領(lǐng)的齊軍,接著又在秦周(今山東臨淄西北)打敗了齊將達子軍隊,達子本人戰(zhàn)死。樂毅及時遣還秦、韓軍隊,分魏國軍隊攻占故宋地,遣趙國軍隊攻取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自己則率領(lǐng)燕國軍隊長驅(qū)直入,攻占了齊都臨淄,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史記·樂毅列傳》。)燕昭王親自到濟上慰勞燕國軍隊,封樂毅于昌國(今山東淄博南),號昌國君。三十年前燕為齊破之仇遂報。

  齊王從臨淄出逃到衛(wèi)國,旋即又回到莒(今山東莒縣)。在這關(guān)鍵時刻,楚國放棄了原來與秦等聯(lián)合攻齊的策略,轉(zhuǎn)而派淖齒率兵救齊,淖齡被齊王任為齊相。促使楚國這一策略的轉(zhuǎn)變,主要是因為當時楚國君臣對各國伐齊的后果作了重新認識,擔(dān)心齊國失敗后,對楚國不利。關(guān)于這一點,《戰(zhàn)國策·楚策一》有所反映:五國約以伐齊,昭陽謂楚王曰:“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王曰:“然則奈何?”對曰:“韓氏輔國也,好利而惡難?!液褓T之以利,其心必營。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我。彼懼吾兵而營我利,五國之事必可敗也。約絕之后,雖勿與地可?!背踉唬骸吧?。”乃命大公事之韓,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馬陵之難,親王之所見也。王茍無以五國用兵,請交力列城五,請悉楚國之眾也,以 于齊?!饼R之反趙、魏之后,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

  后來楚國雖然沒有使韓國退出伐秦之舉,但楚國則單獨采取行動,派淖齒救齊。樂毅在齊國實行寬政安民政策,頗得人心,又部署軍隊繼續(xù)向齊國各地進軍。淖齒面臨這一形勢,違背楚國原來救齊意圖,反而“殺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鹵器”(《史記·楚世家》。據(jù)《戰(zhàn)國策·齊策六》載,淖齒后來被齊人王孫賈等所刺殺。)燕軍分五路乘勝追擊,連下齊城七十余座,皆為郡縣。各國亦乘機攻占齊國土地:秦取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北),魏取宋地,趙取濟西,魯取徐州(今山東微山東北),楚亦乘機收復(fù)淮北地。六年后,即公元前279年(楚頃襄王二十年),齊雖然復(fù)國,但齊國損失慘重,從此國勢大衰,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秦、齊對峙的局面也就宣告結(jié)束。楚國在關(guān)鍵時刻出兵相救,不失為一正確決策。然而楚國出兵不多(《戰(zhàn)國策·齊策六》:“燕之伐齊之時,楚王使將軍(淖齒)將萬人而佐齊?!保?,淖齒又擅殺齊王,說明楚國救齊的戰(zhàn)略意圖并不十分明確,沒有收到存齊強楚的效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