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他同年獲獎的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利(Friedrich hayck)在諾貝爾頒獎酒會上向瑞典國王和王后祝辭時也說到,如果當初咨詢他的話,他會建議不設立此獎。
第二個爭議在于經濟學是否是門科學。事實上,經濟學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其他獎項獲得者所輕視。反對者認為經濟學不夠科學的標準,也不能對人類進步作出足夠的貢獻來繼承諾貝爾這個名稱的榮耀。畢竟,在絕大多數(shù)國家,經濟學的畢業(yè)生獲得的是哲學學位。
這種說法突出了經濟學被排斥在科學之外的狀況。在傳統(tǒng)意義上,“科學應該是有基于事實的理論模型。它包括知識的系統(tǒng)化、現(xiàn)象的觀察和可以被實驗或者其他方式驗證或者否定的假設”。
經濟學中許多偉大的概念比如“看不見的手”、“比較優(yōu)勢”以及“勞動力分工”等都是在20世紀前提出的,但概念本身并不是科學。正如貝多芬、莫奈、柏拉圖對于聲音、色彩和哲學都有卓越的理解,但這些天才們都不是科學家。因而,諾貝爾在19世紀末設立時,經濟學并不具備一門科學的要素。
有人說:“把科學和諾貝爾加在這個獎項的頭上,是多么榮光的一件事情!這個榮譽是如此的沉甸甸,單憑此,就可以獲得數(shù)十億的貸款。不幸的是,在現(xiàn)實經濟中,它幾乎無法產生貨幣價值。”
傳統(tǒng)上,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作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長期以來,經濟學被普遍視為是一種依賴于實際觀察的經驗科學,但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出版了里程碑式的著作《經濟學原理》,自此經濟學知識開始系統(tǒng)化。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學已經轉型成為了一門符合科學所有要求的技術學科,充滿了定義、證明、參數(shù)估測以及假設測定。有些人甚至認為,如今的經濟學已經比物理學更加數(shù)學化。
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那些偉大的經濟學家紛紛抱獎而回后,許多人開始認為沒有足夠多真正杰出的經濟學家配得上這個獎。于是關于得獎名單的爭議也越來越大。
某種程度上,這是事實。70年代的獲獎人基本沒有引起太多爭議。羅賓遜(Joan Robinson)、卡爾多(Nivholsd Kslfot)、勒納(Abba Lerner)和帕廷金(Don Patinkin)可能是由于離世過早而沒能獲獎。到80年代中期,那些無可爭議的偉大人物或者已經不在人世或者已經得獎,評獎委員會更難做出讓所有人都滿意的選擇。
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評獎委員會將1972年的獎項共同授予阿羅(Denneth Arrow)與??怂咕羰?John Hicks)是一個錯誤。不是說希克斯不配得獎,而是因為阿羅是20世紀最偉大的兩到三位經濟學家之一,他和1970年獲獎的薩繆爾森一樣應該得到單獨肯定。而提出經濟成長模型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在1987年才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青睞也顯然太遲了。
諾貝爾經濟學家地位崇高,但得獎者常常早已過了學術研究的巔峰期,甚至過了教書育人的黃金時期。這是因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很少將經濟學獎授予近期的經濟研究成果。與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年齡52歲相比,經濟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年齡達到了67歲。有人批評說,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成了所謂的終身成就獎,這與諾貝爾獎“鼓勵未來工作”的初衷相違背。
也許,由于政治與經濟的緊密關系,瑞典科學院也想避免外界將獎項誤讀成為現(xiàn)有的政治或者制度行為。
有人認為,每兩年頒發(fā)一次給40歲以下最杰出經濟學家的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1在這一點上比諾貝爾經濟學獎更有價值,但是兩個獎都拿過的麻省理工教授梭羅一語道破天機:沒人知道克拉克獎是什么,可每個人都知道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