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三 后期官爵 甲后期官爵的類別與等級

太平天國史 作者:羅尓綱著


  三 后期官爵 甲 后期官爵的類別與等級 太平天國前期已有官爵打成一片的趨勢,到天京事變以后,這種趨勢逐步地形成為確定的形態(tài),使官爵完全混合在一起。在太平天國的后期,官爵區(qū)分為朝官和屬官兩大類別。自最高級的王爵起下至最低級的兩司馬止,都稱為朝官。凡屬於王、天將以至六等封爵的官員都稱為屬官〔一〕。

   后期官爵比前期更為繁復(fù),不但名目難以遍考,就是要辨別它的等級次序,對戊午八年以后的情況目前還是做不到的。據(jù)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制,王以下為掌率、義、安、福、燕、豫、侯、丞相以至兩司馬,較前期官爵在王下侯上多掌率、義、安、福、燕、豫六級。這時官爵的等級還可以清楚地看見。

  但是,到已未九年便不同了。這年十月初七日天王命天歷每四十年一斡旋詔旨,在詔「和甥、福甥、玕胞、達胞、玉胞、秀胞、恩胞、賢胞、輔胞、璋胞」之后,是「天將、掌率、統(tǒng)管、盡管、神策、朝將、護京國將、六部、義、主〔一〕佐將」,已與戊午八年的制度不同。到辛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天王天下永太平詔旨,在詔諸王之后,是「天將、掌率、統(tǒng)管、盡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六部、主佐將」,又較已未九年十月的制度有了增加。

  天王詔旨中所詔天將至主佐將官員的排列次序,是否完全是等級高低的排列呢?還是其中有些是同級而名稱不同呢?文獻殘缺,這是一個還待稽考的問題。故太平天國后期官爵等級,祇有戊午八年有分明的記載,八年以后,祇清楚地知道王以下一級為天將,而天將以下分多少等級才到主將,根據(jù)目前文南卻是還沒有明確的記載的。

  在后期的封爵上,凡在癸好三年前參加革命的加「開朝王宗」銜,在庚申十年前參加革命的加「開朝勛臣」銜〔一〕。其「真忠報國」銜前期是加於侯爵的,到后期,六等爵都有加「真忠報國」銜的〔二〕。

   太平天國也頒發(fā)徽章,其制未詳,惟知有金牌、銀牌兩種。金牌有一種上鐫刻「爺哥御賜遵天賊」六字〔一〕。銀牌有一種叫做得勝銀牌,如茶碗口大而圓,其上刻「急公」等字,是以攻克杭州功得賞的〔二〕。又有一種銀牌如桃子式,其上刻字未詳〔三〕。得到徽章的人都陪佩帶身上,以表示光榮〔一〕。

  在此時期,守土官和鄉(xiāng)官也略有改變。其女官除見於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制上外,其他尚未詳。

   乙 朝官 A王爵與六等爵 太平天國后期王爵,天王於丙辰六年十二月首封王長兄洪仁發(fā)為安王,王次兄洪仁達為福王。丁已七年注月,因朝中不服,撤去兩人王爵〔二〕。到已未九年三月,洪仁玕到天京,天王喜出望外,四月,特封為干王。接著封陳玉成為英王,又封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在辛酉十一年初春,還祇封有十王或十一王〔三〕。這年冬,為著集權(quán)中央,采取一種與漢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相同的政策,把各王部下大將都封為王,以削各王的權(quán)力。到癸開十三年春,已封有九十多王〔一〕。其后愈封愈多,共封了二千七百多王〔二〕。這時王爵分為五等:干王洪仁玕執(zhí)掌朝綱為一等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等執(zhí)掌兵權(quán)為二等王,堵王黃文金、康王汪海洋等戰(zhàn)將為三等王,恤王洪仁政、昭王黃文英等未管帶軍隊的為四等王,其五等王都稱為列王〔三〕。

  太平天國后期設(shè)有義、安、福、燕、豫〔四〕、侯六等爵位。這六等爵位中,侯爵是初定官爵制度時就有的爵位。義、安、福、燕、豫成為爵位,卻是由於天京事變后,既要增設(shè)爵位以待功臣,又要限止封王,使功臣有爵位可升,於是就把當(dāng)時一些已具有等級雛形的爵號排列起來,而制成了這六等的爵位。豫爵是采取豫王胡以晄被革王爵后所封的護天豫的爵號〔一〕。燕爵是采取燕王秦日綱被革王爵后所封的頂天燕的爵號〔二〕。這兩頂爵號都是天京事變前的爵號。丁巳七年六月,撤去洪仁發(fā)安王、洪仁連福王兩人王爵之后,改封洪仁發(fā)為天安,洪仁連福王兩人王爵之后,改封洪仁發(fā)為天安,洪仁連為天福〔三〕,福爵、安爵就是取自這兩人的爵號的。至於義爵的來源,可能是丁巳七年曾封石達開為義王,石達開不受,仍稱翼王〔四〕,所以就取這一個曾作為王號的義字字寫作預(yù),以與豫王王銜的豫分別,但以前并不如此??嘉煳绨四觐C布的太平禮制豫爵的豫就寫作豫而不作預(yù),辛酉十一年頒布欽定英杰歸真所述豫爵也寫作豫而不作預(yù),可見豫爵的豫字寫作預(yù),以與王銜的豫字分別是后來規(guī)定。特注明於此,使知太平天國晚期豫爵寫作預(yù),并不是誤寫,而是禮制規(guī)定的寫法。作為爵號。到戊午八年頒布太平禮制時,義、安、福、燕、豫、侯這六等爵位就已經(jīng)完全成立了。六爵都加一天字,又於其上冠一字以為封號,如贊天義、受天安、啟天福、格天燕、成天豫、貞天侯之類。其后六爵封多,沒有字可用,就用數(shù)字編號。

  B從天將至主佐將從天將至主佐將官職,就辛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天王詔旨所列來看,計有天將、掌率、統(tǒng)管、盡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六部、主佐將等官職。據(jù)手鈔本欽定敬避字樣后附記天將等稱謂,知在壬戌十二年四月后,還沒有什么改變〔一〕。因此,這一系列的官職,可以認為是后期王爵以下,主將以上,成為定型的官職。但其中等級分別如何,以及設(shè)置的經(jīng)過都還有許多不明瞭的地方。茲將勾稽所見略述於下:天將的官階,在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見於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詔旨中。最早封天將的為一天將洪仁政,見於庚申十年四月的記載。二天將李春發(fā),於庚申十年十一月初八日封〔二〕。四天將黃得用於辛酉十一年正月十六日封〔三〕。莫仁暌於辛十一年七月任五天將〔四〕,其受封時間當(dāng)在這年正月十六日黃得用受封四天將之后,而在這年七月以前。七天將陳坤書於辛酉十一年八月受封〔一〕。天將是最高一級的官階,卻沒有一定的職任,故李胡發(fā)從京畿統(tǒng)管升二天將后仍兼原職〔二〕,黃得用以四天將而任殿前奏〔三〕,莫仕睽以五天將而任番鎮(zhèn)統(tǒng)管〔四〕,李某以三十九天將而任戶部又正地官〔五〕,守浙江嘉興的將領(lǐng)廖發(fā)壽在封榮王前的官階就是天將〔六〕。天將以數(shù)字排列,其上系「忠城」二字。但也有其他稱號的,如忠裨天將、殿前東方軍永忠天將等〔七〕。

   掌率的官職,最早見於丁巳七年五月清朝的情報〔一〕。這時候,石達開方走出天京。掌率設(shè)正、又正、副、又副四員。最早任正掌率的是贊天燕蒙得恩,任副掌率的是在順天燕鍾芳禮〔二〕。丁巳七年冬,以成天豫陳玉成任又正掌率,合天侯李秀成任副掌率〔三〕。正掌率是丁巳七年四月底石達開走出天京后,己未九年四月洪仁玕來天京封為軍師前總理國務(wù)的大臣,幼贊王蒙時雍致二叔上國等家書追述他的父親蒙得恩事跡說:「翼王石出師遠征,其朝廷大權(quán)均歸先父掌握,即於丁巳七年由督率贊天豫而升正掌率贊天燕」。李秀成自述原稿記石達開逃出天京后蒙得恩執(zhí)政事也說:「那時朝中無人掌管……蒙得恩是久日在朝,是天王愛臣,永不出京門,后封為正掌率大臣,朝中內(nèi)外之事悉歸其制,連我與陳玉成亦其調(diào)用」。副掌率也得掌握兵權(quán),李秀成自述原稿記他任副掌率事說:「那時我為合天侯,作:「開朝王宗殿前忠城伍天將莫仕暌」,可知王宗壹天將洪仁政,「王宗」并不是天將的系銜,而「開朝王宗」用是一種勛績的加銜?!冈獎住挂部赡苁且环N勛績的加銜,而不是天將的系銜,因未見全銜,未能斷定。至於「總統(tǒng)」是否天將的系銜,或另有其他涵義,也因未見全銜,不能論斷。任副掌率之權(quán),提兵符之令」。掌率既總理國務(wù),勢必領(lǐng)袖百僚,因此,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制,掌率就高居於六等封爵和百官之上。到己未九年,洪仁玕任軍師后,掌率始降居於贊理國務(wù)和議政的職任,洪仁玕在資政新篇向天王建議說:「懇自今而后,可斷則斷,不宜斷者,付小弟、掌率、六部議定再獻」。庚申十年十二月,幼主詔命章王林紹璋兼正掌率,凡內(nèi)外本章,自信王洪仁發(fā)、勇王洪仁連以下,俱交正掌率,蓋公議圖記,交赍奏再加圖記,封箱傳獻幼東王蓋金印轉(zhuǎn)獻,永以為例〔一〕。副掌、又副掌率卻已成為一種沒有固定任務(wù)的官階,故庚申十年鎮(zhèn)守安徽桐城的殿前軍主將吳如孝、辛酉十一年鎮(zhèn)守蘇福省的殿后軍主將陳坤書都任副掌率〔二〕,壬戌十二年鎮(zhèn)守浙江石門的將領(lǐng)鄧光明也任又副掌率〔三〕。至於掌率的官階,在庚申十年冬,定正掌率居於新設(shè)的天將之下〔四〕。

   統(tǒng)管見於文獻的有庚申十年九月升封護京正主將李春發(fā)為京畿統(tǒng)管〔一〕,和辛酋十一年七月已封天將的莫仕暌任番鎮(zhèn)統(tǒng)管〔二〕。京畿統(tǒng)管的職作,當(dāng)是關(guān)於京畿地區(qū)的事務(wù)。番鎮(zhèn)統(tǒng)管的職任不詳〔三〕。

  盡管、神策兩種官職的封授,未見記載,尚待稽考。

  朝將的官階,在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見於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詔旨中。朝將用忠字為首,再加一字為號,如忠靖朝將、忠逢朝將、忠信朝將、忠裨朝將等。此外,也有用其他稱號的,如殿前東方天軍威武朝將、殿前東方天軍制勝朝將等〔一〕,還有用數(shù)字編號的,如一百二八朝將、一百七十八朝將等〔二〕。同一稱號的朝將,原任者升級以后,可以另授他人,如忠孝朝將在壬戌十二年二月為陳炳文〔三〕,后為鄧光明〔四〕,到癸開十三年又另授給一個姓朱的〔五〕。

  護京神將除見於天王詔旨和幼主詔旨外,未見於其他記載。至於神將卻是有見於記載的,其中記有系號的有忠遴神將陳廷香〔一〕,忠■神將米某〔二〕,忠■神將未記姓名〔三〕等。

  神使一官,在辛酉十一年正月初一日、二月十七日、二月二十四日天王三道詔旨,和正月十四日幼主詔旨所詔各官中,尚未見其名。到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天王詔旨中始列有此官名,排在護京神將之下,六部之上。關(guān)於神使的記載很少,所見有殿前忠伺神使任享殿天官領(lǐng)袖尹賢瑞〔四〕,忠曛神使白某〔五〕,忠捪神使李某〔六〕,忠僎神使未記姓名〔七〕,六十三神使陳某〔八〕等。據(jù)這寥寥幾條記載看來,知神使也是用忠字為首,再加一字為號,也有用數(shù)字編號的,而編號至於六十三神使,可知神使的封授并不是少,只是文獻不存罷了。

  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系照隋、唐以后中央行政機構(gòu)設(shè)立。太平天國前期行軍師負責(zé)制,政權(quán)由正軍師楊秀清執(zhí)掌,中央政府雖設(shè)有六官丞相,只是一種官階,并沒有擔(dān)任吏、戶、禮、兵、刑、工的政務(wù)。到天京事變后,天王設(shè)立六部,比附周禮六官,稱為吏部天官、戶部地官、禮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每部設(shè)正、又正、副、又副四員。六部官階,在庚申十年十二月,吏部正天官職同副掌率〔一〕。當(dāng)時任工部正冬官的便是參加金田起義在甲寅四年四月已任冬官又正丞相專理木營事國的賓福壽。后來重要人物都已封王,六部便由居王位的兼掌,如甲子十四年四月任刑部事務(wù)的便是在廣西起義辛酉十一年封天將壬戌十二年封為補王的莫仕暌。六部分掌中央政府吏、戶、禮、兵、刑、工各部政務(wù),一如清朝制度〔二〕。幼主封平在山勛舊為義爵,令吏部排銜〔三〕,封陳志書為謁天安,令吏部頒發(fā)印憑〔一〕,建造正九重天廷以備幼東王蒞任襲爵之所,令工部辦理〔二〕??梢娏看_提任了中央政府各部的實際政務(wù)。於是國家權(quán)力都歸天王,如不經(jīng)其裁可,一切要務(wù)俱不得執(zhí)行〔三〕,與前期權(quán)歸軍師完全不同了。

  主將,金田起義時曾一度設(shè)置五軍主將,以蕭朝貴為前軍主將,馮云山為后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韋昌輝為右軍主將,楊秀清為中軍主將〔四〕,自永安封王后,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四人都封做軍師,不再稱主將,只有石達開一人仍保留左軍主將的稱號〔五〕,后又改稱通軍主將〔六〕。戊午八年封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后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志俊為右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兼正掌率,掌理朝政〔七〕。其后廣設(shè)主將,有以任務(wù)命名的,如護京正副主將、陛衛(wèi)主將、討逆主將等;有以省區(qū)兵種命名的,如江南省水師主將;有以方位命名的,如靖東主將、平西主將、定南主將、征北主將等;有特立軍號復(fù)分以方位的,如南破愾軍主將、北破愾軍主將、東方扶朝天軍征討主將、東方扶朝天軍雄鎮(zhèn)主將等。又有各種不同名號的天軍主將,如宿衛(wèi)天軍主將、蘇福省天軍主將等。至於殿前軍主將、殿后軍主將、殿左軍主將、殿右軍主將、殿中軍主將等,大約是在原有五軍主將的名號上另加一「殿」字改設(shè)。此外還有用數(shù)字編號的,如癸開十三年九月在江蘇無錫縣境戰(zhàn)敗被俘犧牲的將領(lǐng)韋成高的官職便是一百三十二主將。主將的官階,考陳玉成在戊午八年任前軍主將時封成天義〔一〕,李秀成在同年任后軍主將時封合天義〔二〕,己未九年三月洪仁玕封義爵時也加主將銜〔三〕,又考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和十四日天王兩封詔旨所列官爵,主將都列在義爵之下,據(jù)此而論,主將官階固然不一定低於義爵,但卻肯定不能高於義爵,而是約與義爵相當(dāng)。到壬戌十二年時,據(jù)現(xiàn)存的官照清冊,在劉書桂名下記道:「由觀天義正典廚升扶朝天軍左東主將正典廚」〔一〕,則這時期主將的官階卻高於義爵一級。至於主將的地位,在戊午、己未年間只設(shè)五軍主將主持國政時,本極崇高,那時候,洪仁玕以封義爵加主將進封干王,陳玉成以前軍主將進封英王,李秀成以后軍主將進封忠王,蒙得恩以中軍主將進封贊王,李世賢以左軍主將進封侍王,故時人有「王以下本主將」的說法〔二〕,就是指這一時期的情況說的。到己未九年后,主將既日設(shè)日多,其上又加設(shè)等級,於是主將的地位就日趨低下,即以庚申十年情況論,這年夏天前后,李春發(fā)以護京正主將升京畿統(tǒng)管,十一月,又從京畿統(tǒng)管升忠城二天將,到辛酉十一年始從天將升封順王,已經(jīng)和己未九年洪仁玕、陳玉成等從主將即升封王爵不同了。

  佐將在太平天國前期,是對軍中帶兵官的通稱,故甲寅四年,黃再興以地官副丞相出師湖北,在發(fā)給他的將憑上便稱他為「佐將」。到后期,佐將卻是主將下一級的官階,故斂天安梁鳳超於辛酉十一年七月還任天海關(guān)正佐將〔三〕,到這月底,升為江南省水師主將斂天義〔一〕,從佐將提升一級便是主將,可見佐將是主將下一級的官階。又當(dāng)時各軍設(shè)有大佐將,如倚天義陳仕榮任殿前軍大佐將〔二〕,認天安陸順德任宿衛(wèi)軍大佐將〔三〕,芳天義侯賢提任京都江面水師大佐將〔四〕等??己髞黻戫樀聫拇笞魧⑸掀茞鬈娭鲗ⅰ参濉?,則大佐將官級當(dāng)與佐將相等。

   C丞相以下官職 丞相以下官職,為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jiān)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據(jù)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是照前期舊制設(shè)立的。又考壬戌十二年正月破愾軍大佐將吉慶元等上天王懇準(zhǔn)暫居原職共圖報效免滋后累本章,其上列名的為侯爵以上六十七人,其侯爵以下不具名,只寫「暨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眾小臣等同跪奏」,也可見后期仍有丞相以下官職。

  丞相一職,在前期是「官居極品」,大將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都居丞相之職,奉命出征,就統(tǒng)帥幾個軍。而到了知戌十二年正月的時候,便連隸屬在一個大佐將的部下還夠不上具名上奏的資格。據(jù)現(xiàn)存官照清冊,有殿前后一軍前營左七丞相、右十丞相的職官〔一〕,在二千六百二十五人的一個營裹面就設(shè)有十個丞相,丞相已淪為軍營裹面的一個小小官佐。又據(jù)現(xiàn)存兵冊,在■天福汪隊內(nèi),有一百十五癸官丞相黃典存,做照理糧餉事〔二〕。丞相職位的低微可見,丞相以下的職官更不待說了。所以洪仁玕在辛酉十一年頒行的英杰歸真裹,記有人向他提出:「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監(jiān)軍、軍帥、師帥、旅帥、百長、司馬等官,雖古有之,今何太卑也」的問題。這一句話,反映出太平天國后期官制這一種大變遷。

   丙 屬官 太平天國后期廣設(shè)爵位,多加等級,屬官之多,更是不勝其紛繁,而文獻殘闕,所存不過是一鱗一爪。茲將所見的條列於下:王爵屬官,有王相〔一〕,文正總提、文副總提〔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三〕,持旗〔一〕,同檢〔二〕,丞宣〔三〕,編修〔四〕,分發(fā)軍務(wù)〔五〕,指使,守門,巡查,疏附,典紅粉,典鐫刻,典刷書,典金,典袍,典柴〔一〕,典茶〔二〕,典馬〔三〕,典樂〔四〕,典輿〔五〕,典 〔六〕,典浪〔七〕,典鑼〔八〕,典更〔九〕,典圖籍〔10〕,典珠燈〔11〕,等官職。這只是考出的官職,王爵的屬官未考出的當(dāng)還有不少。至於王爵分有等級,上面所考出的屬官,并不是每一級的王爵都設(shè)立,而所設(shè)立的屬官,因等級的不同,員數(shù)也有多少的分別。例如文正總提、文副總提見於干殿和英殿,而登記保殿大部份官員的官照官印清冊中卻未見有此職〔一〕,又如幼主詔旨封盤永仁為天朝九門御林西殿禮部一尚書〔二〕,則西殿六部尚書每部不只一人,而干殿六尚書卻沒有數(shù)字編排,可知王爵某種屬官,是按照等級或設(shè)或不設(shè),而所設(shè)屬官員數(shù)的多少也按等的高低而有不同,其詳已難於考見了。

  天將屬官,考出的有吏政書、兵政書、總檢、提點、承委、參軍、軍校、仆尉、典馬〔三〕、典 浪〔一〕等。朝將屬官,考出的有吏政書、禮政書、兵政書、總檢、總點、總尹、承委、承宣、持大旗、提點、檢點、禮左司勛、巡察、軍校、典圣糧、典馬、典廚〔二〕等。

  主將屬官,考出的有文經(jīng)政司、武經(jīng)政司〔一〕、奉宣、校尉、護軍、書勛、刷書、典廚〔二〕等。

  義爵屬官,考出的有文經(jīng)政司、武經(jīng)政司、總理、持大旗、奉宣、侍官、護軍、吏司員、戶司員、典圣糧、典馬、典廚、〔三〕、兵書〔四〕等。

  安爵屬官,考出的有文軍政司、武軍政司、持大旗、承宣、宣傅〔一〕、協(xié)理、戶書、兵書、刑書〔一〕、參軍、仆官、仆伺、典尉、典圣糧、典鉛碼、典馬〔二〕、典囚〔三〕等。

  福爵屬官,考出的有文正軍政司、文副軍政司、武正軍政司、武副軍政司、正持大旗、副持大旗、參軍、宣傅、稽勛、禮書〔一〕、工書〔二〕、僕伺、典馬、典輿、典浪、典廚〔三〕等。

  燕爵屬官,考出的有正軍政司、參政、副軍政司、正持旗、副持旗、參軍、參議、協(xié)議〔一〕、戶科〔二〕、禮科〔三〕、兵科〔四〕、工科、按柬、提牌〔五〕、通傅〔六〕、經(jīng)歷〔七〕、從伺、典鐵、典紅粉、典硝、典浪、典廚〔一〕等。

  豫爵屬官,考出的有正議政司、副議政司、總尹、正持旗、副持旗、提司、檢閱、校閱、隨伺、掌醫(yī)、典圣糧、典油鹽、典馬、典廚〔二〕等。

  侯爵屬官,考出的有正僉政司、持大旗、監(jiān)尉、參尉〔三〕等。

   丁 守土官、鄉(xiāng)官 太平天國前期以郡總制、州縣監(jiān)軍為守土官,由中央政府任命,鄉(xiāng)軍帥、鄉(xiāng)師帥、鄉(xiāng)旅帥、鄉(xiāng)卒長、鄉(xiāng)兩司馬為鄉(xiāng)官,由人民公舉。後期對此有了改變。

  後期郡總制、州縣監(jiān)軍都改為鄉(xiāng)官。州縣監(jiān)軍由人民公同保舉後,經(jīng)政府任用。郡總制則由政府選授,如辛酉十一年命陸心蘭為浙江寧波郡總制,壬戍十二年命章義■為浙江嘉興郡總制。郡總制管轄本郡各州縣監(jiān)軍。州縣監(jiān)軍管理一縣或一州事。鄉(xiāng)軍帥至鄉(xiāng)兩司馬都如舊制〔一〕。

   後期守土官,鎮(zhèn)守一郡的稱為坐鎮(zhèn),督理一郡軍事民政。鎮(zhèn)守一縣或一州的稱為佐將,督理一縣或一州的軍事民政,自州縣監(jiān)軍以下都聽命令。坐鎮(zhèn)、佐將由六爵擔(dān)任〔一〕, 如浙江紹興郡坐鎮(zhèn)由殿前南破愾軍正總提綾天安周文嘉擔(dān)任,浙江會稽縣佐將由江南省武將帥皎天福孟文悅擔(dān)任,浙江山陰縣佐將由殿前南破愾軍副總提劄天福劉某擔(dān)任〔一〕。

   戊 女官爵 太平天國後期,婦女也設(shè)立貞姜(義)、貞安、貞福、貞燕、貞豫、貞侯六等封爵〔二〕。在爵號上冠以「貞」字,與男六等爵之上冠以「天」字不同,這是因為太平天國認為「婦女以貞節(jié)為貴」〔三〕,所以改用「貞」字。

  後期女官,據(jù)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制所定稱謂上,記有丞相、檢點、指揮、將軍四種女官。其他未詳。

   己 其他 太平天國後期職官,除上述外,見於文獻的還有一些,茲將比較重要的記錄於下。

  欽定文衡正總裁、副總裁、又副總裁三員,為主掌考試的最高官職。辛酉十一年春,任文衡正總裁的為干王洪仁玕,副總裁為英王陳玉成,又副總裁為贊王蒙得恩〔一〕。

  殿前正副赍奏官二員,職同天將,專理進獻本章事務(wù)。庚申十年十二月設(shè)。初命幼西王蕭有和兼任,旋以幼西王現(xiàn)讀圣書,另詔封黃得用為天朝九門御林開朝忠誠四天將任殿前赍奏,俟幼西王再加長成,然後交回赍奏與幼西王〔二〕。

  文將帥一職,今所見有兩類:一、為中央的,如殿右拾文將帥〔三〕,其職任不詳。

  二、為地方的,如江南省文將帥、安徽省文將帥、蘇福省文將帥、浙江省文將帥等,其職任為總理各該省民務(wù)〔四〕。據(jù)當(dāng)時人記載浙江會稽事,還有武將帥一職,其職任不詳〔五〕。

  在幼主詔旨中,有真神殿大學(xué)士〔一〕,京都各省又正巡察使、京都各省又副巡察使等職官〔二〕。在有銜頭可考的王號中,有京內(nèi)正總鑑、京內(nèi)又正總鑑、京內(nèi)副總鑑、京內(nèi)又副總鑑、京外正總鑑、京外又正總鑑、京外副總鑑、京外又副總鑑、京內(nèi)總鑄賓、正總鑄賓、又正總鑄賓、副總鑄賓、又副總鑄賓、正開礦、副總開礦、又副總開礦等〔三〕。此外。還有一些次要的職官,不一一具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