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太多東西取決于兒童、學校以及學校和文化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即:學生所身處的等級和身份的異質(zhì)性、課程設置和學校質(zhì)量以及這些學校作為國家價值觀念、區(qū)域的或社區(qū)的傳統(tǒng)和宗教學說的代理機構(gòu)所具有的權威的程度。正式的課堂訓練和課堂教學可能是學校政治影響成效最小的手段。在一項研究中,一群美國學生選修了許多公民學課程,但這看來似乎對他們的政治興趣、知識和功效感(sense of efficacy)影響甚微。正如每個教師所知,除非在特殊情況下,學究式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年幼的孩子比年長的孩子更加容易受其影響,但年幼孩子的政治看法卻更加分散,更加不成熟。年長的孩子可能更具有反抗性,但是他們的政治觀念一旦形成,他們可能會在政治上更為專注而有效。在一個政治動員和政治灌輸較多的社會中,課堂教學可能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因為它強化了在整個社會中那些更廣泛和更強烈的努力。因此,在日本帝國時期,日本小學生參加慶典集會時,要宣讀帝國教育法令,要展覽天皇的肖像,要參加升旗儀式,而且整個過程按照一個固定的禮儀來進行,這樣一來,場面立刻變得莊嚴而令人感動。學生還要去參拜神社。但是,即使是在專制的社會中,也有可能出現(xiàn)抵制和反抗行為。蘇聯(lián)的教學綱要從不質(zhì)疑教育是國家的一個工具,教科書、歌曲書、技術指南都必須要服從規(guī)定的方針。但是據(jù)一項研究表明,“無論在教室、共青團或大眾媒體中,政府所支持的所有政治交流中的教條主義和不斷重復,都造成了不可遏制的厭倦感”,使得蘇聯(lián)學生變得缺乏政治興趣。灌輸并不都是無法抗拒的。
孩子不僅僅是海綿,只知道吸收文化的影響,他們還混合了心理的影響;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是各種觀念的創(chuàng)造者,反過來,他們又把這些觀點投射到他們的環(huán)境中。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本身是什么樣的人,影響了他們對所教授知識的理解能力、選擇性,以及他們整合他們的知識并將其運用于特定的社會和政治情境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