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是待人處事的準則。與人為善,也是團結(jié)人的準則,同時也是走向成功的準則。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決不是什么封建迷信。一個不干好事的人,處事待人,皆心存惡意于自己心中,經(jīng)常處于忐忑不安的狀態(tài),在生活中怎能安寧呢?一個不安寧的人,怎能以健康的心態(tài)進行工作呢?
"為善如筑臺,成功由積累"。這是陸游的名言。
諸葛亮也講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一個人處事為人,多些換位思考,不僅利于團結(jié),而且利于事業(yè)成功。
白居易講:"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
雷鋒做了善事不留名,實際上也是自覺不自覺地繼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
古人說:"遺其功而功常存,忘其善而善自全。"
人生在世,做一二善事易,做一生好事難。
一個成大事業(yè)的人,必須處處從嚴要求自己??鬃蛹艺Z:"終身為善,一言則敗之,可不慎乎?"智者的結(jié)論是:"終身為善不足,一旦為惡有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蒼則蒼,染黃則黃。
一個矢志成功者,要有這樣的決心:"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之唯恐不及。聞一惡言,見一惡行,遠之唯恐不速。"
為善,并非做"老好人"。有人說:老好人,不是好人。
老好人自己不一定辦壞事,然而他往往成為壞人的幫兇。
為善,應(yīng)當體現(xiàn)在行動上。為善,只掛在口頭上,那一定是偽善。
偽善的人,就是偽君子,就是《圣經(jīng)》里批判的法利賽人。
人類社會總是趨向于善的。
人之初,性本善,雖可爭論,但人類社會應(yīng)當向善,卻是不必爭議的。
郭沫若在《黃鐘與瓦釜》中說:"黃鐘之與瓦釜,就是善與惡、是與非、美與丑、正與邪、真理與詭辯,永遠是對立一時,而前者總是獲得決定的勝利。"