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三十六年),楚頃襄王病,太子完又在秦國做人質(zhì),不能返回楚國。據(jù)《史記·春申君列傳》載,太子完與秦相范睢關(guān)系親善,黃歇于是見機對范睢說: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若不歸,則咸陽一布衣耳;楚更太子,必不事秦。夫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愿相國孰慮之。
范睢把黃歇的話告訴了秦昭王,秦昭王要黃歇先回楚國看看,來后再作計議。黃歇與太子完計謀說: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后,太子不得奉宗廟矣。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dāng)之。
太子完于是打扮成楚國使者的車夫,逃出了關(guān)卡。黃歇在館舍裝病不出,也不會客。估計太子完已安全脫險,才朝見秦昭王,向他稟報了這件事。秦昭王大怒,要黃歇自盡。在旁的范睢說: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
秦昭王同意讓黃歇回國。這年秋,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楚考烈王(前262椙?38年)。
黃歇十年前向秦昭王的上書提出了秦、楚聯(lián)合的方針,實際上是楚附秦,助秦兼并六國,為楚國爭得了十年喘息的時間。這次又露骨地說“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已非昔日“秦、楚合”,而是楚“事秦”的關(guān)系了。黃歇的這種親秦、事秦態(tài)度,對楚國的危害極大。楚考烈王即位后,以黃歇為相(《史記·春申君列傳》稱相,《史記·楚世家》則仍稱令尹。相是戰(zhàn)國后各國的通稱),封為春申君,賜予淮北地十二縣。黃歇一身而二任,成為“實楚王也”(《史記·春申君列傳》。)的大封君。在黃歇“相楚”的二十五年中,楚國政治沒落,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王權(quán)旁落,相(令尹)權(quán)膨脹。楚考烈王原入質(zhì)于秦時,黃歇是以左徒身分陪伴的,任令尹后,身價倍增,獨攬大權(quán),無視楚考烈王及其王族?!稇?zhàn)國策·楚策四》記李園女弟(妹)語:“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君(指黃歇)用事久,多失禮于兄弟”,就反映了這一情況。在決定是否參戰(zhàn)等重大問題上,黃歇可不經(jīng)楚考烈王知曉,就擅自決定。如據(jù)《戰(zhàn)國策·韓策一》載,魏聯(lián)楚抗秦,遣使至楚請速出兵。黃歇聽說后,未向楚考烈王稟報,直接對來使說:“子為我返,無見王矣。十日之內(nèi),數(shù)萬之眾,今(令)涉魏境?!绷钜鼨?quán)力如此之大,這在楚國歷史上是罕見的。楚考烈王曾入秦做人質(zhì)十年,并非幼弱之主,只能說明王權(quán)已明顯旁落了。正因為如此,楚考烈王無子,黃歇可以把自己已懷孕的愛妾進獻(xiàn)給楚考烈王,考烈王欣然接受,群臣亦無一進言反對的(《戰(zhàn)國策·楚策四》。
到楚考烈王病時,黃歇門下策士朱英指出:“君相楚二十余年矣,雖名相國,實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dāng)國,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而有楚國?”(《史記·春申君列傳》。)意即既是實際上的楚王,不如趁楚考烈王之死,而成為“南面稱孤”的名正言順的楚王。王權(quán)旁落,令尹一手遮天,是政治衰落的必然結(jié)果。其次,封君坐大,結(jié)黨營私。見于史料,楚考烈王時的封君有兩位,一是臨武君,為時人視為“不可拒秦之將”(《戰(zhàn)國策·楚策四》),榮尊有限;另一位就是春申君黃歇。楚考烈王即位后,就封黃歇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十五年),由于齊、楚關(guān)系緊張,黃歇以淮北靠齊境,改清封于江東,楚考烈王又徒封黃歇于吳(今江蘇蘇州)。黃歇以此為都邑,著力營建,作為自己封地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
黃歇這位大封君,與當(dāng)時的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一起,并稱四公子(即四大封君)。他們“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quán)”(《史記·春申君列傳》),都是權(quán)傾朝野、煊赫一時的人物。而春申君黃歇比起他們,則過猶不及。他有食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使得“為玳瑁簪,刀劍寶以珠玉飾之”、企圖在楚人面前夸耀的趙平原君的使者,也大感羞慚(同上。)黃歇依靠這么龐大的食客隊伍,結(jié)黨營私,擴大權(quán)勢,圖謀不軌。如食客李園就獻(xiàn)其妹先為黃歇妾,有孕后又進獻(xiàn)給楚考烈王,以實現(xiàn)“娠姬竊國”(《楚寶》卷十一。)之謀。另一位食客朱英就干脆要黃歇在楚考烈王死后即奪取政權(quán)。
春申君黃歇權(quán)勢這么膨脹,食客這么多,儼然獨立王國,楚國的政令、軍令就當(dāng)然難以劃一了,政治危機極端表面化。
其三,追求享受,無進取之志。楚考烈王既已被架空,也就不問國事,不思圖進了。作為“實楚王”的黃歇,除了厚招賓客、培植親信、擴張勢力外,在政治上茍且偷安,無所作為;在經(jīng)濟上巧取豪奪,剝削人民;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奢侈腐朽,集中體現(xiàn)了楚國政治的沒落性。黃歇封地,初在淮北,扼控陳城,掌握著楚國的經(jīng)濟命脈。公元前248年黃歇徒封吳后,因遠(yuǎn)避兵鋒,在封邑內(nèi)役使臣民,無所不為。《越絕書》載:“無錫河者,春申君治以為陂,鑿語昭瀆以東到大田,田名胥卑。鑿胥卑下,以南注太湖,以寫(瀉)西野?!薄镀邍肌芬兑唤y(tǒng)志》載;“……南直常州申浦在江陰縣西三十里。昔春申君開置田為上下屯,自大江南導(dǎo),分而為二:東入無錫,西入武進、戚墅,俱達(dá)于運河?!惫こ倘绱撕拼?,可知役使臣民之多。黃歇于是賦稅剝削大增,在封邑內(nèi)建有糧倉。黃歇開渠建倉,在客觀上固然有益于江東地區(qū)的開發(fā),但其目的當(dāng)然不是為了供應(yīng)楚國軍民食用,而是為了滿足自己和龐大的門客隊伍揮霍的需求。在此同時,黃歇又把剝削來的收入,在吳故都墟上大興土木,營建都邑,修建得富麗堂皇,煥然一新。后來太史公司馬遷說:“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保ā妒酚?middot;春申君列傳》。)唐陸廣微《吳地記》說:“春申君都吳宮,因加巧飾?!彼抉R光《資治通鑒》亦載:“春申君因城吳故墟以為都邑。宮室極盛?!秉S歇這位大封君的獨特地位和奢侈淫逸的生活,暴露無遺。楚國人才濟濟,但其時卻幾無可用之人。當(dāng)時在政壇上,除了春申君黃歇外,再就是沒有什么作為的臨武君。據(jù)《戰(zhàn)國策·楚策四》載,當(dāng)時鼎鼎大名的號稱“天下賢人”荀子(荀況),周游列國,后輾轉(zhuǎn)來到了楚國,黃歇的門客以為對黃歇不利,黃歇立即辭退了荀子。門客又說荀子名大望重,怎么能隨便辭退的,黃歇又把他請了回來,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任他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zhèn))令(同上。)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荀子的學(xué)生、楚國上蔡人李斯,學(xué)成卻離楚入秦,受到秦王政重用,“已而相秦”(同上。)這種現(xiàn)象,絕非偶然,是楚國沒落的政治所決定了的。從此亦可知黃歇的養(yǎng)士,絕非招攬人才,用于國難,而是私蓄勢力,擴大自己的政治實力。
范睢把黃歇的話告訴了秦昭王,秦昭王要黃歇先回楚國看看,來后再作計議。黃歇與太子完計謀說: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后,太子不得奉宗廟矣。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dāng)之。
太子完于是打扮成楚國使者的車夫,逃出了關(guān)卡。黃歇在館舍裝病不出,也不會客。估計太子完已安全脫險,才朝見秦昭王,向他稟報了這件事。秦昭王大怒,要黃歇自盡。在旁的范睢說: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
秦昭王同意讓黃歇回國。這年秋,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楚考烈王(前262椙?38年)。
黃歇十年前向秦昭王的上書提出了秦、楚聯(lián)合的方針,實際上是楚附秦,助秦兼并六國,為楚國爭得了十年喘息的時間。這次又露骨地說“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已非昔日“秦、楚合”,而是楚“事秦”的關(guān)系了。黃歇的這種親秦、事秦態(tài)度,對楚國的危害極大。楚考烈王即位后,以黃歇為相(《史記·春申君列傳》稱相,《史記·楚世家》則仍稱令尹。相是戰(zhàn)國后各國的通稱),封為春申君,賜予淮北地十二縣。黃歇一身而二任,成為“實楚王也”(《史記·春申君列傳》。)的大封君。在黃歇“相楚”的二十五年中,楚國政治沒落,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王權(quán)旁落,相(令尹)權(quán)膨脹。楚考烈王原入質(zhì)于秦時,黃歇是以左徒身分陪伴的,任令尹后,身價倍增,獨攬大權(quán),無視楚考烈王及其王族?!稇?zhàn)國策·楚策四》記李園女弟(妹)語:“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君(指黃歇)用事久,多失禮于兄弟”,就反映了這一情況。在決定是否參戰(zhàn)等重大問題上,黃歇可不經(jīng)楚考烈王知曉,就擅自決定。如據(jù)《戰(zhàn)國策·韓策一》載,魏聯(lián)楚抗秦,遣使至楚請速出兵。黃歇聽說后,未向楚考烈王稟報,直接對來使說:“子為我返,無見王矣。十日之內(nèi),數(shù)萬之眾,今(令)涉魏境?!绷钜鼨?quán)力如此之大,這在楚國歷史上是罕見的。楚考烈王曾入秦做人質(zhì)十年,并非幼弱之主,只能說明王權(quán)已明顯旁落了。正因為如此,楚考烈王無子,黃歇可以把自己已懷孕的愛妾進獻(xiàn)給楚考烈王,考烈王欣然接受,群臣亦無一進言反對的(《戰(zhàn)國策·楚策四》。
到楚考烈王病時,黃歇門下策士朱英指出:“君相楚二十余年矣,雖名相國,實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dāng)國,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而有楚國?”(《史記·春申君列傳》。)意即既是實際上的楚王,不如趁楚考烈王之死,而成為“南面稱孤”的名正言順的楚王。王權(quán)旁落,令尹一手遮天,是政治衰落的必然結(jié)果。其次,封君坐大,結(jié)黨營私。見于史料,楚考烈王時的封君有兩位,一是臨武君,為時人視為“不可拒秦之將”(《戰(zhàn)國策·楚策四》),榮尊有限;另一位就是春申君黃歇。楚考烈王即位后,就封黃歇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十五年),由于齊、楚關(guān)系緊張,黃歇以淮北靠齊境,改清封于江東,楚考烈王又徒封黃歇于吳(今江蘇蘇州)。黃歇以此為都邑,著力營建,作為自己封地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
黃歇這位大封君,與當(dāng)時的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一起,并稱四公子(即四大封君)。他們“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quán)”(《史記·春申君列傳》),都是權(quán)傾朝野、煊赫一時的人物。而春申君黃歇比起他們,則過猶不及。他有食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使得“為玳瑁簪,刀劍寶以珠玉飾之”、企圖在楚人面前夸耀的趙平原君的使者,也大感羞慚(同上。)黃歇依靠這么龐大的食客隊伍,結(jié)黨營私,擴大權(quán)勢,圖謀不軌。如食客李園就獻(xiàn)其妹先為黃歇妾,有孕后又進獻(xiàn)給楚考烈王,以實現(xiàn)“娠姬竊國”(《楚寶》卷十一。)之謀。另一位食客朱英就干脆要黃歇在楚考烈王死后即奪取政權(quán)。
春申君黃歇權(quán)勢這么膨脹,食客這么多,儼然獨立王國,楚國的政令、軍令就當(dāng)然難以劃一了,政治危機極端表面化。
其三,追求享受,無進取之志。楚考烈王既已被架空,也就不問國事,不思圖進了。作為“實楚王”的黃歇,除了厚招賓客、培植親信、擴張勢力外,在政治上茍且偷安,無所作為;在經(jīng)濟上巧取豪奪,剝削人民;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奢侈腐朽,集中體現(xiàn)了楚國政治的沒落性。黃歇封地,初在淮北,扼控陳城,掌握著楚國的經(jīng)濟命脈。公元前248年黃歇徒封吳后,因遠(yuǎn)避兵鋒,在封邑內(nèi)役使臣民,無所不為。《越絕書》載:“無錫河者,春申君治以為陂,鑿語昭瀆以東到大田,田名胥卑。鑿胥卑下,以南注太湖,以寫(瀉)西野?!薄镀邍肌芬兑唤y(tǒng)志》載;“……南直常州申浦在江陰縣西三十里。昔春申君開置田為上下屯,自大江南導(dǎo),分而為二:東入無錫,西入武進、戚墅,俱達(dá)于運河?!惫こ倘绱撕拼?,可知役使臣民之多。黃歇于是賦稅剝削大增,在封邑內(nèi)建有糧倉。黃歇開渠建倉,在客觀上固然有益于江東地區(qū)的開發(fā),但其目的當(dāng)然不是為了供應(yīng)楚國軍民食用,而是為了滿足自己和龐大的門客隊伍揮霍的需求。在此同時,黃歇又把剝削來的收入,在吳故都墟上大興土木,營建都邑,修建得富麗堂皇,煥然一新。后來太史公司馬遷說:“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保ā妒酚?middot;春申君列傳》。)唐陸廣微《吳地記》說:“春申君都吳宮,因加巧飾?!彼抉R光《資治通鑒》亦載:“春申君因城吳故墟以為都邑。宮室極盛?!秉S歇這位大封君的獨特地位和奢侈淫逸的生活,暴露無遺。楚國人才濟濟,但其時卻幾無可用之人。當(dāng)時在政壇上,除了春申君黃歇外,再就是沒有什么作為的臨武君。據(jù)《戰(zhàn)國策·楚策四》載,當(dāng)時鼎鼎大名的號稱“天下賢人”荀子(荀況),周游列國,后輾轉(zhuǎn)來到了楚國,黃歇的門客以為對黃歇不利,黃歇立即辭退了荀子。門客又說荀子名大望重,怎么能隨便辭退的,黃歇又把他請了回來,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任他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zhèn))令(同上。)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荀子的學(xué)生、楚國上蔡人李斯,學(xué)成卻離楚入秦,受到秦王政重用,“已而相秦”(同上。)這種現(xiàn)象,絕非偶然,是楚國沒落的政治所決定了的。從此亦可知黃歇的養(yǎng)士,絕非招攬人才,用于國難,而是私蓄勢力,擴大自己的政治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