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五 天朝田畝的實施問題 甲頒布天朝田畝前的宣傳與農民的行動

太平天國史 作者:羅尓綱著


  五 天朝田畝的實施問題 甲 頒布天朝田畝前的宣傳與農民的行動 太平天國在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前,就為實行公有制進行宣傳。當癸好三年(一八五三年)天月,大軍下江南,抵達江西九江時,到處張貼布告,首以「薄賦稅、均貧富」二語宣告人民,群眾歡呼,踴躍賞糧犒軍,沿江都是〔一〕。

  到建都天京,就頒布待百姓條例宣告要行公有制。同時,又在講道理的大會上,隨時把這一種制度對群眾作剴切詳明的宣講。有一個署名上元鋒鏑馀生的反革命分子寫的金陵述略記他在天京親見親聞的情況道:逆匪所刻妖書、逆示頗多。省中刻有續(xù)詔書、義詔誥等,類多文義不通,極狂悖。制造偽歷,以三十一日為單月,三十日為雙月,改地支丑亥二字為好開等字,欺天侮圣,罪難髪數(shù)。內有待百姓條例,詭稱不要錢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天父)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歸於天王(天父)收去,每月大口給米一擔,小口減半,以作養(yǎng)生之資?!赇佡I賣本利皆系天王(天父)之本利,不許百姓使用,總歸天王(天父)。如此魂得升天,不如此,即是邪心,即為妖魔,不得升天,其罪極大云云。間有長發(fā)賦傳人齊集設壇講道,令人靜聽,亦即仿佛此等語〔一〕。

  案這部金陵述略本有清咸豈三年六月朔日申江寓客跋,即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六月初一日。又清朝順天府府丞張錫庚曾把傳鈔本奏呈。清廷鈔寄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向榮閱看,其日期為清咸豈三年五月二十三日〔二〕,即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五月廿五日,時在建都天京后三個月。據(jù)此知所記太平天國待百姓條例和宣講公有制,乃建都天京后就頒布和舉行的。這部刻本每段后都有案語。加案語的人也是一個親見親聞的人,態(tài)度還算嚴肅,遇到那個上元鋒鏑生誣蔑太平天國的地方,他都指出,或說無其事,或將真實情況寫出訂正。但在上引這一段記事之后,卻說:「按此皆有之」,說明這段記載是真確的。這段記載告訴我們三個消息:一、太平天國一切公有,田都有天父的田,店鋪資本亦歸天父所有;二、太平天國不收田賦,農民每年生產全歸政府,由政府每月給以定量的糧食為生;三、太平天國要實行公有制度,除頒布待百姓條例外,還開群眾大會宣講這個道理。據(jù)其所記,待百姓條例與后來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所規(guī)定的:「凡當收成時,兩司馬督伍長,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則歸國庫,凡麥、豆、苧麻、布、帛、雞、犬各物,銀錢亦然。蓋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勻,人人飽暖矣。此乃天父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的精神和原則完全相同的。反革命巨魁曾國藩討粵匪檄〔一〕農不能自耕以納賦,而謂田皆天主之田,商不能自賈以取息,而謂貨皆天主之貨」的狂吠,便是根據(jù)這份待百姓條例來鼓動地主階級對抗太平天國的。

  在建都天京那一年里,今天從殘闕的記載中看到農民行動起來的一些情況。有的地方如江西南昌梓溪鎮(zhèn)棠谿村農民就在太平軍圍攻南昌時,向地主計畝徵糧,分給無田的人吃。村中地主階級分子鄒樹榮在六月十八日江省被圍感賦七律三首〔二〕中記其事道:圍閉江城歷七旬,久偏生變是愚人,官兵與賊皆安堵,鄉(xiāng)俗乘機作怒瞋。計畝徵糧憂富室,(鄉(xiāng)間計田一石,或出谷一石、二石不等,分與無田者食,於是有田者多受累。)……吾村前后分三次,(吾家一回出谷五十馀石,一回出谷三十馀石,一回出谷廿石。)

  有的地方如江西湖口縣農民提出均田的要求,實行了減租。湖口縣地主階級分子張宿煌備志紀年〔一〕在清咸豈三年記事里記道:是秋谷熟倍。近年三鄉(xiāng)頑梗,倡均田之說,私相盟會,準每畝佃戶納谷八斗。這一年,在天京附近陳墟橋蔡村農民就不再向地主交租,得過有衣有食的生活。汪士鐸乙丙日記述其事道:憶寓陳墟橋蔡村時,通村千馀家,……民皆不識字,而仇恨官長。問:「官吏貪乎?枉法乎?」曰:「不知?!箚枺骸负我院拗俊箘t以收錢糧故。問:「長毛不收錢糧乎?」曰:「吾交長毛錢糧不復交田主糧矣。」曰:「汝田乃田主之田,何以不交糧?」曰:「交則吾不足也。吾幾子幾女,如何能足?!乖唬骸傅枞酥?,交人之糧,理也,安問汝不足;且汝不足,當別謀生理。」曰:「人多無路作生理,無錢作生理也?!?br/>
  從汪士鐸這段反動記述里,看出天京近郊農民的行動,看出他們在革命前后不同的生活:在革命前,佃農民受地主慘重的剝削,挨饑受寒;到革命后,太平天國打擊了地主階級,他們不再向地主交租了,只要向自己的政府交納公糧過著有衣有食的生活。他們都知道清朝封建政權是保護地主階級來剝削他們的,太平天國政府卻是保護他們的,他們認清楚了誰是他們自己的政府,誰是他們的敵人,他們就對官府掀起了仇恨。汪士鐸說佃農仇恨官府是因為「收錢糧故」,官府是向地主收田賦,并不是向佃農收田賦,佃農之所以仇恨官府是因為官府保護地主來剝削和壓迫他們,汪士鐸的話是有所掩飾,不敢明白說出來的。

  太平天國在建都天京后,就頒布待百姓條例,開群眾大會進行宣講,農民也行動起來,或向地主計畝徵糧,分給無田的人吃,或倡義均田,實行了減租,或者就不再向地主交租。這一切,都為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作了準備。

   乙 太平天國於何時采取「照舊交糧納稅」的措施?它為什么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后旋即采取這種措施?

   天朝田畝制度頒布於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冬十一月。太平天國又采取「照舊交糧納稅」的措施?!刚张f交糧納稅」在什么時候采取呢?要對這件大事進行論斷,必須首先把時間考明。

  這件措施,是正軍師東王楊秀清率領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上奏天王洪秀全請辦的,本章奏說:小弟楊秀清立在陛下,暨小弟韋昌輝、石達開跪在陛下奏為徵辦米糧以裕國課事:緣蒙天父天兄大開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眾,宜廣積米糧,以充軍儲而裕國課。弟等細思安徽、江西米糧廣有,宜令鎮(zhèn)守佐將在彼曉諭良民,照舊交糧納稅,如蒙恩準,弟等即頒行誥諭,令該等遵辦,解回天京圣倉堆積。如此緣由,理合肅具本章啟奏我主萬歲萬歲萬萬歲御照施行。

  天王洪秀全接到本章,批道:「御照胞等所義是也,即遣佐施行,欽此」。

  這封本章,原件今未見。此處據(jù)自張德堅總纂賊情匯纂。該書著錄空年月日不填〔一〕。案太平天國要行這種「照舊交糧納稅」措施,必須在建立地方政權后,編立了戶籍,然后才能施行。考太平軍於癸好三年八月后江西南昌撤圍回守安慶,以經略安徽后,派石達開前往安民,太平天國始在安徽省已克復地方陸續(xù)設立鄉(xiāng)官,建立地方政權〔二〕。據(jù)現(xiàn)存文獻所載,安徽繁昌縣到十月底還未舉官造冊,限於十一月初九日舉齊〔三〕??梢姲矐c一帶是到癸好三年秋冬間始陸續(xù)設立鄉(xiāng)官,建立起地方政權。廬州系十二月初十夜(夏歷十二月十六夜)始克復,地方政權的建立又比安慶一帶遲一步。至於江西湖口設立鄉(xiāng)官系癸好三年七月后事〔一〕,進入九江則系八月二十六日事〔二〕。故太平天國不可能於癸好三年秋收后在安徽、江西行「照舊交糧納稅」。安徽銅陵縣有個地主階級分子曹藍田在清咸豈四年七月十六日與鄧太守書說:敝邑地濱大江,賊於去秋頒偽檄索戶冊?!\眾數(shù)百人,旋於十二月既望,蜂擁至東鄉(xiāng)順安鎮(zhèn),剽掠無馀,闔邑近水之糧,掠取殆盡,……賊亦旋去。今春一、二奸民迎偽官及賊黨百馀來踞縣城,禁制繁多,誅求無已,民甚苦之。頃復限於八月初一日徵收錢米〔三〕。

  案清咸豈四年八月初一日,即太平天國甲寅四年八月十七日。太平天國於癸好三年秋天命令安徽省銅陵縣官造冊,設立鄉(xiāng)官,建立地方政權。這年十二月,前來取糧一次。甲寅四年春天,派官前來治理,頒布新法令,到八月十七日始行「照舊交糧納稅」。銅陵縣的情況,可代表當時在太平天國治下安徽、江西各地的情況。據(jù)此知太平天國施行「照舊交糧納稅」,是始於甲寅四年秋天。正軍師東王楊秀清等這封請於安徽、江西照舊交糧納稅解回天京積貯本章,就是在這年秋收前,六月間上奏的。當時各地行這種措施還有些有日期可考的,如安徽潛山縣在這年七月徵收〔一〕。廬州在這年八月徵收〔二〕。而這年桐城縣下忙徵糧,今天安徽省博物館還存有一張朱浣曾下忙納米熱照。

  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照人口平分土地。而「照舊交糧納稅」,準許地主收租,卻不得不承認封建土地所有制。太平天國在采取「照舊交糧納稅」之日,上距頒布天朝田畝制度這時還不過半年,而在一個月前——太平天國甲寅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以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名義答覆英國人三十一條并質問英國人五十條誥諭里,還向英國外交人員說明天朝田畝制度是要行「田產均耕」,使人人都得「同享天?!梗赃_到「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究竟有什么緊急的形勢迫使太平天國不得不采取「照舊交糧納稅」的措施呢?

  原來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后,行政機關大加擴棄,天京人民也行供給制,而糧食來源主要是只靠復州縣獲取倉儲。這就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據(jù)曾國藩湘軍情報機關采編所張德堅總纂的賊情匯纂卷十賊糧倉庫說:圣糧館分豈備倉、復成倉、貢院三處屯貯,截至癸丑年終共存谷一百二十七萬石,米七十五萬石。江寧群賊口糧每月約放米三十馀萬石,合計米谷足支四月。

  賊情匯纂又記到甲寅四年五月,天京「下一概喫粥之令」。關於天京下令喫粥事,當時在天京的謝炳金陵癸甲紀事略在甲寅四年六月記事里記道:男子牌面,每日每名發(fā)米半斤,牌尾四兩。女子每日每名,湖南以前發(fā)米六兩,湖北以下,發(fā)米三兩,均以稻代。悉令人食粥,否則殺。其時男館逃走者多,新附者少。

  當時也在天京的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所記更詳細,說:賊常例各館皆具人數(shù),每十日赴典圣糧領米人一斤,斤不過七合,米不足,改給稻,仍一斤,礱米僅四合,稻亦不足,止給半斤,極至四兩,因令人喫粥。然稻四兩得米止合馀,即作粥亦不飽,咸有怨言。洪賊時有諭示合城,不能全憶。中有:「神爺試草橋水深,如何喫粥就變心?不見天兄舍命頂,十字架上血漓淋。不見先鋒與前導,立功天國人所欽」云云。

  據(jù)上引記載,天京於甲寅四年五月已「下一概喫粥之命」。糧食告匱,到了「咸有怨言」、「變心」、「逃走」的地步。當時敵人江南大營正駐扎在天京東門外孝陵衞,虎視眈眈,與城內反革命分子圖謀里應外合。如果太平天國不能解決天京糧食匱缺問題,嘩變立見。

  除了天京如此嚴重的形勢外,從整個革命形勢來看,糧食匱缺也是一個首要的大問題。上引那個記太平天國在安徽銅陵縣徵糧事的曹藍田,他是個頑抗的反革命分子,堅決拒絕向太平天國納糧,他論說:「夫賊之絀於力者,以糧儲匱缺,逃亡復眾故耳。一旦就沿江郡縣勒徵錢米,嘯聚失業(yè)流民,則其勢可以復振」〔一〕。這個反革命分子是看得準確的。

  所以,太平天國為了制止天京嘩變的險惡情況,為了對整個革命有利的形勢,必須立即解決糧食來源的問題。而實行天朝田畝制度平分土地,在當時是不具備主客觀的條件的,并且是緩不濟急的。這就是為什么太平天國在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后半年就突然采取「照舊交糧納稅」措施的原因。

  近年來天朝田畝制度,有說楊秀清把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改為保護地主的「照舊交糧納稅」,掀起兩條路線的斗爭。有說李秀成改變天朝田畝制度,準許蘇、浙地主收租,干叛徒的勾當。又有說太平天國本是農民政權的,后來改行「照舊交糧納稅」,向封建政權轉化等等。這都是因為不知道太平天國何時采取「照舊交糧納稅」的措施,不知道為什么要采取這種措施。今天加以考明,這就有利於對這些問題的了解。

   丙 太平天國在對待農民的方針政策上的立場 研究太平天國的土地政策,必須先知道它在對農民的方針政策上的立場。

  太平天國革命,對地主階級進行專政,而對農民則加以保護。歸慶柟讓齋詩稿八月雜永道:「數(shù)千賊眾下昆山,焚掠兼施非等閒,大戶一空小戶靜,似存公道在人間」〔一〕。地主階級分子這首永事詩充分說明了太平天國的立場,所以太平天國在它對待農民的方針政策上是站在農民階級方面反對地主階級的。它要向富家大戶借捐〔二〕。而對一般性質的收費,則按貧富分多寡,如江蘇吳江縣發(fā)門牌時,「每張或三百有馀,或五百有馀,富戶亦有千文不等」〔三〕。富戶收費三倍於貧戶。到收每戶銀米時,是一律的,但規(guī)定「貧戶無力完者,有力者倍完以足之。不肯完者拘人封房」〔一〕。把貧戶的負擔加在富戶的身上,富戶不肯交的,則捉人封屋。蘇、浙地區(qū),在清皇朝統(tǒng)治下,封建政權保護紳富大戶,剝削平民小戶。江蘇省各縣,一般都是「以大戶之短交,取償於小戶」〔二〕。吳江縣「有十數(shù)頃之家,而所完無幾者,有一、二畝之家,而橫徵倍之者」〔三〕。浙江省杭州、嘉興兩府,則對「大戶僅完正額,小戶更任意誅求」,「以小戶之浮收,抵大戶之不足」〔四〕。太平天國克復蘇、浙后,把這種剝削農民的做法顛倒過來了,「貧戶無力完者,有力者倍完以足之」。這就鮮明顯著地體現(xiàn)著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基本方針和立場所在〔五〕。

  我們還要專對太平天國政府在處理農民抗租問題上來考察。太平天國是準許地主收租的,但卻放任佃農不交租。江蘇常熟地主階級分子龔又村自怡日記清咸豈十一年二月廿五日記道:見偽示欲到處講道,并禁薙頭、霸租、抗糧、盜樹,犯者處斬。然其所統(tǒng)官員……又任佃農滋事,……與示正大反。

  案所謂「霸租」,就是佃農不肯交租,禁霸租,就是禁止佃農不交地主租。但是,太平天國的官員們,卻放任佃農不交地主租。布告上說的是禁止佃農不交地主租的,但執(zhí)行起來卻是放任佃農不交租,所以這個反革命分子說「與示正大反」。他在同月的日記里還記有一件關於這一類事件的大事說:廿六日回寓,知昨日平局遭土匪之劫,屋廬多毀,器物掠空,局主報案。次日,局發(fā)鄉(xiāng)勇捉犯,而逃遁者多,查拏數(shù)日,始於貴濟獲曹、顧、賈三人押到俞局。而埋輪之使,猶倡免租之義,膽縱豺狼。

  在四月初七的日記里,記這事的結局說:晚偕禮庭至洞港涇,適徐局勇首顧大山來調停劫局案,曹和卿同擬各佃湊錢賠藏,并起事各圖辦上下忙銀各三百,外加二百六十文以賠夏賦。所獲三犯釋回。

  案「平局」,是一個收糧局名的簡稱,「俞局」、「徐局」都同。太平天國地方政府的干部因不懂徵收田賦手續(xù),所以這種收糧局大都交給地主階級分子或衙門書吏辦理,他們就利用來收租。被這個反革命分子狂吠為「土匪」的,實是佃農,被誣蔑為「平局遭土匪之劫」,實是佃農去搗毀幫地主收租的收糧局。所說的「埋輪之使」,典故出自后漢書張綱傳,指天王派來的欽差大臣。這位欽差大臣,當常熟各圖佃農搗幫地主收租的收糧局時,他不是下命令派軍隊去鎮(zhèn)壓佃農,而是宣傳地主不應收租的大道理。后來經過中間人調停,佃農只是交糧和給還取去收糧局器物價錢,竟不交租,取得了勝利。這個地主階級分子對這位欽差大臣咬牙切齒地咒詛說什么「膽縱豺狼」。這兩項記載,記出了太平天國政府放任佃農不交租,欽差大臣宣傳地主不應收租,恰恰和封建政權保護地主收租,視為天經地義完全相反。

  太平天國與農民有血肉相連的關系,懷有深厚的階級感情??藦驼憬螅诤幜鱾鞯哪且皇住更S(萬)金家財殮蒲包,窮人手里擔元寶,長毛哂哂笑」〔一〕的民謠,和忠王李秀成莊嚴地發(fā)表的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譏笑天京為「苦力王們的城市」,而太平天國卻認為這個「稱號,是最大的恭敬」〔二〕的宣言,太平天國從戰(zhàn)士以至領導者這種階級立場,正是深刻地反映出這種關系和感情。在這種關系和感情下,太平天國對待農民的方針政策,便自然而然地是從農民出發(fā),站在農民方面的。

   丁 太平天國從「照舊交糧納稅」經過「著佃徵糧」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太平天國在對待農民的方針政策上的立場既考明,現(xiàn)在來說它的土地政策。

  太平天國的土地政策,最初是「昭舊交糧納稅」政策。這個政策頒布后,首先是佃農不肯向地主交租。在太平天國革命洪流當中,追求平等、平均二千年的中國農民行動起來了,凡是太平天國克復的地方,到處都是「地符莊帳付焚如,官牒私牒總掃除」〔一〕。農民把地主階級和封建緊勒在他們身上的枷鎖打碎了,不肯再受地主剝削了。安徽桐城人方宗誠閉齊詩集食新嘆道:「東莊有佃化為虎,司租人至攖其乳。西莊有佃狠如羊,掉頭不雇角相當」。佚名平賊紀略清咸豐十一年十有錫金城民總立倉廳記江蘇無錫、金匱情況說:「各佃戶認真租田當自產,幫不輸租,各業(yè)戶亦無法想」。浙江嘉興吳仰賢小匏庵詩存新樂府糧歸佃詩注說:「禾中向有租田當自產之諺」。所謂向有,指太平天國統(tǒng)治嘉興時事。如地主有企圖收租的,佃農就予以打擊。吳縣甫里鎮(zhèn)人楊引傳野煙錄記其事說:「凡里人有田者,由鄉(xiāng)官勸諭欲稍收租,而佃悍然不雇,轉糾眾打田主之家。桃浜村為之倡,事起於南柵方氏。於是西柵金氏,東柵嚴氏家,什物盡被毀壞,而嚴氏二舟泊屋后亦被焚。陳某被縛于昆山城隍廟石獅子上,幾飽眾拳」。案陳某是甫里鎮(zhèn)鄉(xiāng)官。又或有地主憑藉某種惡勢力來強行收租的,佃農也同樣予以打擊。龔又村自怡日記記常熟事說:「鄒氏設局於神祠,又被拆壞,局董俞卿被戕投水。收過租米之局,眾佃競欲索還,於十三日赴俞局哄鬧,幾欲焚劫」〔一〕。佃農對地主的蠢動,或毀,或焚,或打,或殺,對幫助地主的鄉(xiāng)官也予以懲治,捆縛在通衢上示眾,這是兩個具有典型的事例,各地抗租情況大都如此。有些地主只得把田賣給佃農以救饑。江陰章氏支譜章型塵煙紀略說:「將田畝售與佃農,價愈賤而售愈難」。常熟龔又村自怡日記說:「中夜念業(yè)戶二年無租,餓死不少,幸而降價鬻田佃戶,十得二、三,何以延命」〔一〕!因此,世家大戶都成了餓殍。光緒溧陽縣續(xù)志說:「舊時肉食垂綺羅,今日饑寒面如鵠」。儀徵程畹歸里雜詠道:「良田萬頃成何用,餓死當年積谷翁」〔二〕。這些記載,說明不論在太平天國前期或后期,不論在安徽或江蘇、浙江,佃農都不交地主租了。這是普遍的情況。

  在封建社會,封建政權為保護地主收租,定有種種壓迫佃農的法律規(guī)條,把抗租與抗糧視為同等違犯「國法」。佃農如個人敢於抗租,就要把他逮捕治處;如敢聚眾抗租,就要派兵剿滅。太平天國既頒布「照舊收糧納稅」政策,準許地主照舊向佃農收租繳納國家田賦,在未實行天朝田畝制度進行土地革命以前,還承認地主合法的存在?,F(xiàn)在,佃農抗不交租,太平天國是不是如同封建統(tǒng)治那樣鎮(zhèn)壓佃農,副迫佃農向地主交租呢?這是鑒定太平天國究竟是農民政權還是地主政權的試金石。江蘇常熟人湯氏輯鰍聞日記清咸豐十年九月記事,對此曾有過一段比較詳細的記事道:九月下旬,……鄉(xiāng)官整理田畝糧冊,欲令業(yè)戶收租,商議條陳。無奈農民貪心正熾,皆思侵吞。業(yè)戶四散,又無定處,各不齊心。且如東南何村,因議收租,田夫猝起焚拆選事王姓之屋,又打鄉(xiāng)官葉姓。又塘坊橋民打死經造,毀拆館局,不領門牌,鳴金聚眾。王市局中嚴朗三等,聞信大怒,令鄉(xiāng)勇欲捉首事之人。彼眾隅力拒,揚言欲率眾打到王市。於是局中急添鄉(xiāng)勇二百名,借監(jiān)快槍抬炮,端正飯食、酒肉、饅頭、茶湯。汪勝明同嚴士奇、葉念劬、姚錦山、徐光康等磨拳擦掌,連夜入城見偽主將錢,請兵下鄉(xiāng)剿滅乳民。不料錢姓不肯輕信擅動刀兵,反怪鄉(xiāng)官辦理不善。但著本處鄉(xiāng)耆具結求保,愿糧守分等語。又給下安民偽示,勸諭鄉(xiāng)民。其事遂以解散。王市局中諸人敗興而歸,從此勢弱,不能勒捐,進益漸少,只得散去。

  上引記事說的主將錢,是鎮(zhèn)守常熟的副將錢桂仁,主將是侯裕田。侯裕田是太平天國的一個耿耿精忠的人物,因常熟地處沖要,特派監(jiān)視錢桂的〔一〕,所以錢桂仁后來雖然是個叛徒,此時卻不敢不執(zhí)行太平天國的方針政策。王市局,就是王市的鄉(xiāng)官局,嚴士奇等都是鉆入鄉(xiāng)官局的地主。汪勝明是常熟縣監(jiān)軍,奉派來王市調查農民毆打鄉(xiāng)官事件。他本是安慶一織席手工人,到王市后,受到做鄉(xiāng)官的地主的腐蝕,卻幫同地主來鎮(zhèn)壓農民。當時鄉(xiāng)官局等事發(fā)生。王市局派鄉(xiāng)勇塘坊橋要逮捕抗租斗爭的領袖,佃農迎擊,宣言要打到王市來。汪勝明等急添鄉(xiāng)勇,借槍炮,磨拳擦掌,連夜入城見錢桂仁,請兵下鄉(xiāng)剿滅佃農。錢桂仁不但不發(fā)兵,卻斥責鄉(xiāng)官辦理不善,他出布告安民,只勸諭佃農交糧和守秩序(「完糧守分」),地主收租的企圖被粉碎(「其事遂以解散」),鉆入王市鄉(xiāng)官局的地主垂頭氣而歸,「從此勢弱」,「只得散去」,佃農取得了勝利。常熟是蘇南階級斗爭最復雜、最激烈的地區(qū),王市這次事件,是表明太平天國政府掌握站在農民方面的立場來處理佃農抗租斗爭最典型的事件。

  在另一方面,地主也不敢向佃農取租。太平天國既頒布「昭舊交糧納稅」政策,而賦從租出,就必須準許地主收租納糧,常熟佚名庚申避難日記清咸豐十年十一月初六日記說:初六,有長毛告示,要收錢糧,諭各業(yè)戶、各糧戶,……即行回家收租完糧。太平天國準許地主收租,是有嚴格的規(guī)定的:凡地主收租,必須先認田登記(即報明田數(shù)、墟名、花戶存案)〔一〕,然后準領憑收租。而租額由政府定,收租后除負擔向國家交糧賦外,還要繳交各費。例如常熟情況,規(guī)定收租六斗五升,交糧三斗七升,田憑費一斗,局費五升,經造費一升,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費二升,地主只得租米一斗。所以地主階級分子悲歡說:「費大於租,業(yè)主幾難糊口」〔一〕。各地情況雖有不同,但基本政策和辦法卻是一致的??梢娞教靽m準地主收租,但其情況已知和封建社會大大不同的了。當時各地的地主多不肯領憑收租。庚申避難日記清咸豐十一年十月記常熟情況說:十五、十六晴。長毛同司馬、百長下鄉(xiāng)寫田畝冊,限期收租,要業(yè)戶領憑收租?,F(xiàn)今各業(yè)戶俱不領憑。長毛告示,不領憑收租者,其田充公。

  常熟柯悟遲漏綱喁魚集清咸豐十一年九月記事也說:九月,賊目出示,著師、旅帥重造田冊,注明「自」、「租」名目,招業(yè)主認田,開呈佃戶田畝細數(shù),每畝先繳米一斗,即給田憑,準其收租,無一應者。

  地主為什么不去認田、登記、領憑收租呢?常熟有個地主階級分子叫曾含章的在避難紀略〔二〕裹作了回答:令業(yè)戶領偽憑,曰田憑,誘發(fā)領憑之后得以收租,卒無一個應之者。蓋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慮賊之知業(yè)戶而加害不休也。

  這就是說地方就是遵照太平天國法令領了田憑,佃農還是不肯交租的。地主既登記領憑,收不得租,不但要擔負納田賦,而且,深怕登記后露了身份,受到沒完沒了的打擊。這個反革命分子的話,說明了當時地主不肯認田登記的原因,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性質說得一清二楚。當時地主不敢收租,還有一些復雜的原因。常熟湯氏鰍聞日記清咸豐十一年八月記其事道:秋八月初,城中錢逆又升偽銜,傳齊各鄉(xiāng)官與錢伍卿等,共議收租。著各業(yè)戶開報田冊,曉諭紳富歸家料理租務。先議著鄉(xiāng)官包收,先經捐費,起田單,擬每畝八斗。除完糧下忙銀,業(yè)戶只得二、三斗,且報滿二百畝者,載入大戶,如匿韋不報,將田充公等示。於是避江北者亦聞信回南,嗷嗷待哺。有識見者以為將來作大戶勒捐,便中賊計,且不屑具名稟呈,料佃戶亦不服,故久無呈報之人。又因眾目皆思染指,與錢伍卿爭攪收租。自八月初至九月中,終未議定。惟偽軍、師帥等有田產如嚴逸耕輩,皆欣然打干催頭發(fā)限票,預受族黨請托,到后竟成子虛畫餅,可發(fā)一大噱。

  案錢逆,指叛徒錢桂仁。錢伍卿是鉆入太平天國陣營的地主階級分子。從這一段記載可見,就是在叛徒和反革命分子共同主持下,但地主除納糧外,每畝只得二、三斗,而收租須先開報田冊,報滿二百畝,便列為大戶,成為勒捐對象。且知佃農不肯交租,所以地主都不肯呈報。加以反革命分子都想染指,爭攪收租,內部矛盾重重,結果竟成子虛畫餅。

  太平天國對佃農不肯交地主租,焚燒地主房屋,打死地主,毆打鄉(xiāng)官,搗毀鄉(xiāng)官局,尚且安撫佃農,以愿交糧了事?,F(xiàn)在,地主自己不敢領憑收租,太平天國就只有向佃農收糧,那更是不待說了。太平天國是農民政權,站在農民方面,所以它不是鎮(zhèn)壓農民,保護地主收租完糧,而是根據(jù)當前的具體形勢,因勢乘便,順應佃農的愿望,創(chuàng)造性地采取了向佃農徵糧政策〔一〕。這個政策,民國太倉州志叫做「著佃收糧」,江蘇常熟柯悟遲漏綱喁魚集叫做「著佃啟征田賦」,江蘇元和陸懋修窳翁文鈔收復蘇松間鄉(xiāng)鎮(zhèn)私議叫做「著佃追完」,浙江嘉興吳仰賢糧歸佃詩叫做「著佃還糧」,清朝江蘇巡撫李鴻章叫做「著佃交糧」〔二〕。稱謂略有不同,都是指這一個政策說的,本書取「著佃交糧」這一個含義較切的名稱來考述。

  考太平天國於癸好三年(一八五三年)建都天京那一年的秋收前,就在天京近郊宣布向農民收糧〔一〕。上引汪士鐸乙丙日記所述他於這年十一月,逃出天京,到三十里外的陳墟橋蔡村去,親見農民向太平天國交糧后,不復交地主租,得到有衣有食的好景,仇恨清朝官府的事。太平天國所行的「著佃交糧」政策,便是這個為佃家所歡迎的政策。

  同治崇仁縣志記太平天國丙辰六年克復江西崇仁縣設立鄉(xiāng)官后事說:「軍帥按畝徵糧,由監(jiān)軍發(fā)給偽串」〔二〕,行的也可能是「著佃交糧」政策。據(jù)現(xiàn)存記載,太平天國於庚申十年(清咸豐十年,一八六○年)夏克復蘇南,這年冬,第十年十月二十日,太平天國在江蘇常熟出告示「著旅帥、卒長按田造化名冊,以實種作準,業(yè)戶不得掛名收租」,又說「是年秋收大熟」,「惟收租度日者」,「甚屬難過」,及徐日襄庚申江陰東南鄉(xiāng)常熟西北鄉(xiāng)日記說:「農民之力田者竊利租不輸業(yè)」的話,認為太平天國是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到一九六○年,始得見新發(fā)現(xiàn)的常熟人梧悟遲著的漏,綱喁魚集,其中記清咸豐十年冬太平天國在常熟徵糧事說:十一月,……起徵糧米,……十三日,……出示天朝九門御林丞相統(tǒng)下軍帥汪,查造佃戶細冊呈送,不得隱滿,著各旅帥嚴飭百長、司馬照佃起徵?!拢ト?,設局太平庵,著佃啟徵田賦。

  我兩相對勘,始知雇汝鈺把太平天國「著佃啟徵田賦」政策,以他自己的理解寫作「發(fā)實種作準,業(yè)戶不得掛名收租」。我根據(jù)了雇汝鈺的記載認為當時太平天國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是錯了?,F(xiàn)特在此鄭重更正。

  這一年常熟「著佃交糧」,效果好得很。當時常熟有個姓湯的,在他的鰍聞日記中記道:偽師帥在本地設局,徵收當年錢糧?!l(xiāng)農各佃既免還租,勇躍完納,速於平時。

  江蘇吳江縣也有這年太平天國向佃農徵糧的記載。吳江同里人倦圃野老庚癸記略清咸豐十年十一月記事道:十一月初三日,賊徵銀米,各鄉(xiāng)村報田數(shù),每畝納米一斗五升,錢五百,偽旅帥陸續(xù)解江。

  從所記太平天國這一年在吳江縣徵糧,是據(jù)「各鄉(xiāng)村報田數(shù)」,即柯悟遲所記常熟縣「查造佃戶細冊呈送」的辦法,知道也是向佃農徵收田賦的。

  地主階級分子不肯遵照太平天國法令認田登記,卻組織收租局,企圖壓迫佃農交租。倦圃野老庚癸紀略清咸豐十年十二月記事記道:初七日,聞長洲、元和、吳縣及本縣蘆墟、盛澤、莘塔、北庫等鎮(zhèn)業(yè)田者俱設局收租息米,每畝四、五斗不等。同里亦欲舉行,夜(旋)為偽監(jiān)軍阻撓,遂不果。

  查該書庚申、辛酉兩年紀事的初稿,曾以吳江庚辛紀事名稱刊出,對此曾有說明道:「得鐘監(jiān)軍文書,必先報明田數(shù)、墟名、花戶存案,然后施行,各業(yè)因有或報或不報者,事不果行」〔一〕。鐘監(jiān)軍名志成,同里鎮(zhèn)人,考中太平天國博士,授吳江、震澤兩縣監(jiān)軍,治理江、震兩縣事,政績斐然,后來吳江失陷,被俘犧牲,是太平天國史上一個對革命事業(yè)忠貞盡瘁的人物。他責令地主遵照法令登記,地主不從,他就制止地主收租。

  常熟的地主也設立收租局企圖壓迫佃農交租。常熟曾含章避難紀略記其事道:咸豐十一年二、三月間,錢華卿、曹和卿等創(chuàng)收租之說,各處設立偽局,按圖代收,令業(yè)戶到局自取。旋於四月中,吳塔、下塘、查家淀之偽局被居民黑夜打散,偽董事及幫局者皆潛逃,其事遂止。

  這個錢華卿得到常熟守將錢桂仁的同意辦理留養(yǎng)難民局事〔一〕,曹和卿(即曹敬)參加常熟議設勇防土匪與設局收糧事。這兩人都是地主階級分子。他們就藉這點關系設收租局,要包辦地主收租??墒?,佃農起來把那些收租局打散。

  地主見自己的力量不濟,又去糾合惡霸匪幫用武力來設局收租。倦圃野老庚癸細略清咸豐十一年十一月紀事記道:十一月初一日,周莊偽鄉(xiāng)官費玉存(成)設收租局於北觀,每畝收租息米照額二成折錢,局費每千扣二成。至十二月初旬,各鄉(xiāng)佃戶頗有還者。旋為偽監(jiān)軍見嫉,從中敗事,從此瓦解矣。

  這個費玉成,是太湖上槍船匪幫的一個頭子,擁有一支武力,太平天國不得不暫時牢籠他,這時封為鎮(zhèn)天豫。倦圃野老在此處說他是蘇州周莊鄉(xiāng)官是錯的〔二〕。吳江、震澤監(jiān)軍鐘志成不畏強暴,加以制止,使地主階級的收租局再一次瓦解。

  從上所考,看見當時佃農與地主階級頑固分子雙方展開的斗爭,佃農的猛烈威力,壓倒了地主階級的頑抗分子。太平天國地方政府則執(zhí)行法令,對地主階級分子不遵照法令認田登記,而擅自設立收租局的違法勾當加以制止,使地主階級的收租局一再瓦解。革命形勢向著有利方面發(fā)展,於是太平天國在土地政策上,便從「著佃交糧」向前采取進一步的措施。

  這進一步的措施,就是頒發(fā)太平天國的新土地證——田憑。這是太平天國的一件大事,雖記載殘缺,但仍可考見。考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清同治二年)冀天義程發(fā)給吳江縣潘敘奎蕩憑上說:緣我天朝恢疆拓土十有馀年。所有各邑田畝,業(yè)經我忠王操勞瑞心,頌發(fā)田憑,盡美盡善。

  案現(xiàn)存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忠王李秀成發(fā)給金匱縣黃祠墓祭田憑和發(fā)給陳金榮田憑上,都印有「忠王李為發(fā)給田憑,以安恒業(yè)而利民生事」十七字。據(jù)發(fā)現(xiàn)的田憑,有江蘇的,也有浙江的,有用李秀成名義頒發(fā)的,也有用他統(tǒng)下鎮(zhèn)守地方的將領名義頒發(fā)的。這都說明這時頒發(fā)新土地證,是由忠王李秀成主持,為「安恒業(yè)而利民生」,向所轄蘇、浙地區(qū)頒發(fā)忠王李秀成發(fā)給陳金榮的田憑說明原件高30.0厘米,寬27.5厘米,連史紙墨刷,在“忠王李為”上蓋“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eq \o(\s\up 12(□□□□□□□),忠殿戶部尚書)李生香”長方朱印,在月日上蓋“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長方朱印,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藏。

  的。這些文物,銘記了太平天國頒發(fā)新土地證的設施與目的。

  關于這件大事的記載,所見有佚名庚申避難日記清咸豐十一年(即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十二月初二日記,述江蘇常熟太平天國政府向自耕農頒發(fā)田憑事說:長毛又要耕種自田領憑,每畝米五升,折錢一百二十五文,著旅帥必要催領。

  倦圃野老庚癸紀清同治元年(即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三月記事,記江蘇吳江、震澤兩縣監(jiān)軍鐘志成召各鄉(xiāng)卒長前來,宣布太平天國向佃農頒發(fā)田憑的政策,命回鄉(xiāng)頒發(fā)事說:偽監(jiān)軍提各鄉(xiāng)卒長給田憑,每畝錢三百六十,領憑后,租田概作自產。農民竊喜,陸續(xù)完納。

  前者說明向自耕農頒發(fā),后者說明向佃農頒發(fā),這都明確地說明了這時向蘇、浙地區(qū)頒發(fā)新土地證的對象,后者并說明其保護佃農土地所有權的目的。兩者所記各有所偏,但正可以互相補充。在這里,應該作一些必要的說明。這次頒發(fā)田憑,是太平天國革命政府頒發(fā)的新土地證,是向蘇、浙地區(qū)頒發(fā)的,而不是常熟、吳江、震澤幾個縣的措施。而向佃農頒發(fā)田憑,具有根本性的改革,更不是這個管理吳江、震澤兩縣民務,在其上有層層管轄,就在吳江、震澤還有佐將管轄的小小監(jiān)軍鐘志成所得擅自施行而取信於民的。又在庚申十年夏,太平天國克復蘇南后,規(guī)定地主必須遵照法令登記領憑,然后得收租。那種憑證,也叫做「田憑」,是專作為地主收租證明用的。佚名庚申避難日記說:「長毛告示,不領憑收租者,其田充公」。曾含章避難紀略說:「令業(yè)戶領偽憑,曰田憑,誘以領憑之后得以收租」。龔又村自怡日記說:「偽示業(yè)戶呈田數(shù)給憑,方準收租」。所以吳江大地主柳兆熏就把它叫為「租憑」〔一〕。柳兆薰記明那種「田憑」,吳江「給憑每畝十文」〔二〕,而作為太平天國的新土地證的田憑,吳江、震澤是「每畝錢三百六十」,收費相差到三十六倍??芍欠N作為地主收租證明用的「田憑」,與這時從「著佃交糧」政策向前采取進一步措施而頒發(fā)的太平天國新土地證的田憑,名同而實異,兩種性質是迥然不同的。

  上引兩種記載都沒有說到對以前那些已經遵照法令認田登記、領憑收租的地主怎樣辦法。從太平天國的政策看,那些遵守法令的地主是可以領取新土地證的。不過,在當時革命形勢下,一般情況佃農都不肯向地主交租,這才出現(xiàn)了「著佃交糧」政策?,F(xiàn)在,又頒布了「領憑后,租田概作自產」的政策,這就鼓勵了那些在地主依賴某種憑藉進行壓迫下不得不交租的佃農也敢於抗不交租,而照章領田憑以取得土地所有權了。吳江縣發(fā)田憑后三個多月,這個縣蘆墟勝溪有個擁有三、四千畝的大地主柳光薰,他曾遵照太平天國法令報田領憑,在槍船惡霸匪幫頭子的保護下,於庚申十年十二月就收租,在辛酉十一年內收了一千三百馀石租,可是,到這時卻不得不走去上海了〔一〕。這個大地主的出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保護他的槍船匪幫太平天國消滅,他怕群眾清算,同時,也說明了從前那些向他交租的佃農領取田憑,得到所有權,有了法令的保護,不再向他交租了。

  以前,地主不遵照法令認田登記,就采取「著佃交糧」政策,但仍保留地主對土地的所有權?,F(xiàn)在,頒布新土地證田憑的政策是:凡佃農「領憑后,租田概作自產」,這就把地主所有權轉移到佃農手中,以國家法令保護耕者有其田了。

  必須指出:當時蘇、浙地區(qū)的斗爭是很激烈的,情況是十分復雜的,還存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保護地主收租的事實。所以「著佃交糧」和地主收租是并行的。但是,不但佃農不肯交租的地區(qū)和地主不敢收租的地區(qū),以及逃亡地主的田地,都是行「著佃交糧」,就是反革命分子控制的地區(qū),佃農只要有可能反抗,就是肯交租,例如長洲縣是惡霸地主徐少蘧控制的地方,而地主收租,有「籽粒無著」者〔二〕,有「多半向隅空轉」者〔三〕,也還是要「著佃交糧」。此外,太平天國對官僚的妖產,和庵、觀、寺、院、公田、學田等田產,一律充公〔一〕,也都是行「著佃交糧」的。因此,從整個情況(不是一時一地,而是太平天國統(tǒng)治蘇、浙全部期間和全部地區(qū))總的來看,「著佃交糧」是普遍的,而地主得收租是局部的,并且是隨著階級斗爭力量對比的變化而變化的。上引那個「中夜念業(yè)戶二年無租,餓死不少」的做書塾教師的常熟地主龔又村,他記常熟「南鄉(xiāng)糧租并收,其三鄉(xiāng)但有糧局,業(yè)戶幾不聊生」〔二〕。常熟的情況,可以代表蘇、浙的一般情況。當時廣大佃農不肯交租,對既得權利不肯放棄。吳江同里鎮(zhèn)人倦圃野老庚癸紀略記有太平天國失敗后,到清同治三年十二月,吳江同里鎮(zhèn)佃農還不肯交地主租,吳江縣官親自下鄉(xiāng)兩次把佃嚴刑追比的事〔一〕。此時上距吳江淪陷,地主階級復辟,進行倒算已經一年半,首都天京的傾覆也過了半年,同里鎮(zhèn)佃農尚且如此,在太平天國統(tǒng)治時更可知。這斷不是同里鎮(zhèn)一地的情況,只因為今天流傳有記到這事的同里人記載,我們才知道吧了。那時江蘇巡撫李鴻章攻陷蘇南后,不得不照太平天國辦法在吳縣、長洲、元和、吳江、震澤、華亭、婁縣、青浦、金山等縣行著佃交糧至兩年之久〔二〕。這件事說明了當時佃農在太平天國失敗后抗租的情況,也說明了當太平天國統(tǒng)治蘇、浙時,「著佃交糧」是普遍的,而地主得收租卻是局部的這一事實。

  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因天京缺糧的緊急情況,不得不采用「昭舊交糧納稅」措施。它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順應農民愿望,先行著佃交糧政策,一反我國千馀年田賦制度的常規(guī),變地主交糧為佃農交糧。其后,隨著形勢的發(fā)展,進一步頒發(fā)田憑,宣布凡佃農「領憑后,租田概作自產」,把土地所有權從地主轉移到佃農手中,使行「著佃交糧」廣大地區(qū)的佃農得到了自己所耕的田。太平天國并沒有頒布耕者有其田政策,而在它所施行的土地政策的結果,事實上竟成為耕者有其田了。

   戊 太平天國后期蘇、浙地區(qū)有些保護地主事件是反革命分子干的勾當 太平天國后期在蘇、浙建立政權時,首先是由於采取招降政策〔一〕,混入大批敵人,有清朝的殘兵敗將(如李文炳、何信義),有地主團練頭子(如徐少蘧、華翼綸),有惡霸匪幫(如費玉成、孫金彪),有地主紳士(如曹敬)等等。他們偽降太平天國,暗地潛通清朝。在太平天國內部,又有些不堅定的分子,受了蘇、浙繁華的腐蝕,開始蛻化變質(如黃和錦、鄧光明)。因此,蘇、浙政權就與太平天國前期在安徽、江西建立的政策那樣純粹不同。

  在這些反革命分子和蛻化分子盤踞的地方,就倚仗他們的勢力來保護地主收租。龔又村自怡日記說:「聞金匱界照舊收租」,「長洲、相城一帶,因徐少蘧之請,亦準收租」。金匱縣蕩口鎮(zhèn)官僚大地主華翼綸的勢力便是在金匱界。蘇州永昌從監(jiān)生加捐道銜的大地主徐少蘧的勢力便是在長洲相城一帶。蘇州轄吳縣、元和、長洲三縣。吳縣、元和并無收租局〔一〕,惟長洲有收租局,正是由於徐少蘧的緣故。至於龔又村所說常熟東西南北四鄉(xiāng),只有南鄉(xiāng)糧局兼幫地主收租,必有倚仗才敢如此,混入太平天國陣營的地主紳士曹敬正是常熟南鄉(xiāng)人〔二〕。陶煦貞豐里庚甲見聞錄說周莊鎮(zhèn)局「悉聽費氏主持」。所說費氏,就是蘇州元和縣周莊鎮(zhèn)惡霸槍船匪幫頭子費玉成。這個惡霸匪幫頭子,不但在周莊橫行,還派槍船到附近地區(qū)去保護地主收租。吳縣蓼村遁客虎窟紀略說:「槍船頭目費玉,賊封鎮(zhèn)天豫,占管太湖、石湖、茭蕩,設保衛(wèi)局於邵昂,江、震田在局收租」。案費玉,即費玉成,又名秀元或玉存。江、震,就是吳江和震澤。上面說的那個吳江大地主柳兆薰,就曾經得到費玉成和吳江盛澤鎮(zhèn)槍船匪幫頭子孫金彪的保護,他在槍船匪幫被太平天國消滅后一個月逃往上海,就是因為要逃避佃農的清算〔一〕。在一些資料中,如佚名平賊紀略記無錫、金匱「或頑佃抗租,訴賊押追」,浙江桐鄉(xiāng)縣符天福鐘良相布告說:「住租房,種租田者,雖其產主他徙,總有歸來之日,該租戶仍將該還錢米繳還原主,不得抗欠〔一〕等等,都是反革命分子干的勾當〔二〕。

  在這些反革命分子所干保護地主的勾當里面,徐少蘧最具典型。徐少蘧偽降太平天國后,取得忠殿前檢點兼理民務的職位,旋受封為撫天侯,攫取了長洲縣基層權力,全縣軍、師、旅帥鄉(xiāng)官,都由他派授,設立七軍總局歸他掌握〔三〕。長洲縣佐將也得聽從他的擺布〔四〕。他在長洲縣設局幫地主收租,是站在地主階級的反革命立場,也是為的抽取成數(shù)以自肥〔五〕。近年在他的后人家發(fā)現(xiàn)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九月辦理長洲軍民事務珽天安黃酌定還租告示、委前中三軍帥張等設局收租札兩道文件〔一〕。酌定還租告示規(guī)定:「自完田憑者,每畝三斗三升;佃戶代完者,每畝二斗五升。」。所謂「自完田憑者」,就是說地主自已交費領取田憑。所謂「佃戶代完者」,就是說佃農代地主交納田憑費。這道告示,發(fā)於太平天國在蘇、浙地區(qū)發(fā)田憑后約半年,竟對太平天國公布「領憑后,租田概作自產」政策,視若無覩。而其所以酌定租額,是因見「佃戶畏強欺弱,亦由鄉(xiāng)官彈壓不周」,使地主收租,「有五斗、二斗、籽粒無著者」,所以今年秋收,特定租額,命令鄉(xiāng)官設局,「照料彈壓」,這樣倒行逆施,真是明目張膽的了。長洲就是蘇福省所在地,卻縱容徐少蘧干這種反革命的勾當,看來似不可解,其實并不奇怪。因為,太平天國既采取招降政策,又不可能解除其武裝,對投降的反革命分子就不能不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作或多或少的容忍,或者可以說是讓步。管轄蘇、浙地區(qū)的忠王李秀成又是一個專講策略的人物,他於庚申十年夏克復蘇南和浙江嘉興,見太湖槍船匪幫地利熟,船快人多,怕幫助清軍為敵,就對他們采取封官拜爵的政策,對所干害民的勾當佯作不聞不問。到壬戌十二年五月,就以閃電的行動對蘇、松、嘉、湖廣大地區(qū)的槍船匪幫同日消滅掉。李秀成對大地主團練頭子徐少蘧更是這樣。他申請準許地主收租,就予允準。他暗通上海清軍,就佯作不知。他於辛酉十一年冬太平軍攻克杭州時,以為李秀成一時不能回蘇州,就密約蘇州反革命分子定於十二月初五夜(夏曆十二月十六夜)在蘇州發(fā)動顛覆活動。李秀成得到情報,從杭州帶軍隊星夜歸來,先頭部隊於十二月初五日清晨趕到蘇州,反革命不敢動。當時人們都以為李秀成一定大加鎮(zhèn)壓。但他見反革命勢力大,對蘇州的反革命分子調動,而對徐少蘧卻完全不問,他的武裝船只照常放行〔一〕。到壬戌十二年九月,李秀成即將回救天京,叫他來蘇州要收拾他。他不敢來,向李秀成請病假。李秀成還用甜言蜜語籠絡他〔二〕。李秀成回救天京后一個多月,他到常熟與叛徒駱國忠等密謀,入蘇州謀糾內應,料不到李秀成突然從天京回來,就立即把他逮捕,到常熟叛變時,打垮他的團練,后來殺了他。李秀成對付這個反革命分子兩年多來都是采取牢籠容忍的政策,正和消滅槍船匪幫同樣的策略??芍谔K福省會所在地的長洲出現(xiàn)違反太平天國頒發(fā)田憑給佃農的政策,進行保護地主收租的事件并不是怪事,而正是這個反革命分子徐少蘧所干的勾當。

  下面我們還舉出幾件反革命分子保護地主的事件說說:在江蘇吳江縣出現(xiàn)鎮(zhèn)守將領冀天義程某〔一〕於吳江縣頒發(fā)田憑給佃農后八個月,竟仗藉他的權力設立收租局企圖破壞太平天國頒發(fā)田憑給佃農的政策。倦圃野老庚癸紀略在清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記事里記其始末說:二十七日,北觀設收租息局。賊酋程令每畝收租息米三斗,偽董事十余人襄其事,三限已過,并無還者。十二月二十一日,忽有棟花塘農民百馀鬨入局,將襄理者十馀人擒去,毆打窘辱。至明年正月初一日,周莊費姓遣人說合,得放回家。

  這個程某,是在吳江縣發(fā)田憑后兩個多月調來的〔二〕。他的出身歷史不詳。他在發(fā)給吳江潘敍奎蕩憑上寫有「仰該業(yè)戶永遠收執(zhí),取租辦賦」的話。案今存太平天國田憑,并無此種字樣,可見他是個違犯太平天國法令保護地主的分子。后來吳江在失陷前十一天形勢危急的時候,就把他和他的部下調開,而換忠王李秀成弟李明成來拒敵〔三〕,臨敵易將,兵法所忌,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會這樣做的,可知太平天國軍事指揮部是對他提防的。就是這個違法亂紀分子,膽敢破壞太平天國土地政策,企圖保護地主收租??墒牵F(xiàn)在佃農已經領田憑到手情況就不同了。在一年前,當槍船匪幫頭子費玉成來北觀設收租局時,「各鄉(xiāng)佃戶頗有還者」,而現(xiàn)在,「三限已過,并無還者」。不但如此,佃農還來把收租局人員逮捕去處治。這件大事,說明吳江縣佃農領田憑后,在太平天國法令保障下,確實得到了耕種的土地所有權,所以才得如此有理有法去反擊惡勢力,也可見這個保護地主違法亂紀分子竟到了目無法紀的地步。

  在江蘇無錫、金匱出現(xiàn)守將濟天義黃和錦派軍隊鎮(zhèn)壓安鎮(zhèn)四圖抗租佃農的事件。這個黃和錦,因為保護地主,曾經得到地主贊賞稱為「循良之賊」。這次竟派出軍隊來鎮(zhèn)壓抗租佃農,在反革命分子保護地主的勾當里還是僅見的〔一〕。

  在浙江石門縣出現(xiàn)守將殿前又副掌率燈光明頒發(fā)保護富戶沈慶馀「護憑」的事件。這個鄧光明后來投降清朝,是個叛徒。他在這張「護憑」上說明他是因見「天朝所克各省郡州縣地方,每有殷富之家不能出頭,甘受因厄」,對地主階級被打倒感到「可憫」,所以,他在管轄的地區(qū),就要為地主階級撐腰,發(fā)給「護憑」交石門縣大地主沈慶馀收執(zhí),叫他被「強佃抗■,收租納捐不交」時,「放膽持憑,即赴監(jiān)軍衙門控告,如監(jiān)軍不理」,就來向他控告。他要把已被打倒的地主扶起來,再「出頭」騎在農民的頭上〔一〕。從這一張「護憑」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可見在太平天國革命當中,地主階級是普遍地被打倒了的,所以這個為地主階級撐腰蛻化分子鄧光明,才需要特地發(fā)「護憑」給大地主來做控告農民的憑證。也說明當時蘇、浙地區(qū)出現(xiàn)的保護地主的事件,正是這些蛻化分子和混入太平天國陣營的反革命分子干的勾當。

  從上所述,可見反革命分子和蛻化分子在蘇、浙地區(qū)保護地主對破壞革命情況的嚴重。雖然太平天國在土地政策上是站在農民立場上的,從「著佃交糧」到頒發(fā)田憑給佃農,處處為佃農謀求利益,尤其是到處佃農都向反革命惡勢力進行激烈的斗爭,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但是,天京事變之后,太平天國已從鼎盛走向下坡路,對蛻化變質分子失了堅固的控制力,對斗爭的佃農卻缺乏強大的支持力,而由于采取招降政策所產生的惡果,對投降的反革命分子不得不用牢籠和容忍的政策,造成后期蘇、浙地區(qū)階級斗爭十分激烈,情況十分復雜的局面,首先出現(xiàn)了反革命分子和蛻化分子違反太平天國革命宗旨保護地主收租、為地主張目的勾當,成為沖擊太平天國革命基礎的逆流,從而顛覆、叛變,都由此而起,成為太平天國敗亡的一個原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