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吳勝兆反清和陳子龍等人的遇難 1647年(順治四年、永歷元年)四月十六日,在蘇州發(fā)生了蘇松提督吳勝兆反清復明的事件。吳勝兆,遼東人①,曾經在明朝軍中任指揮;降清后跟隨多鐸大軍南下,順治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到蘇州就任蘇松常鎮(zhèn)提督。順治三年正月,太湖義師攻破吳江縣,吳勝兆帶兵進剿,在縣城內外大肆搶掠,“遠近怨聲沸騰”,閩浙總督張存仁上疏參劾,清廷給他罰俸六個月的處分,吳勝兆因此“心甚怏怏,每懷異念”②。在掃蕩太湖等地的抗清武裝時,他招降了不少義軍首領,兵力大增,又與同駐蘇州的清江寧巡撫土國寶摩擦甚多。土國寶密報駐于江寧(南京)的內院大學士洪承疇,說吳勝兆招降納叛,心懷不軌。洪承疇認為這是巡撫和提督之間的矛盾,命吳勝兆于順治三年七月初八日移鎮(zhèn)松江。吳勝兆受到土國寶的排擠,內心更加不滿。他部下的參謀戴之?。ㄗ謩展L洲生員)、吳著等人原是抗清義師首領,乘機勸他反清復明。吳勝兆后來供稱:順治四年三月內,有戴之俊前向勝兆嚇稱:“蘇州拿了錢謙益,說他謀反,隨后就有十二個人來拿提督。你今官已沒了,拿到京里有甚好處?我今替你開個后門,莫如通了海外,教他一面進兵,這里收拾人馬,萬一有人來拿,你已有準備?!眲僬子植缓匣胤Q:“我今力單,怎么出海?”戴之俊回云:“有一原任兵科陳子龍,他與海賊黃斌卿極厚,央他寫書一封,事必妥當。”勝兆又不合允從,即令戴之俊前向陳子龍求書。子龍即發(fā)書一封,內大意云:“勝兆在敝府做官極好,今有事相通,難形紙筆,可將勝兆先封為伯,后俟功成再加升賞,其余不便盡言,來將盡吐其詳”等語,將書封付戴之俊回見。勝兆遂不合與李魁、吳著等及在官(按,明清術語“在官”意為已被捕“在押”)陸冏、左帥、劉承高,并勝兆舅子林可進、親弟吳勝秦、族侄吳奇,先逃今投到馬雄及脫逃未獲顧有成等各不合商謀。勝兆說:“我如今手下有兵馬四千號,要取蘇、松不難,海外黃斌卿兵馬亦不便前往,只要分兵一枝到江陰,一枝劄鎮(zhèn)江???,牽制江寧兵馬,我便好取蘇州,然后會齊水陸并進,往江寧去。”①陳子龍是明末復社鉅子,以經世致用自命,在紳衿中有很大的影響,清軍南下后他積極參加抗清運動。戴之俊的來訪立即得到他的支持。他不僅慨然允諾利用過去任紹興府推官時同昌國參將黃斌卿的舊交寫信牽線搭橋②,還請友人夏之旭作代表去見吳勝兆,鼓勵他反戈易幟③。當時,據守舟山的明軍主要是隆武帝所封肅虜侯黃斌卿的部隊,魯監(jiān)國部將定西侯張名振以及總督浙直水師戶部左侍郎沈廷揚、監(jiān)軍張煌言等也有一部分軍隊駐于該地。開初,黃斌卿不愿出兵接應;沈廷揚、張名振、張煌言和給事中徐孚遠、御史馮京第等人都認為機不可失,力主出兵。黃斌卿難違眾議,同意派部分兵將參與接應。張名振等人立即用銀鑄造監(jiān)國魯王頒隆武三年“平江將軍之印”一顆,另有封定吳伯加平江大將軍敕書一道,交密使帶回授予吳勝兆,并且告訴他將另行“補鑄伯印赍來”①。在密信中約定四月十五、十六日舟山海師進抵吳淞,同吳勝兆內外配合,共襄復明大業(yè)。吳勝兆收到密信和銀印后當即按計劃而行,由戴之俊草擬了“恢復中興條約”②。四月十六日,他以會議“下湖剿賊”事務為名,把松江府海防同知楊之易、理刑推官方重朗請到提督署內。二更時分,吳勝兆喝令一聲:“拿了!”副將李魁立即率領官兵一擁而上,當場把楊、方二人亂刀砍死,下令文武官員割辮反清①。吳勝兆派督標中軍副將詹世勛、左營中軍都司高永義前往海邊迎接舟山海師。
對于吳勝兆的決意反清擁明,張名振認為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只要吳勝兆部同舟山明軍會合就可以輕易拿下松江、蘇州兩府,然后同太湖地區(qū)的抗清義師分頭出擊,有可能趁勢收復南京,推動大江南北的抗清斗爭。因此,他和沈廷揚等帶領本部兵員和黃斌卿的一部分軍隊分乘戰(zhàn)船二百多艘,從舟山出發(fā),準備按預定日期到達松江②。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附近海面遇上颶風,不少船只被洶涌的波濤掀翻③。張名振的座船也在風浪中撞破,他墜入海中,抱著帆桅掙扎上岸,找到附近一座小廟藏身。寺里的和尚玄一是位同情復明運動的僧人,一見張名振的裝束,立刻明白他的處境,給他剃發(fā)換衣,飯后催他快逃。張名振把隨身攜帶的銀印交玄一保存,匆匆找了一條小船返回舟山。追捕的清軍在寺內搜出“大領濕衣”和銀印,推測張名振脫逃不久,質問去向,玄一故意指錯道路,清兵追緝不獲,以隱匿縱逃罪把玄一處斬。①監(jiān)軍張煌言也因“颶風覆舟,陷虜中七日,得間行歸海上”②。沈廷揚、總兵蔡聰(黃斌卿妻舅)等將領十余人上岸后被清軍俘獲,七月初三日就義③。這樣,從舟山出發(fā)去接應吳勝兆的海師被迫返航。
詹世勛、高永義瞭望海上,直到天亮不見援兵蹤影,感到事情不妙,就同另一副將楊文啟、材官沈蘭等合謀反戈一擊。他們帶領兵丁攻入提督衙門,砍死李魁,逮捕吳勝兆、陸冏,解送蘇州轉押南京。吳著、戴之俊、喬世忠、王興邦、黃國楨、孟學孝等人當場被殺,借以滅口。
消息傳到南京,洪承疇同操江總督陳錦、鎮(zhèn)守南京滿兵提督巴山會商后,決定由陳錦、巴山親自統(tǒng)兵前往蘇州、松江。二十二日到達蘇州,正值“湖祲跳梁”,陳錦、巴山判斷這是吳勝兆聯絡的太湖義師,立即分兵先行入湖清剿①。接著在蘇州、松江一帶大肆搜捕抗清人士,穩(wěn)定局勢②。從四月下旬到五月間,清軍在松江、蘇州、太倉二府一州嚴緝黨羽。陳子龍被指控為主謀,他隱姓埋名從松江逃往嘉定侯岐曾家,又轉往昆山顧咸正、顧天逵父子家,終于被清軍捕獲。五月十三日用船押解途經婁縣呂岡涇時,陳子龍借口出恭,乘看守人員不備,跳進河中淹死,清軍把他的頭砍下來懸掛示眾③。夏之旭于五月二十五日自縊于文廟。接著,清政府又抓獲了參與吳勝兆反清活動的吳勝秦(勝兆弟)、吳奇(勝兆族侄)、林可進(勝兆妻舅)、劉承高、左帥、黃錦標、錢彥林、顧咸正、夏完淳、欽浩、劉曙等人。顧咸正是明朝舉人,曾任延安府推官,逃回故里后隱居不仕,仍不忘明室,他的兒子顧天逵是侯岐曾的女婿,侯岐曾的哥哥侯峒曾在順治二年嘉定抗清中遇難;侯峒曾的幼子侯玄瀞又是夏完淳(其父夏允彝亦因抗清死難)的姐夫。三家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經常聚會于侯玄瀞家內,“談及時事,各蓄異謀”。顧咸正提出“海外黃斌卿是夏允彝結拜兄弟,可結連他起兵,我等作為內應”。三人即各具奏本、稟揭、條陳等文書托反清志士謝堯文交付給通海舵工孫龍送往舟山黃斌卿處。此外,托謝堯文、孫龍帶通海文書的還有“結連過蘇松湖泖各處豪杰、同心內應好漢”的欽浩、吳鴻等人,他們也寫就各類稟帖,推薦某人可為文官,某人可任武職(謝堯文即被薦為游擊)。行前,顧咸正等鄭重叮囑謝堯文道:“你須謹慎,此事關系身家性命?!雹俨涣?,三月十九日謝堯文身著“寬衣大袖,形跡可疑”,被清朝柘林游擊陳可截獲②,審出窩藏的通海文書。清政府即按名搜捕,除侯玄瀞逃出外,其余抗清人士都被查獲,侯歧曾、顧天逵等首先被殺。清刑部題本中說:顧咸正等“率皆心臆共剖,肝膽相許。文愿設謀于幃幄,武愿戮力于疆場。雖射天之弓未張,而當車之臂已怒。無將之誅,萬不能為各犯貸也?!雹芮逋⑾铝畎杨櫹陶J浩、吳鴻、夏完淳、謝堯文、汪敬、孫龍等三十四人不分首從一律處斬,妻妾子女入官為奴,財產籍沒充餉。九月十九日,兩案四十四人在南京遇難④。依據其他文獻,在這次大搜捕中遇難的還有張寬、殷之輅等人不在上述數十人之內。殷之輅曾任明朝中書舍人,洪承疇審問時說:“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謀反大逆的事?”殷之輅冷言反譏道:“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謀反大逆的事?”洪承疇惱羞成怒,命人拖出處斬①。因吳勝兆一案牽連被殺的還有楊廷樞。廷樞,字維斗,吳縣人,崇禎三年應天鄉(xiāng)試解元,為人尚氣節(jié),著名于當時。清兵南下后,他避居于鄧尉山中。魯監(jiān)國遙授以翰林院檢討兼兵科給事中的官銜。他不僅秘密聯絡抗清志士,還通過門人戴之俊直接策動吳勝兆反正。事敗以后,四月二十日被清軍捕獲,遭到嚴刑拷打,“遍體受傷,十指俱損”,仍矢志不屈。清朝官員想借重他的名望,勸他剃發(fā)。他回答道:“砍頭事小,剃發(fā)事大?!蔽逶鲁跻蝗毡粴?,時年五十三歲。這位自幼仰慕宋末文天祥為人處事的愛國志士,終于不負平生所學,為抗清復明事業(yè)慷慨捐軀。②吳勝兆反清活動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策劃反清本來應該嚴格保守機密,盡量使易幟反正顯示其突發(fā)性,以收出敵不意之效。一旦宣布反正立即固守松江,奪取蘇州,會合舟山海師和太湖義旅共圖進取??墒?,許多史料都記載,吳勝兆起事之前他的參謀人員即在四出聯絡時張揚其事,弄得人言籍籍,結果倉猝而起,終歸失敗。其次,參預密謀的核心人物應當非常可靠,吳勝兆對部下將領缺乏控制力,他被捕后在供詞中說:“四月初六日(即起事前十天),在官中軍原任副將詹世勛率領各標頭領泣向勝兆苦勸不可亂做,外邊口聲不好,不如將戴之俊、陸冏、吳著殺了以謝人言。勝兆不肯聽從,說我謀反有何憑據,教我殺他三人,不如先殺我罷。眾將不敢再言?!雹賲莿僬准让髦熊姼睂⒄彩绖椎炔豢煽?,就應該先發(fā)制人,另以親信取代。四月十六日宣布反正時,高永義、沈蘭“不肯割辮”,吳勝兆只是逼勒割去辮子,又未采取斷然措施,在關鍵時刻粗心手軟,以至禍起蕭墻,功虧一簣。第三,舟山派來的接應海師遇上颶風,不戰(zhàn)而敗,這一偶然事件并不是關鍵因素,從清方奏報來看,海師因天有不測風云顛覆了部分船只,兵員損失并不太大。松江起事以后仍可派兵接應,加上太湖義師和潛伏于松江一帶的復明勢力配合作戰(zhàn),清方南京、蘇州駐扎的有限兵力很難應付。事后,洪承疇在奏疏中也說:“非仰仗圣天子弘福,吳會半壁盡屬戰(zhàn)場矣?!雹?br/>
?、夙樦嗡哪昶咴鲁跏照袚峤洗髮W士洪承疇揭帖,見《史料叢刊初編》。按,《吳郡日記》第二一五頁說吳勝兆“雖生薊北,原籍南京”。
② 同上件?!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一本,第四十頁《刑部殘題本》中云:順治三年奉圣旨:“李成棟、吳勝兆著各罰俸六個月”,這以后吳勝兆“怨望彌深”。
①見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
②王沄續(xù)《陳子龍年譜》,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陳子龍詩集》第七一九頁。
?、蹍⒁姀堘贰妒瘏T書后集》卷三十五《夏之旭傳》。
?、佟睹髑迨妨稀芳壕帲谝槐?,第四十頁《刑部殘題本》云:“至三月十六日回松江,先領與吳提督□□□(銀印一)顆,偽印上鐫監(jiān)國魯王頒隆武三年□□□□(×月,偽印)上篆平江將軍,(下缺十二字)日補鑄伯印赍來?!蓖瑫谌摿硪患缎滩繗堫}本》中也說:“隆武三年新鑄之銀印已入勝兆之囊?!庇?,《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八五頁“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殘件(順治四年六月初九日到)中也說:“詎意叛督吳勝兆潛通賊黨,曾受偽魯國銀印,甘為內應?!卑矗@顆銀印既以“監(jiān)國魯王”名義又用隆武年號,反映了舟山群島內尊魯、尊唐勢力之間的爭執(zhí)和妥協。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記載:“時斌卿已進肅虜侯,其肅虜伯印猶在。名振即以其印封勝兆,刻師期?!碑敒閭髀勚`,自應以檔案記載為準。
?、凇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一本,第三十三頁《刑部殘題本》。
?、佟睹髑迨妨稀范【?,第一本,第六頁,順治四年四月江寧巡撫土國寶“為緊急塘報事”揭帖;《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二—三十四頁《刑部殘題本》。李魁為吳勝兆下崇明營副將,見順治四年三月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頁。
?、凇逗|逸史》卷八《沈廷揚傳》記“統(tǒng)水船二百余號”;同書卷十二《張名振傳》作“聯■二千”。順治四年五月江寧巡撫土國寶“為再報湖海并捷以靖海氛事”揭帖說“賊船百余號”,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190號,估計遇風前約為二百余艘。
?、圬吨凵郊o略》云:“丁亥五月吳淞提督吳勝兆謀叛,以血書通名振求援。時(監(jiān)國魯)王駐玉環(huán)山(即玉環(huán)島,屬浙江?。褡嗾埥o敕印三百道,命張煌言監(jiān)其軍,徐孚遠副之。五月初六日自岑江(即舟山岑港)進發(fā),聯■二千六百號,兵五萬有奇?!侦肷穹排冢報@鼓浪,颶風大作,北師乘之,全軍盡覆?!边@里所記的五月當是四月之誤,其他情節(jié)可以同他書相參照?!逗|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記舟山海師“將抵崇明,海嘯,大風,舟覆”。據《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二頁“兵部尚書阿尼哈堪等殘題本”云,沈“廷揚口供,張名振在陣墮海,止有黃斌卿孤踞舟山,不久自殞”,可以證明黃斌卿本人并沒有參加進攻吳淞之役。
?、夙樦嗡哪昶咴鲁跏照袚峤洗髮W士洪承疇“為蘇松提督吳勝兆忽有變異事”揭帖(見羅振玉編《史料叢刊初編》)中說:張名振“滿身濕衣,投入松江之僧庵,以腰藏偽銀印向僧玄一易布衣二件,剃發(fā)留頂而逃。”任光復《航海遺聞》也記載了這件事,但把玄一寫作一泓,其文云:“初,名振兵敗于洪濤中,遇煌言浮篷上得不死。尋逼岸暗行二里,遇一庵,名振叩之,僧號一泓者見名振即為剃發(fā)易服,飯畢令即走。名振貽印囑以后騎(期?)。會緝兵驟至,搜捕之,得大領濕衣并印。僧賺以他路,追不獲,僧伏誅,名振得脫,遂歸舟山?!焙槌挟犑柚姓f張名振以“偽銀印向僧玄一易布衣二件”,似乎玄一幫助名振脫險是為了圖利,實則不然。名振孤身一人化裝脫逃,不便攜帶明朝官印,交玄一代為保管自在意料之中。
?、趶埢脱浴侗闭麂洝?,見《張蒼水集》第一九二頁。
?、垡娚弦樦嗡哪昶咴鲁跏蘸槌挟牻姨?;參見上引《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八五頁,“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殘件,張名振之弟張名斌登岸后“勢窮”降清。
?、夙樦嗡哪晔辉露蝗毡可袝⒐峥暗阮}本殘件,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二頁。
②參見順治四年四月江寧巡撫土國寶“為緊急塘報事”揭帖,《明清檔案》第五冊,A5—155號;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頁。
③王沄續(xù)《陳子龍年譜》,見《陳子龍詩集》附錄二。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見《史料叢刊初編》。
?、佗垌樦嗡哪臧嗽露招滩可袝鴧沁_等題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順治題本,叛逆類第二十號。按,鄧之誠《骨董瑣記》三記卷五《顧咸正一案刑部題本》條收錄了這件題本,個別文字有誤。
?、凇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一本,第三十九頁《刑部殘題本》。
?、堋睹髑鍣n案》第六冊,A6—108號,A6—109號,洪承疇題本,其中一人名沈臺監(jiān)斃,戮尸。
①《殷頑錄》抄本。
②《吳郡日記》卷中;《南疆逸史》卷十三《楊廷樞傳》。按,《南疆逸史》等書記楊廷樞遇害時“大聲曰:‘生為大明人’,刑者急揮刃,首墮于地,復曰:‘死為大明鬼。’監(jiān)刑者為咋舌?!笨窒祩髀勚o。
①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
②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
相關資源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資源 相關資源欄結束 -->
尾部結束 -->
對于吳勝兆的決意反清擁明,張名振認為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只要吳勝兆部同舟山明軍會合就可以輕易拿下松江、蘇州兩府,然后同太湖地區(qū)的抗清義師分頭出擊,有可能趁勢收復南京,推動大江南北的抗清斗爭。因此,他和沈廷揚等帶領本部兵員和黃斌卿的一部分軍隊分乘戰(zhàn)船二百多艘,從舟山出發(fā),準備按預定日期到達松江②。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附近海面遇上颶風,不少船只被洶涌的波濤掀翻③。張名振的座船也在風浪中撞破,他墜入海中,抱著帆桅掙扎上岸,找到附近一座小廟藏身。寺里的和尚玄一是位同情復明運動的僧人,一見張名振的裝束,立刻明白他的處境,給他剃發(fā)換衣,飯后催他快逃。張名振把隨身攜帶的銀印交玄一保存,匆匆找了一條小船返回舟山。追捕的清軍在寺內搜出“大領濕衣”和銀印,推測張名振脫逃不久,質問去向,玄一故意指錯道路,清兵追緝不獲,以隱匿縱逃罪把玄一處斬。①監(jiān)軍張煌言也因“颶風覆舟,陷虜中七日,得間行歸海上”②。沈廷揚、總兵蔡聰(黃斌卿妻舅)等將領十余人上岸后被清軍俘獲,七月初三日就義③。這樣,從舟山出發(fā)去接應吳勝兆的海師被迫返航。
詹世勛、高永義瞭望海上,直到天亮不見援兵蹤影,感到事情不妙,就同另一副將楊文啟、材官沈蘭等合謀反戈一擊。他們帶領兵丁攻入提督衙門,砍死李魁,逮捕吳勝兆、陸冏,解送蘇州轉押南京。吳著、戴之俊、喬世忠、王興邦、黃國楨、孟學孝等人當場被殺,借以滅口。
消息傳到南京,洪承疇同操江總督陳錦、鎮(zhèn)守南京滿兵提督巴山會商后,決定由陳錦、巴山親自統(tǒng)兵前往蘇州、松江。二十二日到達蘇州,正值“湖祲跳梁”,陳錦、巴山判斷這是吳勝兆聯絡的太湖義師,立即分兵先行入湖清剿①。接著在蘇州、松江一帶大肆搜捕抗清人士,穩(wěn)定局勢②。從四月下旬到五月間,清軍在松江、蘇州、太倉二府一州嚴緝黨羽。陳子龍被指控為主謀,他隱姓埋名從松江逃往嘉定侯岐曾家,又轉往昆山顧咸正、顧天逵父子家,終于被清軍捕獲。五月十三日用船押解途經婁縣呂岡涇時,陳子龍借口出恭,乘看守人員不備,跳進河中淹死,清軍把他的頭砍下來懸掛示眾③。夏之旭于五月二十五日自縊于文廟。接著,清政府又抓獲了參與吳勝兆反清活動的吳勝秦(勝兆弟)、吳奇(勝兆族侄)、林可進(勝兆妻舅)、劉承高、左帥、黃錦標、錢彥林、顧咸正、夏完淳、欽浩、劉曙等人。顧咸正是明朝舉人,曾任延安府推官,逃回故里后隱居不仕,仍不忘明室,他的兒子顧天逵是侯岐曾的女婿,侯岐曾的哥哥侯峒曾在順治二年嘉定抗清中遇難;侯峒曾的幼子侯玄瀞又是夏完淳(其父夏允彝亦因抗清死難)的姐夫。三家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經常聚會于侯玄瀞家內,“談及時事,各蓄異謀”。顧咸正提出“海外黃斌卿是夏允彝結拜兄弟,可結連他起兵,我等作為內應”。三人即各具奏本、稟揭、條陳等文書托反清志士謝堯文交付給通海舵工孫龍送往舟山黃斌卿處。此外,托謝堯文、孫龍帶通海文書的還有“結連過蘇松湖泖各處豪杰、同心內應好漢”的欽浩、吳鴻等人,他們也寫就各類稟帖,推薦某人可為文官,某人可任武職(謝堯文即被薦為游擊)。行前,顧咸正等鄭重叮囑謝堯文道:“你須謹慎,此事關系身家性命?!雹俨涣?,三月十九日謝堯文身著“寬衣大袖,形跡可疑”,被清朝柘林游擊陳可截獲②,審出窩藏的通海文書。清政府即按名搜捕,除侯玄瀞逃出外,其余抗清人士都被查獲,侯歧曾、顧天逵等首先被殺。清刑部題本中說:顧咸正等“率皆心臆共剖,肝膽相許。文愿設謀于幃幄,武愿戮力于疆場。雖射天之弓未張,而當車之臂已怒。無將之誅,萬不能為各犯貸也?!雹芮逋⑾铝畎杨櫹陶J浩、吳鴻、夏完淳、謝堯文、汪敬、孫龍等三十四人不分首從一律處斬,妻妾子女入官為奴,財產籍沒充餉。九月十九日,兩案四十四人在南京遇難④。依據其他文獻,在這次大搜捕中遇難的還有張寬、殷之輅等人不在上述數十人之內。殷之輅曾任明朝中書舍人,洪承疇審問時說:“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謀反大逆的事?”殷之輅冷言反譏道:“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謀反大逆的事?”洪承疇惱羞成怒,命人拖出處斬①。因吳勝兆一案牽連被殺的還有楊廷樞。廷樞,字維斗,吳縣人,崇禎三年應天鄉(xiāng)試解元,為人尚氣節(jié),著名于當時。清兵南下后,他避居于鄧尉山中。魯監(jiān)國遙授以翰林院檢討兼兵科給事中的官銜。他不僅秘密聯絡抗清志士,還通過門人戴之俊直接策動吳勝兆反正。事敗以后,四月二十日被清軍捕獲,遭到嚴刑拷打,“遍體受傷,十指俱損”,仍矢志不屈。清朝官員想借重他的名望,勸他剃發(fā)。他回答道:“砍頭事小,剃發(fā)事大?!蔽逶鲁跻蝗毡粴?,時年五十三歲。這位自幼仰慕宋末文天祥為人處事的愛國志士,終于不負平生所學,為抗清復明事業(yè)慷慨捐軀。②吳勝兆反清活動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策劃反清本來應該嚴格保守機密,盡量使易幟反正顯示其突發(fā)性,以收出敵不意之效。一旦宣布反正立即固守松江,奪取蘇州,會合舟山海師和太湖義旅共圖進取??墒?,許多史料都記載,吳勝兆起事之前他的參謀人員即在四出聯絡時張揚其事,弄得人言籍籍,結果倉猝而起,終歸失敗。其次,參預密謀的核心人物應當非常可靠,吳勝兆對部下將領缺乏控制力,他被捕后在供詞中說:“四月初六日(即起事前十天),在官中軍原任副將詹世勛率領各標頭領泣向勝兆苦勸不可亂做,外邊口聲不好,不如將戴之俊、陸冏、吳著殺了以謝人言。勝兆不肯聽從,說我謀反有何憑據,教我殺他三人,不如先殺我罷。眾將不敢再言?!雹賲莿僬准让髦熊姼睂⒄彩绖椎炔豢煽?,就應該先發(fā)制人,另以親信取代。四月十六日宣布反正時,高永義、沈蘭“不肯割辮”,吳勝兆只是逼勒割去辮子,又未采取斷然措施,在關鍵時刻粗心手軟,以至禍起蕭墻,功虧一簣。第三,舟山派來的接應海師遇上颶風,不戰(zhàn)而敗,這一偶然事件并不是關鍵因素,從清方奏報來看,海師因天有不測風云顛覆了部分船只,兵員損失并不太大。松江起事以后仍可派兵接應,加上太湖義師和潛伏于松江一帶的復明勢力配合作戰(zhàn),清方南京、蘇州駐扎的有限兵力很難應付。事后,洪承疇在奏疏中也說:“非仰仗圣天子弘福,吳會半壁盡屬戰(zhàn)場矣?!雹?br/>
?、夙樦嗡哪昶咴鲁跏照袚峤洗髮W士洪承疇揭帖,見《史料叢刊初編》。按,《吳郡日記》第二一五頁說吳勝兆“雖生薊北,原籍南京”。
② 同上件?!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一本,第四十頁《刑部殘題本》中云:順治三年奉圣旨:“李成棟、吳勝兆著各罰俸六個月”,這以后吳勝兆“怨望彌深”。
①見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
②王沄續(xù)《陳子龍年譜》,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陳子龍詩集》第七一九頁。
?、蹍⒁姀堘贰妒瘏T書后集》卷三十五《夏之旭傳》。
?、佟睹髑迨妨稀芳壕帲谝槐?,第四十頁《刑部殘題本》云:“至三月十六日回松江,先領與吳提督□□□(銀印一)顆,偽印上鐫監(jiān)國魯王頒隆武三年□□□□(×月,偽印)上篆平江將軍,(下缺十二字)日補鑄伯印赍來?!蓖瑫谌摿硪患缎滩繗堫}本》中也說:“隆武三年新鑄之銀印已入勝兆之囊?!庇?,《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八五頁“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殘件(順治四年六月初九日到)中也說:“詎意叛督吳勝兆潛通賊黨,曾受偽魯國銀印,甘為內應?!卑矗@顆銀印既以“監(jiān)國魯王”名義又用隆武年號,反映了舟山群島內尊魯、尊唐勢力之間的爭執(zhí)和妥協。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記載:“時斌卿已進肅虜侯,其肅虜伯印猶在。名振即以其印封勝兆,刻師期?!碑敒閭髀勚`,自應以檔案記載為準。
?、凇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一本,第三十三頁《刑部殘題本》。
?、佟睹髑迨妨稀范【?,第一本,第六頁,順治四年四月江寧巡撫土國寶“為緊急塘報事”揭帖;《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二—三十四頁《刑部殘題本》。李魁為吳勝兆下崇明營副將,見順治四年三月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頁。
?、凇逗|逸史》卷八《沈廷揚傳》記“統(tǒng)水船二百余號”;同書卷十二《張名振傳》作“聯■二千”。順治四年五月江寧巡撫土國寶“為再報湖海并捷以靖海氛事”揭帖說“賊船百余號”,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190號,估計遇風前約為二百余艘。
?、圬吨凵郊o略》云:“丁亥五月吳淞提督吳勝兆謀叛,以血書通名振求援。時(監(jiān)國魯)王駐玉環(huán)山(即玉環(huán)島,屬浙江?。褡嗾埥o敕印三百道,命張煌言監(jiān)其軍,徐孚遠副之。五月初六日自岑江(即舟山岑港)進發(fā),聯■二千六百號,兵五萬有奇?!侦肷穹排冢報@鼓浪,颶風大作,北師乘之,全軍盡覆?!边@里所記的五月當是四月之誤,其他情節(jié)可以同他書相參照?!逗|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記舟山海師“將抵崇明,海嘯,大風,舟覆”。據《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二頁“兵部尚書阿尼哈堪等殘題本”云,沈“廷揚口供,張名振在陣墮海,止有黃斌卿孤踞舟山,不久自殞”,可以證明黃斌卿本人并沒有參加進攻吳淞之役。
?、夙樦嗡哪昶咴鲁跏照袚峤洗髮W士洪承疇“為蘇松提督吳勝兆忽有變異事”揭帖(見羅振玉編《史料叢刊初編》)中說:張名振“滿身濕衣,投入松江之僧庵,以腰藏偽銀印向僧玄一易布衣二件,剃發(fā)留頂而逃。”任光復《航海遺聞》也記載了這件事,但把玄一寫作一泓,其文云:“初,名振兵敗于洪濤中,遇煌言浮篷上得不死。尋逼岸暗行二里,遇一庵,名振叩之,僧號一泓者見名振即為剃發(fā)易服,飯畢令即走。名振貽印囑以后騎(期?)。會緝兵驟至,搜捕之,得大領濕衣并印。僧賺以他路,追不獲,僧伏誅,名振得脫,遂歸舟山?!焙槌挟犑柚姓f張名振以“偽銀印向僧玄一易布衣二件”,似乎玄一幫助名振脫險是為了圖利,實則不然。名振孤身一人化裝脫逃,不便攜帶明朝官印,交玄一代為保管自在意料之中。
?、趶埢脱浴侗闭麂洝?,見《張蒼水集》第一九二頁。
?、垡娚弦樦嗡哪昶咴鲁跏蘸槌挟牻姨?;參見上引《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八五頁,“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殘件,張名振之弟張名斌登岸后“勢窮”降清。
?、夙樦嗡哪晔辉露蝗毡可袝⒐峥暗阮}本殘件,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二頁。
②參見順治四年四月江寧巡撫土國寶“為緊急塘報事”揭帖,《明清檔案》第五冊,A5—155號;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頁。
③王沄續(xù)《陳子龍年譜》,見《陳子龍詩集》附錄二。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見《史料叢刊初編》。
?、佗垌樦嗡哪臧嗽露招滩可袝鴧沁_等題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順治題本,叛逆類第二十號。按,鄧之誠《骨董瑣記》三記卷五《顧咸正一案刑部題本》條收錄了這件題本,個別文字有誤。
?、凇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一本,第三十九頁《刑部殘題本》。
?、堋睹髑鍣n案》第六冊,A6—108號,A6—109號,洪承疇題本,其中一人名沈臺監(jiān)斃,戮尸。
①《殷頑錄》抄本。
②《吳郡日記》卷中;《南疆逸史》卷十三《楊廷樞傳》。按,《南疆逸史》等書記楊廷樞遇害時“大聲曰:‘生為大明人’,刑者急揮刃,首墮于地,復曰:‘死為大明鬼。’監(jiān)刑者為咋舌?!笨窒祩髀勚o。
①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
②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
相關資源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資源 相關資源欄結束 -->
尾部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