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簡史-> 第二節(jié)金朝的南遷與滅亡,在線閱讀《遼金簡史》 - 讀書網(wǎng)|dushu.com" />遼金簡史-> 第二節(jié)金朝的南遷與滅亡,讀書,讀書網(wǎng),免費讀書,免費閱讀,免費下載,讀書網(wǎng)" />

正文

歷史專題->遼金簡史-> 第二節(jié)金朝的南遷與滅亡

遼金簡史 作者:李桂芝著


  第二節(jié) 金朝的南遷與滅亡 一 蒙古的軍事進攻與宣宗南遷 (一)衛(wèi)紹王之立 金章宗生子不育,繼嗣未立,又疑忌宗室,與諸叔關(guān)系緊張。晚年在政治腐敗、軍事無能的情況下,又出現(xiàn)了繼承人危機。泰和八年(1208年),章宗死,元妃李氏等按章宗旨意立其叔永濟為帝,是為衛(wèi)紹王。永濟“柔弱鮮智能”①,不但不能扭轉(zhuǎn)積弊,而且招致了蒙古的進攻。

  蒙古部與金朝的聯(lián)系當(dāng)始于金太宗時期。金征蒙古部首領(lǐng)合不勒汗入朝,卻陰謀加害于他。合不勒殺了金朝使者,雙方關(guān)系惡化并長期處于敵對狀態(tài)。②此后,金朝多次出兵或利用塔塔爾人進攻蒙古,并先后殺害了蒙古部首領(lǐng)俺巴孩、斡勤巴兒合黑和合答安把阿禿。金世宗時期,蒙古部勢力逐漸強大,構(gòu)成了對金朝北部邊防的嚴重威脅。當(dāng)時燕京和契丹地流行的一首歌謠稱:“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處去?!雹蹫榱私獬晒诺耐{,金世宗一面不斷派兵剿殺,甚至虜賣蒙古子女為奴婢,一面加強上京等地防務(wù),極力提倡女真人恢復(fù)騎射尚武的舊俗。同時不許蒙古人入境,每年入貢,只在塞外交割,激起蒙古人極大的不滿。

  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后,即將軍事進攻的目標(biāo)指向了金朝,但對金朝這樣中原大國的進攻,他不能不作周密的布署。因此,他先取西夏以解除來自側(cè)翼的威脅,沒有立刻對金采取軍事行動。

  衛(wèi)紹王即位后,遣使招諭蒙古,不但沒有得到響應(yīng),反而招致了蒙古的蔑視。成吉思汗對金朝的國情有一定了解,永濟的無能則為他所親見。得知永濟為帝時,他更加輕視金朝,他說:“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為之耶?!雹儆谑歉e極準備南下。

   (二)金宣宗南遷 蒙古軍南下,金軍失利大安三年(1211年)秋,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南下攻金,拉開了蒙古滅金戰(zhàn)爭的序幕。

  蒙古軍自達里泊(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出發(fā),進入金境。金守邊將領(lǐng)獨吉思忠失于備御,邊堡烏沙堡、烏月營失守。衛(wèi)紹王以參知政事完顏承裕(即胡沙)代思忠主持防御。承裕不敢迎戰(zhàn),自撫州(今河北張北)退屯宣平(今河北張家口西南),當(dāng)?shù)赝梁勒堃酝帘鵀橄蠕h,以行省兵為聲援,共同抵御,承裕畏怯不敢用。于是蒙古軍長趨直入,占領(lǐng)昌州(今內(nèi)蒙古太仆寺旗九連城)、桓州(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北四郎城)和撫州,又在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會河川(澮河)川,今河北懷安東)連續(xù)大敗金軍,金軍死者蔽野塞川,僵尸百里,精銳盡失。蒙古先鋒軍突破居庸關(guān),進至中都城下。

  成吉思汗諸子自西南路入邊墻,連下凈(今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卜古城子)、豐(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東白塔鎮(zhèn))、云內(nèi)(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古城)、東勝(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武(今山西五寨縣北)、朔等州,金西京留守紇石烈執(zhí)中(即胡沙虎)棄西京逃回中都。

  崇慶元年(1212年),蒙古軍又攻陷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德興府(今河北涿鹿),進圍西京,元帥左都監(jiān)奧屯襄領(lǐng)兵救西京,又為蒙古軍所敗,“一軍盡殪”①。同年,東京也遭蒙古軍虜掠。

  至寧元年(1213年),蒙古軍再入野狐嶺,在縉山(今河北懷來東)與行省完顏綱和權(quán)元帥右都監(jiān)術(shù)虎高琪所統(tǒng)乣、漢軍激戰(zhàn),金軍再敗,死尸“如爛木般堆著”②,蒙古軍直達居庸關(guān)北口。成吉思汗留兵攻北口,親率一軍自紫荊關(guān)入,趨居庸南口,與北口蒙古軍配合攻破居庸天險。金南口守軍不意敵軍突至,“莫能支吾,鋒鏑所及,流血蔽野”③。蒙古軍包圍中都,同時兵分三路抄掠黃河以北。

  宮廷政變,宣宗即位西京敗將紇石烈執(zhí)中逃跑途中,擅取官庫銀和衣幣諸物,奪官民馬匹,杖殺淶水縣令,朝廷皆置不問,反任為右副元帥,權(quán)尚書左丞。執(zhí)中無所忌憚,自請以兵2萬屯宣德州,朝廷許以3000,命駐媯州。執(zhí)中不滿,被罷。至寧元年(1213年),召回,命將武衛(wèi)軍數(shù)千屯中都北。執(zhí)中與其黨“惟務(wù)馳獵,不恤軍事”,朝廷遣使責(zé)讓,執(zhí)中非但不服,還以討叛為名,任意扣押防城將領(lǐng)。

  八月,執(zhí)中妄稱元兵至,分兵三路入城,殺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左丞完顏綱,自稱監(jiān)國元帥,廢黜衛(wèi)紹王,逼其出宮,擅授官職,意不可測。丞相徒單鎰勸立世宗長孫完顏亶,執(zhí)中等遂遣人迎珣于彰德,并使人殺衛(wèi)紹王。

  九月,完顏亶即位,是為宣宗,改元貞祐。他對發(fā)動宮廷政變的紇石烈執(zhí)中不加懲治,反任其為太師、尚書令兼都元帥,賜第京師。降永濟為東??ず睿彩古c蒙古軍議和。

  金蒙議和,宣宗南遷紇石烈執(zhí)中擅行廢立不受懲治反為高官,群臣意頗不平,掌兵將領(lǐng)更不可約束。十月,術(shù)虎高琪與蒙古軍戰(zhàn),失利被責(zé),也效執(zhí)中所為,利用群臣的不滿,以兵圍執(zhí)中第,殺執(zhí)中。宣宗仍赦其擅殺之罪,授職左副元帥。金朝除一執(zhí)中,又出一高琪。

  蒙古這次對金朝用兵,是以掠奪財物和試探虛實為主要目的的,在圍攻中都不克的情況下,便遣使議和。金宣宗沒有抵御蒙古的決心和方略,遂按照成吉思汗所提的條件,“奉衛(wèi)紹王女岐國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馬三千以獻”,①與蒙古軍達成協(xié)議。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軍帶著掠奪的金帛財物、馬匹、人口,撤軍北歸。夏,成吉思汗避暑于魚兒泊。

  金宣宗沒有趁蒙古撤軍之際,部署加強邊備和保衛(wèi)中都,卻決定南遷汴京以避兵鋒。五月,以太子守忠和右丞相都元帥完顏承暉(福興)、左丞左副元帥抹撚盡忠留守中都,率宗室、百官南遷。

   (三)乣軍嘩變,中都失陷 乣軍問題的由來契丹及遼朝治下的游牧部族,善騎射,能征戰(zhàn),是金初對宋戰(zhàn)爭的軍事力量之一。金初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將東北、西北、西南路的契丹、唐古等各部族編入乣軍,使之為金朝守邊。契丹人上層在金初的政治、軍事活動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受到女真統(tǒng)治者的重視。但在耶律撒八和移剌窩斡起義后,金世宗對契丹人成見頗深,防范甚嚴。大定三年(1163年),罷契丹猛安謀克,將其戶分隸女真猛安謀克。十四年,又將參與窩斡起義的契丹人遷往烏古里石壘部。十七年,再遷西北路契丹人于上京、濟州、利州一帶,“俾與女真人雜居,男婚女聘,漸化成俗”①,以防契丹人日后為亂。但這些措施未能奏效,卻引起契丹人的反感,造成契丹與女真人之間更大的隔閡,激起契丹人更頻繁的反抗。

  正當(dāng)金朝被蒙古諸部的擾邊攪得寢食難安之際,承安元年(1196年)十一月,特滿群牧契丹人德壽、陀鎖在信州(今吉林懷德縣秦家屯古城)起兵,建元身圣,有眾數(shù)十萬。諸乣也多乘時而起,給金朝后方帶來了極大的震動與不安。這次反叛的契丹人正是大定年間遷徙上述地區(qū)的,事實證明,他們的不滿情緒并未因與女真人雜居而消除。

  右丞相完顏襄恐諸乣與德壽軍合,局面更難控制,遂將諸乣遷至中都附近地區(qū)加以安撫。泰和年間與宋戰(zhàn),曾以乣軍為先鋒。蒙古軍南下期間,乣軍又在術(shù)虎高琪統(tǒng)領(lǐng)下鎮(zhèn)守中都通玄門外、中都西北縉山縣和中都南,成為金朝賴以保衛(wèi)京師的重要軍事力量。

  乣軍叛金貞祐二年(1214年)宣宗南遷時,與諸臣討論如何安置乣軍,議者欲將其遷往平州,而術(shù)虎高琪反對,遂與金室一并南遷。但諸臣多恐乣軍生事,宣宗對他們也缺乏信任,乣軍亦不愿南去。行抵涿州、良鄉(xiāng)間,又決定收回原撥給乣軍的馬匹、鎧甲,激起軍變。乣軍殺死主帥詳穩(wěn),另推斫答、比涉兒、札剌兒為帥,還軍中都。中都留守完顏承暉得知乣軍嘩變的消息,遣人至盧溝橋阻截。斫答派部分兵眾潛渡盧溝河,腹背夾擊守橋金軍,大破其眾,奪其衣甲、器械和中都附近馬匹,與蒙古軍和遼東契丹將領(lǐng)耶律留哥聯(lián)絡(luò)。②這時,金朝一面詔抹撚盡忠等妥善安撫,一面使術(shù)虎高琪遣人招撫,但為時已晚。成吉思汗得知乣軍來降,立刻遣蒙古將領(lǐng)和先已投降的契丹將領(lǐng)石抹明安兄弟前來,就命他們與新附的乣軍同圍中都。

  中都失陷金宣宗的南遷,嚴重地動搖了河北軍民的守土決心。實則自南遷之日起,金朝決策集團就已放棄了中都,宣宗所謂“中都重地,廟社所在,朕豈一日忘也”,“朕欲紓民力,遂幸陪都”等等,不過是虛應(yīng)故事而已。①乣軍的背金降蒙,削弱了中都的防御力量,卻增強了敵方對中都的威脅。七月,太子守忠也離開中都逃往南京,留守官兵的情緒再一次受到打擊。成吉思汗以契丹、漢人降將為向?qū)В^續(xù)圍攻中都,并采納降官降將的建議,派人招降中都周圍的金軍,對降官降將一律授以原官,使之為蒙古所用。貞祐三年(1215年)正月,右副元帥蒲察七斤以通州降,中都形勢更加危急。

  三月,金朝以元帥左監(jiān)軍永錫、左都監(jiān)烏古論慶壽、御史中丞李英將兵自清州督糧運援救中都。至霸州北,李英因酒誤事,所統(tǒng)之眾又皆烏合,與蒙古軍遭遇,大敗。李英死,所運糧盡失。慶壽軍得知英軍敗訊,潰歸,中都援絕。

  承暉以盡忠久在軍旅,令其總領(lǐng)軍事,相約以死堅守。至援軍敗,盡忠卻與親信密謀棄城南奔,承暉無計可施,服毒自殺。盡忠至南京,宣宗仍以為平章。五月,中都失陷。

   二 南遷后金朝的形勢 蒙金戰(zhàn)爭爆發(fā)后,南宋不再向金交納歲幣,西夏也不時擾邊,河北、山東相繼爆發(fā)人民的反金起義。遼東則先后有耶律留哥和蒲鮮萬奴的自立。統(tǒng)治集團的奢侈腐化一如既往,宮中供奉無異于常。政治、軍事狀況不見任何改善,財政窘迫卻日甚一日。正如新進士劉炳上書所言:“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將帥非才,既無靖難之謀,又無效死之節(jié),外托持重之名,而內(nèi)為自安之計,擇驍果以自隨,委疲懦以臨陣”;“法度日紊,倉庾日虛,閭井日凋,土地日蹙”①。但它卻得以茍延殘喘20年,這是因為南宋懲于泰和年間之?dāng)?,不再輕易向金用兵;而成吉思汗將蒙古軍主力投入了西征,將對金的軍事任務(wù)交給了左翼萬戶木華黎,木華黎以少量兵力只能經(jīng)營黃河以北和陜西,無力進軍河南。蒙金戰(zhàn)爭進入第二階段。

   (一)北方局勢 遼東的放棄崇慶元年(1212年),契丹人耶律留哥起兵反金自立。耶律留哥為金北邊千戶,或即乣軍將領(lǐng)。金使留哥治下的契丹人與女真人雜居,“遼民一戶,以二女真戶夾居防之”②,契丹人十分不滿。在蒙古軍南下攻金之際,留哥乘機在隆安(今吉林農(nóng)安)、韓州(今吉林梨樹縣偏臉城)一帶起兵反金,募兵至十余萬。留哥為元帥,另一契丹人耶的為副?!盃I帳百里,威震遼東”。與蒙古征遼東軍將按陳盟于金山(位于大興安嶺),降蒙。衛(wèi)紹王遣承裕領(lǐng)兵60萬往討。留哥在蒙古軍配合下,于迪吉腦兒(今遼寧省昌圖附近)大敗胡沙。

  至寧元年(1213年,九月宣宗改元貞祐三月,留哥自立為王,國號遼,設(shè)丞相、元帥、尚書等百官。金宣宗遣人招撫,不受。又遣宣撫使蒲鮮萬奴領(lǐng)兵40萬討伐,也為留哥所敗,逃往東京。于是,留哥以咸平府為都城,號中京。貞祐三年,又攻占東京。但此時,在自立與降蒙的問題上,諸將意見不一,發(fā)生內(nèi)亂,留哥降蒙,徙居臨潢,撫有懿州(今遼寧阜新縣搭營子)、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一帶。

  留哥勢力退出遼東后,女真人蒲鮮萬奴又成為遼東地區(qū)的割據(jù)勢力。萬奴初為尚廄局使,曾以右路副都統(tǒng)官將兵伐宋,歷任咸平路招討使、宣撫使。貞祐二年(1214年),任遼東宣撫使,領(lǐng)兵40萬討伐耶律留哥,在歸仁(今遼寧省昌圖縣四面城古城)為后者所敗。三年,乘留哥朝見成吉思汗,遼軍內(nèi)亂之際,取咸、沈、澄諸州,召集遼東十一猛安。萬奴與上京留守太平密謀,焚毀上京宗廟,拘捕元帥承充,反金自立。十月,在東京建國,國號大真,建元天泰。

  此時,遼東處于金、蒙、留哥、萬奴四方勢力爭奪之中。在蒙古軍事威脅下。貞祐四年,萬奴降蒙,不久復(fù)叛。金朝在遼東只能控制婆速一路。

  興定元年(1217年),蒙古軍西征,萬奴乘機再起,以開元為都城,改國號為東夏。二年,又與蒙古、高麗聯(lián)兵討滅進入高麗境內(nèi)的留哥殘眾,迫使高麗分別向東夏、蒙古納貢。金朝在興定二年曾遣人至遼東考察萬奴情況。哀宗正大三年(1126年),又詔諭高麗和遼東行省“討反賊萬奴”①,但此時的遼東行省,已不能組織兵力征討,高麗也不再奉詔,金朝對遼東已失去控制能力。東夏盛時,疆域東至日本海,南與高麗接,北控黑龍江下游,西達今吉林省中部和黑龍江省南部地區(qū)。金哀宗天興二年(蒙古窩闊臺五年,1233年),蒙古軍自高麗境北上攻東夏,萬奴被俘,東夏成為蒙古藩附。由蒲鮮萬奴建立的這一割據(jù)政權(quán)在蒙古控制下,大約一直延續(xù)到13世紀后期。②萬奴背金自立,是金末部分女真人為延續(xù)女真政權(quán)卻又對完顏氏貴族失去信心的反映。當(dāng)時頗負盛名朝廷累召不起的遼東名士王澮,先任萬奴參謀官,繼為東夏宰相。他的去就,當(dāng)代表一部分遼東有識之士的態(tài)度。萬奴的所作所為,當(dāng)是在王澮的影響下,以遼末耶律大石的北上西遷重建遼政權(quán)為榜樣的,只是時移勢異,功業(yè)有所不及。

  山東、河北人民的反金起義在金朝政治腐敗、軍力下降和邊境危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趨尖銳,長期以來人民的不滿情緒也以武裝反抗的方式爆發(fā)出來。金末人民的反抗斗爭,以泰和年間發(fā)生在山東益都的楊安兒起義為最早。當(dāng)蒙古進軍中原,中都被圍期間,河北、山東人民的反抗斗爭進入高潮。起義軍身穿紅襖為標(biāo)志,被稱為紅襖軍,他們小者數(shù)萬,大者數(shù)十萬?;騿为氉鲬?zhàn),或聯(lián)合行動,有的甚至與南宋、蒙古軍聯(lián)絡(luò),給搖搖欲墜的金政權(quán)以猛烈的震撼和沖擊。

  益都人楊安兒,以鬻鞍材為業(yè),因自號“安兒”,市人呼為“楊鞍兒”。泰和六年(1206年),金宋戰(zhàn)爭時,楊安兒參加了山東人民的抗金斗爭,為州縣招降,編入金軍,官至防御使。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軍南下,金征兵千余人,以安兒為副統(tǒng)前往戍邊。行至中途,屯兵不進,遂逃回山東,與張汝揖聚眾起義,攻州縣,殺官吏,山東大震。

  金與蒙古議和后,中都圍解,金宣宗立刻調(diào)動兵力,以仆散安貞為山東路統(tǒng)軍安撫使,鎮(zhèn)壓起義軍。安貞至益都,敗安兒于城東,安兒奔萊陽。萊州(今山東掖縣)徐汝賢以城降安兒,登州刺史耿格也開門迎降,郊迎安兒,發(fā)帑藏濟軍,軍勢益強。安兒遂置官屬,建號,改元天順,以耿格制定符印詔表儀式,下寧海(今山東牟平),攻濰州(今山東濰坊)。

  時密州方郭三稱元帥,攻略沂、海(今江蘇連云港西)。

  李全起于濰州,略臨朐,準備攻取益都。

  安貞遣軍分頭進討各支起義軍,自率一支進至昌邑東。起義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損失了大量人員、器甲,退守萊州。

  起義軍堅守萊州,與安貞軍激戰(zhàn),失利后退軍入城,官軍遣人詐降,攻破萊州。徐汝賢被殺,安兒逃走,耿格等降。起義軍遭到沉重打擊,但是反抗活動并未停止。

  泰安人劉二祖于崇慶元年(1212年)起兵于淄(治今山東臨淄市南)、沂(今山東臨沂),金軍下萊州后,為分化起義軍,除安兒、耿格及諸故官家參與起義的驅(qū)奴外,對其他參與者一律赦免其罪。以官職三品和錢十萬貫懸賞捉拿楊安兒。貞祐二年十一月,安兒浮海避敵,為舟人所擊,墜水死。安兒余部和其他各支起義軍仍然堅持斗爭。此時,劉二祖駐軍守大沫堌(今山東費縣西南),在赦令到達之際,出兵敗知東平府事烏林答與,表示了不受招撫、反抗到底的決心。

  三年二月,安貞遣提控紇石烈牙吾塔討伐劉二祖,殺其眾4000余,降8000。又與宿州提控夾古石里哥進攻起義軍據(jù)點大沫堌,劉二祖負傷被俘,為金軍斬殺。知東平府事、山東西路宣撫副使完顏弼招降二祖部將張邦佐、張汝楫。但汝楫并非甘受招撫,不久又與所部謀再起,為邦佐密告,被殺。二祖余眾又推霍儀為帥,繼續(xù)堅持抵抗,彭義斌、石珪、夏全、時青、裴淵等皆附?;魞x犧牲后,彭義斌繼續(xù)率眾支持斗爭,失敗后投宋。

  貞祐四年,兗州泗水人郝定收聚楊安兒散亡之眾6萬余再起,稱大漢皇帝,署置百官,先后攻下泰安、滕、兗、單諸州及萊蕪、新泰等十余縣。下邳州(黃河故道北岸,今江蘇邳縣南古邳),遣人與南北各支起義軍聯(lián)絡(luò),相約在黃河南北同時并起,志在一舉滅金。朝廷以尚書右丞侯摯行省事于東平,邊招撫邊征討,鎮(zhèn)壓起義軍。興定元年(1217年),濟南、泰安、膝、兗等州民眾再起,侯摯遣棣州防御使完顏霆率兵往討,前后斬殺起義軍千余人,招降元帥石花五、夏全和義軍2萬余人,老幼5萬余口。

  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李全,至寧元年起兵,攻占海、邳等州。次年,楊安兒被殺,其妹妙真與李全軍合。李全、妙真結(jié)為夫婦,繼續(xù)抗金。他們以楚州為根據(jù)地,往來于山東東西兩路,是山東強大的反金勢力之一。興定二年(1218年),李全與張林以青、莒、登、萊等12郡歸宋,為東京路總管。正大四年(1227年),李全駐軍青州,與蒙古軍戰(zhàn),失利后降蒙。

  此外,河北周元兒活動在深、祁、束鹿、安平、無極等縣。河南南陽五朵山魚張二有眾千余,朝廷遣人招降,不從。山東李旺部眾仍活動在膠西、高密諸村及海島間。河?xùn)|馮天羽在石州(今山西離石)有眾數(shù)千。天羽被殺后,余眾保積翠山(今山西方山北)。

  除農(nóng)民的反抗斗爭外,金朝也不時受到兵變的威脅。南遷后,河北防御多仰仗義軍,義軍為臨時招募,良莠不齊。官軍則將驕兵悍,倚外敵為重,小不如己意,便殺將據(jù)地以叛,朝廷無計可施,只能以官爵為賞進行招撫。

  貞祐二年(1214年),北京軍變,宣差提控完顏習(xí)烈殺留守奧屯襄,習(xí)烈又為部下所殺,朝廷不能治,下詔赦免所有起事者。

  元光二年(1223年),邳州軍變。從宜經(jīng)略納合六哥、都統(tǒng)金山顏俊殺邳州行省蒙古綱,據(jù)州反叛。朝廷無力討叛,設(shè)重賞招誘,并下詔稱綱罪,而撫諭六哥等叛軍。升經(jīng)略司為元帥府,以六哥為泗州防御使,權(quán)元帥左監(jiān)軍,以安撫叛將。但六哥等佯為受撫,暗中卻與紅襖軍李全聯(lián)絡(luò),后為紅襖軍高顯所殺。

  在金、宋、蒙古三方角逐中,金末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lǐng)中有些人依違于三方之間,三方也都以高官吸引他們就范。如時青、彭義斌等在金朝軍事壓力下歸宋,李全先降宋而后降蒙,國用安則時而降金,時而歸宋,時而降蒙。

   (二)金朝后期的政治、經(jīng)濟 宣宗南遷和中都失守,使河北、河?xùn)|陷入了混亂,軍民對金朝的統(tǒng)治喪失了信心。紅襖軍反金斗爭的高漲,正是這種情緒和形勢的反映。南遷后,朝廷所能控制的只有南京、京兆、鳳翔、鄜延等數(shù)路。陜西戰(zhàn)事不斷,河南地狹民困。軍政費用浩繁,則謀取償于宋。宣宗屢興師代宋,但所得不及所失,又因軍戍費糧數(shù)萬,不得已又棄去。南遷后的金朝陷入了嚴重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

  統(tǒng)治集團奢侈腐化一如既往在疆土日蹙、費用增加、百姓重困的情況下,以最高統(tǒng)治者宣宗完顏亶為首的金朝貴族官僚,沒有收復(fù)失地的決心,而是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奢侈腐化,一如既往。在役重民困、強敵壓境之際,宣宗御用供張竟不稍減,衣食享用,仍求精美。為制造御用鞠杖,竟在耕牛短缺的情況下,令工部下開封府買白牛取皮;在官已無羊供給時,還以民所貢羊不肥責(zé)南京轉(zhuǎn)運使。在皇帝的影響下,“貴臣、豪族、掌兵官莫不奢侈相尚,服食車馬惟事紛華”,“京師鬻明金衣服及珠玉犀象者日增于舊”。①諸王、貴戚多為不法。宣宗皇后之姊、末帝之姨“奢侈尤甚,權(quán)勢薰天,當(dāng)途者往往納賂取媚,積貲如山”。宣宗子荊王守純“開納貨賂,進退官吏”,縱家奴于市強取商貨,侵漁商賈。平章政事完顏白撒,以內(nèi)族位將相,更奢僭,起第西城如宮掖,其中婢妾百數(shù),皆衣縷金綺繡如宮人。②吏治腐敗日甚一日南遷之后,朝廷無振興之舉,政治無刷新之望。為將帥者多出于世家,皆膏粱乳臭子。為官者或出自世家,或納賂請托得之?!盀樵讏?zhí)者往往無恢復(fù)之謀,上下同風(fēng),止以茍安目前為樂。凡有人言改革,則必以生事抑之。每北兵壓境,則君臣相對泣下,或殿上發(fā)嘆聲。已而敵退解嚴,則又張具會飲黃閣中矣?!痹讏?zhí)用人必先擇無鋒芒、軟熟易制者,曰“恐生事”。正人君子皆不得用,或用亦不能久。①宣宗喜刑法,政尚威嚴,以近臣為耳目伺察百官。近侍局官由貴戚、世家、恩幸者充,頗為士人所鄙,為提高威望,后期也曾量用士人。但正直者不肯或不能久居其位,同流合污者雖居其位,卻不能匡正,無助于風(fēng)氣的改變。為官者或貪污酷苛,或跋扈難治,以賄賂權(quán)貴、敲剝百姓為能事,全不以國事為意。如沿邊將士殲敵立功,朝廷遣使宣諭,賜以官賞。受賞者對使臣必有所饋贈,“或馬或金,習(xí)以為常”②,小不如意,則譖毀百端,以至獲罪。

  朝廷風(fēng)氣不正,地方更無從整肅。宿州鎮(zhèn)將紇石烈牙吾塔(又作牙忽帶)以敗宋兵和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有功,蔑視宰執(zhí),凌辱士人,勒索官民,肆行不法。因常用鼓椎擊人,號“盧鼓椎”。宿州軍營蓄牙吾塔所愛妓女?dāng)?shù)人,他常使一人佩銀符,往州郡取賕賂,號“宣差行省”。州將則以夫人遠迎,厚以財物為獻。徒單思忠好用麻椎擊人,號“麻椎相公”。運使李特立號“半截劍”,謂其“短小鋒利”。完顏麻斤出、蒲察咬住、蒲察合柱等也都以酷苛知名。

  賞罰不明,無以激勵百官?;实鄄灰試聻橹?,宰執(zhí)多不肯直言,近侍以謅諛成風(fēng),四方災(zāi)傷、民間疾苦多不奏聞,稱“恐圣上心困”。宰執(zhí)議時事每至難決處,輒散罷,稱“俟再議”。百官、將領(lǐng)皆欲避兵河南,不愿留居河北,以致河北州縣官缺員?!熬雍颖闭呦佑诒茈y,居河南者茍于尸祿,職事曠廢”③。有功將士得不到褒獎,敢言、敢為者,多被斥逐。立功如仆散安貞,敢諫如胥鼎者非罷即誅。

  賦繁役重,民生凋敝在宗室、百官南遷的同時,宣宗不顧大臣的反對,又將河北軍戶家屬遷往河南,河南驟增人口百萬。如何安置所遷軍戶,是當(dāng)時面臨的一大難題,解決辦法無外括田、增賦兩途。如奪民佃官田一則使民戶失業(yè),二則軍戶多無牛,得地而不能耕,徒至紛擾;增賦則使業(yè)已不堪重負的百姓更難承受。經(jīng)多次會議決定,將河南官租提高一倍;軍戶給糧一半,另一半折錢支給。結(jié)果是“所征稅租率常三倍于舊”①,又有額征諸錢,橫泛雜役,入不敷出,則巧立名目百計征斂。甚至在鹽鐵酒之外,更議榷油,百姓不勝其擾。加之糧物緊缺,物價飛漲,導(dǎo)致交鈔貶值,鈔法大壞。

  金朝統(tǒng)治者優(yōu)待南遷官兵而盤剝當(dāng)?shù)匕傩?,造成河南民眾的普遍不滿。知東平府事、山東西路兵馬都總管完顏弼上書指出:“賦役頻煩,河南百姓新強舊乏,諸路豪民行販市易,侵土人之利,未有定籍,一無庸調(diào)”,要求“權(quán)宜均定”。②宣宗下尚書省議,竟不獲允。

  雖民力重困,統(tǒng)治者卻不加體恤,為加強京城防務(wù),在南京城內(nèi)又修子城,周四十里,壞民屋舍甚眾。工役大興,征民應(yīng)役,又使朝官監(jiān)督,少不前,輒杖之。

  經(jīng)濟衰退,糧食短缺為解決財政困難,金朝在增賦之外,又行納粟補官法,甚至僧尼度牒、紫衣師號等都在出賣之列。納粟補官法雖可解決部分敗政虧空,卻進一步加劇了官僚隊伍的蕪雜和吏治的敗壞。

  當(dāng)時,遷入河南的軍戶近百萬人,歲需糧360萬石。河南官租歲入只有156萬石,不足所需之半,軍戶只能以半餉充饑。軍食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

  貞祐四年(1216年),又議括牧馬地分給軍戶。但牧馬地少,且久荒難耕,軍戶缺少農(nóng)具,得地不能耕。于是又動員諸司縣勸河南百姓借牛幫助軍戶墾荒,有能開荒為熟田者,半給軍戶,半做己業(yè)。同時詔諸帥府屯田,以逸待勞。所有這些措施,議論多而收效少,河南缺糧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人民負擔(dān)加重,水災(zāi)又頻頻發(fā)生,百姓逃亡,田野荒蕪,賦入少而國用乏。如毫州原有戶6萬,至興定時,所存者無十一,而調(diào)發(fā)卻數(shù)倍于舊。

  河北、河南、河?xùn)|糧食短缺,近京州縣多至京師買糧,以至“谷價翔踴”,為了確保京師官僚、貴族所需,金政府不顧河北人民死活,嚴禁糧食出京和運往河北。貞祐四年,或許采納了平陽行省胥鼎的建議,允許谷物過河,但又在沿河津渡設(shè)卡攔截,強令商人將谷物按比例賣給官府,即所謂“攔糴”,因而糧食至河北、河?xùn)|者為數(shù)極少。攔糴加重了河北、河?xùn)|的缺糧現(xiàn)象,也沒有解決河南的糧食問題。于是,又求助于括粟。貞祐年間,潞州帥府在遼、沁等州首開括粟先例,“懸重賞誘人告訐,州縣憚帥府,鞭笞械系,所在騷然,甚為可憐”。至蒙古軍圍城期間,汴京復(fù)行括粟,先令各家自報數(shù)目,壯者自留3斗,幼者半之,其余上交,藏匿者以升斗論罪。京城36坊,各選深刻者主其事,內(nèi)族完顏久住尤其酷暴,有婆媳二人以蓬豆為食,因所交糧中雜有蓬子而被責(zé),立死杖下。而所括不足3萬斛,京城卻更加蕭索。

  黃河水患,民戶逃亡自五代以來,黃河多次泛濫。宋仁宗時,下游分為兩支,一經(jīng)大名、滄州至直沽入海;一經(jīng)濮陽至無棣或濱州入海。宋神宗時,北道受阻,河道南遷,改為自梁山泊后分注北、南二清河,北清河?xùn)|流至無棣、濱州一帶,南清河則奪淮入海。北宋晚年,東流斷,復(fù)歸北道。

  天會南伐,宋人曾決堤阻軍,至使河道再次南遷。此后,黃河多次決口,泛濫成災(zāi)。至大定時,水患更為頻繁。黃河或決或塞,遷徒無定。金于沿河上下置25埽,設(shè)都巡河官、散巡河官和埽兵負責(zé)巡視水情和修補堤岸。每年用柴111.3萬余束,草183萬余束和大量木、石。動輒用工數(shù)十萬,甚至百萬。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黃河再復(fù)北道,山東、河北受災(zāi)嚴重。如何防治水患也是世宗、章宗兩朝多次討論的重要問題。明昌五年(1194年),都水監(jiān)丞田櫟等上言治河方略,主張分河水為南北兩道,加固南流堤岸,疏通北流故道,但未被采納。

  宣宗南遷后,所恃者只河南一路。貞祐三年(1215年),單州刺史顏盞天澤、延州刺史溫撒可喜主張決河使之北流,一則有利于防守,二則淤地可為良田。宰臣恐事難成,未予采納。而這一期間,南流的黃河又形成了自延津、陳橋至睢州、歸德再入南清河的一條支流。興定四年(1220年),河南大水,唐、鄧、裕、蔡、息、壽、潁、毫、歸德府受災(zāi)嚴重,民戶逃亡過半。這可能是黃、淮、潁等諸河泛濫的結(jié)果。河南水災(zāi)是對金朝統(tǒng)治者的又一沉重打擊,因恐賦入減少,國用不足,宣宗命被水州縣組織搶種,水退地種田,積水地種稻,令富戶借牛貸種給復(fù)業(yè)貧民。

  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黃河南派支流大水,幾與城平。但值此亡國前夕,統(tǒng)治者已無暇顧及治水救災(zāi)和百姓疾苦。相反,在蒙古軍圍城之際,雙方都曾利用河水為各自的軍事目的服務(wù)。

  交鈔貶值,幣制混亂金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政權(quán),在如何穩(wěn)定貸幣方面沒有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自世宗時,就不斷為錢物輕重問題所困擾。由于銅產(chǎn)不豐,鑄錢數(shù)量較少,加之“正隆通寶”、“大定通寶”字文峻正,質(zhì)地優(yōu)于宋錢,人們爭相保存儲積。而交鈔不能行于境外,至使錢少鈔多,交鈔流通阻滯。朝廷曾采取以絹易鈔,榷稅和所征諸色錢折成交鈔交納,官兵俸許錢絹銀鈔各半,回收大鈔,鼓勵富戶以錢易物和制定限錢法等措施,促使交鈔流通,并鑄造銀幣“承安寶貨”和折十大錢“泰和重寶”以補充銅錢的不足和防止交鈔貶值。但“承安寶貨”發(fā)行不久,私鑄者多,質(zhì)量不能保證,遂停止使用。

  交鈔一直是金朝境內(nèi)流通的主要貨幣。海陵時交鈔使用期限為七年,至期以舊換新,人以為不便。章宗時改為長期流通,磨損后可至交鈔庫兌換,酌收工本費。章宗后期,由于官豪富戶積儲銅錢,銅錢難得。加之政府大量印造交鈔,出多入少,物價上漲,交鈔信譽下降。宣宗南遷后,幣制的混亂更成為與軍事無能、政治腐敗同樣嚴重的經(jīng)濟問題。

  章宗時,雖不能徹底解決交鈔阻滯的弊??;卻一直努力回收大鈔,以避免交鈔貶值。宣宗時,卻以大量印造交鈔為解決財政困難的手段,貞祐二年(1214年),印制二十貫至百貫和二百貫至千貫的交鈔,更加劇了通貨膨脹的程度,物重錢輕的現(xiàn)象更加嚴重。為了促使交鈔流通,一度曾禁用銅錢,于是商人以銅錢出境與宋貿(mào)易,又造成了銅錢的大量外流;而富戶不能多積銅錢,也深受交鈔貶值的影響,以致貧困,時稱“坐化”①。

  三年七月,印行“貞祐寶券”,因朝延只知出而不知收,“行才數(shù)月,又復(fù)壅滯”,以致千錢之券僅值數(shù)錢。四年,又造“貞祐通寶”,一貫當(dāng)舊鈔千貫。時鈔法屢變,隨出隨壞,印鈔所用紙張不敷使用,又多征桑皮故紙錢,則百姓既受交鈔貶值之苦,又增加了交鈔工本費的負擔(dān)。通寶流通5年,再度貶值,原4貫值銀1兩,至興定五年(1221年),則降至800貫。于是又制“興定寶泉”,每貫當(dāng)通寶400貫,2貫為銀1兩。元光二年(1223年),又以綾印制“元光珍貨”,與銀鈔及各種交鈔并行。行之未久,銀價日貴,寶泉日賤,民仍以銀論價,寶泉信譽又降。又規(guī)定,銀1兩價值不得超過寶泉300貫,凡物價值在銀3兩以下者不許用銀交易,3兩以上,一分用銀支付,二分用寶泉、珍貨、重寶支付。于京師及州郡置平準務(wù),負責(zé)寶泉與銀的兌換業(yè)務(wù),私易和告發(fā)違法者罪賞有差?!笆橇罴认拢兴?xí)冮],商旅不行,朝廷患之,乃除市易用銀及銀寶泉私相易之法。然上有限用之名,而下無從令之實,有司雖知,莫能制矣。”①哀宗正大間,民間但以銀相貿(mào)易。天興二年(1234年)十月在蔡州又印“天興寶會”,與銀一起流通。時蔡州已被蒙古軍圍困,金已處于滅亡的前夕。

   (三)軍事上的衰弱 官軍之不足恃與政治、經(jīng)濟危機同樣嚴重的是金朝軍紀敗壞,戰(zhàn)斗力低下。野狐嶺、澮河川之戰(zhàn),金軍精銳損失慘重,乣軍的叛降,再一次削弱了金朝的武裝力量。南遷后,軍士多為臨時召募,缺乏訓(xùn)練,將領(lǐng)的驕橫恣肆更甚于前。正如陳規(guī)指出的:“將帥大抵先論出身官品,或門閥膏粱之子,或親故假托之流,平居則意氣自高,遇敵則首尾退縮,將帥既自畏怯,士卒夫誰肯前。又居常裒刻,納其饋獻,士卒因之以擾良民而莫可制。及率之應(yīng)敵,在途則前后亂行,頓次則排門擇屋,恐逼小民,恣其求索,以此責(zé)其畏法死事,豈不難哉。況今軍官數(shù)多,自千戶而上有萬戶、有副統(tǒng)、有都統(tǒng)、有副提控,十羊九牧,號令不一,動相牽制?!雹诩又?jīng)濟困窘,費用多缺,將領(lǐng)豐飽有余,士卒則饑寒不足,上下不能同心,官軍之不足恃便可想而知了。

  但留守河北、河?xùn)|的軍民中仍有堅持抗敵者,一些中下級將領(lǐng)、官員、軍士和地方豪強,或招納義軍,或結(jié)寨自保,成為河北、河?xùn)|抗擊蒙古的主要力量,朝廷也將保衛(wèi)河南的希望寄托在當(dāng)?shù)剀娒裆砩稀E稍讏?zhí)以行省名義節(jié)制官軍,招撫反金和抗蒙的地方勢力。但乘亂而起的各支武裝力量彼此不相統(tǒng)攝,不相應(yīng)援,甚至互相攻擊、兼并,勢同水火,增加了內(nèi)耗,削弱了抗敵的力量。內(nèi)外交困的金朝廷無力控制河北,也不能協(xié)濟各支地方武裝勢力,于是下令河北各地長官可由當(dāng)?shù)剀娒裢婆e,使之統(tǒng)領(lǐng)本地軍民守土抗敵,朝廷則以高官顯爵羈縻控制。后期更有九公封建。

  九公封建金朝南遷后,對河北、河?xùn)|的防御除依靠留守官兵外,主要依靠當(dāng)?shù)赝梁篮驼袚岬霓r(nóng)民起義軍?!肮佘娊詳⊥鲋啵h銳略盡,而義兵亦不習(xí)行陣,無異烏合?!雹儆行┚郾员5耐梁溃H得人心,也有一定戰(zhàn)斗力和號召力,如河北義軍隊長苗道潤作戰(zhàn)有功,曾遣人至南京求官。河南轉(zhuǎn)運使王擴認為:“道潤得眾,有功因而封之,使自為守,羈縻使之,策之上也?!雹谛诓杉{了他的意見,除道潤宣武將軍、同知順天軍節(jié)度使事,這是封土豪為官之始。后翰林直學(xué)士趙秉文、右司諫術(shù)甲直敦等都曾向朝廷建議在河北封地方武裝首領(lǐng)為官。興定三年(1219年),太原失守,河北郡縣不能自立,群臣再次提出募土豪有威望者,假以方面重權(quán),使各保一方。興定四年,金朝一次就封山東、河北、河?xùn)|九人為公,使各保一方,安輯百姓,有戰(zhàn)事則互相應(yīng)援。九公皆兼宣撫使,階銀青榮祿大夫,賜號“宣力忠臣”,總帥本路兵馬。署置官吏,征斂賦稅,賞罰號令得以便宜行之。九公代表金朝與蒙古和降附蒙古的漢人地方武裝對抗,這是南遷后至蒙古窩闊臺大舉南伐前河北政治、軍事上的一大特點。

  初封的九公是滄海公王福、河間公移剌眾家奴、恒山公武仙、高陽公張甫、易水公靖安民、晉陽公郭文振、平陽公胡天作、上黨公張開、東莒公燕寧。他們控制的地區(qū)東起山東,西至河?xùn)|北路,金朝利用他們在黃河以北筑起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線。九公之外,金朝后期還封乘亂而起擁有部分兵力反復(fù)于蒙、宋、金間的十個地方武裝勢力頭目為郡王。

  九人中除晉陽公郭文振出身進士外,其余皆為地方武裝首領(lǐng)。其中上黨公張開和恒山公武仙實力最強。王福后降于益都叛將張林,眾家奴不能守河間,歸高陽公張甫。靖安民以不肯降元為部下所殺。胡天作降蒙后謀歸,被殺。燕寧戰(zhàn)死。文振正大間寓于衛(wèi)州。張開潞州失守后寓居南京,謀從哀宗出奔,為民家所殺。武仙于封公當(dāng)年降蒙,正大二年,殺蒙古所任真定元帥史天倪歸金,至南京,復(fù)封恒山公,置府衛(wèi)州,天興未受詔援蔡。張甫一直堅守信安一帶,到哀宗后期與朝廷失去聯(lián)系。封建河北九公,減輕了朝廷在河北的軍事負擔(dān),卻沒能挽救金朝滅亡的命運。

   三 蒙古軍的全面進攻,金朝滅亡 正大二年(1225年),成吉思汗結(jié)束西征。四年,滅西夏,加強了對金朝的軍事攻勢,相繼攻下德順、平陽、臨洮。金朝一面乞和,一面商討守御之策,陜西行省上議:“上策自將出戰(zhàn),中策幸陜州,下策棄秦保潼關(guān)?!苯鸢ё谄x擇了下策,增筑中京(今河南洛陽)和歸德(今河南商丘)城,修浚汴京外濠,作退守和出逃的安排。五年,忠孝軍提控完顏陳和尚在大昌原以400騎戰(zhàn)勝來攻的蒙古軍,取得了自與蒙古開戰(zhàn)以來的首次大捷,諸軍士氣為之一振。但不久,蒙古窩闊臺汗即位,對金朝開始了全面進攻,金與蒙古的戰(zhàn)爭進入最后階段。

   (一)陜西失陷 正大六年(元太宗二年,1230年),蒙古軍圍攻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七年春,圍攻鳳翔。金哀宗一面派軍增援鳳翔,一面加強潼關(guān)防御。屯兵閿鄉(xiāng)的金將完顏合達與移剌蒲阿以蒙古軍勢盛,不敢出戰(zhàn),置京兆、鳳翔的危急于不顧,坐守河南。在朝廷遣使一再催促之下,不得已出關(guān)迎敵,軍至華陰,與蒙古軍剛一交戰(zhàn),即收軍入關(guān),京兆、鳳翔失守,潼關(guān)以西不復(fù)為金朝所有。

   (二)三峰山之戰(zhàn) 金軍退出陜西,以重兵防守潼關(guān)、黃河一線,此舉早已在成吉思汗的預(yù)料之中。成吉思汗曾留下遺言稱:“金精兵在潼關(guān),南據(jù)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guān)。然以數(shù)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zhàn),破之必矣。”①夏,蒙古大汗與諸將避暑于九十九泉(今內(nèi)蒙古卓資北灰騰梁),商討滅金方略,決定兵分三路南下,奪取汴京,一舉滅金。于是窩闊臺自統(tǒng)中路軍,渡河由洛陽進;叔斡惕赤斤率左路軍由山東濟南進;弟拖雷將右路軍自寶雞南下,借道于宋,沿漢水北上唐、鄧,對汴京形成包抄之勢。

  九月,蒙古中路軍圍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西路軍達饒風(fēng)關(guān),自金州(今陜西安康)東進。金則一方面守黃河阻截北路,一方面遣軍下襄、鄧阻截南路。十二月,河中府失陷,中路軍自白坡渡黃河,黃河防線全面崩潰,汴京戒嚴。西路軍北渡漢水,金諸將請于半渡時襲擊,主帥移剌蒲阿不從。至全軍渡河后,雙方戰(zhàn)于禹山,金軍力戰(zhàn),勉獲小勝,蒲阿等以大捷上奏,百官執(zhí)酒相慶。

  天興元年(元太宗四年,1232年)正月,蒙古中路軍駐兵鄭州。金哀宗令近京諸色軍人家屬60萬人入京,決河水衛(wèi)京城。同時,西路軍散漫北上,焚毀州縣,騷擾金軍,金軍無以為食。將至鈞州(今河南禹縣),雙方戰(zhàn)于三峰山,蒙軍飽食后以生力軍輪番出戰(zhàn),金軍則有三日不得食者?!皶r雪已三日,戰(zhàn)地多麻田,往往耕四五遍,人馬踐泥淖沒脛,軍士被甲胄僵立雪中,槍槊結(jié)凍如椽。”①蒙古軍三面圍攻,而開鈞州一路,縱金軍突圍,同時以大軍夾擊,“金軍無一人得逃者”。完顏合達、移剌蒲阿為蒙古軍所俘殺。

   (三)金哀宗出逃,崔立之變 天興元年(1232年)二月,金軍棄潼關(guān),許州兵變降蒙,盧氏、睢州、中京相繼失陷。三月,蒙古遣使諭降,并索取趙秉文、孔元措等27人及降人家屬。金哀宗以曹王訛可為質(zhì),遣使議和。七月,金軍殺蒙古議和使唐慶,和議絕,蒙軍攻城益急。汴京被圍數(shù)月,倉廩空虛。入夏后,瘟疫流行,60日間,諸門出死者90余萬,貧不克葬者尚不在其數(shù)。十月,下令搜索民間所儲糧,人留3斗外,余皆入官,騷擾捶楚備至。上自親王、后妃家,下至孤寡貧弱皆不免,至有無辜被殺者,大失百姓心。

  十二月,哀宗以東征為名離京出逃,以右丞相、樞密使兼左副元帥完顏賽不等扈從,完顏奴申和習(xí)捏阿不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留守京師?!岸爻妓赜拱禑o謀,但知閉門自守?!咨点y二兩,貧民往往食人殍,死者相望,官日載數(shù)車出城,一夕皆剮食其肉凈盡。縉紳士女多行丐于街,民間有食其子?!秩諝ⅠR牛乘騎自啖,至于箱篋、鞍韂諸皮物,凡可食者皆煮而食之。其貴家第宅與夫市中樓館木材皆撤以爨。城中觸目皆瓦礫廢區(qū),無復(fù)向來繁侈矣?!雹诔侵腥巳鐗櫹菥?,朝不保夕,日日盼望哀宗東征捷音。

  二年正月,哀宗遣使迎太后、皇后、諸妃,為蒙古軍所阻。人心更為不安,朝官士庶有謀出城北歸者,有欲立荊王舉城降蒙者。二執(zhí)政一籌莫展,士庶失望,日夜企盼有一豪杰之士能救民出水火。

  京城西面元帥崔立殺二守臣,立衛(wèi)紹王子梁王從恪為監(jiān)國,自至蒙古軍營請降。并下令約束諸軍:“取民一錢處死”,士庶慶幸得一生路。但崔立并不以生靈為念,他自為太師、軍馬都元帥、尚書令、鄭王,私取府庫財物,搜括在京金銀。將太后、皇后、諸妃嬪、諸王、宗室送至蒙古軍營,又暗示百官為他立碑頌揚功德,激起官民的不滿,三年六月,為部將李伯淵殺死。

   (四)蔡州城破,金亡 哀宗出城后過陳留、杞縣,駐黃陵崗。天興二年(1234年)正月,渡河北的攻衛(wèi)州不克,又南渡至歸德。六月,離歸德奔蔡州,遣近侍召武仙赴援,仙擬取宋金州,再奉哀宗入蜀,不肯及時援蔡。自汴京被圍,蒙古數(shù)遣使至宋,約以聯(lián)兵滅金。八月,蒙、宋協(xié)議成,商定滅金后以河南地歸宋。于是,蒙、宋合兵攻唐州、息州,武仙軍潰浙川,金帝西逃入蜀之途亦絕。九月,蒙古軍筑長壘圍蔡州。

  十一月,宋將孟珙率兵2萬,糧30萬石助軍,聯(lián)兵圍蔡。十二月,蒙古軍決練江,宋兵引柴潭入汝水,填柴草為路,進逼蔡州城下。三年正月,宋兵攻破南門,蒙古軍自西門入。金哀宗傳位與宗室、蔡州東面元帥承麟,自縊死。承麟出戰(zhàn),死于亂軍之中,金亡。

  

 ?、佟督鹗贰ばl(wèi)紹王》。

 ?、趨⒁姡úㄋ梗├┨亍妒芳返谝痪淼诙謨?,余大鈞、周建奇譯,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

 ?、邸菜巍趁希ㄚw)珙著,王國維箋證《蒙靼備錄箋證》,見《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

 ?、佟对贰ぬ婕o》。

 ?、佟督鹗贰W屯襄傳》。

 ?、凇对厥贰だm(xù)集》卷1,四部叢刊三編本。

 ?、邸对贰ぴ藘夯鹫邆鳌?。

 ?、佟对贰ぬ婕o》。

  ①《金史·唐括安禮傳》;另參見(日)外山軍治《金朝史研究》,李東源譯,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②參見賈敬顏《圣武親征錄校本》,1979年油印本。

  ①《金史·完顏弼傳》載:“宣宗至真定,弼言:‘皇太子不可留中都,蓋軍少則難守,軍多則難養(yǎng)。’……宣宗頗采用其言。”

 ?、佟督鹗贰⒈鳌贰?br/>
 ?、凇对贰ひ闪舾鐐鳌?。

 ?、佟督鹗贰ひ拼瘫娂遗珎鳌罚罕娂遗?,“高陽公有海船在鎮(zhèn)安西北,可募人直抵遼東,以通中外之意”。這次朝廷下詔討萬奴,或許是金哀宗欲由海路逃往遼東的安排。

  ②參見王慎榮、趙鳴歧著《東夏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佟督鹗贰り愐?guī)傳》。

 ?、凇步稹硠⑵钪尬挠↑c?!稓w潛志》,中華書局1983年版。

  ①《歸潛志》,中華書局1983年版。

 ?、凇督鹗贰埿行艂鳌贰?br/>
 ?、邸督鹗贰ね觐佸鰝鳌贰?br/>
 ?、佟督鹗贰じ呷甑Z傳》。

 ?、凇督鹗贰ね觐佸鰝鳌贰?br/>
 ?、賲⒁姟稓w潛志》。

 ?、佟督鹗贰な池浿救贰?br/>
 ?、凇督鹗贰り愐?guī)傳》。

  ①《金史·古里甲石倫傳》。

 ?、凇督鹗贰っ绲罎檪鳌?。

  ①《元史·太祖紀》。

 ?、佟督鹗贰ひ拼唐寻鳌?。

  ②《歸潛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