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唐天下當世世相傳,子子孫孫承襲不絕,萬萬不可二世而亡,萬萬不可啊……
突厥大軍退后,李世民特地下旨,追封故太子建成為息王,謚曰“隱”;元吉為海陵郡王 ,謚曰“刺”,以禮改葬。二王下葬之日,李世民于千秋殿西邊宜秋門痛哭致哀,幾致昏絕 ,并以趙王李福為建成后嗣。
同時準二王舊屬前往送葬,直至墓所。
隔日,后宮門悄然而開,一乘小轎將故齊王妃楊氏抬進了皇上寢殿。
當夜,寢殿內(nèi)外的宮女、侍衛(wèi)忽聞皇上和楊氏屢屢大呼,聲言有鬼,音甚凄厲。令宮女侍 衛(wèi)聞之,人人毛骨悚然,個個戰(zhàn)栗不已。
天明之后,皇上依然上朝視事,神情淡然,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
天黑之后,皇上另換一座寢殿召幸楊氏,卻依舊徹夜慘呼,大呼有鬼。
次日上朝之時,李世民特意留下長孫無忌,打聽洛陽奇人王遠知是否已羽化登仙。
長孫無忌言那王遠知功德尚未圓滿,難升天界,仍留在龍門東山修煉。李世民聞言大喜, 立即令長孫無忌為使者,迎王遠知進京,入宮講論玄機,除去“邪祟”。
王遠知卻不愿入朝,托長孫無忌傳言道:“陛下乃太清至仙,玄命在身,只須昌明圣道, 教化眾生,“邪祟”自消。
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之言,嘆了一聲,也沒再說什么。下旨命各州縣遍立老子之廟,以老 子為皇室遠祖,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所有公私文書語及老子者,必尊稱為“皇祖”。并宣 示道士女冠位列僧尼之上。
然而李世民“昌明圣道”之后于寢殿召幸楊氏之時,仍驚呼有鬼。
長孫無忌聞知,上密奏請皇上多選壯士入宮宿衛(wèi)。
于是,每天朝罷,李世民必引數(shù)百壯士,或由尉遲敬德、或由秦瓊率領(lǐng)在顯德殿庭院中習 練騎射之技,凡射中多者,則賞以弓刀財帛。入夜則留宿宮院之內(nèi)。
李世民興致大發(fā),常自充“教頭”,引弓示范騎射之法,累出一頭的大汗。至晚上則睡得 異常香甜,縱然召幸楊氏,也不聞呼鬼之聲。
但每天李世民批閱的奏章卻是越來越少,御案上的文書都快堆成了山。
眾大臣心懷憂慮,紛紛進諫,勸止李世民在內(nèi)庭“教習”弓馬之技。
李世民只裝作沒有聽見,仍是在內(nèi)庭中整日習練騎射。
這天,魏征、王王圭、韋挺三人下朝之后,同時留在了內(nèi)庭中,觀看李世民和眾壯士往來騎 射,賭彩爭勝。
李世民騎著當年從薛仁杲那里得來的颯露紫,左射右射,依然是箭無虛發(fā),只是氣力似乎 不及從前悠長,射了十余箭后,就要下馬歇息一陣。不過這細微之處唯有跟隨李世民屢經(jīng)戰(zhàn) 陣的尉遲敬德、秦瓊二人才有察覺。在魏征等人眼里,李世民的弓馬之技簡直是神乎其神, 空前絕后。
然而他們畢竟不是真正來觀看皇上弓馬神技的。他們都是故太子的親信,都被先前的新太 子,現(xiàn)在的皇上封為諫議大夫。所謂諫議,就是要盡力勸諫議止皇上的疏失。
他們身受皇上特別之恩,更應(yīng)忠于職守,不畏天威,進獻忠言。
借著李世民下馬歇息的機會,王王圭首先勸諫道:“走馬射騎,將士必習,自是正理,然非 天子之事也。天子者,萬民之主也。天子所習,乃朝堂廟算,社稷大計是也?!?/p>
李世民笑道:“王愛卿所言,亦是有理。然現(xiàn)今突厥未滅,仍為大患。朕親習弓馬,示眾 軍以不敢忘戰(zhàn)之意,使四夷知我兵備甚嚴,膽寒氣沮,無犯邊境,以安康萬民,又何嘗不是 天子大事呢?”
“皇上威武,縱古之堯舜禹湯,也難及萬一。然內(nèi)庭重地,不宜刀兵布置。若狂夫竊發(fā), 禍出非意,為害極大?!表f挺壓低聲音說著。
“哈哈哈哈!”李世民仰天大笑起來,聲震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