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滿族勢力的擴張 項城師潰哭無衣,聞道松山尚被圍。原野蕭條郵騎少,廟堂鎮(zhèn)靜羽書稀。擁兵大將朱提在,免胄文臣白骨歸。卻喜京江波浪偃,蒜山北畔看斜暉。錢謙益:《牧齋初學(xué)集》二十,“冬至后京江舟中感懷八首·其六”。 努爾哈赤死于1626年9月30日。臨終前他沒有指定汗位繼承人。①相反,他的遺訓(xùn)是警告諸王,即八貝勒,永遠不要讓他們當中的某個人成為獨裁者?!袄^我而為國主者”,他說,“毋令恃強之人為之。此等人一為國主,恐恃力自恣,獲罪于天也?!雹诨蛟S努爾哈赤感到,像他那種獨裁野心,若不加約束,最終會危及他所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或許他不希望自己的繼承人達到與他同樣的歷史地位。不管出于什么動機,總之,他要求八王實行集體統(tǒng)治?!叭艏瘯姞柕劝送跞沃弥畤鲿r”,他指出,“不得一二人集會,要眾人會齊后入見,共議 國政,處理國事?!雹倥瑺柟嗨罆r,共有四大貝勒,都是這位金汗的子侄。論年齡,代善最長,其次是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②其中年齡最小的皇太極,統(tǒng)領(lǐng)著滿洲八旗中的兩旗,因而實力最強。但他的優(yōu)勢只是相對的,他要登上汗位,必須得到另外三位貝勒的認可。最初,換取三位貝勒的認可,似乎要以實際上瓦解努爾哈赤所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的全部事業(yè)為代價?;侍珮O后來回顧這次危機說:彼時,我等正為太祖服喪,鑲藍旗貝勒阿敏遣傅爾丹謂我曰:“我已同眾貝勒議。我等欲推爾為君,然爾既登汗位,須容我出境謀生?!薄崛粼S其出境,則兩紅旗、兩白旗、正藍旗亦可越境出外謀生。如此國將不國,我為誰君?吾若從其請,則國家分崩矣。③最后,年長的貝勒代善提出了一項折衷方案。在其兒子的幫助下,代善提議由皇太極繼承汗位,比皇太極年輕的宗族成員,都要向他宣誓效忠。作為回報,皇太極當眾向其三位兄長下拜;在正式場合,則四人同座。于是,一種集體統(tǒng)治格局果真形成了。④不過,這是一種令人不安因而難以持久的政治安排。努爾哈赤第3子莽 古爾泰,認為應(yīng)由他而不是其弟來繼承汗位。①而皇太極則因集體統(tǒng)治對他的約束感到煩惱,正在另尋良策,以使自己真正凌駕于其諸兄之上。② ① 努爾哈赤終年68歲。李鴻彬:《論滿族英雄努爾哈赤》,第229頁。 ② 羅思·李:《早期滿洲國家》,第50頁。 ① 羅思·李:《早期滿洲國家》,第51頁。滿文老檔明確記載,努爾哈赤一直打算讓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1622年,努爾哈赤曾向他們闡明,在強勢之人治國與汗治國之間,還有第三種方式,即眾貝勒共同治國。為了使八貝勒共商國事,他還制定了特殊制度,以便使他們能夠達成一致意見。因此,建立部落貴族的集體統(tǒng)治,是努爾哈赤考慮已久的問題。周遠廉:《后金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論》,第250—251頁。 ② 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第9頁。許多西方人只知皇太極叫阿巴海,但滿族文獻中不見此名,只記載努爾哈赤第四子就是皇太極(皇太子),有時又寫作黃臺吉。臺吉一詞并無“儲君”之意,而是一種來自蒙古語的貴族稱號,努爾哈赤諸子在1615年以前多有此號。羅思·李:《早期滿洲國家》,第11頁;吳衛(wèi)平:《八旗興衰》,第16頁。 ③ 羅思·李:《早期滿洲國家》,第120頁;又見周遠廉;《后金八和碩貝勒》,第257頁。 ④ 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第9頁。 ① 1635年,已于兩年前死去的莽古爾泰,被發(fā)現(xiàn)曾陰謀篡奪汗位,私造刻有“大金皇帝”字樣的印璽。羅思·李:《早期滿洲國家》,第124頁。 ② 《早期滿洲國家》,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