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別人做了什么無用之事的時候,總會鄙夷的甩下一句:"瞎子點燈白費蠟。"瞎子點燈真的就白費蠟嗎?傳統(tǒng)的思維告訴我這是正確的,但偶爾讀到了這樣一則故事,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
一個猶太盲人,晚上出門的時候總是會點著一個燈籠,每當人們看到燈籠的時候就知道是他來了。有一個人問他,你看不見,為什么還要點著燈籠呢?他回答說,我雖然看不見,但別人看的見我。
黑夜里,瞎子走路有三種可能:一是被行人撞倒;二被障礙物絆倒;三是進死胡走同。如果在黑暗里"點燈走路",則又有三種可能:一是照亮了行人,避免于撞倒;二是行人提醒有障礙物,避免了絆倒;三是行人善意地指明通路,而沒進入死胡同。比起我們這些不盲的人,這位點燈的盲人是何等的睿智啊。
我們在考慮某一樣東西的價值時,往往本能地從該東西對"我"的直接效用來考慮,很少想到,在社會交往中,每樣東西都可以因為對他們的效用而改變能者多勞的價值。因此,不能不承認我們在這個認識上的淺薄。
當我們再批評別人做無用功的時候,還是把這句話咽進肚子里吧,因為這實在是個值得贊美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