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清方對西南明軍的剿撫政策 清軍占領(lǐng)包括貴州、昆明在內(nèi)的黔、滇兩省腹心地區(qū)以后,南明永歷朝廷已經(jīng)出現(xiàn)瓦解的形勢。然而,這種局面的形成并不是南明軍隊受到毀滅性打擊的結(jié)果,而是永歷朝廷決策失誤所致。從當時的戰(zhàn)局來考察,清軍三路迅速推進,南明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長期經(jīng)營的大片土地被清軍占領(lǐng),明軍在阻擊過程中雖然損失了一些兵將,但并沒有發(fā)生大量主力被清軍殲滅的情況。這就說明,明軍的全線失利主要是戰(zhàn)略部署不當。永歷帝倉皇逃入緬甸,李定國在磨盤山戰(zhàn)役后領(lǐng)兵轉(zhuǎn)入滇南邊境地區(qū),散處西南各地的南明文官武將實際上失去了領(lǐng)導核心,他們既缺乏統(tǒng)一部署,只好自尋出路。
清軍入滇以后,多尼、趙布泰、吳三桂、線國安的龐大兵力集中于云南,羅托的軍隊駐守貴陽,加上原屬經(jīng)略洪承疇、吳三桂的部分軍隊留守交通要道,南明戰(zhàn)敗后分駐各地的軍隊不僅很難組織反攻,而且多處于邊境窮荒之地,條件異常艱苦。
相對而言,在吳三桂軍由貴州進入云南以后,四川的清軍防御力量是相當單薄的。李定國在放棄昆明時決策向滇西撤退,沒有帶領(lǐng)主力由建昌入川,是一個重大失策。在這以后,四川大部分地區(qū)有半年左右時間仍然在明軍控制之下。1659年(順治十六年)七月十一日,清四川巡撫高民瞻依據(jù)川陜總督李國英的指示,派出軍隊由保寧出發(fā),先后收取灌縣、綿竹、什邡、漢州、簡州等地,二十六日進抵成都,守城的明朝總兵劉耀、楊有才、曹昌祚、陳安國、趙友鄢等雜牌軍隊自動撤退,清軍就在當天進入“滿城荊棘”的省會成都①。
上文已提及早在這年閏三月間,明慶陽王馮雙禮率領(lǐng)進入四川建昌的軍隊,由于部將狄三品等叛變,活捉馮雙禮向清方投降②。九月,清“川陜總督李國英疏報,收復嘉定一路,招降偽將軍楊國明、總兵武國用,各州縣偽官皆繳印投誠”③,“蘆山偽武義將軍杜學率所部偽官六十余員,兵二千余名繳印投誠”。④十月,“四川巡撫高民瞻奏報:偽侯郝成裔、偽伯陳建等謀誅首逆高承恩獻土投誠,及偽文武官八十員各繳印劄來歸,川南底定?!雹葸@些事實說明當時四川省內(nèi)的明朝軍隊為數(shù)尚多,控制的地區(qū)也相當可觀,主要是因為永歷朝廷和李定國統(tǒng)率的主力向滇西撤退,節(jié)制無人,才在清方招降下自行瓦解。如果李定國決策奉永歷帝由建昌入川,以嘉定、敘府一帶為基地,北取成都平原,東攻重慶與夔東十三家會合,只留少數(shù)兵力在云南邊境聯(lián)絡土司牽制清軍,清朝在新定的云南、貴州兩省必留重兵鎮(zhèn)守,在戰(zhàn)略上極易造成被動。即使清方云貴主力回師四川,明軍作戰(zhàn)不利,順江而下同鄭成功、張煌言會師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除了四川地區(qū)淪入清方之手外,分散在云南邊遠地方的不少明朝將領(lǐng)也由于群龍無首,同主力聯(lián)絡不上,對前途悲觀失望,紛紛投降清朝。其中如敘國公馬惟興、淮國公馬寶、將軍塔新策、漢陽王馬進忠的兒子馬自德、公安伯李如碧、宜川伯高啟隆等帶領(lǐng)兵馬六七千人撤到滇西北鶴慶、劍川、麗江、蘭州(今云南省蘭坪縣南)一帶,先后向清朝投降①。懷仁侯吳子圣于十二月初一日在永昌府(今云南保山)投降②。此外,降清的還有岐山侯王會、總兵楊成、趙武、史文、鄧望功等率眾四千一百余人,楊武伯廖魚領(lǐng)兵六百名;文官有東閣大學士張佐宸、戶部尚書龔彝、兵部尚書孫順、侍郎萬年策、大理寺少卿劉泌、兵科都給事中胡顯等①;宗室勛戚有岷藩朱企鋘、皇親武靖侯王國璽等②。次年(順治十七年)正月,明征蠻后將軍楊武收得染瘴身死的廣昌侯高文貴(即參加磨盤山戰(zhàn)役的明軍三將領(lǐng)之一)部卒三千余人向清軍投降;五月,咸陽侯祁三升率領(lǐng)孟津伯魏勇之子魏君重、總兵王有功等兵員七千九百余人、馬一千三百余匹、象三只降清③。這年七月,吳三桂奏請朝廷批準,把投降明軍分作十營,以馬寶、李如碧、高啟隆、劉之復、塔新策、王會、劉偁、馬惟興、吳子圣、楊威為十營總兵④。從云南邊境地區(qū)入降的明軍兵員總數(shù)大約在三萬名以上,其中不少擁有相當多的馬匹、器械,能征慣戰(zhàn)的將領(lǐng)也頗不乏人。何況,撤退到邊荒地區(qū)之后,因染瘴病死,缺糧餓死,在混亂中逃散的官兵肯定不在少數(shù)。如果加上跟隨李定國、白文選轉(zhuǎn)往滇緬邊境的主力,南明統(tǒng)帥如果能夠指揮得當,在清軍三路進軍時集中兵力殲滅其中一路,整個戰(zhàn)局決不致于這樣混亂不堪,一敗涂地。聯(lián)系到給予追擊清軍以沉重打擊的磨盤山戰(zhàn)役,李定國部署的只是竇名望、高文貴、王璽三將,兵員據(jù)一種記載說是六千余人①,由此可見,撤退時缺乏統(tǒng)一部署,各部失去聯(lián)系,是南明軍隊瓦解的重要原因。
作為全軍主帥的李定國在磨盤山戰(zhàn)役以后,率領(lǐng)部分軍隊向南撤退,崎嶇于云南邊境地區(qū)。他曾經(jīng)在車里(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停留了一段時間,又轉(zhuǎn)移到孟艮(在今緬甸景棟一帶)。由于整個局勢惡化,內(nèi)部軍心不穩(wěn),李定國既指揮不了散處四川、云南的明軍,又要防止隨從文官武將的變節(jié)。1660年(順治十七年,永歷十四年)六月間,廣國公賀九義被他下令亂棍打死。原因是賀九義的妻子被清軍俘獲,清方乘機寫信要挾賀九義投降,賀九義尚在猶豫之中,沒有向李定國報告。李定國得知此事后,判斷賀是心懷兩端,決定立即將其處死。賀九義原是孫可望的部將,他從廣西南寧帶來的近萬名兵馬又是一支實力比較強的從伍,定國對他懷有戒心,為了防止賀九義率部降清,就采取了這一斷然措施。賀九義被杖殺后,他的部下深為不滿,“賀營官兵鼓噪逃出”①。李定國又耽心逃出的官兵可能充當清軍向?qū)?,潛來襲擊,于是,“于九月初五、六兩日將孟艮城里房子盡燒,孟艮彝人少壯者擄去,弱幼小的殺了。初七日,撤營走景邁、景線,奔偽鞏昌王白文選一處,……合營走木邦緬甸”②。被李定國杖死的還有他的親信文官吏部侍郎金維新。金維新有《西行永昌旅次題墨牡丹》詩云:“繁華頓謝三春景,尺幅長留冰雪天。玉宇瓊樓都似夢,郵亭攬筆意凄然。”③吐露了他隨軍西撤至保山時意氣消沉,但被杖死的確切原因則不清楚④。
?、夙樦问臧嗽露娜沾兛偠嚼顕ⅰ盀楣蠡謴统啥既掌诓⒆方四尜\情形事”揭帖,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
?、凇肚迨雷鎸嶄洝肪硪欢?;參見劉健《庭聞錄》卷三。
③《清世祖實錄》卷一二八。
④《清世祖實錄》卷一二八。
?、荨肚迨雷鎸嶄洝肪硪欢?。按,同書卷一三一記,高承恩為“偽咸寧侯”,郝成裔是他的“幸僮”,降清時高民瞻收取郝的賄銀三萬兩,“令成裔密造偽璽偽敕,假稱曾襲侯爵,以為投誠敘功之地”。順治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川陜總督李國英題本報,九月明鎮(zhèn)守黎、雅、榮經(jīng)、建昌一帶地方咸寧侯掛討夷將軍印郝成裔、掛蜀藩(即劉文秀)護衛(wèi)將軍印廣平伯陳建率部剃發(fā),納土投降,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據(jù)此當為九月間事。
?、賱⒔ 锻ヂ勪洝肪砣浬鲜鲋T將領(lǐng)在五月中旬和下旬降清,李如碧寫作李如柏,高啟隆寫作高啟龍??滴跷迨辍秳Υㄖ葜尽肪砣堆馗铩酚洠骸榜R惟興、馬寶走鶴慶、高啟隆走劍川,又至麗江、蘭州,十月在劍川州剃發(fā)降清。”時間和情節(jié)都略有不同。
②順治十七年正月云貴總督趙廷臣“為請給投誠官兵口糧,鼓勵未來人心,仰祈上鑒,敕部議復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三十六冊,A36—24號。
?、賱⒔ 锻ヂ勪洝肪砣?。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下記:“其未扈從者,如東閣大學士雷躍龍、大冢宰(吏部尚書)張佐宸、大司農(nóng)(戶部尚書)龔彝、司馬(兵部尚書)孫順、司寇(刑部尚書)尹三聘、左都御史錢邦芑等皆輔弼大臣,或扶病投清,或潛蹤茍活,或祝發(fā)沽名?!?br/>
?、凇栋昌堃菔贰肪硐掠洠骸吧踔羷灼萑缥渚负钔鯂t,竟竊太后金寶以媚新朝。”《庭聞錄》卷三記王國璽降清,但又說“降將楊武獻皇太后金寶一、武靖侯銀印一,……”
?、蹌⒔ 锻ヂ勪洝肪砣?。楊武降清事在劉■《狩緬紀略》中有較詳細的記載,他親身經(jīng)歷其事,說楊武持兩端觀望,一面同清方聯(lián)絡,一面又派劉■入緬尋找永歷帝,為他求得加封穎國公的敕書。楊武仍決定投降清朝,在順治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押解劉■、王國璽、尹三聘、朱企鋘、尚寶卿楊楨干、安龍知府范春鰲一齊赴云南,三月初五日解至昆明。由于楊武掠得財物甚多,驕橫奢侈,吳三桂密疏請旨,于順治十八年秋將他處斬于昆明。
?、堋肚迨雷鎸嶄洝肪硪蝗?。
?、佟栋似焱ㄖ尽肪矶犊卓说聜鳌吩疲骸皬碗S信郡王多尼等三路大兵追定國,至云南磨盤山,敗其六千余眾?!?br/>
?、夙樦问吣晔露蝗掌轿魍鯀侨稹盀楣筮呁饽媲樾问隆泵茏啾?,見《清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三八三頁?!锻ヂ勪洝酚洠骸傲率?,李定國杖殺賀九義。九義初守南寧,大兵入滇,歸路斷絕,遂由南寧走元江出邊外,偕定國駐孟艮。其家在云南,三桂使其仆李登云招之。事泄,定國斬登云,杖九義百四十,次日死?!笨滴跞迥辍对颇细尽肪砦濉堆馗铩酚洠樦问四辍傲?,偽官李維賓以永歷情形來告”。原注:“維賓,賀九儀標官,九儀欲受信郡王招撫,定國覺,杖殺之。維賓逃至云南投誡?!?br/>
?、陧樦问吣晔露蝗掌轿魍鯀侨稹盀楣筮呁饽媲樾问隆泵茏啾?,見《清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三八三頁?!锻ヂ勪洝酚洠骸傲率?,李定國杖殺賀九義。九義初守南寧,大兵入滇,歸路斷絕,遂由南寧走元江出邊外,偕定國駐孟艮。其家在云南,三桂使其仆李登云招之。事泄,定國斬登云,杖九義百四十,次日死。”康熙三十五年《云南府志》卷五《沿革》記,順治十八年“六月,偽官李維賓以永歷情形來告”。原注:“維賓,賀九儀標官,九儀欲受信郡王招撫,定國覺,杖殺之。維賓逃至云南投誡?!?br/>
?、劾罡摧嫛队啦恼鳌?,詩,卷十二。詩后加按語說:“維新曾署吏部侍郎,此詩想系扈蹕西奔,參贊晉王軍中,行抵永昌時作。其后或死咒水,抑死景線,或逃隱何所,無可考矣?!?br/>
④金維新被杖死事見馮蘇《見聞隨筆》卷下,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十等書。
相關(guān)資源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guān)資源 相關(guān)資源欄結(jié)束 -->
尾部結(jié)束 -->
清軍入滇以后,多尼、趙布泰、吳三桂、線國安的龐大兵力集中于云南,羅托的軍隊駐守貴陽,加上原屬經(jīng)略洪承疇、吳三桂的部分軍隊留守交通要道,南明戰(zhàn)敗后分駐各地的軍隊不僅很難組織反攻,而且多處于邊境窮荒之地,條件異常艱苦。
相對而言,在吳三桂軍由貴州進入云南以后,四川的清軍防御力量是相當單薄的。李定國在放棄昆明時決策向滇西撤退,沒有帶領(lǐng)主力由建昌入川,是一個重大失策。在這以后,四川大部分地區(qū)有半年左右時間仍然在明軍控制之下。1659年(順治十六年)七月十一日,清四川巡撫高民瞻依據(jù)川陜總督李國英的指示,派出軍隊由保寧出發(fā),先后收取灌縣、綿竹、什邡、漢州、簡州等地,二十六日進抵成都,守城的明朝總兵劉耀、楊有才、曹昌祚、陳安國、趙友鄢等雜牌軍隊自動撤退,清軍就在當天進入“滿城荊棘”的省會成都①。
上文已提及早在這年閏三月間,明慶陽王馮雙禮率領(lǐng)進入四川建昌的軍隊,由于部將狄三品等叛變,活捉馮雙禮向清方投降②。九月,清“川陜總督李國英疏報,收復嘉定一路,招降偽將軍楊國明、總兵武國用,各州縣偽官皆繳印投誠”③,“蘆山偽武義將軍杜學率所部偽官六十余員,兵二千余名繳印投誠”。④十月,“四川巡撫高民瞻奏報:偽侯郝成裔、偽伯陳建等謀誅首逆高承恩獻土投誠,及偽文武官八十員各繳印劄來歸,川南底定?!雹葸@些事實說明當時四川省內(nèi)的明朝軍隊為數(shù)尚多,控制的地區(qū)也相當可觀,主要是因為永歷朝廷和李定國統(tǒng)率的主力向滇西撤退,節(jié)制無人,才在清方招降下自行瓦解。如果李定國決策奉永歷帝由建昌入川,以嘉定、敘府一帶為基地,北取成都平原,東攻重慶與夔東十三家會合,只留少數(shù)兵力在云南邊境聯(lián)絡土司牽制清軍,清朝在新定的云南、貴州兩省必留重兵鎮(zhèn)守,在戰(zhàn)略上極易造成被動。即使清方云貴主力回師四川,明軍作戰(zhàn)不利,順江而下同鄭成功、張煌言會師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除了四川地區(qū)淪入清方之手外,分散在云南邊遠地方的不少明朝將領(lǐng)也由于群龍無首,同主力聯(lián)絡不上,對前途悲觀失望,紛紛投降清朝。其中如敘國公馬惟興、淮國公馬寶、將軍塔新策、漢陽王馬進忠的兒子馬自德、公安伯李如碧、宜川伯高啟隆等帶領(lǐng)兵馬六七千人撤到滇西北鶴慶、劍川、麗江、蘭州(今云南省蘭坪縣南)一帶,先后向清朝投降①。懷仁侯吳子圣于十二月初一日在永昌府(今云南保山)投降②。此外,降清的還有岐山侯王會、總兵楊成、趙武、史文、鄧望功等率眾四千一百余人,楊武伯廖魚領(lǐng)兵六百名;文官有東閣大學士張佐宸、戶部尚書龔彝、兵部尚書孫順、侍郎萬年策、大理寺少卿劉泌、兵科都給事中胡顯等①;宗室勛戚有岷藩朱企鋘、皇親武靖侯王國璽等②。次年(順治十七年)正月,明征蠻后將軍楊武收得染瘴身死的廣昌侯高文貴(即參加磨盤山戰(zhàn)役的明軍三將領(lǐng)之一)部卒三千余人向清軍投降;五月,咸陽侯祁三升率領(lǐng)孟津伯魏勇之子魏君重、總兵王有功等兵員七千九百余人、馬一千三百余匹、象三只降清③。這年七月,吳三桂奏請朝廷批準,把投降明軍分作十營,以馬寶、李如碧、高啟隆、劉之復、塔新策、王會、劉偁、馬惟興、吳子圣、楊威為十營總兵④。從云南邊境地區(qū)入降的明軍兵員總數(shù)大約在三萬名以上,其中不少擁有相當多的馬匹、器械,能征慣戰(zhàn)的將領(lǐng)也頗不乏人。何況,撤退到邊荒地區(qū)之后,因染瘴病死,缺糧餓死,在混亂中逃散的官兵肯定不在少數(shù)。如果加上跟隨李定國、白文選轉(zhuǎn)往滇緬邊境的主力,南明統(tǒng)帥如果能夠指揮得當,在清軍三路進軍時集中兵力殲滅其中一路,整個戰(zhàn)局決不致于這樣混亂不堪,一敗涂地。聯(lián)系到給予追擊清軍以沉重打擊的磨盤山戰(zhàn)役,李定國部署的只是竇名望、高文貴、王璽三將,兵員據(jù)一種記載說是六千余人①,由此可見,撤退時缺乏統(tǒng)一部署,各部失去聯(lián)系,是南明軍隊瓦解的重要原因。
作為全軍主帥的李定國在磨盤山戰(zhàn)役以后,率領(lǐng)部分軍隊向南撤退,崎嶇于云南邊境地區(qū)。他曾經(jīng)在車里(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停留了一段時間,又轉(zhuǎn)移到孟艮(在今緬甸景棟一帶)。由于整個局勢惡化,內(nèi)部軍心不穩(wěn),李定國既指揮不了散處四川、云南的明軍,又要防止隨從文官武將的變節(jié)。1660年(順治十七年,永歷十四年)六月間,廣國公賀九義被他下令亂棍打死。原因是賀九義的妻子被清軍俘獲,清方乘機寫信要挾賀九義投降,賀九義尚在猶豫之中,沒有向李定國報告。李定國得知此事后,判斷賀是心懷兩端,決定立即將其處死。賀九義原是孫可望的部將,他從廣西南寧帶來的近萬名兵馬又是一支實力比較強的從伍,定國對他懷有戒心,為了防止賀九義率部降清,就采取了這一斷然措施。賀九義被杖殺后,他的部下深為不滿,“賀營官兵鼓噪逃出”①。李定國又耽心逃出的官兵可能充當清軍向?qū)?,潛來襲擊,于是,“于九月初五、六兩日將孟艮城里房子盡燒,孟艮彝人少壯者擄去,弱幼小的殺了。初七日,撤營走景邁、景線,奔偽鞏昌王白文選一處,……合營走木邦緬甸”②。被李定國杖死的還有他的親信文官吏部侍郎金維新。金維新有《西行永昌旅次題墨牡丹》詩云:“繁華頓謝三春景,尺幅長留冰雪天。玉宇瓊樓都似夢,郵亭攬筆意凄然。”③吐露了他隨軍西撤至保山時意氣消沉,但被杖死的確切原因則不清楚④。
?、夙樦问臧嗽露娜沾兛偠嚼顕ⅰ盀楣蠡謴统啥既掌诓⒆方四尜\情形事”揭帖,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
?、凇肚迨雷鎸嶄洝肪硪欢?;參見劉健《庭聞錄》卷三。
③《清世祖實錄》卷一二八。
④《清世祖實錄》卷一二八。
?、荨肚迨雷鎸嶄洝肪硪欢?。按,同書卷一三一記,高承恩為“偽咸寧侯”,郝成裔是他的“幸僮”,降清時高民瞻收取郝的賄銀三萬兩,“令成裔密造偽璽偽敕,假稱曾襲侯爵,以為投誠敘功之地”。順治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川陜總督李國英題本報,九月明鎮(zhèn)守黎、雅、榮經(jīng)、建昌一帶地方咸寧侯掛討夷將軍印郝成裔、掛蜀藩(即劉文秀)護衛(wèi)將軍印廣平伯陳建率部剃發(fā),納土投降,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據(jù)此當為九月間事。
?、賱⒔ 锻ヂ勪洝肪砣浬鲜鲋T將領(lǐng)在五月中旬和下旬降清,李如碧寫作李如柏,高啟隆寫作高啟龍??滴跷迨辍秳Υㄖ葜尽肪砣堆馗铩酚洠骸榜R惟興、馬寶走鶴慶、高啟隆走劍川,又至麗江、蘭州,十月在劍川州剃發(fā)降清。”時間和情節(jié)都略有不同。
②順治十七年正月云貴總督趙廷臣“為請給投誠官兵口糧,鼓勵未來人心,仰祈上鑒,敕部議復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三十六冊,A36—24號。
?、賱⒔ 锻ヂ勪洝肪砣?。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下記:“其未扈從者,如東閣大學士雷躍龍、大冢宰(吏部尚書)張佐宸、大司農(nóng)(戶部尚書)龔彝、司馬(兵部尚書)孫順、司寇(刑部尚書)尹三聘、左都御史錢邦芑等皆輔弼大臣,或扶病投清,或潛蹤茍活,或祝發(fā)沽名?!?br/>
?、凇栋昌堃菔贰肪硐掠洠骸吧踔羷灼萑缥渚负钔鯂t,竟竊太后金寶以媚新朝。”《庭聞錄》卷三記王國璽降清,但又說“降將楊武獻皇太后金寶一、武靖侯銀印一,……”
?、蹌⒔ 锻ヂ勪洝肪砣?。楊武降清事在劉■《狩緬紀略》中有較詳細的記載,他親身經(jīng)歷其事,說楊武持兩端觀望,一面同清方聯(lián)絡,一面又派劉■入緬尋找永歷帝,為他求得加封穎國公的敕書。楊武仍決定投降清朝,在順治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押解劉■、王國璽、尹三聘、朱企鋘、尚寶卿楊楨干、安龍知府范春鰲一齊赴云南,三月初五日解至昆明。由于楊武掠得財物甚多,驕橫奢侈,吳三桂密疏請旨,于順治十八年秋將他處斬于昆明。
?、堋肚迨雷鎸嶄洝肪硪蝗?。
?、佟栋似焱ㄖ尽肪矶犊卓说聜鳌吩疲骸皬碗S信郡王多尼等三路大兵追定國,至云南磨盤山,敗其六千余眾?!?br/>
?、夙樦问吣晔露蝗掌轿魍鯀侨稹盀楣筮呁饽媲樾问隆泵茏啾?,見《清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三八三頁?!锻ヂ勪洝酚洠骸傲率?,李定國杖殺賀九義。九義初守南寧,大兵入滇,歸路斷絕,遂由南寧走元江出邊外,偕定國駐孟艮。其家在云南,三桂使其仆李登云招之。事泄,定國斬登云,杖九義百四十,次日死?!笨滴跞迥辍对颇细尽肪砦濉堆馗铩酚洠樦问四辍傲?,偽官李維賓以永歷情形來告”。原注:“維賓,賀九儀標官,九儀欲受信郡王招撫,定國覺,杖殺之。維賓逃至云南投誡?!?br/>
?、陧樦问吣晔露蝗掌轿魍鯀侨稹盀楣筮呁饽媲樾问隆泵茏啾?,見《清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三八三頁?!锻ヂ勪洝酚洠骸傲率?,李定國杖殺賀九義。九義初守南寧,大兵入滇,歸路斷絕,遂由南寧走元江出邊外,偕定國駐孟艮。其家在云南,三桂使其仆李登云招之。事泄,定國斬登云,杖九義百四十,次日死。”康熙三十五年《云南府志》卷五《沿革》記,順治十八年“六月,偽官李維賓以永歷情形來告”。原注:“維賓,賀九儀標官,九儀欲受信郡王招撫,定國覺,杖殺之。維賓逃至云南投誡?!?br/>
?、劾罡摧嫛队啦恼鳌?,詩,卷十二。詩后加按語說:“維新曾署吏部侍郎,此詩想系扈蹕西奔,參贊晉王軍中,行抵永昌時作。其后或死咒水,抑死景線,或逃隱何所,無可考矣?!?br/>
④金維新被杖死事見馮蘇《見聞隨筆》卷下,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十等書。
相關(guān)資源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guān)資源 相關(guān)資源欄結(jié)束 -->
尾部結(jié)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