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年起,大漢帝國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人心已經(jīng)全然歸順。王莽反剪著雙手凝望蒼天。
他在等待什么?
在王莽高大的背影下俯首彎腰的群臣們交換了一下眼色。忽然間他們心領(lǐng)神會。
王莽此刻需要的是天意。
于是,王莽心靈相通的臣子們開始著手締造了一場自下而上、規(guī)模浩大的"上天降祥瑞、萬民頌功德"的運動。
元始元年(1)正月,有自稱越裳氏的塞外蠻夷入朝晉獻了一雙白雉、兩雙黑雉。群臣立刻上書大頌功德,稱王莽有"安國定漢"之大功,應(yīng)賜尊號為"安漢公"。
王莽上疏辭讓。
太皇太后下詔:"君有安定宗廟的功勞,不可因為至親的緣故而遮蔽隱藏得不到顯揚,君大可不必推辭!"
王莽連續(xù)四次上疏,堅決辭讓,甚至稱病不上朝。
太皇太后不得已,只好先封賞了幾個王莽的心腹,最后下詔說:"派大司馬、新都侯王莽任太傅,稱號安漢公,增加封邑二萬八千戶。"
幾番惺惺作態(tài)的謙讓之后,王莽終于誠惶誠恐地接受了太傅和安漢公的尊號,但卻拒不接受封邑。王莽說:"等百姓們都富足了之后,我才會接受封賞。"
上至太皇太后,下至群臣百姓,都不禁為王莽的高尚情操而感動不已。
元始二年(2)春,又有遠在南方的黃支國進獻犀牛。同時,又有西南邊陲的越巂郡上疏奏言,說有黃龍在長江里游動。
群臣立刻說:"王莽的功德可媲美周公旦,應(yīng)該祭告宗廟才是。"
只有大司農(nóng)孫寶一個人發(fā)出了不和諧音:"如今風雨失調(diào),人民貧困,每有一事,臣子們就眾口一詞歸美王莽,這樣的贊美妥當嗎???"
當舉世皆醉的時候,唯孫寶一人獨醒。這樣的人是必定要為他的清醒付出代價的。
孫寶隨即被罷免,抑郁而終。
是年,關(guān)東大旱。王莽當即率先垂范:捐錢100萬,獻田30頃,用以救濟災(zāi)民。公卿們紛紛效仿,捐獻田宅者凡230人。此后凡遇水旱災(zāi)情,王莽就吃素,以示珍惜物力、與民共患難之意。老太后再度被感動了,派出使臣詔令王莽說:"聽說公常吃素,為百姓深深憂慮。今年秋季幸將豐收,公須按時吃肉,為國家保養(yǎng)身體。"
是年秋,王莽為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決定讓女兒當皇后,便上疏要求皇帝立后。主辦官吏為了迎合他,把很多王氏女子列入候選名單。王莽怕女兒競爭不過她們,就上書說:"臣無德,女兒才能低下,她和眾王氏女都不該入選。" 老太后一看,這王莽真是太高尚了,就下詔說:"王氏女是朕的外戚,(為了避嫌),可不必采納。"
老太后本來想跟著侄子高尚一把,沒承想一紙摒棄王氏女的詔書竟然惹來了群情洶涌。百姓諸生和一般官吏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向有關(guān)部門上書,而公卿大夫們干脆匍匐在朝堂之上,異口同聲地說:"安漢公有如此赫赫功勛,如今應(yīng)立皇后之時,為何偏偏舍棄他的女兒呢???天下人將要歸順誰呢???我們殷切希望安漢公的女兒能母儀天下!"
王莽馬上又站了出來,苦口婆心地曉諭眾人,不要再說立他的女兒為后了,應(yīng)該廣選眾女。可心有靈犀的公卿們卻仍然不依不饒地堅持:"不應(yīng)該廣選眾女而使正統(tǒng)混亂!"
王莽終于長嘆了一聲,百姓和公卿們都太可愛了,他著實拿他們沒辦法?。?br />
王莽說:"好吧,那就讓我女兒出來拋磚引玉吧。"
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選美大賽。
元始三年(3)春,經(jīng)過一幫大臣們辛辛苦苦的遴選,王莽的女兒終于從如云的美女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大賽評委會的全票通過。朝廷下了二萬萬錢作為聘禮。視金錢如糞土的王莽只留下十分之一,大部分歸還朝廷,其余數(shù)千萬全都布施給了貧民。
大司徒陳崇立即上書歌功頌德,洋洋數(shù)千言,大引《論語》和諸經(jīng)為王莽一人作注,極盡阿諛之能事。功德書歷數(shù)王莽的生平事跡,寫得激情澎湃,文采斐然:
"竊見安漢公自初束修……折節(jié)行仁,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于故舊,篤于師友??鬃釉唬何慈糌毝鴺?,富而好禮。公之謂也。"
說王莽從學生時代起就是如何的溫良恭儉、安貧樂道。所以孔子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就是在說他。
然后說到王莽誅殺淳于長,就像是"周公誅管、蔡,季子鴆叔牙"。
說王莽初任大司馬時不讓定陶太后坐在太皇太后身邊是"以明國體",就像是《詩經(jīng)》所說的:"不侮鰥寡,不畏強圉。"說王莽誅殺董賢就像是孔子所謂的"敏則有功"。
接著說王莽迎立中山王為帝,"建定社稷",這就是《尚書》說的"知人者哲"。說王莽一再辭讓安漢公的稱號就是孔子說的"能以禮讓為國"。
他在等待什么?
在王莽高大的背影下俯首彎腰的群臣們交換了一下眼色。忽然間他們心領(lǐng)神會。
王莽此刻需要的是天意。
于是,王莽心靈相通的臣子們開始著手締造了一場自下而上、規(guī)模浩大的"上天降祥瑞、萬民頌功德"的運動。
元始元年(1)正月,有自稱越裳氏的塞外蠻夷入朝晉獻了一雙白雉、兩雙黑雉。群臣立刻上書大頌功德,稱王莽有"安國定漢"之大功,應(yīng)賜尊號為"安漢公"。
王莽上疏辭讓。
太皇太后下詔:"君有安定宗廟的功勞,不可因為至親的緣故而遮蔽隱藏得不到顯揚,君大可不必推辭!"
王莽連續(xù)四次上疏,堅決辭讓,甚至稱病不上朝。
太皇太后不得已,只好先封賞了幾個王莽的心腹,最后下詔說:"派大司馬、新都侯王莽任太傅,稱號安漢公,增加封邑二萬八千戶。"
幾番惺惺作態(tài)的謙讓之后,王莽終于誠惶誠恐地接受了太傅和安漢公的尊號,但卻拒不接受封邑。王莽說:"等百姓們都富足了之后,我才會接受封賞。"
上至太皇太后,下至群臣百姓,都不禁為王莽的高尚情操而感動不已。
元始二年(2)春,又有遠在南方的黃支國進獻犀牛。同時,又有西南邊陲的越巂郡上疏奏言,說有黃龍在長江里游動。
群臣立刻說:"王莽的功德可媲美周公旦,應(yīng)該祭告宗廟才是。"
只有大司農(nóng)孫寶一個人發(fā)出了不和諧音:"如今風雨失調(diào),人民貧困,每有一事,臣子們就眾口一詞歸美王莽,這樣的贊美妥當嗎???"
當舉世皆醉的時候,唯孫寶一人獨醒。這樣的人是必定要為他的清醒付出代價的。
孫寶隨即被罷免,抑郁而終。
是年,關(guān)東大旱。王莽當即率先垂范:捐錢100萬,獻田30頃,用以救濟災(zāi)民。公卿們紛紛效仿,捐獻田宅者凡230人。此后凡遇水旱災(zāi)情,王莽就吃素,以示珍惜物力、與民共患難之意。老太后再度被感動了,派出使臣詔令王莽說:"聽說公常吃素,為百姓深深憂慮。今年秋季幸將豐收,公須按時吃肉,為國家保養(yǎng)身體。"
是年秋,王莽為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決定讓女兒當皇后,便上疏要求皇帝立后。主辦官吏為了迎合他,把很多王氏女子列入候選名單。王莽怕女兒競爭不過她們,就上書說:"臣無德,女兒才能低下,她和眾王氏女都不該入選。" 老太后一看,這王莽真是太高尚了,就下詔說:"王氏女是朕的外戚,(為了避嫌),可不必采納。"
老太后本來想跟著侄子高尚一把,沒承想一紙摒棄王氏女的詔書竟然惹來了群情洶涌。百姓諸生和一般官吏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向有關(guān)部門上書,而公卿大夫們干脆匍匐在朝堂之上,異口同聲地說:"安漢公有如此赫赫功勛,如今應(yīng)立皇后之時,為何偏偏舍棄他的女兒呢???天下人將要歸順誰呢???我們殷切希望安漢公的女兒能母儀天下!"
王莽馬上又站了出來,苦口婆心地曉諭眾人,不要再說立他的女兒為后了,應(yīng)該廣選眾女。可心有靈犀的公卿們卻仍然不依不饒地堅持:"不應(yīng)該廣選眾女而使正統(tǒng)混亂!"
王莽終于長嘆了一聲,百姓和公卿們都太可愛了,他著實拿他們沒辦法?。?br />
王莽說:"好吧,那就讓我女兒出來拋磚引玉吧。"
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選美大賽。
元始三年(3)春,經(jīng)過一幫大臣們辛辛苦苦的遴選,王莽的女兒終于從如云的美女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大賽評委會的全票通過。朝廷下了二萬萬錢作為聘禮。視金錢如糞土的王莽只留下十分之一,大部分歸還朝廷,其余數(shù)千萬全都布施給了貧民。
大司徒陳崇立即上書歌功頌德,洋洋數(shù)千言,大引《論語》和諸經(jīng)為王莽一人作注,極盡阿諛之能事。功德書歷數(shù)王莽的生平事跡,寫得激情澎湃,文采斐然:
"竊見安漢公自初束修……折節(jié)行仁,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于故舊,篤于師友??鬃釉唬何慈糌毝鴺?,富而好禮。公之謂也。"
說王莽從學生時代起就是如何的溫良恭儉、安貧樂道。所以孔子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就是在說他。
然后說到王莽誅殺淳于長,就像是"周公誅管、蔡,季子鴆叔牙"。
說王莽初任大司馬時不讓定陶太后坐在太皇太后身邊是"以明國體",就像是《詩經(jīng)》所說的:"不侮鰥寡,不畏強圉。"說王莽誅殺董賢就像是孔子所謂的"敏則有功"。
接著說王莽迎立中山王為帝,"建定社稷",這就是《尚書》說的"知人者哲"。說王莽一再辭讓安漢公的稱號就是孔子說的"能以禮讓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