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愛卿,據(jù)祿東贊說來,吐蕃世系的傳承,已達三十余代,立國千年了。想那吐蕃地處雪原,嚴寒少有物產(chǎn),且四面強敵環(huán)伺,如何竟享國這般長久呢?”李世民問道。
魏征、房玄齡、長孫無忌以為李世民留下他們,是要議論與吐蕃“賜婚交好”之事,卻沒想到李世民會問出“為何立國長久”的話來,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俱是默然無語。
“以朕觀之,吐蕃能夠立國長久,在于和周室一樣,實行了分封之制。”李世民自我回答道。
“周室立國長久,也不僅僅在于分封?!蔽赫髦斏鞯卣f道。
“朕以為,周室能夠立國八百余年,就在于分封諸侯,藩衛(wèi)王室。秦始皇實行郡縣制,二世而亡。漢興之后,郡縣與封國并立,亦立國數(shù)百年??梢姺址庵疲c國極是有利。惜乎后代君王俱似秦始皇一般貪而無厭,不愿裂土以封功臣,致使社稷速亡。朕愿效上古賢君,不愿效秦始皇之貪酷。大唐萬里江山,是朕與諸位愛卿歷盡艱辛所得,朕愿與諸位愛卿共享富貴,賜封諸位愛卿為世襲諸侯。不知諸位愛卿以為如何?”李世民問道。
“不可,分封之制,乃禍亂之源,如若實行,大唐社稷必致速亡?!狈啃g道。
“周室享國長久,在于以禮法治天下,不在于分封之故。秦始皇失天下,在于其暴政害民之故。況古今之時不同,治國之道亦不相同。古法不可用于今,今之法不可用于古者。皇上但以尊賢、務(wù)德、愛民之道傳于子孫,又何愁不能立國長久呢?”魏征說道。
“微臣聞當年秦滅六國,正在于其實行郡縣之制,使政令通達,賦稅盡歸于上。故郡縣之制,實為強國之本。而行分封,難免有尾大不掉,枝強于干之弊病,實為弱國之道。至于吐蕃以世襲職官立國,乃其為游牧之族,居無定處之故也。我堂堂華夏之邦,自有禮法制度,又何必仿效蠻夷之族呢?”長孫無忌說道。心里想,皇上若實行分封,我身為親貴之臣,必須聽命去往藩國,將遠離朝廷中樞,十數(shù)年來的種種謀劃,俱將成為鏡花水月矣。
“怎么,眾位愛卿都不贊同朕實行分封之制嗎?”李世民大為奇怪——
分封之制,會使眾位大臣子孫世有領(lǐng)地,永為一方之主,論情論理,眾位大臣都不應(yīng)反對才是。
“臣等子弟,一向生于富貴之中,不知時世艱辛。一旦成為諸侯,必將肆意妄為,惹下滅族之禍。況臣等也不愿離開皇上,以赴封國?!狈啃g說道。
李世民聽了,沉默半晌,才道:“朕近來日夜所憂,便是如何方可使我大唐享國久遠。朕觀史書,見夏、商、周三代實行分封,俱是傳國久遠,就有與眾愛卿共享富貴之念,既是諸位不愿分封,此事亦不必再議。”說著,話鋒一轉(zhuǎn),問:“吐蕃請婚之意甚為心誠,諸位愛卿以為可否許之?”
“吐蕃國勢正強,與其‘和親’,對我大唐甚是有利?!蔽赫髡f道。
“自古以來,中原對付夷狄之族,無非二策,一為發(fā)大兵擊之,二為嫁公主,行和親之策。然兵戰(zhàn)兇危,耗費巨大,且勝負難料。而和親只是出一女子,便可安定邊境,故對朝廷來說,和親之策,勝于征戰(zhàn)之策?!狈啃g說道。
“和親之策,固是大為有利,然必有兵威在先,方可收效。漢初與匈奴和親,因無兵威,不僅不能安邊,反倒屢受匈奴之欺?!遍L孫無忌說道。
“長孫愛卿之言,甚合朕意。我大唐初興,不可多對蠻夷用兵,以免耗傷國力。故朕有意答應(yīng)吐蕃請婚之舉。然我大唐必盡顯兵威之后,方可下嫁公主,以使蠻夷之族心存敬畏,永遠不敢侵犯邊境。”李世民說道。
“皇上要對吐蕃用兵?”魏征疑惑地問道。
“松州一戰(zhàn),已使吐蕃知我大唐兵威,不必再勞師遠征了。朕欲用兵者,乃是高昌之地?!崩钍烂裾f道。
“高昌離我大唐七千余里,地勢險絕,如何可以用兵?”魏征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