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冠服 中國從古以來,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文化,包括衣冠制度,源遠流長,一向為各族所共同受護的。清朝入關(guān),下剃發(fā)令,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強迫各族削發(fā)垂辮,改變中華衣冠古制,對中華民族大家庭施行民族壓逼政策。太平天國起義,聲討清朝殘暴,就首先指出毀滅中華衣冠古制的罪行說:「夫中國有中國之形像,今滿洲悉令削發(fā),拖一長尾于后,是使中國之人,變?yōu)榍莴F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一〕。回民起義領(lǐng)袖杜文秀在批進位改制稟里也說「衣冠原有古制,自胡人以外夷之裝,變中國之服,左衽貴羞,等威莫辨。遂使凝旒端冕之風,不復見于今日,正笏垂紳之度,徒想象于形容」〔二〕。所以太平天國于辛開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在廣西武宣縣東鄉(xiāng)擁戴洪秀全即天王位建立國家那一天,就宣布留發(fā)易服作為革命最鮮明的標志〔三〕,其后每逢克復一地,就首先下令留發(fā)易服,禁止剃發(fā)〔四〕以示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革命的政權(quán)。各地各族起義,也都留發(fā)易服以為響應。
太平天國的發(fā)式,用絲絨編成絳子,緊札發(fā)根后,將發(fā)挽髻,以所馀的絳子盤在髻上。定制將軍以上用五彩絲絨編挽,將軍以下用紅綠絲繩編挽。沒有職位短發(fā)的打紅辮線,發(fā)長過尺的挽髻貫以銀簪,也有札綱巾和披發(fā)的〔一〕。英國中校吳士禮太平天國天京觀察記有一段述所見太平天國發(fā)式說:「他們?nèi)杂修p子,不過并非只打后發(fā),即前發(fā)也留長打成辮樣而兼參以很多的紅絲線,因此辮子甚大,盤繞于頭上時,形式甚為可觀。另有一方法為他們所常用者即以黃綢或藍布巾裹頭——連辮子及前頭一并包之,而以或真或假的珠子裝飾前額。中國人的頭顱形狀本是不大美觀的,但上言后一種之裹頭法卻給他們以一種經(jīng)典的裝束,有如希臘女神之像」〔二〕。太平天國的發(fā)式,不僅一掃豬尾巴的譏笑,而且還分宜縣志卷十五記太平天國克分宜事說:「禁民剃發(fā),……犯者黥面,反縛游街」。陸筠海角續(xù)編記太平天國克常熟事說:「用蟠龍印偽示,遍貼通衢,禁民不準剃發(fā)帶帽」。佚名庚申避難日記述太平天國克常熟后事也說:「近日長毛連發(fā)告示,禁止剃發(fā),如有剃者或修去半段者,即要穿去」。佚名日記述太平天國克太倉事說:「現(xiàn)在各處不準剃頭,偽忠王有告示」。給外國人以如此美好的觀感。
太平天國冠制,有喜慶朝會大事則戴盔,叫做角帽。天王和諸王角帽又叫做金冠。諸官角帽又叫朝帽。金冠用紙骨家制作,雕鏤龍鳳,粘貼金泊,冠前立花繡冠額一,如扇面式,花繡遞分等差,中列金字王號。朝帽也是紙骨貼金制成,帽額中列職銜,其花繡也遞分等差。凡職銜加有功勛、平湖、監(jiān)試各功績的,也標在帽額上。金冠、朝帽上的龍,又以節(jié)數(shù)分等差:王九節(jié),侯、相七節(jié),檢點、指揮、將軍五節(jié),總制、監(jiān)軍、軍帥三節(jié)。這是金冠、朝帽的制度。其秋冬平時所戴的風帽,也繡以金冠、朝帽上的制度,帽額全同角帽的額,花繡遞分等差,亦列職位銜。天王和諸王金黃風帽,侯至兩司馬都紅風帽黃邊,兩司馬風帽鑲一寸黃邊,官大一級,黃邊加寬二分,加至侯,黃邊寬至三寸二分。其中又分花素繡絨,自兩司馬上至師帥素黃綢邊,自軍帥上至將軍花綢黃邊,自指揮上至侯則用黃絨繡成黃邊,深淺相間,形如水紋。夏日則別有涼帽。自天王至兩司馬帽胎都同毗盧帽式而稍狹,四圍帽沿如蓮花瓣,帽頂四面挖空如意云頭,帽上龍鳳獅虎,則以角帽上所有之物,悉移置涼帽之上,后綴一長柄五彩圓光,下綴黃綏綠綏,拖出冠外五、六寸,通體都薄竹片編札,用五色紗綢糊成。華美悅目〔一〕。
太平天國袍服分黃龍袍、紅袍、黃、紅馬褂數(shù)種。其袍式如無袖蓋窄袖一裹圓袍。從天王至丞相都黃龍袍,檢點素黃袍,從指揮至兩馬都素紅袍。其等差則于黃、紅馬褂內(nèi)花繡分別。自天王至指揮黃馬褂都繡團龍,在前面正中一團繡職銜于其中。自將軍至監(jiān)軍黃馬褂前后繡牡丹二團,自軍帥至旅帥紅馬褂前后繡牡丹二團,都繡職銜于前面團內(nèi)。卒長、兩司馬紅馬褂,不繡花,前后刷印二團,寫職銜于團內(nèi)。其職銜的字也分金字、紅字、黑字,如角帽的制度。袍服都由各典袍衙、繡錦衙制造〔一〕。
靴由典金靴衙制造,也有定制。靴都方頭。天王、東王、北王都黃緞靴,以繡龍條數(shù)分等差。翼、燕、豫三王都素黃靴。自侯至指揮素紅靴。自將軍至兩司馬都黑靴〔二〕。
以上系建都天京后,至天京事變前的冠服制度。至于太平天國后期,立政無章,官制層出疊架,大綱紊亂,難于稽考。茲為戲劇舞臺、電影藝術(shù)、美術(shù)創(chuàng)作等各方面在塑造太平天國人物形象時檢查方便起見,特分條列詳表于下〔三〕:太平天國冠服制度表
女官冠服,同男官制度。冬月戴風帽,夏月戴繡花紗羅圍帽,如草帽形,空頂,露發(fā)髻在外,當有定制,今失考〔一〕。
凡打仗兵士必穿號衣,戴竹盔,著平頭薄底紅鞋。位尊與有職的穿紅黃小襖,著黃鞋。太平天國史卷三十一至於平時,夏天多穿窄袖衣,寬腳褲,有職的穿紅黃衫,其馀除白色不穿外,常就原衣雜色,或做短衫,或做坎肩,尤愛黑色,幼童有穿紅藍褲的。軍中書寫人員稱為先生,準穿長衫,著鞋襪,小館札黑綢包巾,大館扎黃包巾,沒有腰牌號褂〔一〕。婦女短衫長褲,禁穿裙〔二〕,以便於勞動和作戰(zhàn)。
規(guī)定紅黃二色,是天朝貴重物,抵準官員用,沒有官職的人,僅準紅色包頭,其他冠服用品都不得用紅黃二色,犯者處斬。辛酉十一年頒布的士階條例,又規(guī)定民間平時戴的帽都用烏布纂頭,不得用別樣顏色,有喜事時戴的帽,準加紅額一個。所穿的袍以青、藍、烏色為準,不得「與有官爵者相混」。在衣冠上,太平天國等級森嚴,竟到了這種地步。
太平天國冠服制度,從政治論,為各族起義推翻清朝最鮮明的標志,在斗爭中起了巨大的鼓舞斗志和團結(jié)一致的作用。從對婦女解放論,太平天國婦女短衫長褲,禁穿裙,采取勞動人民的服裝,禁止地主階級的服裝。當時太平天國婦女以馳騁疆場,與男子并肩作戰(zhàn),成千成萬的婦女參加運輸、割麥、挖戰(zhàn)濠等集體勞動,是和服裝的改革分不開的。從美術(shù)論,它又是富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傳統(tǒng)藝術(shù)〔一〕。至於太平天國的衣冠制度等級森嚴,這是由於太平天國的官制受到了君主制原則及其傳統(tǒng)的官階制度的影響,從而它的衣冠制度就必然是等級森嚴的。太平天國革命,發(fā)揚了農(nóng)民民主,并且推到最高峰,但也仍有沿襲封建主義的地方,它的衣冠制度也同樣反映出這一點。
太平天國的發(fā)式,用絲絨編成絳子,緊札發(fā)根后,將發(fā)挽髻,以所馀的絳子盤在髻上。定制將軍以上用五彩絲絨編挽,將軍以下用紅綠絲繩編挽。沒有職位短發(fā)的打紅辮線,發(fā)長過尺的挽髻貫以銀簪,也有札綱巾和披發(fā)的〔一〕。英國中校吳士禮太平天國天京觀察記有一段述所見太平天國發(fā)式說:「他們?nèi)杂修p子,不過并非只打后發(fā),即前發(fā)也留長打成辮樣而兼參以很多的紅絲線,因此辮子甚大,盤繞于頭上時,形式甚為可觀。另有一方法為他們所常用者即以黃綢或藍布巾裹頭——連辮子及前頭一并包之,而以或真或假的珠子裝飾前額。中國人的頭顱形狀本是不大美觀的,但上言后一種之裹頭法卻給他們以一種經(jīng)典的裝束,有如希臘女神之像」〔二〕。太平天國的發(fā)式,不僅一掃豬尾巴的譏笑,而且還分宜縣志卷十五記太平天國克分宜事說:「禁民剃發(fā),……犯者黥面,反縛游街」。陸筠海角續(xù)編記太平天國克常熟事說:「用蟠龍印偽示,遍貼通衢,禁民不準剃發(fā)帶帽」。佚名庚申避難日記述太平天國克常熟后事也說:「近日長毛連發(fā)告示,禁止剃發(fā),如有剃者或修去半段者,即要穿去」。佚名日記述太平天國克太倉事說:「現(xiàn)在各處不準剃頭,偽忠王有告示」。給外國人以如此美好的觀感。
太平天國冠制,有喜慶朝會大事則戴盔,叫做角帽。天王和諸王角帽又叫做金冠。諸官角帽又叫朝帽。金冠用紙骨家制作,雕鏤龍鳳,粘貼金泊,冠前立花繡冠額一,如扇面式,花繡遞分等差,中列金字王號。朝帽也是紙骨貼金制成,帽額中列職銜,其花繡也遞分等差。凡職銜加有功勛、平湖、監(jiān)試各功績的,也標在帽額上。金冠、朝帽上的龍,又以節(jié)數(shù)分等差:王九節(jié),侯、相七節(jié),檢點、指揮、將軍五節(jié),總制、監(jiān)軍、軍帥三節(jié)。這是金冠、朝帽的制度。其秋冬平時所戴的風帽,也繡以金冠、朝帽上的制度,帽額全同角帽的額,花繡遞分等差,亦列職位銜。天王和諸王金黃風帽,侯至兩司馬都紅風帽黃邊,兩司馬風帽鑲一寸黃邊,官大一級,黃邊加寬二分,加至侯,黃邊寬至三寸二分。其中又分花素繡絨,自兩司馬上至師帥素黃綢邊,自軍帥上至將軍花綢黃邊,自指揮上至侯則用黃絨繡成黃邊,深淺相間,形如水紋。夏日則別有涼帽。自天王至兩司馬帽胎都同毗盧帽式而稍狹,四圍帽沿如蓮花瓣,帽頂四面挖空如意云頭,帽上龍鳳獅虎,則以角帽上所有之物,悉移置涼帽之上,后綴一長柄五彩圓光,下綴黃綏綠綏,拖出冠外五、六寸,通體都薄竹片編札,用五色紗綢糊成。華美悅目〔一〕。
太平天國袍服分黃龍袍、紅袍、黃、紅馬褂數(shù)種。其袍式如無袖蓋窄袖一裹圓袍。從天王至丞相都黃龍袍,檢點素黃袍,從指揮至兩馬都素紅袍。其等差則于黃、紅馬褂內(nèi)花繡分別。自天王至指揮黃馬褂都繡團龍,在前面正中一團繡職銜于其中。自將軍至監(jiān)軍黃馬褂前后繡牡丹二團,自軍帥至旅帥紅馬褂前后繡牡丹二團,都繡職銜于前面團內(nèi)。卒長、兩司馬紅馬褂,不繡花,前后刷印二團,寫職銜于團內(nèi)。其職銜的字也分金字、紅字、黑字,如角帽的制度。袍服都由各典袍衙、繡錦衙制造〔一〕。
靴由典金靴衙制造,也有定制。靴都方頭。天王、東王、北王都黃緞靴,以繡龍條數(shù)分等差。翼、燕、豫三王都素黃靴。自侯至指揮素紅靴。自將軍至兩司馬都黑靴〔二〕。
以上系建都天京后,至天京事變前的冠服制度。至于太平天國后期,立政無章,官制層出疊架,大綱紊亂,難于稽考。茲為戲劇舞臺、電影藝術(shù)、美術(shù)創(chuàng)作等各方面在塑造太平天國人物形象時檢查方便起見,特分條列詳表于下〔三〕:太平天國冠服制度表
女官冠服,同男官制度。冬月戴風帽,夏月戴繡花紗羅圍帽,如草帽形,空頂,露發(fā)髻在外,當有定制,今失考〔一〕。
凡打仗兵士必穿號衣,戴竹盔,著平頭薄底紅鞋。位尊與有職的穿紅黃小襖,著黃鞋。太平天國史卷三十一至於平時,夏天多穿窄袖衣,寬腳褲,有職的穿紅黃衫,其馀除白色不穿外,常就原衣雜色,或做短衫,或做坎肩,尤愛黑色,幼童有穿紅藍褲的。軍中書寫人員稱為先生,準穿長衫,著鞋襪,小館札黑綢包巾,大館扎黃包巾,沒有腰牌號褂〔一〕。婦女短衫長褲,禁穿裙〔二〕,以便於勞動和作戰(zhàn)。
規(guī)定紅黃二色,是天朝貴重物,抵準官員用,沒有官職的人,僅準紅色包頭,其他冠服用品都不得用紅黃二色,犯者處斬。辛酉十一年頒布的士階條例,又規(guī)定民間平時戴的帽都用烏布纂頭,不得用別樣顏色,有喜事時戴的帽,準加紅額一個。所穿的袍以青、藍、烏色為準,不得「與有官爵者相混」。在衣冠上,太平天國等級森嚴,竟到了這種地步。
太平天國冠服制度,從政治論,為各族起義推翻清朝最鮮明的標志,在斗爭中起了巨大的鼓舞斗志和團結(jié)一致的作用。從對婦女解放論,太平天國婦女短衫長褲,禁穿裙,采取勞動人民的服裝,禁止地主階級的服裝。當時太平天國婦女以馳騁疆場,與男子并肩作戰(zhàn),成千成萬的婦女參加運輸、割麥、挖戰(zhàn)濠等集體勞動,是和服裝的改革分不開的。從美術(shù)論,它又是富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傳統(tǒng)藝術(shù)〔一〕。至於太平天國的衣冠制度等級森嚴,這是由於太平天國的官制受到了君主制原則及其傳統(tǒng)的官階制度的影響,從而它的衣冠制度就必然是等級森嚴的。太平天國革命,發(fā)揚了農(nóng)民民主,并且推到最高峰,但也仍有沿襲封建主義的地方,它的衣冠制度也同樣反映出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