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與假(1)

文學種籽 作者:(臺)王鼎鈞


  有些人在和作家交談時總喜歡問:"你寫的故事是真人真事嗎?""你最近出版的那本小說是你的自傳嗎?"這些人中間的一個,可能在辦公室里對他的同事說:"你知道嗎?《滄桑恨》里面的女主角,就是那小說家的太太!"有些作家也曾強調:"我寫的那個故事是真的!"有些電影在宣傳海報上大書:"真人真事改編!"有人在他的論文里表示:"文藝的真善美以真為第一,如果不真,哪兒還有善美可言?""虛偽是藝術最大的罪惡。藝術可以隱藏,但是不可說謊。"再看另外一種情形:一位青年朋友參加小說征文競賽落選,他拿著作品去找一位評審委員,要求指點。那委員說:"我不能以評審委員的身份討論你的作品。三個月后,你再來找我,我愿意表示個人的意見。"三個月后,他們又見面了,那曾經(jīng)身為評審委員的人說:"你的小說只是一篇實錄,缺乏應有的想像成分。"什么是想像的成分呢?"小說不是寫雞蛋,而是寫雞蛋中尚未孵出的雞。"有一位影業(yè)巨子接受記者訪問,談到電影的題材,他說:"我從來不拍觀眾的生活,我拍觀眾生活里沒有的東西。"文學作品的題材究竟應該是真實的呢,還是虛構的呢?作家若為這個問題所困擾,往往無法構思他的作品。陷入這困擾的人把文藝上的"真"和科學上的真混為一談,把小說故事的"真"和歷史記載的真等量齊觀。我們說過,語文這一工具不很精確,一筆寫不出兩個"真"字,同一個"真"字卻有不同的意義。為了表達得清楚一些,我們只好說文學作家所追求的乃是"文學上的真",這個"真"字別有解釋。然而什么又是文學上的真呢?文學創(chuàng)作在材料細節(jié)上必須求真。材料從生活中來,那生活是作者真實的經(jīng)歷。作者用驚人的精細與準確寫他親見的男女老幼、鳥獸蟲魚。在畫史上出現(xiàn)過"兩牛相斗時,牛的尾巴是豎立起來還是緊貼在臀后"之類的討論,文學作家也是同樣一絲不茍。在某些作品里,作家描寫人物的病情,后世的醫(yī)生讀了可以診斷出病因,作家描寫狼的習性,使動物學家嘆服?,F(xiàn)代有一位作家描寫淚珠如何從戴了假睫毛的眼眶里滾出來,精確到令人驚心動魄的程度。一位作家描寫兩個賊如何合作行竊,他寫得太逼真了,引起警察的興趣。

  多數(shù)人認為"真"就是不假,就是確有其事,可以查驗,可以舉證。材料細節(jié)上的"真"正是如此。有人寫農(nóng)家生活,有一句"等香蕉熟透了再摘",這是不真,因為"瓜果不可生摘"這一定律有它的例外,如果不信,可以下鄉(xiāng)查問。月亮的形狀有上弦、下弦之分,有一位作家獨出心裁寫出"中弦月"一詞,這是不真,讀者要求他把"中弦月"的模樣畫出來看看,他無法答復。古代有一位詩人在作品里提到菊花落下來的花瓣可以做高人雅士的糧食,有人糾正他:菊花的花瓣向花心收縮,"抱香"而死,并不像牡丹芍藥落英繽紛。好萊塢有一部影片,描寫一個人如何憑他的智勇對付一伙逃犯,劇情設計最重要的一幕是:這人故意帶著一把手槍讓逃犯的首領搜去,盜首有槍在手,揚揚得意,卻不知槍內彈匣早經(jīng)取出,他因有恃無恐,一時大意,終于失敗。一位軍中作家看了這部片子之后說:"這一幕設計未免失真,一把空槍和一把實彈的槍重量不同,一旦抓槍在手立刻可以分辨出來,那個盜首應該有玩槍的經(jīng)驗。"文學上的真還有作者思想情感的真。如果一個作家,用他的作品,想使讀者相信一些東西,那作家自己是否先相信了呢?如果一個作家,用他的作品,想使讀者受到感動,那作家是否自己先感動了呢?一個作家,是否確如他在作品中所寫,愛他所愛的、恨他所恨的、領悟了他所領悟的呢?試以孔融讓梨為例,孔融取小梨而讓大梨,究竟是"友愛出于天性",莫之至而至呢,還是在家規(guī)禮教的壓力下困而行之?他讓梨之后覺得天倫之樂比梨更甜,還是內心充滿了委屈?如果日后孔融要把"讓梨"寫成文學作品,在理論上有如下四種可能:

  一、當時的心情以讓梨為樂,作品中也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這種心情;二、當時的心情以讓梨為委屈,作品中也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委屈;三、當時的心情以讓梨為苦,文章中卻說是快樂;四、當時的心情不以讓梨為苦,文章中卻說自己嫉妒,不甘心。

  在上面假設的四種可能中,第一和第二為真,值得我們向往;第三和第四為不真,值得我們警惕。特別是第四種可能最要不得,頗有人以為文學中的"真"就是丑陋,就是黑暗面,否則就是美化粉飾。文學創(chuàng)作求真,誠然把題材范圍擴大了,把本來要掩飾隱諱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可是也不必因此把善良美好的一面擠出去。倘若為了標榜真實而故意自居"下流",那未免作賤自己,當然也失去真實。

  有人說:"上帝給我們語言文字就是要我們掩飾自己真正的企圖。"說這句話的人只能寫宣言,寫報告,寫外交照會,不能寫詩、寫散文。文學,至少狹義的文學,是誠于中、形于外,辭欲巧而情欲信。裝腔作勢,言不由衷,是作家的墮落,也是文學的末路。為什么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要真?因為作品中的人生,是人生從外面進入作家內心,再從作家內心借文字媒介轉化到外面來,作品的世界是作家內心的世界,作品中的人生是經(jīng)過作家的心靈過濾、營造、照明、放大之后的人生,文學技巧的功用只是把它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來,過與不及都是破壞。既然如此,假定表現(xiàn)技巧沒有問題,作品之是否可觀可取,要看作家的心靈把人生處理成什么樣子。偉大的作品所以難得,正是因為偉大的心靈和偉大的文學天才難得集于一身。退而求其次,能窺見、體會、了解那偉大的心靈,而文才又足以將之表現(xiàn)出來的人也不多。我們切記倘若內涵不夠,文學技巧不能補救。否則空話大話人人會說,豈不提筆都是經(jīng)典之作?天下沒有這么便宜的事!還有一種是讀者感覺上的真。作者的材料細節(jié)真,情感也真,但表達的效果究竟如何,要以廣大的讀者為試金石。世上未必有此事,作者這樣寫了,讀者從此以為有;世上從未有此人,作者這樣寫了,讀者也從此以為有,文學的"真"才建立起來。當年我為一家月刊主持信箱,有人投書問世上是否有鬼。我說,愛好文學的人應該是有鬼論者,這些人能夠對世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堅信不疑,試想有人讀到黛玉吐血自己也吐血,有人讀到維特自殺自己也自殺,豈不都是"活見鬼"?用"行話"來說,這是"作家制造幻覺并迫使他人接受其幻覺",要有這個效果才算文學。有一文友陷入戀愛,那位小姐起初對他也頗有好感,后來忽然疏遠冷淡,使那位文友非??鄲馈N艺覚C會與小姐一談,探問原由,她說讀到他寫的一部小說,書中男人欺騙女人感情的手段層出不窮,這人太可怕。我說那是小說而已,她仍然搖頭,似有余悸。第二天我向那位文友恭喜,對他說:"你的女朋友雖然去了,臨行卻給你一張作家及格證明書。"說來奇怪,讀者的感覺十分敏銳,并不容易敷衍、欺瞞。有人也許這么想過:我不誠實,讀者怎么會知道?天南地北,彼此互不相識,僅憑文字接觸,真真假假他怎么甄別?憑什么懷疑?卻不知偏偏讀者能試出水的溫涼、味的濃淡來。有人說得好,作家是讀者的"良心",這顆心循環(huán)好不好,跳動正常不正常,讀者當然心里有數(shù),比"春江水暖鴨先知"還要明白,兩者的微妙之處,也許戀愛可以比擬。像音樂一樣,文學也是一種心聲,音樂演奏家志在高山,知音立即聽出樂聲中有高山,志在流水,立刻從樂聲中發(fā)現(xiàn)流水,演奏者看見一只貓要抓老鼠,音樂批評家立刻聽出樂聲中有殺機。語文比音樂具體,表露出來的更多,偽裝極難。但如真情流露,文情并茂,也很容易得到知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