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革命的大旋渦
攻陷巴士底獄
羅伯斯庇爾
18世紀90年代,在法國的波旁王朝時期,爆發(fā)了一場革命。有些人把那場社會突發(fā)事件看作是一場大戲劇,很容易地就導致了拿破侖王朝取代波旁王朝。但是歷史學家越是深入地研究巴黎和其他城市的警署記錄與文檔資料,事實就越加清楚地表明:至少在巴黎,這是一場傳統(tǒng)意義上的革命。
盡管通向革命的最初舉措是由貴族和上層資產(chǎn)階級采取的,但是,新的領導者從大眾中脫穎而出,他們蔑視和不理睬這場動亂的著名領導者,并且對決策施加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在18世紀80年代,法國局勢呈現(xiàn)出了所謂的革命要爆發(fā)的各種典型的跡象:一個應該穩(wěn)固卻表現(xiàn)出弱勢的君主政權,在它應該做出適當妥協(xié)時卻表現(xiàn)出強硬;一個代表貴族、法人團體和行會權利的實體結構,否定了國王大臣們的改革努力;中產(chǎn)階級的人才很少能夠觸及權威和權力的通道;國庫空虛;王權、貴族、上層資產(chǎn)階級之間蘊藏著一觸即發(fā)的矛盾沖突;更為重要的是,在每一個這樣的階級實體中,都包含著(除了知識分子和政論家之外)一批受壓迫的下層階級,這些人受到盧梭和其他啟蒙哲學家的鼓舞,美國革命及其成功的傳聞也使他們興奮不已。在一段虛假的相對的社會平靜時期之后,到了80年代末,事態(tài)開始逐步升級。在1787年,國王召開了由知名人士參加的緊急會議(最后一次召開這種會議是在半個世紀之前),希望這批改革者緩和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然而,這次努力以失敗告終。由于國王與古老的非代表性議會之間爆發(fā)的沖突進一步加劇,議會在1788年的春天暫時停止了一切活動。175年來,法國的第一次三級會議法國大革命前君主制下的三個“等級”的代議制議會(EstatesGeneral)是在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基礎上召開的(當然,其中并不包括窮人和婦女)。三級會議于1789年5月在凡爾賽召開,當時,在一片盛大華麗的場面中,600名來自第三等級(thirdestate)的代表,身著中產(chǎn)階級的簡樸服飾,步入會場,緊隨其后的是身著華衣彩飾的貴族,再接著是穿黑袍的神父,最后是國王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妮特(MarieAntoinette)以及他們的侍從。
路易并沒有提出任何重要的改革計劃,會議后來演變成了小規(guī)模的爭吵,并且一度陷入了僵局。而后出現(xiàn)了令人震驚的高潮:像貴族和教會這樣的勢力堅持他們自己的階級要擁有自治權——以及否決權,而眾議員們則認為,能夠擁有此種權力的只能是一個國民議會,于是雙方出現(xiàn)了力量的較量。第三等級在要求設立將由它主導的國民議會時,援引了一項新的權利:人民的普遍意志。但是,國王阻止第三等級的代表進入議會的大廳。隨后,這些代表就轉至網(wǎng)球場,發(fā)表了著名的網(wǎng)球場宣誓,并且仍然把自己當作國民議會的成員,繼續(xù)參加會議。面對這種挑戰(zhàn)王室權威的行為,路易優(yōu)柔不決;他突然將他的改革大臣內克免職。鄉(xiāng)村地區(qū)爆發(fā)了奇特的大恐慌(Great Fear),在巴黎發(fā)生了動亂,而后發(fā)生了對巴士底獄的突然而至的猛烈的攻擊。
所有行動除了最后一個以外,都似乎是由第三等級的領導者們來操縱的,他們懂得如何講話、談判、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擬寫宣言、做出讓步——也就是說,操縱這些事的人是那些一直都擅長此類事情的人,因為他們受過教育、外表體面、通情達理、能言善辯、富于理性。在這場革命的“第一階段”,幾乎聽不到下層階級和他們的領導者的聲音。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在法國,扎克雷式的起義(Jacqueries)留下了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民間記憶。1752年1755年,巴黎的民眾就曾因面包的問題而發(fā)生過暴動。在革命發(fā)生之前的半個世紀中,罷工運動屢見不鮮——其中有織襪工、制帽工、裝訂工、毛皮商人、鎖匠、礦工、搬運工和面包工舉行的各種罷工。那些洗劫了巴士底獄的人,后來被保守主義的歷史學家描述為“瘋子”和“兇手”,這些人幾乎都是手工業(yè)者和掙工資糊口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