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我致力于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研究,緣起一次偶然性的與師友交談,這應追溯到1986年8月6日,當時我還住在北京建內(nèi)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一間小屋里,先秦史研究室的周自強先生來舍聊天,閑談中詢及今后一階段的工作打算,我意以甲骨文商代史為主,上下擴大擴大,對先秦社會的深層面作些實質(zhì)性的具體考索,他建議我不妨系統(tǒng)就先秦社會生活史作一全面研究。他一下把我的矇眬意識挑開,為之欣之舒然。就在這一年,歷史研究所經(jīng)醞釀籌措,先后推出“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和“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兩大重點研究課題,后者由李學勤先生主持,因我先已有意向,故被約為后一課題組的研究人員之一。不久,該課題又列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科研規(guī)劃項目。1987年6月17至19日,本課題組在北京香山召開首次會議,初步訂立了編寫十卷本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大綱,確定由我負責撰寫開首的“史前·夏商卷”。同年底我搬往了北京朝內(nèi)寓所,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趨安定,隨即全力投入資料的搜匯分析,厘定著述體例,并著手進行史前部分的撰寫。到1988年5月25至27日,本課題組在北京懷柔溫陽飯店舉行第二次研討會議,對原先計劃有所調(diào)整,議定全書將于1993年前后完槁,其中我負責的第一卷,即以《夏商社會生活史》展開。以后兩年,由于我另有工作安排,以及常插入一些亟待短期內(nèi)完成的研究課題,故于是書的撰寫則時作時輟。真正集中主要時間投入本項研究,還是在1990年12月18日本課題組在歷史所召開的第三次工作通報會議以后,我的寫作進度大大加快。1992年6月27日本書終于全部稿成,交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了卻一樁縈繞多年的心愿。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課題組主持人李學勤先生多種形式的支持和幫助,關心寫作期間遇到的一些周折難題,給予熱情鼓勵和指點?!爸袊糯鐣钍贰闭n題組全體同仁,也時?;ネüぷ髦械木唧w情況和各類問題,互相協(xié)調(diào),互相促進。我謹向他們深致謝忱。我的這項研究工作,也受到胡厚宣導師的拳拳關荷。先秦史研究室周自強和楊升南先生,曾對本書設計的組架結構與內(nèi)容范疇,提出過許多可貴的實質(zhì)性意見,本書主要章節(jié)的初稿,大都經(jīng)他們過讀切磋,還在寫作方法上加以首肯。同室王煦華、王字信、孟世凱、彭邦炯、王培真、王貴民、張永山、顧潮等先生,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龔國強先生、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林小安先生、中國歷史博物館李先登先生、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尚志儒先生和陜西省博物館《文博》編輯部張鳳云女士、天津南開大學朱鳳瀚先生等,都曾為本書提供了不少資料信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室朱力雅女士,為若干插圖的繪制費了不少心力。日本東京青山學院字都木章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田中淡助教授,也時時關心研究進展,多次為我惠寄來各種國內(nèi)難尋的學術資料。本書的完成,當首先得歸功于上述眾師友同仁的厚誼和精誠奉獻,我的至銘至感,實難用謝辭來表達。我還要感謝學界老前輩原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先生,他以88歲高齡,欣然為本書名題簽。我也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王俊義、范明禮、陳寶良先生,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本書恐怕在當今出版界不太景氣的情況下,是很難于短期內(nèi)印行問世的。 宋鎮(zhèn)豪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