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遼夏和戰(zhàn) 西夏是黨項貴族建立的政權,同宋遼雙方都有密切關系。遼朝成功地利用了西夏同宋朝的矛盾與軍事沖突,在遼、宋、夏三方角逐中得以坐收漁人之利。
一 冊封李繼遷,臣服黨項割據勢力 宋朝建立后,割據銀、夏諸州的黨項貴族曾與之建立聯(lián)系,受宋冊封,并曾幫助宋朝攻擊北漢。乾亨四年(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黨項首領李繼捧因不能解決黨項貴族間的矛盾沖突,入朝并請留住宋京師,獻所轄州縣。宋太宗征黨項貴族入朝,激起繼捧族弟李繼遷的不滿。繼遷率所屬逃往夏州東北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組織武裝力量,與宋對抗。統(tǒng)和二年(宋雍熙元年,984年),繼遷為宋軍所敗。次年,李繼遷組織反攻,占領銀州,自稱定難軍留后。為了增強與宋對抗的實力,李繼遷決定依附遼朝。統(tǒng)和四年,李繼遷向遼稱臣。遼十分重視李繼遷的內附,遂授他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并將王子帳節(jié)度使耶律襄之女耶律汀封為義成公主許嫁李繼遷,賜馬3000匹。八年,遼遣使封繼遷為夏國王。李繼遷在依附遼朝的同時,并不徹底繼絕與宋的交往,或因受到宋的軍事壓力,或希冀來自宋的經濟實惠,隨時都會向宋請降。所以遼與夏間也不時發(fā)生戰(zhàn)爭。九年,宋兵致討,繼遷奉表降宋,宋授他銀州觀察使。當軍事壓力稍減,繼遷又將宋所授敕命轉交給遼,連李繼捧也附遼接受冊封。不久李繼遷又暗中與宋通款,遼朝遣使責問,繼遷托以西征,避匿不出,遼遂大掠銀州。
二十二年,李繼遷死,子德明立,遣使納貢,借助遼朝的外援,鞏固對本部的統(tǒng)治,遼仍封他為西平王,二十八年再封為夏國王。李德明受冊封,使遼得以安撫境內的黨項部落。開泰二年(1013年),遼屬部分黨項部落叛遼逃往黃河北,其余各部也相繼逃離,有的投靠西夏。李德明顧惜與遼朝的臣屬關系,拒不接納。遼朝興兵討叛時,又下詔令李德明東擊以配合遼軍。但是,李德明為加強對內統(tǒng)治的需要,對遼、宋取等距離交往的政策,也得到宋朝定難節(jié)度使、西平王的冊封,并從宋朝得到銀、帛、錢各4萬,茶2萬斤的歲賜。遼與德明間時有摩擦,他對遼圣宗出兵配合追討叛逃部落的詔令不予理睬,并阻止吐蕃使者借道西夏通貢于遼。此時,遼宋間已定立盟好,對德明的兩屬方針遼方并未提出異議。興宗景福元年(1031年),又將興平公主嫁與德明子元昊,封元昊為駙馬都尉、夏國公。當年,德明死,元昊立。元昊改變其父的作法,采取依遼為援、與宋對抗的方針,同時積極籌劃建立獨立的政權。
二 西夏政權建立,遼夏關系惡化 重熙元年(1032年),遼冊封元昊為夏國王。同時元昊也接受宋的冊封,他在父祖兩代割據經營的基礎上,繼續(xù)向西與吐蕃爭奪河西和青海,向東、南攻打宋朝的麟、府、環(huán)、慶諸州。重熙七年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大夏。
元昊遣使以建國告宋,仍請冊封,未獲應允。宋仁宗下詔削奪元昊官爵,停止互市,募人擒殺元昊,宋夏關系惡化。元昊認為:夏與遼聯(lián)姻通使多年,宋與遼也有和平協(xié)議,宋朝若出兵西夏,遼方定不會坐視。于是他有恃無恐地不斷騷擾宋朝邊鎮(zhèn)。重熙九年,夏軍攻下金明寨(今陜西延安西北),圍延州(今陜西延安),在三川口大敗宋軍,俘宋鄜延、環(huán)慶副都部署劉平和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
宋朝在討論對夏的攻守之策時,也充分考慮了遼朝的態(tài)度。知延州范雍主攻,認為宋朝久以恩信對待遼朝,可遣一介之使,令其出師相助。如敗元昊,則增金帛十萬與遼。于是,宋先遣使以出師伐夏相告。
遼朝的態(tài)度卻出乎夏宋雙方所料,它不傾向任何一方,態(tài)度超然。重熙十年,宋兵敗于好水川,西夏遣使獻宋俘,遼的態(tài)度隨之明朗了。次年,遼遣使至宋,指責宋朝興兵伐夏,儼然以西夏的宗主、保護者的身分與宋交涉,以此作為索要關南十縣的一個借口,迫使宋每年增加二十萬兩匹的歲幣。
遼朝既已從宋夏交兵中得到了實惠,又知宋不會對己構成軍事威脅,而西夏軍事力量增長卻于己不利。于是,將防御的重點轉向西夏,一方面限制邊境吐蕃、黨項向西夏賣馬,一方面遣使令西夏與宋講和,又開始對夏行使宗主國的權力和為宋扮演調停人的角色。遼與宋的矛盾沖突緩和而同夏的關系開始緊張。
(一)河曲之戰(zhàn) 李元昊建立政權的最大障礙來自宋朝,遼對他的自立并未多加干涉,對宋的戰(zhàn)爭也得到了遼方的默許,甚至慫恿。為了得到遼朝的支持,在政權建立之初,元昊對遼態(tài)度還算恭順,按例朝貢馬、駝,戰(zhàn)勝獻俘,同時也按遼的意志與宋講和。但隨著遼朝態(tài)度的轉變,李元昊的不滿情緒也在與日俱增。
李元昊與宋議和,盡管有其自身的原因,但遼態(tài)度的反復也令他十分不快,因而時出怨言。重熙十二年(夏天授禮法延祚六年,1043年)七月,夏遣使向遼上表,再請伐宋,遼仍不從,元昊當然失望。于是,他開始爭取遼屬黨項部落。
十三年,遼屬夾山黨項岱兒族(呆兒族)人叛遼附夏,被元昊收容。既而遼山西部族節(jié)度使屈烈又以五部叛入西夏,遼西南面招討都監(jiān)羅漢奴發(fā)所部兵往討,元昊又出兵接應屈列,遼軍失利。遼朝責令放還叛部,元昊非但不遣,反而自稱西朝,稱遼為北邊,擺出分庭抗禮的姿態(tài)。遼興宗遂下詔征諸道兵以討元昊,并拘留和責罰夏使。七月,遣使以伐夏告宋,書稱“元昊負中國當誅,故遣林牙耶律祥問罪,而元昊頑獷不悛,載念前約,深以為愧。今議將兵臨戰(zhàn),或元昊乞稱臣,幸勿亟許”①,作出為宋興兵以伐不臣的姿態(tài),實則擔心宋趁遼夏交兵與元昊修好。九月,大軍會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和北院樞密使蕭惠為先鋒,舉兵西征。
西夏不愿與遼戰(zhàn),遼軍既出,元昊立即上表謝罪,同時遣使貢方物,表示愿歸還所收容的黨項部落。元昊親率所納黨項,送往遼軍。北院樞密副使蕭革責備他納叛背盟,元昊伏罪,遂賜酒遣還,許以自新。但遼君臣認為“大軍既集,宜加討伐”,于是諸軍繼進。遼軍三路渡河,興宗入夏境四百里不見夏軍迎戰(zhàn),遂軍于河曲得勝寺。北路蕭惠與元昊戰(zhàn)于賀蘭山北,接連獲勝,遼軍兵數益多,元昊請降,不許。夏軍連續(xù)三次退卻,每退,必縱火燒草,使遼軍馬無所食。待遼師老兵疲,夏軍組織反攻,時“大風忽起,飛沙迷目,軍亂,夏人乘之,蹂踐而死者不可勝計”①。北路軍既敗,元昊又回師至河曲擊南路,駙馬都尉蕭胡篤被俘,“興宗從數騎走,元昊縱其去”②。夏乘勝請和,歸還所俘,稱臣納貢如故。
但是,遼興宗深以河曲之敗為憾,必尋找時機以圖報復。不久,雙方再次交兵。
(二)賀蘭山之戰(zhàn) 重熙十七年(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元昊死,不滿周歲的兒子李諒祚即位,遼興宗終于得到了報仇雪恥的機會。
次年(夏延嗣寧國元年,1049年)正月,遼拘留西夏賀正使,停諒祚封冊。同時遣使宋朝,以伐夏相告,宋則照例獻贐禮。七月,以蕭惠為河南道行軍都統(tǒng),耶律敵魯古為北道行軍都統(tǒng),興宗自統(tǒng)中路,再次興兵伐夏。蕭惠自河南進,認為夏軍主力必直取中路迎擊興宗,故不設備,所率“戰(zhàn)艦糧船綿亙數百里。既入敵境,偵候不遠,鎧甲載于車,軍士不得乘馬”。不意夏軍突至,遼軍猝不及防,兵將不及被甲,倉皇逃走,死傷慘重。北路進至賀蘭山,俘元昊妻和西夏官僚家屬,小勝夏軍。
十九年(夏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三月,殿前都點檢蕭迭里得敗夏軍于三角川。興宗又詔西南面招討使蕭普奴等帥師伐夏,“不與敵遇,縱軍俘掠而還”。夏人連續(xù)遣使要求依舊稱藩,貢獻馬、駝、牛、羊等物。遼終于可以向宋夸示勝利了,遣使向宋贈送戰(zhàn)利品。二十三年(夏福圣承道二年,1054年),遼、夏和議成。
遼雖然兩次伐夏均以先勝后敗或小勝大敗告終,但它畢竟有較強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實力,西夏難于與之持久抗爭。河曲之戰(zhàn)時,宋與夏正在議和。宋朝一方面致書西夏,稱“當順契丹如故,然后許汝歸款”;一方面向遼送去贐禮,并稱“已詔元昊,如能委謝轅門,即聽內附,若猶固拒,當為加伐”。但私下卻籌劃“速行封冊,使元昊得以專力東向,與契丹爭鋒”,希望遼夏“自相殺伐,兩有所損”①。于是1044年(遼重熙十三年,宋慶歷四年,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宋封元昊為夏國主,宋、夏和議成。通過宋夏、遼夏和議的簽定,夏成為遼、宋雙方的臣屬。它無力取得與遼、宋平等的地位,不能不接受這一既成事實。但是,西夏不敢輕易對遼動武,卻不斷襲擾宋朝邊境,這就使遼得以坐制宋、夏兩方。遼朝既不能以武力征服西夏,又重視與宋朝的和好,還可以利用宋、夏矛盾從中漁利。所以,盡管在對夏戰(zhàn)爭中兩次失利,卻是三方中得利最多者。這一結局客觀上對鞏固遼夏、遼宋、宋夏的既定關系都有好處,也穩(wěn)定了遼、宋、夏鼎立的局面。
三 遼夏宗藩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 經受遼朝兩次軍事打擊后的西夏,實力已大不如前。自遼興宗與夏毅宗重定和議后,“夏國事之極為恭順”,遼夏宗藩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夏對遼的依賴增強。為了加強同遼朝的關系,西夏除定期朝貢和遣使慶吊外,還迎合遼朝君臣篤信佛教的需要,多次遣使獻回鶻僧、金佛和佛經。遼朝也得以再次利用西夏牽制宋朝。同時向西南發(fā)展勢力,與吐蕃董氈部落和親,借以牽制夏、宋。
西夏有遼朝為后盾,得到遼的默許、慫恿甚至支持,得以有恃無恐地騷擾宋朝邊境,宋夏間的和平局面維持不到20年。1067年(遼咸雍三年,宋治平四年,夏拱化五年),宋神宗即位,七月,知青澗城種諤突襲西夏,收回綏州,宋、夏戰(zhàn)事再起。宋神宗采納王韶“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①的建議,一方面與夏議和,一方面致力于河、隴,同西夏、遼爭奪吐蕃部落。宋以王韶兼管勾秦鳳路緣邊安撫司,負責招納蕃部、市易、營田等事。王韶先后取熙、河、洮(今甘肅臨潭)、岷(今甘肅岷縣)、疊(今甘肅迭部)、宕(今甘肅宕昌)等州,降撫吐蕃俞龍珂(包順)、瞎藥(包約)、瞎吳叱(趙紹忠)、巴氈角(趙醇忠)等部,加強了宋在甘肅一帶的實力,對西夏構成了很大的威脅。遼朝挑起的地界之爭無疑牽制了宋朝的戰(zhàn)略部署,宋朝也終因遼朝之故,不敢輕易加兵于夏。
1081年(遼大康七年,宋元豐四年,夏大安七年),夏惠宗秉常為其母所囚,宋大舉伐夏,期在蕩平。夏求救于遼,遼朝國內政局不穩(wěn),未能派兵助戰(zhàn),只在宋軍兵敗撤軍后,令涿州致書于宋問興兵之由。
此后,夏屢受宋朝攻擊,銀、夏、宥諸州曾一度為宋軍攻陷。夏多次向遼求援。此時遼境內也爆發(fā)了阻卜諸部的反抗斗爭,自顧不暇,只好連續(xù)遣使至宋為夏人請和,同時要求西夏配合討伐拔思母等反叛部落。
此時,遼、夏國力都已大不如前,宋朝實行變法后實力卻有所增強,宋徽宗在王韶經營熙河的基礎上,繼續(xù)招撫西蕃部落,加強了對西夏的軍事壓力,夏崇宗李乾順多次遣使向遼求援,為了表示恭順,密切與遼的關系,還不斷懇請尚主,自大安八年至乾統(tǒng)五年(夏天祐民安三年至貞觀五年,1092—1105年),夏求援使者不絕于途。天祚即位后,遼朝既不能向夏提供軍事援助,只好利用祖宗的影響,遣使為夏請和,并于乾統(tǒng)五年將族女南仙封為義成公主,嫁與乾順,以鞏固遼夏關系。宋朝一貫認為,要解除遼的威脅,必須先制服西夏。當遼、夏均已衰弱之際,宋朝的態(tài)度卻強硬起來。乾統(tǒng)六年,遼遣參知政事牛溫舒為夏請和,宋朝雖許和,卻絕不歸還所攻占的西夏土地,遼朝也無能為力。
由于遼朝的支持和調停,李乾順得以維持其統(tǒng)治。盡管遼朝的統(tǒng)治也已朝不保夕,遼夏關系卻依然密切。天祚在金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走投無路時,李乾順還曾派兵援助,并遣使請?zhí)祆竦轿飨谋茈y。天祚被金軍逼往夾山,也正是在逃往西夏的途中被金軍俘獲的。
①《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37。
①《遼史·蕭惠傳》。
?、凇端问贰は膰稀贰?br/>
?、佟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51。
?、佟端问贰ね跎貍鳌?。
一 冊封李繼遷,臣服黨項割據勢力 宋朝建立后,割據銀、夏諸州的黨項貴族曾與之建立聯(lián)系,受宋冊封,并曾幫助宋朝攻擊北漢。乾亨四年(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黨項首領李繼捧因不能解決黨項貴族間的矛盾沖突,入朝并請留住宋京師,獻所轄州縣。宋太宗征黨項貴族入朝,激起繼捧族弟李繼遷的不滿。繼遷率所屬逃往夏州東北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組織武裝力量,與宋對抗。統(tǒng)和二年(宋雍熙元年,984年),繼遷為宋軍所敗。次年,李繼遷組織反攻,占領銀州,自稱定難軍留后。為了增強與宋對抗的實力,李繼遷決定依附遼朝。統(tǒng)和四年,李繼遷向遼稱臣。遼十分重視李繼遷的內附,遂授他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并將王子帳節(jié)度使耶律襄之女耶律汀封為義成公主許嫁李繼遷,賜馬3000匹。八年,遼遣使封繼遷為夏國王。李繼遷在依附遼朝的同時,并不徹底繼絕與宋的交往,或因受到宋的軍事壓力,或希冀來自宋的經濟實惠,隨時都會向宋請降。所以遼與夏間也不時發(fā)生戰(zhàn)爭。九年,宋兵致討,繼遷奉表降宋,宋授他銀州觀察使。當軍事壓力稍減,繼遷又將宋所授敕命轉交給遼,連李繼捧也附遼接受冊封。不久李繼遷又暗中與宋通款,遼朝遣使責問,繼遷托以西征,避匿不出,遼遂大掠銀州。
二十二年,李繼遷死,子德明立,遣使納貢,借助遼朝的外援,鞏固對本部的統(tǒng)治,遼仍封他為西平王,二十八年再封為夏國王。李德明受冊封,使遼得以安撫境內的黨項部落。開泰二年(1013年),遼屬部分黨項部落叛遼逃往黃河北,其余各部也相繼逃離,有的投靠西夏。李德明顧惜與遼朝的臣屬關系,拒不接納。遼朝興兵討叛時,又下詔令李德明東擊以配合遼軍。但是,李德明為加強對內統(tǒng)治的需要,對遼、宋取等距離交往的政策,也得到宋朝定難節(jié)度使、西平王的冊封,并從宋朝得到銀、帛、錢各4萬,茶2萬斤的歲賜。遼與德明間時有摩擦,他對遼圣宗出兵配合追討叛逃部落的詔令不予理睬,并阻止吐蕃使者借道西夏通貢于遼。此時,遼宋間已定立盟好,對德明的兩屬方針遼方并未提出異議。興宗景福元年(1031年),又將興平公主嫁與德明子元昊,封元昊為駙馬都尉、夏國公。當年,德明死,元昊立。元昊改變其父的作法,采取依遼為援、與宋對抗的方針,同時積極籌劃建立獨立的政權。
二 西夏政權建立,遼夏關系惡化 重熙元年(1032年),遼冊封元昊為夏國王。同時元昊也接受宋的冊封,他在父祖兩代割據經營的基礎上,繼續(xù)向西與吐蕃爭奪河西和青海,向東、南攻打宋朝的麟、府、環(huán)、慶諸州。重熙七年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大夏。
元昊遣使以建國告宋,仍請冊封,未獲應允。宋仁宗下詔削奪元昊官爵,停止互市,募人擒殺元昊,宋夏關系惡化。元昊認為:夏與遼聯(lián)姻通使多年,宋與遼也有和平協(xié)議,宋朝若出兵西夏,遼方定不會坐視。于是他有恃無恐地不斷騷擾宋朝邊鎮(zhèn)。重熙九年,夏軍攻下金明寨(今陜西延安西北),圍延州(今陜西延安),在三川口大敗宋軍,俘宋鄜延、環(huán)慶副都部署劉平和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
宋朝在討論對夏的攻守之策時,也充分考慮了遼朝的態(tài)度。知延州范雍主攻,認為宋朝久以恩信對待遼朝,可遣一介之使,令其出師相助。如敗元昊,則增金帛十萬與遼。于是,宋先遣使以出師伐夏相告。
遼朝的態(tài)度卻出乎夏宋雙方所料,它不傾向任何一方,態(tài)度超然。重熙十年,宋兵敗于好水川,西夏遣使獻宋俘,遼的態(tài)度隨之明朗了。次年,遼遣使至宋,指責宋朝興兵伐夏,儼然以西夏的宗主、保護者的身分與宋交涉,以此作為索要關南十縣的一個借口,迫使宋每年增加二十萬兩匹的歲幣。
遼朝既已從宋夏交兵中得到了實惠,又知宋不會對己構成軍事威脅,而西夏軍事力量增長卻于己不利。于是,將防御的重點轉向西夏,一方面限制邊境吐蕃、黨項向西夏賣馬,一方面遣使令西夏與宋講和,又開始對夏行使宗主國的權力和為宋扮演調停人的角色。遼與宋的矛盾沖突緩和而同夏的關系開始緊張。
(一)河曲之戰(zhàn) 李元昊建立政權的最大障礙來自宋朝,遼對他的自立并未多加干涉,對宋的戰(zhàn)爭也得到了遼方的默許,甚至慫恿。為了得到遼朝的支持,在政權建立之初,元昊對遼態(tài)度還算恭順,按例朝貢馬、駝,戰(zhàn)勝獻俘,同時也按遼的意志與宋講和。但隨著遼朝態(tài)度的轉變,李元昊的不滿情緒也在與日俱增。
李元昊與宋議和,盡管有其自身的原因,但遼態(tài)度的反復也令他十分不快,因而時出怨言。重熙十二年(夏天授禮法延祚六年,1043年)七月,夏遣使向遼上表,再請伐宋,遼仍不從,元昊當然失望。于是,他開始爭取遼屬黨項部落。
十三年,遼屬夾山黨項岱兒族(呆兒族)人叛遼附夏,被元昊收容。既而遼山西部族節(jié)度使屈烈又以五部叛入西夏,遼西南面招討都監(jiān)羅漢奴發(fā)所部兵往討,元昊又出兵接應屈列,遼軍失利。遼朝責令放還叛部,元昊非但不遣,反而自稱西朝,稱遼為北邊,擺出分庭抗禮的姿態(tài)。遼興宗遂下詔征諸道兵以討元昊,并拘留和責罰夏使。七月,遣使以伐夏告宋,書稱“元昊負中國當誅,故遣林牙耶律祥問罪,而元昊頑獷不悛,載念前約,深以為愧。今議將兵臨戰(zhàn),或元昊乞稱臣,幸勿亟許”①,作出為宋興兵以伐不臣的姿態(tài),實則擔心宋趁遼夏交兵與元昊修好。九月,大軍會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和北院樞密使蕭惠為先鋒,舉兵西征。
西夏不愿與遼戰(zhàn),遼軍既出,元昊立即上表謝罪,同時遣使貢方物,表示愿歸還所收容的黨項部落。元昊親率所納黨項,送往遼軍。北院樞密副使蕭革責備他納叛背盟,元昊伏罪,遂賜酒遣還,許以自新。但遼君臣認為“大軍既集,宜加討伐”,于是諸軍繼進。遼軍三路渡河,興宗入夏境四百里不見夏軍迎戰(zhàn),遂軍于河曲得勝寺。北路蕭惠與元昊戰(zhàn)于賀蘭山北,接連獲勝,遼軍兵數益多,元昊請降,不許。夏軍連續(xù)三次退卻,每退,必縱火燒草,使遼軍馬無所食。待遼師老兵疲,夏軍組織反攻,時“大風忽起,飛沙迷目,軍亂,夏人乘之,蹂踐而死者不可勝計”①。北路軍既敗,元昊又回師至河曲擊南路,駙馬都尉蕭胡篤被俘,“興宗從數騎走,元昊縱其去”②。夏乘勝請和,歸還所俘,稱臣納貢如故。
但是,遼興宗深以河曲之敗為憾,必尋找時機以圖報復。不久,雙方再次交兵。
(二)賀蘭山之戰(zhàn) 重熙十七年(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元昊死,不滿周歲的兒子李諒祚即位,遼興宗終于得到了報仇雪恥的機會。
次年(夏延嗣寧國元年,1049年)正月,遼拘留西夏賀正使,停諒祚封冊。同時遣使宋朝,以伐夏相告,宋則照例獻贐禮。七月,以蕭惠為河南道行軍都統(tǒng),耶律敵魯古為北道行軍都統(tǒng),興宗自統(tǒng)中路,再次興兵伐夏。蕭惠自河南進,認為夏軍主力必直取中路迎擊興宗,故不設備,所率“戰(zhàn)艦糧船綿亙數百里。既入敵境,偵候不遠,鎧甲載于車,軍士不得乘馬”。不意夏軍突至,遼軍猝不及防,兵將不及被甲,倉皇逃走,死傷慘重。北路進至賀蘭山,俘元昊妻和西夏官僚家屬,小勝夏軍。
十九年(夏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三月,殿前都點檢蕭迭里得敗夏軍于三角川。興宗又詔西南面招討使蕭普奴等帥師伐夏,“不與敵遇,縱軍俘掠而還”。夏人連續(xù)遣使要求依舊稱藩,貢獻馬、駝、牛、羊等物。遼終于可以向宋夸示勝利了,遣使向宋贈送戰(zhàn)利品。二十三年(夏福圣承道二年,1054年),遼、夏和議成。
遼雖然兩次伐夏均以先勝后敗或小勝大敗告終,但它畢竟有較強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實力,西夏難于與之持久抗爭。河曲之戰(zhàn)時,宋與夏正在議和。宋朝一方面致書西夏,稱“當順契丹如故,然后許汝歸款”;一方面向遼送去贐禮,并稱“已詔元昊,如能委謝轅門,即聽內附,若猶固拒,當為加伐”。但私下卻籌劃“速行封冊,使元昊得以專力東向,與契丹爭鋒”,希望遼夏“自相殺伐,兩有所損”①。于是1044年(遼重熙十三年,宋慶歷四年,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宋封元昊為夏國主,宋、夏和議成。通過宋夏、遼夏和議的簽定,夏成為遼、宋雙方的臣屬。它無力取得與遼、宋平等的地位,不能不接受這一既成事實。但是,西夏不敢輕易對遼動武,卻不斷襲擾宋朝邊境,這就使遼得以坐制宋、夏兩方。遼朝既不能以武力征服西夏,又重視與宋朝的和好,還可以利用宋、夏矛盾從中漁利。所以,盡管在對夏戰(zhàn)爭中兩次失利,卻是三方中得利最多者。這一結局客觀上對鞏固遼夏、遼宋、宋夏的既定關系都有好處,也穩(wěn)定了遼、宋、夏鼎立的局面。
三 遼夏宗藩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 經受遼朝兩次軍事打擊后的西夏,實力已大不如前。自遼興宗與夏毅宗重定和議后,“夏國事之極為恭順”,遼夏宗藩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夏對遼的依賴增強。為了加強同遼朝的關系,西夏除定期朝貢和遣使慶吊外,還迎合遼朝君臣篤信佛教的需要,多次遣使獻回鶻僧、金佛和佛經。遼朝也得以再次利用西夏牽制宋朝。同時向西南發(fā)展勢力,與吐蕃董氈部落和親,借以牽制夏、宋。
西夏有遼朝為后盾,得到遼的默許、慫恿甚至支持,得以有恃無恐地騷擾宋朝邊境,宋夏間的和平局面維持不到20年。1067年(遼咸雍三年,宋治平四年,夏拱化五年),宋神宗即位,七月,知青澗城種諤突襲西夏,收回綏州,宋、夏戰(zhàn)事再起。宋神宗采納王韶“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①的建議,一方面與夏議和,一方面致力于河、隴,同西夏、遼爭奪吐蕃部落。宋以王韶兼管勾秦鳳路緣邊安撫司,負責招納蕃部、市易、營田等事。王韶先后取熙、河、洮(今甘肅臨潭)、岷(今甘肅岷縣)、疊(今甘肅迭部)、宕(今甘肅宕昌)等州,降撫吐蕃俞龍珂(包順)、瞎藥(包約)、瞎吳叱(趙紹忠)、巴氈角(趙醇忠)等部,加強了宋在甘肅一帶的實力,對西夏構成了很大的威脅。遼朝挑起的地界之爭無疑牽制了宋朝的戰(zhàn)略部署,宋朝也終因遼朝之故,不敢輕易加兵于夏。
1081年(遼大康七年,宋元豐四年,夏大安七年),夏惠宗秉常為其母所囚,宋大舉伐夏,期在蕩平。夏求救于遼,遼朝國內政局不穩(wěn),未能派兵助戰(zhàn),只在宋軍兵敗撤軍后,令涿州致書于宋問興兵之由。
此后,夏屢受宋朝攻擊,銀、夏、宥諸州曾一度為宋軍攻陷。夏多次向遼求援。此時遼境內也爆發(fā)了阻卜諸部的反抗斗爭,自顧不暇,只好連續(xù)遣使至宋為夏人請和,同時要求西夏配合討伐拔思母等反叛部落。
此時,遼、夏國力都已大不如前,宋朝實行變法后實力卻有所增強,宋徽宗在王韶經營熙河的基礎上,繼續(xù)招撫西蕃部落,加強了對西夏的軍事壓力,夏崇宗李乾順多次遣使向遼求援,為了表示恭順,密切與遼的關系,還不斷懇請尚主,自大安八年至乾統(tǒng)五年(夏天祐民安三年至貞觀五年,1092—1105年),夏求援使者不絕于途。天祚即位后,遼朝既不能向夏提供軍事援助,只好利用祖宗的影響,遣使為夏請和,并于乾統(tǒng)五年將族女南仙封為義成公主,嫁與乾順,以鞏固遼夏關系。宋朝一貫認為,要解除遼的威脅,必須先制服西夏。當遼、夏均已衰弱之際,宋朝的態(tài)度卻強硬起來。乾統(tǒng)六年,遼遣參知政事牛溫舒為夏請和,宋朝雖許和,卻絕不歸還所攻占的西夏土地,遼朝也無能為力。
由于遼朝的支持和調停,李乾順得以維持其統(tǒng)治。盡管遼朝的統(tǒng)治也已朝不保夕,遼夏關系卻依然密切。天祚在金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走投無路時,李乾順還曾派兵援助,并遣使請?zhí)祆竦轿飨谋茈y。天祚被金軍逼往夾山,也正是在逃往西夏的途中被金軍俘獲的。
①《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37。
①《遼史·蕭惠傳》。
?、凇端问贰は膰稀贰?br/>
?、佟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51。
?、佟端问贰ね跎貍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