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何感受?”拉穆斯醫(yī)生說。
“生氣,”珍妮特·羅斯說,“氣死了。我是說那個護士就站在那里,望著眼前的一切。她假裝并不理解發(fā)生的事情,可她心里很清楚?!?br/>
“你生氣,為了……”拉穆斯醫(yī)生的說話聲低了下來。
“為手術,為本森。他們自作主張就動了手術。我從一開始——從該死的一開始——就告訴他們那是個餿主意,可埃利斯、莫里斯和麥克弗森都想進行手術。他們一個個趾高氣揚,特別是莫里斯。當我在康復房里看見他兩眼緊盯著本森——本森扎著繃帶,臉色如土——我簡直快要瘋了?!?br/>
“為什么?”
“因為他那樣蒼白,因為他,哦——”
她停止講話,思索答案,但并沒有想出符合邏輯的回答。
“我猜想手術是成功的,”拉穆斯醫(yī)生說,“大多數(shù)人手術后都會臉色蒼白,有什么使你如此惱火?”
她一語不發(fā)。最后她說:“我不知道。”
她聽見拉穆斯醫(yī)生在椅子里挪了挪身體,她看不見他,因為她躺在長沙發(fā)上而拉穆斯醫(yī)生則坐在她頭頂后面。房間里出現(xiàn)了長時間的沉默,她凝望著天花板,不知說什么好。她心亂如麻,根本理不出個頭緒。最后拉穆斯醫(yī)生說:“那個護士在場似乎對你很重要。”
“是嗎?”
“行了,你自己說的?!?br/>
“我沒注意?!?br/>
“你說護士站在那里,心里明白發(fā)生的一切……到底發(fā)生什么啦?”
“我簡直快要瘋了。”
“可你又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不,我知道,”她說,“是莫里斯。他實在是大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拉穆斯重復道。
“大自信了?!?br/>
“你說自以為是?!?br/>
“聽著,我別無其它的意思,只是——”她突然停了下來。她很生氣,她自己都從她的講話聲里感受到了這一點。
“你現(xiàn)在還很生氣,”拉穆斯說。
“非常生氣。”
“為什么?”
她過了好久說:“他們不聽我的話?!?br/>
“誰不聽你的話?”
“一個也不聽。麥克弗森,埃利斯,莫里斯,誰也不聽我的話。”
“你對埃利斯醫(yī)生或麥克弗森醫(yī)生說過你生氣了嗎?”
“沒有?!?br/>
“但你對莫里斯醫(yī)生表明了這一點?!?br/>
“是的。”他想讓她明白什么道理,可她又看不出來。通常到這時候她會恍然大悟,但這次——
“莫里斯醫(yī)生有多大年紀?”
“我不知道。和我差不多大。三十,三十一左右吧。”
“和你差不多大?!?br/>
他的這種重復習慣令她暴跳如雷?!笆堑?,真見鬼,和我差不多大?!?br/>
“并且是個外科醫(yī)生?!?br/>
“沒錯……”
“對你視為同年齡的人是不是更容易生氣?”
“或許吧。我沒有想過?!?br/>
“你父親也是一名外科醫(yī)生,但他不是你的同齡人。”
“這不用你來解釋,”她說。
“你還在生氣。”
她嘆了口氣?!拔覀儞Q個話題吧?!?br/>
“行啊,”他輕松他說,這種輕松的口氣她有時候喜歡,有時候憎恨。
莫里斯討厭進行“初診接待”——“初診接待”的工作人員大多是門診心理學家,這種談話冗長而又煩人。最近的一項統(tǒng)計表明,進神經精神病研究室的四十個新病人中只有一個接受了進一步的治療,八十三個病人中只有一個是因為行為特征被作為器質性腦病患者而接收的。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初診接待”是浪費時間。
對那些足不出戶的病人來說尤其是這樣。一年前,麥克弗森出于政治原因而作出決定,任何一個聽說研究室后就徑直找來的人都將受到接待。大多數(shù)病人當然還是轉診病人,但麥克弗森感到研究室的形象也取決于對自我轉診者的及時治療。
麥克弗森也感到研究人員應該經常參加“初診接待”。莫里斯一個月要在這間裝有單向玻璃的小接待室里工作兩天。今天就是其中的一天,但他心里并不想來。早上做完手術后,他激動的心情尚未平息,他怨恨回到這種平凡的日常工作中來。
他悶悶不下樂地抬頭看了一眼新走進來的一個病人。這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男青年,身穿粗布工作服和圓領長袖運動衫,長長的頭發(fā),莫里斯起身和他打招呼。
“我是莫里斯醫(yī)生?!?br/>
“克雷格·貝克曼?!眱扇嗣銖姷剌p握了一下手。
“請坐?!彼麚]手示意貝克曼在椅子上坐下來,這張椅子面朝莫里斯的辦公桌和他身后的一塊單向玻璃?!澳銥槭裁吹竭@里來?”
“我,哦……我好奇。我在雜志上看到了你的情況,”貝克曼說,“你是這里腦外科的?!?br/>
“沒錯。”
“那好,我……我對它感到好奇?!?br/>
“哪方面?”
“嗯,雜志上的那篇文章——我能抽煙嗎?”
“當然,”莫里斯說。他把桌上的一只煙灰缸推到貝克曼面前;貝克曼掏出一包“駱駝牌”香煙,在桌上輕輕敲出一支,接著點燃香煙。
“雜志上的文章……”
“對了,雜志上的那篇文章說你們把金屬線裝到大腦里。這是真的嗎?”
“是的,我們有時候動這種手術?!?br/>
貝克曼點點頭,他吸著香煙,“那就對了。你們把金屬線裝進去就感到快樂,這是真的嗎?強烈的快樂?”
“是的,”莫里斯說。他試著用了一種滿不在乎的語氣。
“真是這樣?”
“真是這樣?!蹦锼拐f完抖抖筆以示墨水已經用完,他打開辦公桌抽屜去取另一支鋼筆,就在把手伸進抽屜的時候,他按動了幾只藏在里邊的電鈕。他的電話鈴頓時響了起來。
“莫里斯醫(yī)生。”
電話線另一頭的秘書說:“你按的鈴?”
“是的。請你不要掛斷電話,替我轉發(fā)展部?!?br/>
“立即就辦,”秘書說。
“謝謝你?!蹦锼箳鞌嚯娫?。他知道發(fā)展部的人很快就會到達,他們會隔著單向玻璃觀察這邊的情景?!皩Σ黄?,我打斷了談話。你剛才說……”
“說腦子里裝金屬線。”
“對。我們做那種手術,貝克曼先生,那是在特殊情況下,但手術仍是試驗性的?!?br/>
“這沒有關系?!必惪寺f完吸了口煙?!斑@我并不在意?!?br/>
“如果你想要有關資料,我們可以安排給你一些解釋我們這項工作的書刊復印資料?!?br/>
貝克曼笑著搖搖頭?!安?,不,”他說,“我不想要資料。我想要動手術,我這是自愿的?!?br/>
莫里斯假裝吃了一驚。他停了片刻說:“我明白?!?br/>
“聽著,”貝克曼說,“文章上說一次電擊就像十幾次性高潮。這聽上去真的很棒。”
“你想接受這種手術?”
“是的,”貝克曼邊說邊使勁點頭?!皼]錯?!?br/>
“為什么?”
“你是開玩笑吧?難道別的人不想嗎?那樣的快樂?”
“或許吧,”莫里斯說,“可你是第一個要求手術的?!?br/>
“這又有什么關系呢?”貝克曼說,“手術費用很高還是怎么啦?”
“不。但我們不為輕浮的理由施行大腦手術?!?br/>
“哦,哇!”貝克曼說,“你們這里原來是這樣的。天哪!”
他站起身,搖著頭離開了接待室。
三個發(fā)展部的家伙望著眼前的情景,目瞪口呆。他們坐在隔壁房間,透過單向玻璃注視著接待室。貝克曼早已離去。
“精彩,”莫里斯說。
發(fā)展部的幾個家伙沒有答話,最后,其中一個清了清嗓子說:“這還用說?”
莫里斯知道他們的腦子里在想些什么。這些年里,他們一直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潛在應用性研究。細節(jié)研究、行業(yè)操作研究、輸入輸出研究。他們總是從未來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而現(xiàn)在他們卻突然面對著現(xiàn)實。
“那人是個戀電癖。”其中一個說著嘆了口氣。
戀電癬這個概念曾引起廣泛的興趣和一些不偏不倚的學術界的關注。戀電癖——就像有些人需要吃藥,他需要電擊——這個概念似乎是想象出來的理論??涩F(xiàn)在他們有了一個病人,他顯然是一個潛在的戀電癖。
“電是最大的刺激?!逼渲幸粋€說著哈哈大笑起來,但這笑聲里帶著緊張與不安。
莫里斯納悶麥克弗森會說什么,或許是一些富有哲理的話,麥克弗森這些日子對哲學特感興趣。
戀電癖這個觀點是詹姆斯·奧爾茲在五十年代的一次驚人發(fā)現(xiàn)中預言的。奧爾茲發(fā)現(xiàn),電刺激可在大腦的有些部位產生強烈的快感——他把這些大腦組織帶稱為“報答河”。如果一個電極被擺在這樣一個部位,一只老鼠會不停地按動自我刺激桿,接受多達每小時五千次的電擊。為了尋求刺激帶來的快感,老鼠還會廢食忘水。它在精疲力盡之前是不會停止按動杠桿的。
這一了不起的實驗還在金魚、豚鼠、海豚。貓和羊身上施行過。大腦的快感端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一點已不容置疑。人的大腦也不例外。
這些因素產生了嗜電者這個概念,即那些需要電擊帶來快感的人。乍一看,一個人戀電成痛似乎是不可能的,可事實并非如此。
例如,工藝上的硬件現(xiàn)在很貴,但電極卻不必很貴。人們可以期望聰明的日本公司來制造電極,期望他們出口只需兩三美元一個的電極。
非法手術這個觀點不再少見多怪。曾經每年有一百萬美國婦女做人流手術。大腦內部的移植手術多少要復雜一些,但并不復雜得叫人望而怯步。外科技術在未來將更加標準化。想象這種診所將在墨西哥和巴哈馬不斷涌現(xiàn)出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尋找做這種手術的外科醫(yī)生也已不成問題。一個忙忙碌碌、有條不紊的神經外科醫(yī)生一天可做十到十五個手術。每個手術他完全可以開一千美元的價——有這種金錢刺激就能找到要錢不要德的外科醫(yī)生。每星期十萬美元的現(xiàn)鈔是違法的強大誘因,如果外科手術真的有法可依的話。
這似乎不大可能。一年前,醫(yī)院就“生物醫(yī)學技術與法律”組織了一次有法學學者參加的討論會。戀電癖也在議題之列,但法學工作者反應冷淡。戀電癖這個概念和現(xiàn)存的決定戀藥癖的法律條文不太一致。所有那些法律認為,一個人可以自愿地或非自愿地戀藥成癖——這和一個人冷靜地尋求一種能制造癮的外科手術大相徑庭。大多數(shù)與會的律師感到,公眾不會尋求這種手術,因為沒有公眾的要求,也就不存在法律問題?,F(xiàn)在貝克曼為這種要求提供了證據(jù)。
“我真該死,”發(fā)展部的另一個人說。
莫里斯發(fā)現(xiàn)這句評論幾乎是不夠的。他自己又感受到了他進入研究室后曾有過一兩次的感受。這感受就是事情正突然失控地向前發(fā)展,大快了,這一切可能會毫無警告地在瞬息之間一發(fā)不可收拾。
“生氣,”珍妮特·羅斯說,“氣死了。我是說那個護士就站在那里,望著眼前的一切。她假裝并不理解發(fā)生的事情,可她心里很清楚?!?br/>
“你生氣,為了……”拉穆斯醫(yī)生的說話聲低了下來。
“為手術,為本森。他們自作主張就動了手術。我從一開始——從該死的一開始——就告訴他們那是個餿主意,可埃利斯、莫里斯和麥克弗森都想進行手術。他們一個個趾高氣揚,特別是莫里斯。當我在康復房里看見他兩眼緊盯著本森——本森扎著繃帶,臉色如土——我簡直快要瘋了?!?br/>
“為什么?”
“因為他那樣蒼白,因為他,哦——”
她停止講話,思索答案,但并沒有想出符合邏輯的回答。
“我猜想手術是成功的,”拉穆斯醫(yī)生說,“大多數(shù)人手術后都會臉色蒼白,有什么使你如此惱火?”
她一語不發(fā)。最后她說:“我不知道。”
她聽見拉穆斯醫(yī)生在椅子里挪了挪身體,她看不見他,因為她躺在長沙發(fā)上而拉穆斯醫(yī)生則坐在她頭頂后面。房間里出現(xiàn)了長時間的沉默,她凝望著天花板,不知說什么好。她心亂如麻,根本理不出個頭緒。最后拉穆斯醫(yī)生說:“那個護士在場似乎對你很重要。”
“是嗎?”
“行了,你自己說的?!?br/>
“我沒注意?!?br/>
“你說護士站在那里,心里明白發(fā)生的一切……到底發(fā)生什么啦?”
“我簡直快要瘋了。”
“可你又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不,我知道,”她說,“是莫里斯。他實在是大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拉穆斯重復道。
“大自信了?!?br/>
“你說自以為是?!?br/>
“聽著,我別無其它的意思,只是——”她突然停了下來。她很生氣,她自己都從她的講話聲里感受到了這一點。
“你現(xiàn)在還很生氣,”拉穆斯說。
“非常生氣。”
“為什么?”
她過了好久說:“他們不聽我的話?!?br/>
“誰不聽你的話?”
“一個也不聽。麥克弗森,埃利斯,莫里斯,誰也不聽我的話。”
“你對埃利斯醫(yī)生或麥克弗森醫(yī)生說過你生氣了嗎?”
“沒有?!?br/>
“但你對莫里斯醫(yī)生表明了這一點?!?br/>
“是的。”他想讓她明白什么道理,可她又看不出來。通常到這時候她會恍然大悟,但這次——
“莫里斯醫(yī)生有多大年紀?”
“我不知道。和我差不多大。三十,三十一左右吧。”
“和你差不多大?!?br/>
他的這種重復習慣令她暴跳如雷?!笆堑?,真見鬼,和我差不多大?!?br/>
“并且是個外科醫(yī)生?!?br/>
“沒錯……”
“對你視為同年齡的人是不是更容易生氣?”
“或許吧。我沒有想過?!?br/>
“你父親也是一名外科醫(yī)生,但他不是你的同齡人。”
“這不用你來解釋,”她說。
“你還在生氣。”
她嘆了口氣?!拔覀儞Q個話題吧?!?br/>
“行啊,”他輕松他說,這種輕松的口氣她有時候喜歡,有時候憎恨。
莫里斯討厭進行“初診接待”——“初診接待”的工作人員大多是門診心理學家,這種談話冗長而又煩人。最近的一項統(tǒng)計表明,進神經精神病研究室的四十個新病人中只有一個接受了進一步的治療,八十三個病人中只有一個是因為行為特征被作為器質性腦病患者而接收的。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初診接待”是浪費時間。
對那些足不出戶的病人來說尤其是這樣。一年前,麥克弗森出于政治原因而作出決定,任何一個聽說研究室后就徑直找來的人都將受到接待。大多數(shù)病人當然還是轉診病人,但麥克弗森感到研究室的形象也取決于對自我轉診者的及時治療。
麥克弗森也感到研究人員應該經常參加“初診接待”。莫里斯一個月要在這間裝有單向玻璃的小接待室里工作兩天。今天就是其中的一天,但他心里并不想來。早上做完手術后,他激動的心情尚未平息,他怨恨回到這種平凡的日常工作中來。
他悶悶不下樂地抬頭看了一眼新走進來的一個病人。這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男青年,身穿粗布工作服和圓領長袖運動衫,長長的頭發(fā),莫里斯起身和他打招呼。
“我是莫里斯醫(yī)生?!?br/>
“克雷格·貝克曼?!眱扇嗣銖姷剌p握了一下手。
“請坐?!彼麚]手示意貝克曼在椅子上坐下來,這張椅子面朝莫里斯的辦公桌和他身后的一塊單向玻璃?!澳銥槭裁吹竭@里來?”
“我,哦……我好奇。我在雜志上看到了你的情況,”貝克曼說,“你是這里腦外科的?!?br/>
“沒錯。”
“那好,我……我對它感到好奇?!?br/>
“哪方面?”
“嗯,雜志上的那篇文章——我能抽煙嗎?”
“當然,”莫里斯說。他把桌上的一只煙灰缸推到貝克曼面前;貝克曼掏出一包“駱駝牌”香煙,在桌上輕輕敲出一支,接著點燃香煙。
“雜志上的文章……”
“對了,雜志上的那篇文章說你們把金屬線裝到大腦里。這是真的嗎?”
“是的,我們有時候動這種手術?!?br/>
貝克曼點點頭,他吸著香煙,“那就對了。你們把金屬線裝進去就感到快樂,這是真的嗎?強烈的快樂?”
“是的,”莫里斯說。他試著用了一種滿不在乎的語氣。
“真是這樣?”
“真是這樣?!蹦锼拐f完抖抖筆以示墨水已經用完,他打開辦公桌抽屜去取另一支鋼筆,就在把手伸進抽屜的時候,他按動了幾只藏在里邊的電鈕。他的電話鈴頓時響了起來。
“莫里斯醫(yī)生。”
電話線另一頭的秘書說:“你按的鈴?”
“是的。請你不要掛斷電話,替我轉發(fā)展部?!?br/>
“立即就辦,”秘書說。
“謝謝你?!蹦锼箳鞌嚯娫?。他知道發(fā)展部的人很快就會到達,他們會隔著單向玻璃觀察這邊的情景?!皩Σ黄?,我打斷了談話。你剛才說……”
“說腦子里裝金屬線。”
“對。我們做那種手術,貝克曼先生,那是在特殊情況下,但手術仍是試驗性的?!?br/>
“這沒有關系?!必惪寺f完吸了口煙?!斑@我并不在意?!?br/>
“如果你想要有關資料,我們可以安排給你一些解釋我們這項工作的書刊復印資料?!?br/>
貝克曼笑著搖搖頭?!安?,不,”他說,“我不想要資料。我想要動手術,我這是自愿的?!?br/>
莫里斯假裝吃了一驚。他停了片刻說:“我明白?!?br/>
“聽著,”貝克曼說,“文章上說一次電擊就像十幾次性高潮。這聽上去真的很棒。”
“你想接受這種手術?”
“是的,”貝克曼邊說邊使勁點頭?!皼]錯?!?br/>
“為什么?”
“你是開玩笑吧?難道別的人不想嗎?那樣的快樂?”
“或許吧,”莫里斯說,“可你是第一個要求手術的?!?br/>
“這又有什么關系呢?”貝克曼說,“手術費用很高還是怎么啦?”
“不。但我們不為輕浮的理由施行大腦手術?!?br/>
“哦,哇!”貝克曼說,“你們這里原來是這樣的。天哪!”
他站起身,搖著頭離開了接待室。
三個發(fā)展部的家伙望著眼前的情景,目瞪口呆。他們坐在隔壁房間,透過單向玻璃注視著接待室。貝克曼早已離去。
“精彩,”莫里斯說。
發(fā)展部的幾個家伙沒有答話,最后,其中一個清了清嗓子說:“這還用說?”
莫里斯知道他們的腦子里在想些什么。這些年里,他們一直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潛在應用性研究。細節(jié)研究、行業(yè)操作研究、輸入輸出研究。他們總是從未來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而現(xiàn)在他們卻突然面對著現(xiàn)實。
“那人是個戀電癖。”其中一個說著嘆了口氣。
戀電癬這個概念曾引起廣泛的興趣和一些不偏不倚的學術界的關注。戀電癖——就像有些人需要吃藥,他需要電擊——這個概念似乎是想象出來的理論??涩F(xiàn)在他們有了一個病人,他顯然是一個潛在的戀電癖。
“電是最大的刺激?!逼渲幸粋€說著哈哈大笑起來,但這笑聲里帶著緊張與不安。
莫里斯納悶麥克弗森會說什么,或許是一些富有哲理的話,麥克弗森這些日子對哲學特感興趣。
戀電癖這個觀點是詹姆斯·奧爾茲在五十年代的一次驚人發(fā)現(xiàn)中預言的。奧爾茲發(fā)現(xiàn),電刺激可在大腦的有些部位產生強烈的快感——他把這些大腦組織帶稱為“報答河”。如果一個電極被擺在這樣一個部位,一只老鼠會不停地按動自我刺激桿,接受多達每小時五千次的電擊。為了尋求刺激帶來的快感,老鼠還會廢食忘水。它在精疲力盡之前是不會停止按動杠桿的。
這一了不起的實驗還在金魚、豚鼠、海豚。貓和羊身上施行過。大腦的快感端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一點已不容置疑。人的大腦也不例外。
這些因素產生了嗜電者這個概念,即那些需要電擊帶來快感的人。乍一看,一個人戀電成痛似乎是不可能的,可事實并非如此。
例如,工藝上的硬件現(xiàn)在很貴,但電極卻不必很貴。人們可以期望聰明的日本公司來制造電極,期望他們出口只需兩三美元一個的電極。
非法手術這個觀點不再少見多怪。曾經每年有一百萬美國婦女做人流手術。大腦內部的移植手術多少要復雜一些,但并不復雜得叫人望而怯步。外科技術在未來將更加標準化。想象這種診所將在墨西哥和巴哈馬不斷涌現(xiàn)出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尋找做這種手術的外科醫(yī)生也已不成問題。一個忙忙碌碌、有條不紊的神經外科醫(yī)生一天可做十到十五個手術。每個手術他完全可以開一千美元的價——有這種金錢刺激就能找到要錢不要德的外科醫(yī)生。每星期十萬美元的現(xiàn)鈔是違法的強大誘因,如果外科手術真的有法可依的話。
這似乎不大可能。一年前,醫(yī)院就“生物醫(yī)學技術與法律”組織了一次有法學學者參加的討論會。戀電癖也在議題之列,但法學工作者反應冷淡。戀電癖這個概念和現(xiàn)存的決定戀藥癖的法律條文不太一致。所有那些法律認為,一個人可以自愿地或非自愿地戀藥成癖——這和一個人冷靜地尋求一種能制造癮的外科手術大相徑庭。大多數(shù)與會的律師感到,公眾不會尋求這種手術,因為沒有公眾的要求,也就不存在法律問題?,F(xiàn)在貝克曼為這種要求提供了證據(jù)。
“我真該死,”發(fā)展部的另一個人說。
莫里斯發(fā)現(xiàn)這句評論幾乎是不夠的。他自己又感受到了他進入研究室后曾有過一兩次的感受。這感受就是事情正突然失控地向前發(fā)展,大快了,這一切可能會毫無警告地在瞬息之間一發(fā)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