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尖腦袋,找不自在
奕詝是道光帝皇帝的第四子,他之前還有三個哥哥,老二、老三都是短命鬼,皇長子奕緯也只活了23歲。
野史載,道光帝皇帝非常喜歡長子奕緯,對他寄望甚高,但奕緯最終也間接死于道光帝之手。奕緯的老師是個老婆嘴,整天嘮嘮叨叨沒完沒了,膩得奕緯無法忍受。有一天,老師對奕緯說,你是皇長子,將來還要當太子,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啊,做個好皇帝!按理說也是好話,可是奕緯煩急了,當即反駁說,將來若是我做了皇帝,第一個挨刀的就是你!大家一看也明白,就是一句氣話嘛,當不得真的。可著實嚇了老師一大跳,這還了得!后來這些話傳到道光帝耳朵里,道光帝惱怒至極,立即召見奕緯。奕緯來見道光帝后,戰(zhàn)戰(zhàn)兢兢,嚇得篩糠一般。道光帝也不容奕緯解釋,一腳踢上去,偏偏踢到下身要害處,由于受傷太深,奕緯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
奕緯的死,對道光帝皇帝是個巨大的打擊。從側(cè)面也反映出,道光帝皇帝很保守,對于儒家尊師重道的禮教看得十分重,要不然也不會因為奕緯的一句氣話,而大光其火,而且出手太過無忌,釀成終生遺憾。奕緯死后,道光帝皇帝發(fā)老愁了,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將來一旦西去,誰將繼承帝位啊。
正當?shù)拦獾鄣郯l(fā)愁之際--奕緯已經(jīng)死了兩個月了--宮里傳出清脆的一聲啼哭,奕詝出生了。這聲啼哭對于道光帝來說,無異于天籟妙音,郁悶了兩個月的心情頓時豁然開朗。終于不用擔心無人嗣位了。后來,道光帝皇帝又添了五個兒子,加上奕詝,一共是六個兒子。道光帝皇帝先是一陣的高興,兒子多畢竟是好事情,但好事情也可能是壞事情,尤其是帝王之家。從六個兒子中選出一個來接替自己做皇帝,在道光帝看來,沒有比這件事更難得了。
后來在諸皇子的博弈中,奕詝和奕訢兩個皇子脫穎而出。道光帝皇帝發(fā)愁的圈子變小了,但發(fā)愁的程度卻加深了。在良莠不齊的田地里選出好苗來并不是很難,難的是在這些好苗里選出一顆更優(yōu)秀的來做種。道光帝面臨的難題就是這樣,他在奕詝和奕訢之間搖擺不定,一時屬意奕訢,一時又青睞奕詝,好生為難。
按道光帝皇帝的秉性來說,奕詝最符合要求了。奕詝尊重師長,恪守孝道,是個仁君的好坯子,深受道光帝皇帝嘉獎。但道光帝似乎更加傾向于奕訢,野史中說:"宣宗(即道光帝皇帝)晚年最鐘愛恭忠親王(奕訢),欲以大業(yè)付之。金盒緘名時,幾書恭王名者數(shù)矣。以文宗(即奕詝)賢且居長,故逡巡未決。"可見道光帝皇帝確實在奕詝和奕訢之間難以抉擇。有人會問野史怎能相信呢?只能這么說,正史不足信,野史卻未必不是真的。這里有個甄別、識鑒的功夫。只有綜合參考正史、野史中的記載,才能有所取舍,窺探歷史真相。野史最起碼可以做注腳,開拓新的視角。
野史中記載了大量關(guān)于道光帝帝猶豫不決的說法,無論是真是假,都說明了民間對道光帝帝立儲這件事情的看法。這是有別于官方立場和官修史書的。我們研究歷史時,要全面考慮,而不能顧此失彼,成偏頗之言。再看一則野史:
恭王為宣宗第六子,天資穎異,宣宗極鐘愛之,恩寵為皇子冠,幾奪嫡者數(shù)矣。宣宗將崩,忽命內(nèi)侍宣六阿哥。適文宗入宮,至寢門請安,聞命惶惑,疾入侍。宣宗見之微嘆,昏迷中猶問六阿哥到否。迨恭王至,駕已崩矣。文宗即位,恭王被嫌……
引述上面兩則野史記載,旨在說明以下三方面:其一,道光帝帝在奕詝和奕訢之間的艱難選擇是不容置疑的,奕詝賢而守禮,老成持重,道光帝帝很歡喜也很放心的,由此可見奕詝當選的可能性非常大;其二,奕訢深得道光帝的鐘愛,這也是不容置疑的。奕訢聰明伶俐,機敏好思,變通的余地大,做事情方法多,門路對頭,這樣的兒子怎么不叫道光帝喜愛呢?但是道光帝對奕信有所不放心,那就是奕訢不如奕詝老成,道光帝懷疑好動的奕訢不如老成的奕詝能守好家業(yè)。其三,雖說道光帝立儲艱難重重,但到了最后還是決定讓奕詝接替自己。奕詝即位后,猜忌奕訢,奕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郁郁不得志。
奕詝從與奕訢的較量中勝出,多虧了一個人,那就是他的老師杜受田。杜受田字芝農(nóng),道光帝朝的進士,是奕詝的授業(yè)老師。杜受田看來,道光帝鐘愛皇六子奕訢,又因為奕詝賢而居長,對立儲一事猶豫難斷,長此下去恐生變亂。出于為自己的學(xué)生考慮,也出于胃自身考慮,杜受田決定幫助奕詝撥開迷霧,贏得這場儲君之爭。
史料記載:皇四子之師傅為杜受田,皇六子之師傅為卓秉恬。道光帝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于其師。卓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則謂咸豐帝曰:"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如其言,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杜受田不愧為高手,一出手便不同凡響。俗話講打蛇要打七寸,為什么呢,七村是蛇的關(guān)鍵部位心臟的位置,心臟被擊中,不死也難怪了。打七寸就是擊敵人的要害,一下子解決問題。又叫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抓好了,其他的次要矛盾就會迎刃而解。杜受田深諳此道,因此一出手,就擊中了道光帝的要害。
道光帝這個人比較保守,雖然也喜歡聰明機敏的奕訢,但更看重儒家講的禮數(shù)孝道。道光帝說自己快不行了,不是想聽他死了以后如何如何治國安邦,而是想聽到兒子關(guān)懷老子的聲音,他要看看你這個兒子是不是孝順,如果你連一個孝字都當不齊,怎么能做儲君呢?這就是道光帝的邏輯。雖然現(xiàn)在看來這個邏輯不怎么樣,但在當時卻是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對此,杜受田摸透了。奕訢和他的老師卓秉恬卻蒙在鼓里,他們以為他們對答如流,做得很聰明,其實犯忌了。
還有一則記載,民間流傳甚廣:道光帝帝命諸皇子校獵南苑,按清代制度,皇子外出須向老師請假,以示尊師。當奕詝臨行前向杜受田請假時,杜在他的耳邊密授機宜,"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騎射,萬勿發(fā)一槍一矢,并當約束從人,不得捕一生物。復(fù)命時,上若問及,但對以時方春和,鳥獸孳育,不忍傷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競爭也。阿哥第以此對,必能上契圣心。此一生榮楛關(guān)頭,當切記無忽也。"奕詝果然依計行事。這一天,皇六子奕訢射得禽獸最多,顧盼自喜,見奕詝只是默坐,從者亦垂手侍立,感到奇怪而問其故。奕詝只是輕描淡寫地答道:"沒有什么,今天不舒服,不敢馳逐",便把奕訢打發(fā)了。到了晚上,道光帝帝見奕詝一無所獲,詢問之,奕詝按杜受田所教之言答復(fù)。道光帝帝大喜,"是真有君子之度也",遂決定了立儲人選。
事出一轍,足見杜受田對道光帝的心理咂摸得很透,以至于一出牌,便使奕詝深得道光帝嘉許。有杜受田這樣一個老謀深算的人在背后做推手,奕詝勝出就不足為奇了。而且奕詝這樣做是值得理解的,資質(zhì)平庸的他如果不靠一些陰暗的手段,怎么能夠戰(zhàn)勝才華橫溢的奕訢呢?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杜受田極力幫奕詝爭取的東西是奕詝最適合擁有的嗎?他們當時可能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如果考慮到了,恐怕杜受田出手就會猶豫了。奕詝那時候還小,不明白當皇帝是怎么一回子事,即使明白,也是正面的,諸如無邊的權(quán)利,無上的尊嚴等等,卻不能領(lǐng)會當皇帝的不自在和不自由,他尤其不知道以自己的實力和秉性實在是不適合做皇帝。
悲劇是不可避免的。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奕詝被立為皇太子,皇六字奕訢被封為親王。四年后,道光帝駕崩,奕詝即位,是為咸豐帝。奕詝從此登上皇帝的位子。然而他的心中并沒有多少歡喜,相反,卻是充滿了失落感,感覺到巨大的壓力向自己逼來,自己毫無抵御之道,眼前一片迷茫,禍福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