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時候,圍繞著以何種思想治理天下,朝堂上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正反辯方分別是代表法家的李斯先生和代表儒家的淳于越先生。爭論的焦點則是郡縣制與分封制孰優(yōu)孰劣。而既成事實卻是秦始皇在李斯先生的建議下已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縣。
淳于越先生認為郡縣制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對秦始皇說:"陛下,商朝和周朝享國祚都接近一千年(夸張的說法),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們把疆土分封給子弟和功臣,一旦國家有緊急情況,藩王即可發(fā)兵勤王,以保國家無虞,但現(xiàn)在疆土之廣前所未有,宗室子弟卻沒有封疆裂土,將來國家有變,有誰能保存社稷呢?從來沒聽說過不效法古制而能長久的!"淳于越先生希望秦始皇實行古法,分封子弟,建立強藩以拱衛(wèi)京師,這也是出于忠心好意,但卻遭到了秦始皇的反感。
李斯先生與秦始皇穿一條褲子,他看見秦始皇臉上布滿慍色,當即反駁說:"腐儒!時代不同了,老腦筋該換換!淳于越先生吹捧的夏、商、周三代,都是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制度要因時制宜,豈有拘泥古法之理?現(xiàn)在天下一統(tǒng),人心初定,你們這些儒生只需學好政府法令就好了,國家的根本制度不容你們非議!"淳于越先生不服氣還想反駁,但秦始皇按捺不住了,他實在不愿意跟這些在他看來一無是處的儒生坐而論道,這些人大事做不了(秦始皇不信任儒生),小事亂折騰,于是大吼一聲:"夠了,朕不愿再聽!"說完拂袖而去。淳于越先生和其他儒生愣在當場,紛紛搖頭嘆息不止。李斯先生面帶一絲勝利的蔑笑,緊隨秦始皇的步履而去。
到了后殿,撇開了那些儒生,秦始皇召李斯先生單獨談話。李斯趁機報復儒生說:"陛下,天下歸于一統(tǒng),百姓人心初定,這些儒生只需學好政府法令就可,偏偏無端生事;這些人也忒可恨,對于當代的情況不去學習,只一味的推崇古代的制度,這于國于家都是不利的;他們追崇先賢,菲薄政府法令,胡亂的誹謗朝政,蠱惑人心,如果不加以禁止,陛下的聲望和威信就會受損,國家也會因其結(jié)黨營私而受到損害。"秦始皇深以為是,就向李斯先生詢問應(yīng)對良策。李斯先生說:"別無他法,命令史官除保留秦國的歷史外,其余的歷史書籍全部燒毀,博士官除外,有誰膽敢擅藏《詩經(jīng)》和《尚書》以及諸子百家的言論思想的全都治罪,并焚燒所藏書籍。"秦始皇以為李斯的辦法可行,便在全國范圍內(nèi)搜羅諸子百家的書籍,除保留一定的農(nóng)耕、占卜類書籍外,其余全都付之一炬。焚書一事出于秦始皇揚法抑儒的意圖,對中國文化的傷害甚巨,李斯先生亦因此背負千古罪名。
對于朝堂上的儒法之爭,以及后來的焚書一事,商山四皓(當時四位先生并不衰老,姑且這么稱呼)全都歷歷在目。那個時候四皓正值壯年,和淳于越先生一樣,身為秦朝的博士官,也有一腔治國平天下的熱血,但被秦始皇的焚書暴政冷卻了。他們對于焚書之舉異常絕望,心目中秦始皇的形象也由原來的一代雄主,模糊成為偏執(zhí)、荒謬、殘暴的獨夫民賊。
道不同不相為謀,既然秦始皇偏聽偏信于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的一家之言,那么對不起,恕我們哥四個不能奉陪。焚書的當天,哥四個便打好行李卷,趁著濃濃的夜色,連聲招呼也不打就潛逃出都城咸陽,來到風光秀麗的商洛深山。大道不行則隱,與其身處漩渦之中,不如跳出來做一個與己無涉的局外人,既可遠離禍患,又可獨善其身,一舉兩得。
就這樣,伴著商山的重巒疊翠,枕著寒流,哥四個過上了隱居的生活。生活之情形簡單而樸素,無非一壺酒,一局棋,忘卻時間流轉(zhuǎn),任它世事紛紜。吃喝都取自深山,酒也是自釀。在空曠的山坡地帶,他們開荒種地,收獲的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自足,而且尚有剩余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賣錢所得用以周濟窮人。
幸虧哥四個歸隱的及時,要不然也難逃被坑的下場。焚書后,秦始皇依然覺得對那些迂腐的儒生太過寬容,越尋思李斯的話越覺得至為有理,如果不加以鎮(zhèn)壓,以淳于越為首的儒生集團還指不定會鬧出什么亂子來。于是秦始皇決定先發(fā)制人,將四百多名儒生一起坑殺。
當哥四個尚在慶幸自己躲過一劫的時候,秦朝已經(jīng)跌跌撞撞的來到了滅亡的邊緣。尤其是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死后,國家的局勢一發(fā)而不可收拾。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給秦王朝以毀滅性的打擊。失敗后,六國舊貴族也紛紛造反。秦朝瓦解之勢在所難免,斗爭的焦點也由滅秦演化成楚漢相爭。項羽有勇無謀,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劉邦依靠蕭何、張良和韓信三杰,占據(jù)有利形勢。結(jié)局不言而喻,劉邦消滅項羽,結(jié)束分裂勢力,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大漢王朝。
漢朝建立后,劉邦聽說有四個秦朝的博士官隱居深山,便派人四處尋找,希望他們能夠出來當官,一則裝飾廟堂,二則吸引更多的讀書人前來效命??商觳凰烊嗽?,幾載轉(zhuǎn)瞬而逝,連哥四個的人影都沒發(fā)現(xiàn)。如果劉邦知道哥四個就隱居在天子腳下,一定會對形同廢物的偵察機構(gòu)大光其火。
一眨眼又是十年。這一年仲春,天氣較去年稍暖,田地里的莊稼長勢喜人。哥四個坐在溪流的岸上,有兩個人在清澈的水流里沖洗頭發(fā),兩外兩個儼然相對,在弈一局殘棋。正在凝眉苦思拆解之招時,有童仆送來一封信,信封上赫然"四皓先生親啟"幾個大字,下面落款為"大漢太子盈"。
哥四個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因為事先早有晚輩張良--就是那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留侯張良,因張良的老師黃石公與四皓的交情莫逆,故四皓稱張良為晚輩--寫來一封信,信上以懇切的詞匯邀請哥四個下山助太子一臂之力。讀者上帝還不知道,大漢王朝的太子劉盈先生正陷入一場奪嫡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