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
姓名:朱允炆
籍貫:安徽鳳陽人
出生:公元1377年
卒年:公元1402年
享年:25歲
謚號:讓皇帝(南明上)、恭閔惠皇帝(乾隆上)
廟號:惠宗
父親:朱標(biāo)
母親:呂氏
繼位人:朱棣
最得意的事情:朱標(biāo)死后,被朱元璋立為儲君
最失意的事情:叔侄不睦,叔強侄弱
最不幸的事情:逼反燕王,但準(zhǔn)備不足,缺乏戰(zhàn)略眼光
最痛心的事情:金陵失陷,帝位不保
最擅長的事情:無突出處
非正常死亡方式:燕王的軍隊圍逼南京,建文帝走投無路,舉火自焚;一說化妝成和尚逃跑,下落不明
存照
天上掉下個皇太孫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一點都沒錯,一個人可恨的地方也是導(dǎo)致他可憐處境的必然因素,只是人們往往太關(guān)注他的可憐、他的可同情,卻忽視了這個人原來如此可恨,他的可憐遭遇完全是自己造成的,怪不得別人。
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歷史讀得多了,思維就會被卷帙浩繁的史料所打亂,失去能動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們自然而然的認(rèn)為,朱允炆是個好人,是個受難者,是個無辜者,而他的叔叔朱棣則是個惡人,是個罪人,是個心胸險惡、野心勃勃的篡逆者。
真實的朱允炆是個怎樣的人?只能說,分析一個歷史人物,不能搞一刀切,徹底的肯定或是徹底的否定,人是一種復(fù)雜的動物,人的行為背后都隱含著一個動機,動機的性質(zhì)決定著人的善惡。動機不是恒定的,沒有永恒的善,也沒有永恒的惡,只有永恒的變化。
朱允炆整體上是不錯的,但他有不可寬恕的可恨之處,在和朱棣的斗爭中也有不可挽回的決策失誤,以上兩點造就了朱允炆的失敗,也為后世留下了千古謎團--建文帝究竟是被燒死了,還是化裝成和尚出奔、遠(yuǎn)遁海上?到現(xiàn)在,這還是一個謎。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他的父親朱標(biāo)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史書上稱朱標(biāo)"孝友仁慈",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標(biāo)就是一個上好的儲君之選,因此決定要好好培養(yǎng)他,找來學(xué)問高、德行厚的宿儒教授他治國治家的本事,歲數(shù)大了還讓他見習(xí)政事。朱標(biāo)也不孚朱元璋之望,表現(xiàn)得非常好,使得他老爸的心里像開花一樣歡喜。但朱元璋沒有考慮意外成本,人算不如天算,沒成想朱標(biāo)沒等到他老爸玩完,自己就先玩完了。
史書載,面對朱標(biāo)的死,朱元璋曾對群臣痛哭不已。后世理解朱元璋的哭,大概是因為喪失愛子,悲情難以自抑,故而引發(fā)悲聲,也是人之常情。其實非也。那只是其中一方面,還有另一種深刻的原因。朱元璋為他的理想之死而哭。朱標(biāo)不僅僅是他的兒子,還是他的治國理想的寄托。
朱元璋這個人出身底層農(nóng)民,當(dāng)政后精明本色不改,對帝國的各個方面都作了獨具特色的設(shè)計和安排。說他獨具特色,是因為他為了建立朱家萬世一系的江山、避免重蹈前朝喪亡的覆轍,在構(gòu)建帝國體系的時候,對前朝的漏洞做出了盡可能的補救。前朝并不一定就是專指元朝,只要在明朝以前的朝代都包括在內(nèi)??梢娭煸坝眯闹伎唷?墒牵C枉過正、過猶不及的道理卻被朱元璋忽略了。
清朝的趙翼認(rèn)為,朱元璋是漢高祖劉邦的粉絲,嘴邊常常掛著漢高祖的名字。但以朱元璋的性格絕不會對別人亦步亦趨,尤其是已經(jīng)死了千百年的漢高祖。他對漢高祖死后骨肉盡遭屠戮的慘事頗有微詞,因此時時思索怎么使這樣的事情不至于在本朝重演。好在馬皇后不是呂皇后,她對庶出的兒子就像自己的親兒子一樣。這一點朱元璋還是放心的。但吳楚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也使他如芒在背。
朱元璋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fā)生,耗盡了腦細(xì)胞。最后他吸取漢、晉的教訓(xùn),又參考元朝的成例,獨創(chuàng)了一套自己的治國方案。朱元璋的用心,可謂前無古人,后亦很少有能追及者。他冊封親王以作為帝國的屏藩,但千方百計地避免他們謀反作亂。藩王只是一個虛名,朱元璋不讓他們掌握兵權(quán),從根本上鏟掉了他們挾兵自重的可能。
但朱元璋也有他的不得已之處。做皇帝難,做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更難,朱元璋自從當(dāng)上皇帝,一天好覺都沒睡過。
在分封藩王的時候,類似于關(guān)中、河?xùn)|、燕京這樣的國防重地,朱元璋犯難了。讓誰去守好呢?讓大臣去吧,一旦擁兵自保,遺禍無窮。這些跟他打過江山的功臣在朝中尚且躍躍欲試,何況到了邊鎮(zhèn)?豈不是天高皇帝遠(yuǎn),做了一方的天子也未可知。讓兒子去守吧,一旦自己死了,儲君無力,藩王握有重兵必將作難。那時候兄弟反目,天下大亂是肯定的了。
這個時候,朱元璋恨不得以撞墻的方式來緩解痛苦。最后也不知道他怎么下定決心的,還是讓兒子去鎮(zhèn)守邊鎮(zhèn)。大概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兒子畢竟是自己親生親養(yǎng)的,比那些不姓朱的要強得多??墒钦沁@親生親養(yǎng)的兒子害了他,把他的治國理想完全打亂了。
寡頭政治的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決策不具有科學(xué)性,往往以決策者的喜好為基準(zhǔn)。朱元璋在洪武三年,把皇二子封為秦王,鎮(zhèn)守關(guān)中;把皇三子封為晉王,鎮(zhèn)守河?xùn)|;把皇四子封為燕王,鎮(zhèn)守北平。后來的事實證明,朱元璋的這些舉動是大錯而特錯了。不過,一樁心事總算了了,朱元璋把他那崎嶇不平的老臉搓了又搓,后世的事但愿不要出現(xiàn)意外,也不免這幾日通宵徹夜的權(quán)衡利弊了。他對自己的決定還是滿意的。現(xiàn)在帝國的形勢是,外有強藩作為屏障,內(nèi)有仁君打點江山,大明的江山就是鐵桶一塊。這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狀態(tài)。
可世事難料。他精心培養(yǎng)的太子朱標(biāo)竟先他一步而去,他怎能不痛斷肝腸?喪子的心情雖然沉痛,但理想的頃刻坍塌才讓朱元璋倍受打擊。故此他才痛哭。
不過,朱元璋不愧是強勢帝王,痛苦之后,很快的便著手重新構(gòu)建自己的理想。按理說,儲君被廢或是過早薨逝,應(yīng)該從余下的兒子里面挑選合適的繼任。但朱元璋偏偏不這樣做,他固執(zhí)地認(rèn)為歷朝歷代之所以發(fā)生奪嫡慘案,就是因為做皇帝的沒能處理好繼承制的問題,不堅持嫡長子繼承制,就會出亂子。
朱元璋老謀深算,朱標(biāo)一死,剩下的兒子都在揣摩老頭子會把儲君的位子給誰做,一個個伸長了耳朵打聽消息,沒準(zhǔn)自己就被招入京都,成為新儲君,可惜朱元璋全將他們排斥在外,讓他們空歡喜一場。
朱元璋心里頭明白,他這幾個兒子,全不是省油的燈,個個如狼似虎,瞪著血紅的雙眼在那盯著,看誰來繼承儲君,然后張牙舞爪撲向誰。朱元璋為了讓他們?nèi)妓佬?,不至于為了儲君的位子勾心斗角互相廝殺,終于做出了一個驚天之舉。
朱元璋決定立朱標(biāo)的兒子朱允炆為新的儲君。朱元璋像蒼鷹一樣,敏銳的嗅覺不會放過一絲異動的征兆。他發(fā)現(xiàn)兒子們蠢蠢欲動,于是果斷及時地向天下人宣告了這一決定。
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的消息世人盡知,藩王們?nèi)忌笛哿?,心想,老頭子夠狠的,這下得了,放下這些年輕力壯的兒子不用,竟然選擇了胎毛未退、乳臭未干的小孫子,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燕王朱棣心里尤其不痛快,本來想著大哥一死,這儲君的位子非自己莫屬了。平時在朱元璋眼中,除了朱標(biāo)深得喜愛外,燕王相貌奇?zhèn)?,智勇有大略,也是深得器重的,其他的兒子就比不了他們兩個了,可是,自己竟然還比不上一個小娃娃,故此懷恨在心,也為后來燕王發(fā)動"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朱允炆也是很意外的,沒料想爺爺會如此出招。以前朱元璋不怎么待見朱允炆,原因說起來很好笑,因為朱允炆的儀表有缺陷,頭蓋骨偏歪,被朱元璋戲謔的稱為"半邊兒月",這不難理解,自己長得丑,自然而然的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孫要漂亮些,要不然世人背地里會笑話,瞧,老朱家都一個樣,歪瓜裂棗!
朱允炆是朱標(biāo)的二兒子,如果老大朱照雄不早夭的話,儲君的位子也輪不到他。也許是造物弄人,老天爺偏偏讓他做,又偏偏在他的頭上面放置了幾個比他的實力強悍不知多少倍的叔叔。
朱允炆聰明、仁慈知禮,書讀得又好,故此朱元璋才拋棄偏見,對他另眼相看。被立為皇太孫后,朱元璋更是刻意的培養(yǎng)他,親自督導(dǎo)他上學(xué),教導(dǎo)他處理政事。朱元璋不辭辛勞,目的就是要再造一個"仁君朱標(biāo)"出來,繼續(xù)構(gòu)建自己的理想。
世間沒有什么比理想更重要,理想是一切追求的載體。朱元璋對此深信不疑。他是個執(zhí)拗的人,堅信理想倒了,還可以再造。在這種背景下,朱允炆登場了,但他的可恨之處使得朱元璋的理想最終成空,也使自己的命運注定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